新旧两代法官对白
㈠ 为什么法官要卷发
看过TVB电视剧的朋友都发现,香港的法官都戴着白色的卷发,其实不止香港,欧洲的很多国家也是有这个习惯的。
香港的法官带着的那顶非常像牛顿的假的卷发,其实是受到英国文化的影响。因为香港是被英国统管了一百年,深刻烙上了不列颠的文化烙印。在英国和其他的西方国家,法庭之上的仪式都是非常发达的。英国的法官以及从前英联邦国家和地区,包括香港的法官,头上戴着一个披肩假发,律师戴着小假发,法官和律师都穿法袍,通常是黑色的。这种装饰下的开庭,给人一种非常礼仪化的感觉。
这个假发的 历史 在古埃及和古罗马帝国的文献就有相关记载。然而在欧洲上层 社会 的流行,一般认为是1620年前后,路易十三为了掩盖自己的秃顶而戴假发,引起经常出入宫廷的贵族效仿。随后风靡欧洲,以至于连妇女都戴着各式的假发出席社交场合。
假发流行的初期,还有点小故事。由于十七世纪的欧洲缺乏供暖系统,人们不便洗热水澡,为了防止寄生虫的滋生,最好的办法就是留短发而以长长的假发替代。早期的假发使用人的头发制作,如债务人用头发抵债,甚至是死人的头发……那时的法庭上,各种假发的气味混合简直令人窒息,使得法官们出庭有时不得不自带一束鲜花来稍稍化解一下。这种状况直到一位叫Humphrey Ravenscroft的人发明了利用马尾制作假发的工艺才结束。
英联邦法律人出庭或者参加重大典礼活动都佩带假发,完全是当时的流行使然,并没有任何强制性的法律规定。但是现在,数百年过去了,那种夸张款式的假发不再时髦,却成了法律人遵循传统的守旧形象。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就曾说:“(英国法官)像躲在棉絮下面向外窥视的老鼠”。而且假发不卫生、太热、扎人、甚至有些滑稽可笑。然而要说改变也很难。人们习惯性的将假发与地位、身份乃至正义联系起来。事务律师获得出庭权以后,就因为没有戴假发的资格而向上议院提出了好几次不成功的陈情,而不少被告人也优先选择可以佩带假发的出庭大律师为他们辩护,据说是否戴假发还直接关系到对陪审团的说服能力呢。
不过现在假发的这个传统也被现代文明影响着,2008年的调查之后,这个出庭必须戴假发的规矩被取消了。这对许多法官而言,延续数百年的在法庭上戴白色马尾假发的传统就此结束,而一项更为简便的新着装规范开始实行。不过,反对意见也有不少。一些年轻的法官和律师认为假发可以提高他们的权威,一旦取消传统装束会破坏法庭的庄严气氛。他们认为,有的法官一生只戴一个假发,即使最后破烂不堪,也是一种资历象征。根据司法部的调查显示,70%的法庭工作人员想保留假发,相比之下只有42%的公众这么想。
你好:
起源于18世纪的马尾假发和长袍服饰,一直以来都是英国司法系统的象征。
现在只有英国和少数几个国家的法院系统保持这种习惯...
历史 记载,律师的黑袍最早可以追溯到1685年,当时是悼念查理二世驾崩所穿的丧服。
假发的使用始于18世纪初,那时戴假发是欧洲 社会 的时髦装束,只有达官显贵、王公贵族和法官律师等有身份的上流人物才能戴假发,从此逐渐形成了风气。
现在法庭所用假发的样式是1822年设计的。
目前的法庭假发主要有两种样式,一种是长可及肩的长假发,是在盛大活动和礼仪场合中戴的;一种是只盖头顶的短假发,是在平时法庭上戴的。
这种装饰下的开庭,给人一种非常庄重礼仪化的感觉。据说,法官穿上黑袍、戴上假发,就可以掩去其本来面目,去除私心杂念,成为法治的化身,公正无私的办案...
而法官戴假发,这是国外英美法官的传统,中国内地不存在这一情况
法官和律师在法庭上戴假发是英国法庭最有特色的传统之一。英国的法官和律师为什么要戴假发呢?根据 历史 学家和民俗学家的研究,英国人戴假发的流行 时尚 传统大约始于十二世纪,当时并不只是法官和律师的专利,上层 社会 的人都将戴假发视为一种 时尚 ,是出席正式场合或沙龙聚会时的正规打扮。
行家指出,司法界所用的假发与普通假发是有区别的。在英格兰,司法假发的每一边有三个卷曲而王室人员却只有两个,这是否代表着一种很微妙的隐喻意义不得而知。但苏格兰人却老爱和英格兰人闹别扭,因为在苏格兰,情况刚好颠倒过来,王室人员用三个卷曲的假发而司法人员只有两个卷曲。一般一个法官的假发要超过1500英磅(折合人民币约18000元),而最普通的假发,也不低于300英磅。
打官司时, 法官及大律师要戴上西方的假发及穿上长袍, 意思是将本来面目及身体遮去, 象征法律公正.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不论年龄, 性别, 亦不分种族.
