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国法官

法国法官

发布时间: 2020-12-18 04:32:26

㈠ (基度山伯爵)法国大仲马写的书中法官维尔福的儿子(私生子)是个贼他在父亲审判时有一断独白很精彩,求

你指全书将近结尾时,维尔福审判其子的那段?

㈡ 在法国和德国等传统大陆法系的国家,警察有没有必要的时候入屋搜查权,不需要法官签署的文件

连基本的法律常识都没有……
无论什么法系,都是警察取证在先,法院根据证据处理在后!这还没进屋呢,法院凭什么签署文件?!

㈢ 谁能提供法国历史资料

简史: 公元前高卢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纪,罗马的高卢人总督恺撒占领了全部高卢,从此受罗马统治达500年之久。公元5世纪法兰克人征服高卢,建立法兰克王国。10世纪后,封建社会迅速发展。1337年英王觊觎法国王位,爆发“百年战争”。初期,法大片土地被英侵占,法王被俘,后法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于1453年结束百年战争。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形成中央集权国家。17世纪中叶,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正在进攻巴士底监狱。监狱里当时只关押着7个人,但是市民们却为此激战了一天,牺牲了98个人。1789年8月26日,法国大革命的纲领《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正式通过。 1789年,伏尔泰和卢梭去世11年后,法国大革命爆发。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废除君主制,并于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国。1799年11月9日(雾月18日),拿破仑·波拿巴夺取政权, 1804年称帝,建立第一帝国。1804年12月2日,巴黎圣母院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加冕典礼,拿破仑·波拿巴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国军队残酷镇压。1848年2月爆发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国。1851年路易·波拿巴总统发动政变,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国。

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战败后,于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国直到1940年6月法国贝当政府投降德国,至此第三共和国覆灭。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遭德国侵略。1944年,象征胜利的法国凯旋门,终于迎来了一次真正的凯旋。
在戴高乐的带领下,为了自由而战的法兰西民族不仅为战胜法西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且为战后法国的复兴铺就了道路。
1944年6月宣布成立临时政府,戴高乐担任首脑,1946年通过宪法,成立第四共和国。1958年9月通过新宪法,第五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戴高乐当选总统。1959年,法国宣布接受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自决,由此开始告别殖民主义;
1963年,法国和联邦德国签订《法德友好条约》,从此与宿敌德国和解;
1964年,法国与新中国建交,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
1966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并限令美国在一年内撤除在法国领土上的驻军和基地。
坚持独立外交政策的法国,成为世界格局的制衡力量。 正是在这一追寻理想的过程中,法国以它卓尔不群的气质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㈣ 求法国清泉案始末

2004年5月和6月期间,正在侦办1991年法国对台军售佣金案的法官范鲁因贝克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指控法国一批政经人士收受了对台军售佣金,并透过卢森堡“清泉”金融公司的秘密账户入账。信中还提供了这些秘密账户的名单,名单涉及法国左、右党派和经济界的一些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数位当今政坛要人,尤其是时任内政部长、现已成为法国总统的萨科奇。

事发后,经过法国有关机构的调查,认定名单是“捏造”的。萨科奇等人随后以“诽谤”罪名向司法机关起诉,要求就此案进行调查。

调查表明,欧洲航空及国防工业集团(EADS)前副总裁让-路易.热尔戈兰是这起事件的始作俑者,是他将这些匿名信转交给法官范鲁因贝克的。但他事后一直宣称自己与这些匿名信无关,并在法官面前强调,他深信在该案中“与他有过接触的政治人物,绝对没有抹黑他人的企图”。

2006年6月,热尔戈兰终于承认自己是匿名信作者。他还供出欧洲航空及国防工业集团的前高级管理人员伊马德.拉乌德是伪造名单的人。后者予以否认,反而指控热尔戈兰是伪造者。因此热尔戈兰被控“诬告、伪造和使用伪造文书、收受背信赃物以及盗窃”罪名。拉乌德则被控“伪造和使用伪造文书”的罪名。

秘密调查:情报将军受命介入

“清泉”案的另一关键人物是当年法国国防部顾问菲利普.龙多将军,此人是当时法国高层情报部门的负责人。“清泉”案事发后,正当有关法官秘密接见了揭发人,并开始独自办案的时候,龙多将军被尚未担任总理、还是外交部长的德维尔潘召见,后者让他秘密调查名单事件,并向自己“单线汇报”。

