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运输法院
管辖范围与案件类型,设立背景与职能,组织结构与级别等区别。
1、管辖范围与案件类型:铁路法院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法院,其管辖范围主要限定在与铁路运输、铁路安全、铁路财产等相关的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上。具体来说,审理涉及铁路运输的合同纠纷、人身伤害赔偿、铁路安全监管、劳动纠纷以及盗窃、故意毁坏铁路设施等案件。铁路法院还承担铁路相关的仲裁工作,解决铁路争议,并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工作。相比之下,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更为广泛,受理除铁路纠纷外的所有民间刑事、民事等方面的案件。人民法院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审判机关,其任务是审判各类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并通过这些审判活动,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制秩序。
2、设立背景与职能:铁路法院的建立与铁路行业的特殊性有关,其初衷是为铁路行业提供专业的法律保障,维护铁路工作人员和乘客的合法权益,促进铁路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特定职能。人民法院则是国家审判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立基于国家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司法制度的完善。职能是确保法律的公正实施,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3、组织结构与级别:铁路法院通常作为专门法院存在,其组织结构和级别可能因地区和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尽管在铁路相关案件的处理上拥有专业性和高效性,但在整个司法体系中,其地位和作用相对特定。人民法院则具有更为完善和统一的组织结构,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以及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按照国家的司法体系进行层级划分,并在各自的辖区内行使审判权。
Ⅱ 为什么有铁路法院,他究竟是归高法管还是铁路部的私人刑堂
铁路法院初建于1954年3月,到1956年初,铁路运输检察院的各级机构普遍建专立。主要受理涉及铁属路运输、铁路安全、铁路财产的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
2009年7月8日, 中央下发关于铁路公检法管理体制改革的文件,要求铁路公检法整体纳入国家司法体系,铁路法院整体移交驻在地省(直辖市、自治区)党委、高级人民法院管理。截止2012年6月底,全国铁路法院完成管理体制改革,整体纳入国家司法体系。
Ⅲ 铁路运输法院的历史沿革
铁路法院初建于1954年3月,当时称为“铁路沿线专门法院”;
1955年1月,最高人民内检察院容建立了铁路水上运输检察院,部分地方也相继建立了铁路运输检察院和水上运输检察院。到1956年初,铁路运输检察院的各级机构普遍建立。在15个铁路局建立了铁路运输检察院,在50个铁路分局建立了铁路运输检察分院。
1957年9月根据国务院《关于撤销铁路、水上运输法院的决定》予以撤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全面启动,1980年7月25日,根据司法部、铁道部联合发出《关于筹建各级铁路法院有关编制的通知》,在北京设立铁路运输高级法院(1987年5月撤销),在铁路局所在地设立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在铁路分局所在地设立铁路运输法院。
1980年左右,全国铁路运输法院筹备建立,1982年5月1日正式办案。
2009年7月8日, 中央下发关于铁路公检法管理体制改革的文件,要求铁路公检法整体纳入国家司法体系,铁路法院整体移交驻在地省(直辖市、自治区)党委、高级人民法院管理。截止2012年6月底,全国铁路法院完成管理体制改革,整体纳入国家司法体系。
Ⅳ 铁路运输法院是不是专门法院
法律分析:是的,因为铁道部是专属部门,地方铁路部门不隶属地方政府管辖,而直属上级铁道部门管辖,所以铁路运输法院也是专门人民法院。因铁路、公路、水上、航空运输和联合运输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运输始发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第二条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人民法院通过审判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案件,惩罚犯罪,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解决民事、行政纠纷,保护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和权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