大律师(Barrister)正式身份, 其实是 "法庭人员(Officer of the Court)", 所以亦有责任维护法律公正, 要在控 / 辨时只论证处及法律, 而不论年龄性别, 不分种族, 因而亦要戴上假发及着长袍, 将本来面目遮去.
事务律师(Solicitor)在高等法院是不能发言的, 所以不用戴上假发及着长袍.
在香港, 大律师袍是全黑色的. 法官袍不只是全黑色. 亦有红, 紫, 黑等. 不同颜色代表不同职级的法官. 平时审讯, 法官只会带银白色的小假发. 而长到及肩的大假发, 是在隆重长河先用. 大律师的假发亦是银白色的, 但就有两条辫子.
资格老的大律师, 其假发有时会是深灰 / 啡黄色. 因为用得耐洗得 ), 加上有大烟民大状烟熏,所以变色.
其实是假发!法官戴的假发属于官职式假发,表示自己的官职,它要营造的气氛是生怕你看不出来这是假发。所以这种假发戴上去以后给人一种特别非人化的感觉,也就是说,戴上假发的人看上去就不是个人了,它要把法官当作非人非神的,半人半神的思想。我想这种营造有它特别的深意。假发唤起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正义的希冀。
有人说,法官戴假发是表示自己的德高望重,而律师戴假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掩饰和保护作用,目前的法庭假发主要有两种样式,一种是长可及肩的长假发,是在盛大活动和礼仪场合中戴的;一种是只盖头顶的短假发,是在平时法庭上戴的。假发、法袍这样的服饰营造的气氛是凸显了法官这种角色的极端重要性,这种职位的极端重要性。假发是法官威严和法律的象征,不是装饰品,也不是为了好看,判决也和这无关的。
据说,法官穿上黑袍、戴上假发,就可以掩去其本来面目,去除私心杂念,成为法治的化身,公正无私的办案。
戴假发这个事情,说起来就久远了,这个传统或者说是习惯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60年代,英国查理二世复辟时期。一方面是查理二世曾在法国流亡过很长的时间,当他回到英国之后,法国戴假发的 时尚 也流传到了英国。另外,在查理二世复辟之后,原本对立的短发圆颅党和长发骑士党,关系缓和达成妥协,为了消除头发上这种明显的对立,假发就成立最好的政治掩饰物。
而就这样假发流行起来之后,英国的法官们也开始戴假发,而且假发越大越夸张就代表法官的身份越高贵,不过那时的假发也仅仅是 时尚 的装饰物,并没有特定的法律意义。
后来,由于 社会 舆论的对假发进行批判和奚落,普通的英国群众开始慢慢放弃戴假发的习俗,只有法官和出庭律师还保留着它。久而久之,戴假发就成为了法官的职业标志和习惯。后来,又有人对法官的假发进行了改良,法官假发的样式也就慢慢固定了下来。所以,英国,香港法官戴假发,主要是出于长久以来形成的一种习惯。而假发的使用年限和磨损程度,一定上也反映了法官的资历,而且是直观反映。所以在2008年英国的新规规定“除了审理刑事诉讼案件的法官之外,全国大多数法官和律师在法庭上可以不再佩戴假发。”时,有些人是拒绝的。不过由于法律并不对法官是否佩戴假发做强制性的规定,所以现在有些法官会佩戴假发,而有些法官则选择轻装上阵。
英国人留下的传统,
香港曾是英国的殖民地,香港回归后,司法制度仍然沿袭了英国的传统,法官和律师的假发套也就这样保存了下来。
那为什么英国会有这样的传统呢?