龙多将军的顶头上司是当时担任国防部长、现任内政、海外事务及地方行政事务部长的阿利奥-马里夫人。龙多将军宣称他曾于2004年5月将此案情况向当时的国防部长阿利奥-马里夫人汇报,但阿利奥-马里夫人对此予以否认。她于2006年4月和同年11月先后向媒体和传讯她的法官宣称,她是透过新闻报道才知道这个假名单案的。但龙多将军7月4日向法官宣称,他曾于2004年5月26日和7月6日把两份文件交给阿利奥-马里夫人当时的办公室主任菲利普.莫尔朗,内容是热尔戈兰曾与范鲁因贝克法官会晤,亦即他把一封匿名信交给了法官。对此阿利奥-马里夫人表示“事情很奇怪而且矛盾”,她指出,这与龙多将军以前的声明不符,“他的声明前后矛盾”。

不过,龙多将军的一项举动对于此案真相的调查具有关键的作用,这就是:他在受命调查此案的过程中,曾将调查过程用笔记的形式在电脑中记录下来。后来,他将电脑中的记录材料全部删除了,并且声称这是受德维尔潘的指使而为。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东窗事发被警方抄家的时候,警方的电脑专家复原了龙多将军电脑中被删除的档案。办案的电脑专家对他的电脑进行司法鉴定后,复原了电脑中被删除的档案,并于今年6月27日提出一个鉴定报告。根据这些电脑上的记载,两名预审法官掌握了龙多将军有关此案的一些重要的文件。也正是根据这些记载,此案的幕后主使人渐渐地浮出了水面。

迷雾重重:谁是真正的幕后主使?

在龙多将军2004年5月26日的电脑笔记中记载:“2004年5月4日,我与让-路易.热尔戈兰会面时得知:他在8天前接到了德维尔潘的指令,他决定向范鲁因贝克法官说名单的事。”“热尔戈兰5月19日与德维尔潘会谈时,德维尔潘显得兴高采烈,但同时他又担心,他不希望名字出现。”

在2004年6月30日的一段笔记中,龙多将军提供了更多的细节:“据伊马德.拉乌德的消息,热尔戈兰接到了德维尔潘的指令,就是‘告发萨科奇’,指令本身来自共和国总统(希拉克)。”

龙多将军在今年6月26日和7月4日的两次传讯中证实了这些复原的笔记内容。并向法官宣称:他是在征得前总理德维尔潘的同意之后,销毁自己这些笔记的。

6月26日,龙多将军以“需要律师协助应讯的证人”的身份被负责调查这起案子的两位法官让-马利.杜伊和亨利.蓬斯传讯了大约11个小时。两位法官想要了解当时担任外长的德维尔潘在该案中的确切角色。传讯中,龙多宣称他是受到德维尔潘的指令介入“清泉”案调查的。后来,他向德维尔潘总理汇报,萨科奇进入名单,十有八九是受到诬陷,但仍接到继续调查的命令。龙多将军还声称,从2004年1月9日接到德维尔潘的指令起,他就发现该案的发展出现了政治态势,他对这个阴谋和德维尔潘要求他核实名单一事提出了疑问。他说:“我对德维尔潘扮演的角色提出了疑问。”

龙多将军还提到2004年7月19日曾与德维尔潘会面,他说:“对德维尔潘来说,清泉公司的名单大概有一些真实的部分,但我看出他有一丝担忧,因为他要求我转告热尔戈兰不要再有动作了,要休息休息,并停止干预此案。这时我才重新意识到必须保护德维尔潘和在他上面的共和国总统。德维尔潘也意识到了,因为他曾挖苦地说:‘如果我们的名字出现,总统和我都要爆掉。’”

之后,法官传讯了热尔戈兰和拉乌德,目的是让两人确认龙多将军的上述笔记内容。两位法官首先询问了热尔戈兰有关2004年1月9日他参加的一次会议的情况,当时在场的还有龙多将军和德维尔潘。热尔戈兰证实当时担任外长的德维尔潘曾要求龙多将军提供一份有关该案的报告,他还特别要求龙多将军核实“清泉”公司的名单,并强调这是希拉克总统的指令。根据龙多将军的笔记,在这次会议上提到了萨科奇的名字和他的完整的姓氏——尼古拉.萨科奇.德.纳基.波克萨,但他的名字是后来才出现在名单上的。

热尔戈兰和德维尔潘是多年的老朋友。当他当年准备将匿名信和光盘交给法官时,他曾在龙多将军面前炫耀自己是受总理的旨意而办。熟悉内情的人士说,现在他不再保护他多年的老朋友德维尔潘了。

至于德维尔潘出于何种动机而指使热尔戈兰等人炮制此项诬告案的呢?据有关媒体分析,因为时任内政部长的萨科奇是他在通往爱丽舍宫路上最强的竞争对手。

警方从龙多将军的笔记中还发现多处以缩写字母“PR”的记载,从上下文分析即为“共和国总统”,也就是希拉克。龙多的记录中还有“我觉得自己正在完成总统给予的使命”等词句。7月的笔记中写道:“风险:PR可能被牵连”、“如暴露,我们(PR和DV)就完了”(注:DV即德维尔潘)。

龙多在2007年6月11日被法官传讯时还指出,德维尔潘曾向他提起他接到共和国总统的“指示”,将军因此觉得这是“总统交给他一个任务”。

以上这些材料显示,这桩震惊法国的诬告案的幕后主使可能就是前任总理德维尔潘、甚至是前任总统希拉克。对此,德维尔潘和希拉克本人是如何应对的呢?可想而知,他们都是断然予以否认。

德维尔潘曾于2006年12月21日以“普通证人”的身份被上述两位法官传讯。他当时否认自己与该案有任何关系,他也强调希拉克总统与该案无任何关系。

今年 7月5日,负责调查“清泉”案的两名预审法官让-马利.杜伊和亨利.蓬斯由一名检察官和两名警官陪同,前往前总理德维尔潘在巴黎17区的住所,对他的住宅进行了6个多小时的搜查。当日,德维尔潘外出度假。

前总理德维尔潘发表公告,揭露在“清泉案”中无理对其进行指责,他希望现在能够拥有受律师协助证人的地位,为自己进行辩护。公告指出,“德维尔潘非常不幸地从报上得知对他的无理指控,而作为本案的简单证人,他不能有效地为自己辩护,因为不可能了解案情。”他重申“没有试图调查或者诽谤涉及本案的任何一位政治人物。” 德维尔潘还表示,为了脱离这种令人无法忍受的境地,他“现在希望拥有受律师协助证人的地位,能够像所有公民一样享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让事实说话。”

7月6日,两位法官又在巴黎市16区克莱贝尔(KLEBER)大道的一个属于外交部的建筑内搜查了前总理德维尔潘的一个办公室,他自2007年5月以来在此有一个办公室。这一次德维尔潘本人在场,他于6日晚紧急赶回巴黎,搜查历时6个多小时。德维尔潘于当晚9时左右离去,他向记者宣布:“诸位可以想像得到,我刚才经历了一段不愉快的时刻,但我知道真相将大白。”

德维尔潘还在《东部共和国报》刊出的一篇采访文章中宣称:“我从未要求任何人调查政治人物,更不可能损害他们。”他还宣布:“我郑重否认曾主动向范鲁因贝克法官和伊马德.拉乌德采取任何行动,而且我从未与拉乌德会面。”

7月10日,德维尔潘自己宣布他将被法官传讯。7月27日,德维尔潘在巴黎接受侦办“清泉”案的法官传讯。他在传讯结束后向媒体重申,自己从未要求对特定的法国政治人物进行调查,也没有参与“任何政治阴谋”。德维尔潘一直强调,他下令调查“清泉”案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而不是出于个人政治目的。传讯之后,法官决定,将以“诽谤同谋”等罪名针对前总理德维尔潘进行司法调查。而根据法国司法传统,只有掌握一定证据后才会针对某人展开司法调查。

与前总理德维尔潘频频受到法官传讯和调查不同,尽管已被牵扯进此案,但到目前为止,前总统希拉克并没有因此案而受到传讯和调查。希拉克的律师证实,希拉克不会到负责“清泉案”的法官面前受审,因为这桩案件涉及他任总统的那段时期。他援引宪法第67条款称,希拉克“是前总统,因此必须像在所有民主国家那样,对他进行保护。”这个条款保障他在面对总统任期内的案件指控时“终身享有豁免权”。

以上是迄今为止“清泉”案的进展情况。这一震惊法国的诬陷案究竟何时能尘埃落定,将真相大白于天下,人们正拭目以待。在关注案件真相的同时,人们自然也会关心:作为这起诬告事件的受害人之一,现任总统萨科奇的态度又是如何呢?7月10日,萨科奇总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将不会撤销他在“清泉”案中的控诉。萨科奇说,在刑法方面,“司法行动不会因原告撤销控告而停止”。另外他拒绝对“原告同时是共和国总统的这桩案子作出任何评论”。

㈤ 1873年法国布郎格(阁或者戈)案件对我国行政制度的启示

你上图书馆找一下这本书,里面有详细的案例以及分析的。
《外国行政法新论》
作 者: 姬亚平
I S B N: 7562024634
页 数: 248
开 本: 16开
封面形式: 简装本
出 版 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3-8-1
定 价: 18元

这本书提到这个案例的年份是1783年。
我还找到了CHRISTINE CHAIGNE在西南政法大学作演讲的记录,他也提到了这个案例,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我非常感谢学校的接待和欢迎,非常感动!我很高兴很多学生,这样压力小些。我非常喜欢学生,学生喜欢提问题,我在法国也碰到很多来自重庆的学生,交谈很多,他们都很能干。今天讲的是判例在法国行政法中的作用和法国行政法的自治问题。