说法一
中世纪,英国地区的司法人员们因过度劳累,头发掉得厉害,秃头很常见。为了保持良好的形象,律师和法官约定俗成在法庭上都统一带上白色假发套。
说法二
1620年前后,路易十三为了掩盖自己秃顶而戴假发,皇室和贵族争先效仿,包括法官和律师在内,于是将这种 时尚 之风带入了司法之中。
说法三
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强化法庭和审判者的威严和权势,让法官和律师不受主观影响,保持公正的态度,于是法官和律师之间就用发套和法袍营造一种“非人化”的氛围。
无论世俗的道德标准如何,法官和律师都要排除外界一切干扰,最大程度的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关于这一说法,贺卫方教授说过“法官这种职业手握生杀予夺大权,权力重大,他必须有某种神圣特质。当事人也有一种期望,期望他能够超越常人之上。”
司法假发越旧越好
香港法官和律师的假发套新旧程度,往往意味着法官和律师的专业程度,假发套越旧表示法官和律师的经验就越丰富
所以很多律师为了让自己的假发套看起来更旧一些,从来都不打理自己的假发套
早期的假发套是用人头发制作,如债务人用头发抵债,或者用死人的头发(嗯,想想蛮吓人的)。 1822年,发套开始用马鬃制作。因为马鬃取得困难,据说制作一个假发需要一位熟练的工匠花费44小时,所以一顶假发套价格都比较贵。英国一个法官的假发超过了1500英镑,普通的也不低于300英镑。
假发的款式也很多,有披肩大假发,和齐耳短假发,还有垂着小辫子的短假发。
披肩大假发,法官会在一年一度的法律年会上佩戴,平时工作时不会戴。
小辫子的假发一般是暂委法官(未正式任命的法官)和特委法官(大律师和休假法官中挑选出来临时担任的)在开庭时佩戴。
其实,也不是所有法官在开庭时都要戴假发,比如1997年以后设立的终审法院的法官,就完全不戴假发;地区法院的法官,比如死因裁判法庭的法官,开庭时也不戴;高院法官在进行内庭聆讯时也不戴假发。
法官戴假发是源于欧洲古代习俗。
古代欧洲流行一种说法,就是所有疾病都来自于水,所以当时除了不可避免的吃饭喝水,其他情况下是尽量不接触水的。
所以古代欧洲人在相当一段长的时期内是不洗澡不洗头的!
而白人90%都有不同程度的狐臭,再加上不洗澡不洗头……大家可以自行想象一下会是个什么结果。
因此在欧洲古代,对香料香水需求极大,主要目的就是掩盖身上的味道,如今法国香水如此有名,其根源也在于此。
除了香料香水可以掩盖身上气味,古代欧洲人还发明了假发,试想一下,长时间不洗头,头发脏的不行,单纯的戴帽子已不足以掩盖了,戴假发的习俗就应运而生了。
古代欧洲人喜欢戴帽子戴假发的习俗其根源就是不洗澡造成的。
进入现代文明后,欧洲人对疾病有了正确的了解,开始洗澡洗头,戴假发戴帽子的就渐渐少了,不过有些情况下比如法官依然保留了这些习俗。
前面有位答主说是因保暖,我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得来的结论,和事实毫不沾边。古代欧洲人戴假发是源于不洗澡这个知识在欧美是公认的。只是一般不提这个,谁会经常提及祖上不洗澡不洗头又脏又臭呢?!
其实不仅是欧洲古代,在中国古代也有这种困扰,古代中国人虽然洗澡,但是洗头确实是个很麻烦的事情。一来洗头需要热水,古代男女都是长发,如果频繁洗头,烧热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住城市的要买柴(需要钱),住乡下的要打柴(需要时间和力气);二来古代人洗头是直接洗或者用皂角之类的,清洁效果并不好。所以古代中国人也流行戴帽子,还发明了一种工具:篦子,一种用竹子做的梳头工具,齿非常细排列很密,可以把头发中的脏东西以及寄生虫之类梳出来,再结合洗头和戴帽子的方式,以此来保证头发的卫生。
英国 历史 上法官戴假发实际上源于议会,由于克伦威尔时代议会军全部都剃光头与王党蓄长发的王党军针锋相对。英国王复壁后由于双方议员及司法人员留发的与不留法的依然是亚相针锋相对的在议会与法庭上互相人身攻击甚至斗殴,不得己双方最后在英玉的斡旋下互相妥协都在法庭与议会上戴假发,与示公正。于是这个传统就流传了下来。
㈡ 新旧民事诉讼法对比亮点是什么
此次民诉法修改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调解与诉讼相衔接的机制;进一步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完善当事人举证制度;完善简易程序;强化法律监督;完善审判监督程序;完善执行程序等。
1、证人费用由败诉方当事人负担
新修改的民诉法规定,证人因履行出庭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必要费用以及误工损失,由败诉一方当事人负担。当事人申请证人作证的,由该当事人先行垫付;当事人没有申请,人民法院通知证人作证的,由人民法院先行垫付。
新修改的民诉法还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通过书面证言、视听传输技术或者视听资料等方式作证: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其他有正当理由不能出庭的。
2、增加专家出庭参与诉讼的规定 新修改的民诉法增加规定,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或者专业问题提出意见。 这样规定的考虑是,医疗事故、环境污染和知识产权等案件,专业性强,为了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庭审过程中需要专家提供专业意见。
3、明确二审程序开庭审理的条件
新修改的民诉法进一步明确了第二审程序开庭审理的条件。
现行民事诉讼法对第二审民事案件是否必须开庭审理规定得不够清晰,实践中有许多民事案件在第二审程序中未经开庭书面裁判,为此,应当进一步明确第二审程序开庭审理的条件。
新修改的民诉法将现行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修改为: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经过阅卷、调查和询问当事人,对没有提出新的事实、证据或者理由,合议庭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可以不开庭审理。
4、与仲裁法的有关规定相互衔接
新修改的民诉法统一了人民法院对申请撤销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审查标准。 现行民诉法规定了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审查条件,其中规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仲裁法规定了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审查条件,其中规定“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人民法院对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申请的审查比撤销仲裁裁决申请的审查更为宽泛,不尽合理,为此,应当根据我国仲裁的实际情况,统一审查标准。
新修改的民诉法根据仲裁法的有关规定作出了相应修改。 5、增加对案外被侵害人救济程序
新修改的民诉法还增加了对案外被侵害人的救济程序。
6、增加对恶意诉讼惩罚措施
当前,当事人通过恶意诉讼等手段,侵害案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恶意诉讼,除应当适用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给予拘留、罚款或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还应当在民诉法中增加对案外被侵害人的救济渠道。 为此,新修改的民诉法关于第三人的规定中增加规定,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但有证据证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错误,损害其民事权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向作出该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经审理,诉讼请求成立的,应当改变或者撤销原判决、裁定、调解书;诉讼请求不成立的,驳回诉讼请求。
7、小标的案件,一审终审
新民诉法第一百六十二条 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简单的民事案件,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30%以下的,实行一审终审。
现行民诉法对于民事诉讼案件统一实行二审终审制,也就是说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均有权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二审,在二审审判终结前一审判决并不生效。但在司法实践中,个别当事人为拖延审判时间,延长最终法院执行期限,对一审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判决依然无故提出上诉,一个简单的案子有时能拖延一年甚至更长;另一方面,如简单的侵权、借款、租赁纠纷案件等,权利人苦于诉讼时间太长,权利得不到及时救济而放弃诉讼,进而通过一些非正常的甚至是违法手段行使“私利救济”,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损失。
针对上述情况,新民诉法对于小标的额、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一审案件,增设“一审终审”制度,有助于减少当事人的诉累,节约司法资源,使公平正义得以及时实现。 8、当事人选择法院,应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
新民诉法第三十四条 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现行民诉法已经确立了“约定管辖”制度,即当事人可以通过约定,来选择合同或财产纠纷案件将来起诉时所管辖的法院。新民诉法在现行民诉法规定的“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5类“固定”约定管辖地之外,增加了“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使得原来5类“固定”管辖地变成了实际联系地的列举,在实际中使得约定管辖更加灵活。另外,将约定管辖案件的范围,由原来仅适用于“合同纠纷案件”,扩大到了“合同或者其他财产纠纷案件”。
在适用约定管辖时,需要注意的是,首先不能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第二,约定的地点不能与争议没有任何实际联系。
例如:在石家庄居住的一个老人向邻居借款5万元并出具借条,双方不能在借条上约定争议由石家庄中院或者河北省高院管辖,那样就违反了“级别管辖”的规定。两个邻居也不能约定与借款没有任何联系的北京法院管辖。但如果老人的儿子还向邻居提供了连带还款保证,儿子住在北京市朝阳区,则北京市朝阳区就成为了与借款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该区人民法院可以作为约定管辖的法院
㈢ 河南一对夫妻离婚吵架法官默默抱起孩子,父母离婚受伤的为何总是孩子
结婚的时候是奔着幸福而来的,人在年轻的时候会犯下很多错,会选择一个不适合的人结合。对于没有孩子的人来说,离婚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把两人的财产一分为二,此生不再相见。有的人结婚之后有孩子,因此会一直拉扯着。结婚的时候,什么都好商量,可是离婚的时候,由于牵扯到利益,就会显露出原本的面目。河南有一对夫妻在法庭上吵架,法官默默的抱起孩子。那么,为什么父母离婚,受伤的总是孩子呢?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总之,在小孩子心里,爸妈应该是相爱的,而不是互相伤害。在盛怒之下会说出很多伤人的话,完全不顾及小朋友的感受,这对夫妻欠缺考虑,在这样的场合不应该带小朋友到场,
㈣ 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的措施(字尽量少一点,历史题目,速度)
1861年俄国沙皇亚力山大二世推行的改革。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同时,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一)改革背景