特征:1、法国行政法是一个独立的体系 2、主要是判例法体系

1权力的分立来自于法国大革命,主要是为防止旧制度的贵族院对行政的干预。1970年有一项法律至今有效:永远的司法与行政分离,规定司法法官不能干扰行政,只是防止司法法官对行政事务的干预,这样就分出两种法官:一种是司法法官,一种是行政法官。最高行政法院成立,并在拿破仑时代得到发展。由于最高行政法院的成立带来两种法院体系,他们各自行使职权。1873年的布朗格判例,国家不能援引私法,因为私法是调整私人之间的关系。那时,拿破仑法典在行政领域不再适用,该判例决定只有行政法院能够裁定行政事务,这是行政司法的诞生。所以说法国行政法是独立的。

2、法国行政法主要是判例法。

行政法的建造花了两个世纪,所以非常难以理解,比较灵活,可以适应各种情况,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解决新问题。这就带来这么一个问题:法官的裁定是否能够成为法律呢?两者是否有同样的法律效力呢?

我们已谈过法官是法律的创造者。在法国,对这个问题很敏感,很难认可,因为我们有权力分立原则。在拿破仑法典第五条说过“法官不能创造法律”,三权是严格区分的。我们不希望法官有立法权,但行政法官例外,最初并没有成文法,因此,由法官提出基本原则和基本理论。法国行政法官要解决行政和公民间关系,保证行政的进行。当行政法官和法律发生冲突时,他不能创造法律。最早关于行政人和被行政人之间并没有限制的法律。

法国行政法官创造法律有两个条件:

① 创造法律只能在案件中,而不能象议会那样有广泛的立法权。

② 要遵重法律传统和私法中的原则。

他们要了解许多判例、案例,并了解公务、公产等,所有这些概念都是法国行政法的渊源—不完全是行政法官的判例,还包括其它机构,如宪法委员会制定的原则也是渊源。

例如 1984年判定在学校里教师的独立性。

这些原则最早由法官提出,又由法律确认。比如说:进入公职的自由平等、法律面前的平等,以及迁徙自由、工商自由,这些都是法国行政法的原则。

现在主要是判例法,但成文法越来越多了,这也是因为欧洲法的影响。法国行政法的规则是由行政法院来作出。行政法官不能违反议会立法,行政法是在立法之下的,当这个行政法院创造法律时,都要提出创造的基础和依据。宪法委员会常对其进行纠正。行政法官对作出的决定必须作出书面的解释。现在由许多成文的法律文件限制法官权力。一些法官更主要是在技术规范方面作出规定。法官在裁决时更多是对法律的解释和适用。由于我们坚持分权原则,所以法官创造法律有些尴尬,法官更多的应该是适用法律。

另外,因为我们是大陆法系,所以更多地适用成文法。

要补充的是法学理论的作用:

因为用理论这个词很难概括其意思的,我们一般译为“理论学说”,源自拉丁文,指教育。这个观点是被允许的人表示出来的观点。既是他说的,也是他写的,也是他个人的,就是学说。有些法学教授也就造法了。当然也包括行政法官、法律实施者。学说是他们在实践和解释法律。这是我们在谈到判例时,还应注意学说对法国行政法的作用。

例如法国最高行政法院的决定很短,但评论却很长,可以是由几个教授作出,并可能不同,然后一并公布出来。这些评论对法官的决定做出解释、阐述,也许这些评论已超出法官所想到的东西。法官一个判决作出后,还要参照评论,评论很重要。有时是围绕判例有些超出了,在杂志上发表,对立法都有影响。法国行政法从起初来说主要是判例法,学说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 提问

杨明成教授:过去的法国行政法是一个独特的部门,由独立的行政法官来行使。最近发生了很大变化,现有变成一个普通法的趋势,请作更多介绍?

CHAIGNE:不能说行政法变成普通法了,这是一家一言。现在通说还是说是独特的部门,公法的精神与私法精神完全不一样,方式也不一样,推论也不一样。在法国,说真正的法是私法,真正的法学家是私法学家,私法来自于罗马法,很优秀。但我认为研究公法的也是法学家。

刘艺:欧盟中只有一个私法法院,对法国造成什么影响?

CHAIGNE:涉及到25个成员国,不怎么涉及到行政法,没有采纳法国的模式,法国的法律与大革命关系太密切了。欧盟只有一个私法法院,法国要无条件接受欧盟条约、判决、判例,对法官来说没什么问题。在今天是不是还有必要划分公私法呢?关于涉及到行政的合同,在讲课时和私法合同两个,这就是影响之所在。

刘艺:那是否是法国的独特性逐渐走向普通法的趋势呢?