1、根本原因:俄国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自17世纪下半叶,俄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新现象。手工工场 开始建立,商品经济 也随着发展,以 莫斯科 为中心的全俄市场 逐渐形成。
但俄国的资本主义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农奴制 的压抑和束缚,发展缓慢。
到19 世纪,没落腐败的农奴制度 已经严重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
2、阶级矛盾的激化
农奴生活的极度贫困和频繁的农民起义,直接威胁着俄国农奴主贵族的统治。
3、直接原因:克里米亚 战争的失败
(二)改革内容
1861 年,沙皇 亚历山大二世 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宣布:
①农民获得 自由民的权利和地位 ,可以自由经营工商业,订立契约,拥有动产、不动产和独立处理个人及家庭事务。地主不得 任意买卖、处罚农民 。
——保证了工业发展所需要的 自由劳动力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同时扩大了工业品的市场。
②农民 交纳赎金 后,可得到 一块份地 。法令还规定了赎买土地的手续和赎金计算办法。
——收取巨额份地赎金,一方面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积累了大量资金 ;另一方面又是 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
(三)改革的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四)评价
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度是在受到内外挑战的情形下进行的,是一场由以沙皇为首的农奴主为阻止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运动的发生,在尽量维护贵族和地主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进步性── 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俄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局限性── 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和沙皇专制统治,对俄国杜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㈤ 历史上有哪些优秀的法官
梅汝璈、倪征燠、刘墉、海瑞、包拯。
狄仁杰,海瑞
1、梅汝璈
亚轩,南昌,江西律师、法学家,1946年代表中国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举世闻名的东京审判,为日本首批28名甲级战犯的定罪量刑做出了突出贡献
梅汝璈1904年生于朱姑桥南昌,青云谱风景区,1916年至1924年就读于清华学校。1924年,他获得了公费留学美的计划,进入了斯坦福大学。1926年,他获得文学学士学位,进入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并于1928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1929年回国后,曾在多所大学任教,曾任行政院院长助理、部长等职。1946年,他在国际军事法庭担任代表法官,并参加了二战后的审判。日本应对亚太地区造成的大规模战争和伤害负责
建国后,他先后担任第一届全国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议案委员会委员、全国委员,1973年逝世于,享年68岁。
2、倪征燠
中国第一位国际司法学家,中国著名法学家。倪征燠可以说是一个在20世纪跟随中国法律 历史 旅行的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一生中从未离开过‘法律’这个词。”
他于1906年出生在黎里镇, 府吴江县, 苏州,中学毕业后决定学习法律并为国家服务。他首先在东吴大学法学院(1915年成立于上海)学习法律,并于192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
自1931年以来,他在东吴大学、大夏大学和上海持志大学教授国际法、国际私法、比较民法和法理学课程。他于1987年当选为国际法研究所的副教授,并于2003年去世。
3、刘墉
崇儒,石庵,人,祖籍砀山, 安徽,清代政治家、书法家诸城, 山东。大学生刘统勋长子
乾隆是十六年(1751年)的一名学者。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知府、江宁,知府、体仁阁,大学内阁学士等职。并以遵纪守法和诚实著称。刘墉,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书法老师,被世人称为“厚墨宰相”。
他于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死,享年八十五岁。他被追赠给太保王子,并被追授文清爵位
首推狄仁杰,曾任大理寺丞时,曾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无一人申诉
古代最著名的善于断案的法官很多,我选出最著名的十个简单介绍一下!
古代善断案法官1
赵广汉,西汉人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涿郡蠡吾县人!他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权贵,嫉恶如仇,以强有力的手腕治理地方治安,处置豪门权贵,深受百姓爱戴,同时,善于思考,非常讲究策略和方法,他的一些办案和惩恶计策独到而有效,深得百姓赞颂。官员及百姓皆称他“发奸摘伏如神”“以为自汉兴,治京兆者莫能及”。
他运用“钩距”法推问破案,寻找线索、灵通信息。据《汉书·赵广汉传》记载》:“﹝广汉﹞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钩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所谓“钩距”就是旁敲侧击,辗转推问,被问的人都稀里糊涂的了,赵广汉却脑子转得飞快,马上就判断出打听出来的结果是不是合理准确。运用这种方法,使赵广汉对不轨之人的来历、根基、巢穴都清楚了解,对官吏收取、贪污的不义之财的来历和数量,都细致掌握。别人都想学他这一招,但没有一个人能学得像他那样精通。
古代善断案法官2
黄霸(公元前51年~公元前130年)西汉宣帝时大臣。字次公,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生活于汉武帝、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因为通晓文法、明察秋毫、为官清廉、文治有方,性情又温良懂得谦让,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推行教化,治为当时第一。少学律令,醉心仕宦,武帝末补侍郎谒者,任河南太守丞。宣帝时,任扬州刺史、颖川太守。后为御史大夫、丞相,封建成侯。
他为官期间,百姓拥护,朝廷满意,属下悦服,受人称颂,并处理了不少疑案。
最著名的智断争儿案
前汉时期,颖川郡有一家富户,兄弟俩在一起生活,他们的媳妇都怀孕了。兄长的媳妇生了个死胎,但是一直隐瞒着不告诉别人。弟弟的媳妇生了个男孩,兄长媳妇便生了恶念,将孩子强夺过来并声称是自己所生。双方各执一词,一直论争了3年都未能断决。
颖川太守黄霸听闻此事后,派人把孩子抱到法庭中间,命令她们妯娌俩上去争夺,表示谁能把孩子抢过去,便将孩子判给谁。兄长媳妇争夺时用力很猛,一副不管不顾的样子;反观弟弟媳妇,既想把孩子争回来,又恐怕会伤着孩子而不敢使劲儿用力,表情极为悲伤。看到这里,黄霸顿时明白了其中缘由,斥责兄长媳妇说:“你只想得到儿子,怎么会顾虑到用力争夺会使孩子受到伤害呢?孩子是谁所生,这件事已经非常明白了。”随即把孩子归还给了弟弟媳妇,兄长媳妇只得认罪。
古代善断案法官3
狄仁杰,字怀英,号德英,唐代并州太原府阳曲县(今山西太原阳曲县)人。为唐朝武周时的著名宰相,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以身护法。死后葬于神都---国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中,立有一碑,上书“狄公仁杰之墓”。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内史。
他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曾担任国家最高司法职务,判决积案、疑案,纠正冤案、错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1.7万人,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是我国 历史 上以廉洁勤政著称的清官。
古代善断案法官4
徐有功,(640—702年),名宏敏,字有功,唐洛州偃师(今偃师)人,徐有功是国子监博士徐文远的孙子,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青年时期举明经及第。历经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大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司刑寺少卿等。长期在司法任上,是唐武则天时期与酷吏斗争的一面旗帜,也是 历史 上罕见的一位以死守法、执正的法官、清官。《新唐史》对他有“虽十岁未见其比”之赞誉。卒年62岁。时人论日:今有功断狱,天下无冤枉人。新旧唐书有传。他死后武则天追赠他为大理寺卿。
古代善断案法官5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古代善断案法官6
北宋人宋慈(1186-1249年),字惠父,汉族,建阳(今属福建南平地区)人,中国古代法医学家,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正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专著,在中国元、明、清三朝是刑、法官必读之书,先后被译成法、英、荷等多种文字。
宋慈64岁死于广州经略安抚使的任所,宋理宗亲自为其书写墓门,凭吊宋慈功绩卓著的一生。刘克庄在墓志铭中称他:听讼清明,决事刚果,抚善良甚恩,临豪猾甚威。属部官吏以至穷闾委巷,深山幽谷之民,咸若有一宋提刑之临其前。后来宋慈的墓地迁至今福建省建阳市崇雒乡昌茂村西北。
古代善断案法官7
况钟(1383-1442年),字伯律,号龙岗,又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人(今高湖镇)。况钟小时候家庭贫困, 7岁丧母,从小聪颖好学,秉心方直,律己清严,习知礼仪,处事明敏。宣德五年出任苏州知府,他是明代一位受百姓尊敬的清官,苏州人民称他“况青天”。昆剧《十五贯》,以歌颂况钟而使其妇孺皆知。其功绩《明史.况钟传》有较详细记述,著述有《况太守集》、《况靖安集》等。
况钟在任苏州知府前,前任知府对讼案“累年莫决,囚多死于淹禁”。况钟上任后,着手处理这些案件。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苏州府管辖七个县,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况钟一个县一个县地轮流审问案件,不到一年,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勘部过轻重囚一千一百二十余名,吏不敢为奸,民无冤抑,咸颂包龙图复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有一篇《况太守断死孩儿》,赞扬“况青天折狱似神”,也是一个佐证。现在,只要一提起况钟,人们立即就会想到《十五贯》故事里那位甘冒风险、敢于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
古代善断案法官8
海瑞(1515-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汉族,广东琼山(今属海口)人。少年从教时被称为海笔架。身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一生刚直不阿,清正廉明著称于世,被后人誉为“海青天”、“南包公”,与宋代包拯齐名。以直廉刚正著称,人称“海青天”。
海瑞是中国 历史 上的著名清官。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著名的胡胜荣人命案就是他破的!