CHAIGNE:个人认为短时间不太可能,这个是观念的问题,比如我就不太懂私法。

刘艺:关于法律学说,当前德国等国家都强调起作用,在法国的判例,由政府专员的解释,也有学说的解释,对立法与法官判案有多大的影响?怎样形成一个确定的方式?

CHAIGNE:法学院学生以后将成为法律工作者,在学校学习时,就要学法律、案例,特别是有评论的案例。学生们通过看这些,就清楚了学说的解释。在引用判例以外,很重要的就是教授的学说。形成了学说和法官间的对话,将会影响法官和立法者。只不过还是有独特的行政法官来行使而已。

刘艺:您的解释是一种观念,但我希望的是具体机制,学说没有机制性的作用,只是对人心的作用。我已经得到了答案:在民主的观念指导下,思维模式的不同。

夏馆长:法国与英美在判例法的区别?

CHAIGNE:教义是次要的渊源。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两个法系是完全不同的。2006年了。是不是还有必要区分这两大法系?区别这两个法系的话,英美法系自12世纪以来已形成了自己的模式的特点,他们一开始就没有成文法,都是判例。在12世纪时,英美法是一种公法,在那时法官只能判跟国家利益有关的案件,只能根据判例,在法国可以推翻先例,但也要参照。

杨:行政法院的管辖?经济的私有化和自由主义对法律有很大影响,尤其是行政法院,受案范围怎么确定?

CHAIGNE:行政法自治不像以前那么明显了。区分的标准:由行政当局做出的决定,行政当局的决定都是受案范围。公共行政只能追求公法上的利益,依据也只能是公法,而不是私法上的问题。

(四) 学生提问时间

1、 在行政之初时,行政判例体系确定以前,判例在行政诉讼中的作用?

CHAIGNE:当然也有判例等级的规范,因为有许多行政法院,但只有一个最高行政法院,行政法院、行政上诉法院、最高行政法院,层级越高,判例就越重要。一般把判例都称为法。

王:为什么形成了判例的体系,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CHAIGNE:主要是立法原因,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司法法官没有能力审理行政案件,司法法官源于罗马法而来。

周蓉:既然法国可以推翻判例,判例没有约束力?

CHAIGNE:学生到行政法院的事情是个个案,如果很重要的话,也可以上升到法律的约束力。

张问娟:在判决成为判例过程中,如何衡量其标准?

CHAIGNE:一般来说判决只涉及到当事人,这也是法国法区别于英美法的地方。除非是最高行政法院作出的判决,才有可能成为判例。以前的判决成为渊源,现在越来越少,成文法变多。

彭小玲:法国大革命中,法国人民如何确立起导致公私法分立精神的确立?法国大革命中有怎样的因素导致了公私法分立的精神?

CHAIGNE:法国大革命后产生的三权分立,之前议会的权力过大。历史的因素已经不存在了,司法法官是罗马法的传统,在那个时候不存在行政法,最早源于设置了特殊的法官,创造了新的法律。

同学:法官在处理案件时必须保证公益,是否是先就偏向了行政机关?那又如何做出公正的判决?

CHAIGNE:行政法官在有公益私益时站在中间,他要监督行政机关的活动是不是维护了公共利益,是不是遵循了法律,出发点是保护人民的利益。

㈥ 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教育的不同

“在大陆法系国家,回避是针对法官而言的,而在英美法系国家回避对象集中于陪审团审判案件中的陪审员。以美国为例,除了陪审员之外,美国的法官通常也会因违反“正当程序”条款而被申请回避②,在美国对法官相关司法行为的规范并未具体体现在诉讼程序规则中,而是由《司法行为准则》以及《法官伦理行为准则》加以补充调整。然而,即便如此,法官的回避也不是回避制度的重心,美国联邦民事、刑事诉讼规则仅对陪审团成员的回避作了规定。在英美法系国家,陪审团成员才是回避的主要对象。
在美国对申请法官回避,并不要求证明法官事实上已经执法不公,存在偏见,只要能够证明存在偏见的“可能性”即可,而且这种“可能性偏见”的判断标准,则是宪法修正案第六条“正当程序”条款。判例实践中,下列情况通常视为申请法官回避的理由:法官与本案有经济利益或私人关系(withorwv.Larkin,1975);法官的薪金与他对被告人做出的罚金数额相关T(umeyv.ohoi,1927);被告人受到藐视法庭指控主要是因为对本案庭审法官过多的人身攻击行为(Mayberryv.Pa,1971)。
大陆法系国家与英美法系国家恰相反,法官是回避的主要对象。如法国民诉法第339条至第355条,法国刑诉法第668条、669条规定了法官的回避问题。德国民诉法第41条至48条,德国刑诉法第22条、第24条规定了法官的回避问题。陪审员虽然也是被作为回避的对象,但没有像对待法官回避那样,用专章或专门一编来规定,仅是附带提及。如德国刑诉法第31条的规定。法国刑诉法第7编“回避”中没有提到陪审员的回避,而是在“开庭”一章第二节“审判陪审团的组成”(第297条)中规定了对陪审员的回避。
另外,大陆法系国家诉讼法中还规定了其他人员的回避问题。德国民诉法在第49条规定了对法官回避的规定准用于书记官,并且由书记官所属的法院裁判之。在日本,回避的对象也不限于法官,也适应于助理法官、书记官、执行官以及家庭法院的参与员。对于这些人员的回避裁定和法官处理的程序及原则同等对(日本民诉法第27条),并且鉴定人也是回避的对象(日本民诉法第214条第l款)。
大陆法系国家诉讼法普遍对于回避的理由做出了详细规定。同样地,德国民诉法第41条对法官自行回避的理由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而申请回避的理由依德国民诉法第42条规定,每个当事人可因法定的自行回避理由或者由于担心偏颇而申请某法官回避。德国刑诉法第22条、第23条同样也对法官的回避理由一一明文列举。与对待法官一致实行有因回避的做法不同,法、德两国对于陪审员回避的态度截然不同。法国对陪审员实行无因回避。日本新民诉法第23条规定了法官回避的原因同法国和德国没有本质差别。日本刑诉法第20条、第21条详细列举了日本的法官应当受到排除、不得执行职务的原因。另外,除某些情况以外,被申请回避的法官应当对回避申请提出意见书。
德国诉讼法规定了,在回避申请的裁判发生既判力之前,只允许法官进行那些不能迟误的行为(德国民
诉法第47条,德国刑诉法第29条),而当事人的行为并不因法官被自行回避或者被成功申请回避而无效。法国民诉法的规定更为严苛:法官一经接到通知的回避申请,即应自行回避,直至对该回避申请做出裁判决定;紧急情况下,得指定另一法官进行必要的办案活动,甚至依职权指定之(法国民诉法第346条)。”
以上内容均摘自《诉讼回避制度研究》 翁彤彦 南京师范大学(论文),仅以材料方式提供,如果要引用请一定尊重作者著作权

㈦ 法国的司法制度是怎样的

简介:法国是大陆法系的发源地,其现行司法制度是在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是维护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所有制的重要制度。 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封建国王集行政、立法和司法于一身,“朕的意志即法律”。法院和司法人员依附于国王,无独立审判活动,封建主在其领地内各行其是。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以三权分立、司法独立为原则,逐渐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司法体系。19世纪初,拿破仑一世主持制定了民法、刑法、商法、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等一系列重要法典,设置了普通法院系统和行政法院系统,确立了司法人员的独立地位,使法国司法制度自成体系和完备起来,形成全国统一的司法体系。
法院系统:法国的两大法院组织系统互不隶属。①普通法院系统。由初审法院、大审法院、违警法院、轻罪法院等基层法院和重罪法院(又称巡回法院)、上诉法院、国家安全法院等中级法院以及最高法院组成,负责审理民事和刑事案件。其中,初审法院和大审法院属于民事法院,违警法院、轻罪法院和重罪法院属于刑事法院。法官的产生,除民事法院中的商事法庭、乡镇对等法庭、劳资调解委员会、社会保险诉讼委员会的法官由选举产生外,刑事法院和其他民事法院法官则由最高司法委员会或司法部长推荐或任命。法官实行终身制,非经弹劾不得免职。②行政法院系统。由最高行政法院和各省所设的27个行政法庭组成,主要任务是解释现行法律和行政法令,并提供建议和拟订草案;审理行政机关之间的纠纷和公民对行政机关的控告。行政法院的成员不是职业法官,而是行政官员,任命和调动按公务员制度规定办理。③在两大法院组织系统之外,还设有争议法庭和特别高等法院。争议法庭由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选出的法官以及司法部长等组成,负责处理普通法院与行政法院两系统间关于管辖权的争议。特别高等法院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选出的议员组成,专门审理总统所犯的叛国罪和政府部长在执行职务期间所犯的刑事罪和危害国家安全罪。
检察机关:法国不独立设置检察机关,检察官配属一定的法院,由司法部管辖。法国诉讼程序比较健全,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3种不同程序。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主要依据成文法典审判,判例只供参考。行政诉讼则按判例和行政法规判决。陪审官的作用有限,除重罪法院外,其他法院和法庭不设陪审官。
法国最高司法委员会:法国最高司法委员会是协助总统实行司法监督的机构,由总统任主席,司法部长任副主席。职责是:就最高法院法官和上诉法院首席法官的任命向总统提出建议,对司法部长有关任命其他法官的建议提出意见,就赦免问题接受咨询。最高司法委员会同时又是法官纪律委员会,具有对法官的惩戒权。司法部则从事司法行政管理,掌管法院系统的行政组织、人事调动和活动经费等。
司法审查制度:法国的司法审查制度是通过宪法委员会执行的。由总统任命主席的宪法委员会在保证公民选举总统、议员和公民投票程序合法性的同时,还对法律、组织法、法令和条约是否违宪进行预防性审查,并受理政府、议员关于法律、法令违宪的控告案件。自第五共和国成立以来,司法审查制度在法国政治生活中日益起着重大的作用。