古代善断案法官9
袁可立(1562—1633年),字礼卿,号节寰,河南睢州(今睢县)人,明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累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立朝不阿权贵,敢于为民请命,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军事战略家。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帝,为“四朝元老”之臣,诰“五世恩荣”之赏。
著名的涉倭案
明万历二十二年,袁可立在查办涉倭案件时,发现被指为倭寇同党处以极刑者一时竟多达数百人之多,有些案件甚至殃及妇女儿童。于是他不惜得罪一些急于邀功的高官权贵,对案件进行重审,先后使千余名无辜百姓和渔民免遭屠戮而获释
古代善断案法官10
于成龙(1617-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谥“清端”、赠太子太保。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亲自召见,赐予他白银千两、御马一匹,亲自赋诗一首表彰其廉能,并称赞他为“清官第一”。
于成龙在词讼、断狱方面,精于从细节上发现问题,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秉公处理地方上的疑案、悬案,使许多错案得到平反,于是百姓称呼他为“于青天”。
唐朝武则天时期的狄仁杰就是一位优秀的法官,荷兰伟大的汉学家、外交官、小说家高罗佩甚至为他写了一步伟大的英语文学巨著。《大唐狄公案》。
历史 上的狄仁杰通达权变、谋略过人、断案如神,不仅体恤民间疾苦,而且有匡扶社稷的大智慧。相较于影视作品中的虚构形象,本人境界有过之而无不及。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生于官宦之家。从童年时代起,狄仁杰身上就有一种特立独行、不畏权贵的勇气。有一次他家的门人被害,县衙里的官吏前来调查案情,府里的老老少少都忙不迭地前去接受问话,唯独狄仁杰拿着一本书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县吏一看这小子那么有个性,心里老大不爽,就上去命他接受问话。狄仁杰啪的一声合上书本,没好气地说:「我跟书中的圣贤对话都唯恐不及,哪有空理你们这些俗吏!你凭什么凶我?」
这是史书记载的有关狄仁杰生平的第一个故事。未来神探狄仁杰在史书中刚一亮相就与命案有关,也算是一个有趣的巧合。作为中国 历史 上大名鼎鼎的清官和神探,狄仁杰的探案故事通过千百年来的公案、话本、戏剧、小说,乃至当代影视而广为传播,几乎已经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
历史 上的狄仁杰确确实实是个优秀的断案者。唐高宗仪凤年间(公元 676—679 年),狄仁杰担任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旧唐书·狄仁杰传》)。一年之内勘断的积压案件所涉及之人犯就达一万七千人,而且事后还没一个喊冤的,这当然是不折不扣的法官了!
历史 上众所周知的,看到的就是包拯和狄仁杰了。一个是丞相,一个礼部尚书,都是比较大的官,他们共同点就是都擅长断案,是 历史 上出了名的,法官,清官。
包拯包拯是北宋名臣,今安徽人,一生清廉,不追逐权贵,再有就是英明果断了,断案的,不英明也做不成啊,一脸黑黑的,年仅64岁,就离开了爱他的百姓。
在位的时候,有一个老百姓被一个无赖告了,还不知道是谁,然后包青天知道他是无辜的,就偷偷答应老农一定会把老赖惩罚了啦,然后包青天让这个百姓按照自己说的做,回家把牛杀了自己吃一点,市场又卖点,然后换了钱自己用。
这个老百姓果然照做,把牛杀了卖,但是在当时杀耕牛是犯法的,于是第二天又人告状,包青天居然让人吧告状的捉了起来哈哈,原来他是想引出,想陷害这个百姓的人,
果然告状的人被捉后,害怕极了,就招供了,自投罗网这招真高,这个老百姓就终于清白了。
狄仁杰狄仁杰唐朝时期宰相,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他的性格跟包拯差不多,以造福百姓著称,不畏权贵,曾经也受过诬陷被降职。公元700年去世。
在位的时候,比较闻名的案件之一,就是断指案了,那时候在洛阳就任,遇到一只妖猴在玩弄人的手指,然后还在山洞发现了尸体是个男的,就确认这是跟猴子玩的手指有关,然后到了一个药店,掌柜告诉他别动不小心会被切断手指,直觉告诉他,有问题,后来经过调查,真相大白于天下。
贾公的情人要求他砍断手指表达真爱,药店的掌柜儿子也看上了这个情人,遭到调戏,纠缠,贾公就打他一顿,刚好贾公子请掌柜帮他断指的时候,撞见了调戏的这个位掌柜的儿子,于是掌柜儿子把贾公子杀了,掌柜就慌乱中切了4个手指而不是一根,父子合伙抛尸到这个山洞,贾公子所戴的戒指掉到地上,被玩耍的猴子拾到用来玩耍了。
综上所述断案的例子还有很多,包拯,狄仁杰都是比较出名的有作为的,为百姓谋福利的人物,值得敬佩,所以他的事迹才会一直被流传,被 历史 记载。有利于后人断案。像这样好的官,还有唐代 徐有功,寇准,海瑞等人。
海瑞、包拯
包拯
唐朝的狄仁杰、宋朝的宋慈、包拯
㈥ 历史上有哪些优秀的法官
1、梅汝璈
梅汝璈,字亚轩,南昌人,江西律师、法学家。1946年,他代表中国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东京审判,为日本首批28名甲级战犯的定罪量刑做出了突出贡献。梅汝璈1904年生于南昌青云谱风景区,1916年至1924年就读于清华学校。1924年,他获得了公费留学美国的计划,进入了斯坦福大学。1926年,他获得文学学士学位,进入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并于1928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后,曾在多所大学任教,曾任行政院院长助理、部长等职。建国后,他先后担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议案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1973年逝世,享年68岁。
2、倪征燠