㈧ 法国离婚算不算犯罪

离婚在法国是正常的民事活动,并不是一种犯罪行为。

法国《欧洲时报》曾详细介绍过,在法国如何办理离婚手续?在调解庭做出决定的三个月内,起诉方可向对方提出离婚起诉。起诉书应注明离婚诉讼方式和对子女抚养权及财产处置的要求。若起诉方未提出起诉,应诉方可在三个月之后提出起诉。若双方在此后二年半中均未起诉,调解庭的临时处分决定即告失效。

一、在法国,离婚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协议离婚:双方就离婚方式和财产分割达成一致。此种方式最为简单,双方可共同聘请一位律师办理手续。协议离婚的双方既无需说明离婚理由,也无需提供证据。

2、同意离婚:签署同意离婚文件者只能选择此种方式。在此情况下,法官无需法庭辩论即宣判离婚,并对双方的其它诉求进行裁决。如果无异议,双方还可共同要求法官加快审理速度。

3、婚姻关系彻底破裂,法官不经法庭辩论即宣判离婚,并对其它诉求进行裁决。此种形式适用于分居两年以上的配偶。

4、过错离婚。在夫妻都有正常收入的情况下,过错离婚仅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因为获胜方的实际利益即便不能说微不足道,也是少得可怜。婚内产业各占一半的原则不变。认为只要认定对方过错便可改变此原则的想法是错误的。以往的判例表明,只有在配偶一方无工作、另一方收入较高、子女住所选定无收入一方的情况下,无过错方才可能获得较高的补偿金。

二、在提出起诉后,双方律师将起草诉状、整理证据,并将所有文件通过预备庭法官交给对方律师。未提交的证据将不被法庭采信。

1、被诉方在收到离婚诉状后,可选择其它离婚方式并提出反诉。

2、在文件齐备后,预备庭法官确定正式开庭日期。当事人可亲自参加庭审,也可委托律师参加。判决书将通过律师转交当事人。

3、接受判决结果的当事人签署同意离婚文件,由其律师转交法官。也可在收到对方法庭执达员送达的判决书之后的一个月之内将其接受判决或提出上诉的决定通知法官。

4、律师随后完成离婚判决的民事登记(如果当事人是商人,还需要去商事法院书记处办理手续)。婚姻财产分配由公证事务所办理婚姻财产分配手续。

㈨ 法国法庭法官

美国最高法院由1名首席法官和8名法官组成,拥有最高司法权,其判决为最终判决。9名法官均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批准任命,如无失职,将终身任职。