倪征燠,中国第一位国际司法学家,中国著名法学家。他可以说是一个在20世纪跟随中国法律历史旅行的人。他于1906年出生在苏州吴江县黎里镇,中学毕业后决定学习法律并为国家服务。他首先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学习法律,并于192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自1931年以来,他在东吴大学、大夏大学和上海持志大学教授国际法、国际私法、比较民法和法理学课程。他于1987年当选为国际法研究所的副教授,并于2003年去世。
3、刘墉
刘墉,字崇儒,号石庵,安徽砀山人,清代政治家、书法家。他是大学生刘统勋的长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一名学者。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知府、江宁知府、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他以遵纪守法和诚实著称。刘墉,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书法老师,被世人称为“厚墨宰相”。他于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死,享年八十五岁。他被追赠给太保王子,并被追授文清爵位。
4、狄仁杰
狄仁杰,字怀英,号德英,唐代并州太原府阳曲县(今山西太原阳曲县)人。为唐朝武周时的著名宰相,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以身护法。死后葬于神都---国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中,立有一碑,上书“狄公仁杰之墓”。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内史。他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曾担任国家最高司法职务,判决积案、疑案,纠正冤案、错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1.7万人,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是我国历史上以廉洁勤政著称的清官。
5、徐有功
徐有功,(640—702年),名宏敏,字有功,唐洛州偃师(今偃师)人,徐有功是国子监博士徐文远的孙子,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青年时期举明经及第。历经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大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司刑寺少卿等。长期在司法任上,是唐武则天时期与酷吏斗争的一面旗帜,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一位以死守法、执正的法官、清官。《新唐史》对他有“虽十岁未见其比”之赞誉。卒年62岁。时人论日:今有功断狱,天下无冤枉人。新旧唐书有传。他死后武则天追赠他为大理寺卿。
6、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7、宋慈
宋慈(1186-1249年),字惠父,汉族,建阳(今属福建南平地区)人,中国古代法医学家,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正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专著,在中国元、明、清三朝是刑、法官必读之书,先后被译成法、英、荷等多种文字。
8、况钟
况钟(1383-1442年),字伯律,号龙岗,又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人(今高湖镇)。况钟小时候家庭贫困,7岁丧母,从小聪颖好学,秉心方直,律己清严,习知礼仪,处事明敏。宣德五年出任苏州知府,他是明代一位受百姓尊敬的清官,苏州人民称他“况青天”。昆剧《十五贯》,以歌颂况钟而使其妇孺皆知。其功绩《明史.况钟传》有较详细记述,著述有《况太守集》、《况靖安集》等。
9、海瑞
海瑞(1515-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汉族,广东琼山(今属海口)人。少年从教时被称为海笔架。身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一生刚直不阿,清正廉明著称于世,被后人誉为“海青天”、“南包公”,与宋代包拯齐名。以直廉刚正著称,人称“海青天”。
10、袁可立
袁可立(1562—1633年),字礼卿,号节寰,河南睢州(今睢县)人,明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累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立朝不阿权贵,敢于为民请命,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军事战略家。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帝,为“四朝元老”之臣,诰“五世恩荣”之赏。
11、于成龙
于成龙(1617-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谥“清端”、赠太子太保。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亲自召见,赐予他白银千两、御马一匹,亲自赋诗一首表彰其廉能,并称赞他为“清官第一”。
12、唐朝武则天时期的狄仁杰
唐朝武则天时期的狄仁杰就是一位优秀的法官,荷兰伟大的汉学家、外交官、小说家高罗佩甚至为他写了一步伟大的英语文学巨著。《大唐狄公案》。
13、历史上的狄仁杰
历史上的狄仁杰通达权变、谋略过人、断案如神,不仅体恤民间疾苦,而且有匡扶社稷的大智慧。相较于影视作品中的虚构形象,本人境界有过之而无不及。
14、包拯、海瑞
包拯、海瑞都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法官,一个是丞相,一个礼部尚书,都是比较大的官,他们共同点就是都擅长断案,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法官,清官。
15、唐朝的徐有功、寇准,宋朝的宋慈、包拯
唐朝的徐有功、寇准,宋朝的宋慈、包拯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