美国宪法对司法的有关规定 受欧洲思想家孟德斯鸠(Charles-Louis de Montesquieu)和洛克(JohnLocke)的影响,美国宪法的缔造者把司法独立作为美国建国的一条重要原则。 在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等人看来,司法部门只有不听命於立法和行政部门,才能主持正义,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与自由。美国的缔造者之所以如此看重司法独立,也是由於乔治三世迫使殖民地的法官服从於他的旨意,使他的压迫政策畅行无阻。推翻英帝国统治后,美国的缔造者便将司法独立写入宪法,希望用司法对行政和立法部门加以约束,防止它们滥用权力。 美国宪法对司法的规定相当简明扼要。在第一章将立法权授予国会、第二章将行政权授予总统之后,宪法第三章将司法权授予联邦最高法院及其下属法院,并规定了法官的任期、工资待遇、司法权的范围等等。除第三章专门讲述司法之外,第一章和第二章也有少量涉及司法与立法、司法与行政之间关系的规定。这些规定主要包括:一、联邦司法权属於联邦最高法院,以及国会设立的若干下级法院。法官只要行为端正,得终身任职并领取薪酬。该薪酬在其任职期间不得削减(美国宪法第三章第一节)。将司法权交给最高法院,至少在文字上界定了司法与立法和行政部门的区别,使国会和总统不得插手司法领域。这样,美国的建国者用宪法的前三章分别规定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归属,明确了三权分立的政府结构。在将司法权授予法院之后,宪法马上谈到法官的任期和工资等相当琐碎的问题,这种安排初看起来令人费解,实际上却是出於维护司法独立的根本考虑。在殖民地时代,乔治三世可任意决定法官的任期和薪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法官对行政部门的依从。所以,在宪法缔造者眼中,法官的任期和工资待遇构成了司法独立的一个根本问题。通过规定法官的终身制并给予他们稳定的、较优厚的工资,宪法试图杜绝法官为了保全职位和薪水而在处理案件时屈从於外界压力,有失独立与公正。
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提名,经过参议院审议和认可后,由总统正式任命(美国宪法第二章第二节第二条)。这一规定体现了宪法的缔造者要求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部门在相对独立的同时,又要彼此制约的意图。由行政和立法部门掌握联邦法官的来源,使行政和立法部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司法部门的意识形态,彼此协调工作,同时也防止由不称职的人员掌握司法权力。这条规定也说明联邦法官不由民选产生。这种安排同法官可以终身任职的规定一样,都是为了司法活动的独立与公正。倘若法官由民选产生,他在判案时就不免要考虑其选民的利益与态度。倘若他没有终身职位,就更要自觉不自觉地照顾其选民的利益,以求再次当选。规定法官由总统任命和参议院认可,并享有终身职位和固定工资,可以消除法官的后顾之忧,维护司法独立。因为总统和参议员都是经民选产生,由他们任命和认可联邦法官,基本上也属於民×程序。
所有弹劾政府官员(包括总统、副总统或联邦法官)的案件须由国会(而不是司法部门)负责。弹劾案件必须由众议院发起(美国宪法第一章第二节第五条),由参议院审理(美国宪法第一章第三节第六条)。弹劾的依据必须是叛国罪、贿赂罪或其他各种重罪与轻罪(美国宪法第二章第四节)。
(一) 法官的任免 在任何国家的司法制度中,如何任免法官都是一个关键问题。在美国政治实践中,对法官的任命更多地体现了行政和立法部门对司法部门的制约;而对法官的罢免,则更多地体现了司法部门相对於行政和立法部门的独立。 如前所述,美国联邦法院的法官必须由总统提名,经过参议院的审议、认可,再由总统正式任命(美国宪法第二章第二节第二条)。在美国历史上,总统对法官的任命权一直被行政部门当作控制司法部门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历届总统在任命法官(尤其是最高法院法官)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偏向本党党员或至少在意识形态上接近自己的人。例如,现任最高法院法官中的共和党人都是共和党总统任命的,而民×党人则都是民×党总统任命的。虽然过份地偏向本党成员会招来反对党的批评,但这一作法已为美国各方所接受,而国会也极少反对总统对法官的提名与任命。 在美国历史上,利用自己对法官的任命来积极干涉司法部门的总统并不少见。因为美国宪法并未规定最高法院法官的人数,总统在理论上可以任命无数新法官进入最高法院,从而使最高法院成为本党的一个堡垒。这方面的一个极端例子来自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 当他的“新政”在连续几个案子中遭到最高法院的抨击后,罗斯福试图任命六名新法官进入最高法院,希望藉此使最高法院的法官由九人增到十五人,从而使亲“新政”的人成为多数。罗斯福与最高法院这一次较量的结果是最高法院改变态度,转而支持“新政”;罗斯福也因而放弃任命新法官的打算。从十九世纪中期至今,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一直限定在九人;只有现任法官因年老或死亡等原因退位,才有等额的新法官加入。但从上述例子来看,这一既成事实也并非铁板一块。 如果说对法官的任命权主要掌握在行政部门手中,那么对法官的罢免权则由立法部门所执掌。如前所述,对联邦法官的弹劾权属於国会(美国宪法第一章第二节第五条)。众议院弹劾一名法官,必须是由於他犯有或涉嫌犯有叛国、贿赂或其他重罪与轻罪(美国宪法第二章第四节),如联邦法官克莱勃恩(Henry Claiborne)在1983年因受贿、偷税漏税等被国会弹劾。弹劾的目的是因为该法官不愿自动辞职,所以需要弹劾程序剥夺他的职位。 因为对弹劾有这种严格的要求,更因为宪法明确规定联邦法官只要行为端正便可终身任职(美国宪法第三章第一节),国会并无可能通过弹劾对法官具体的司法活动造成制约。众议院发起一件弹劾案必须由多数票通过,参议院要判决被弹劾者有罪,也必须由出席议员的三分之二通过(美国宪法第一章第三节第六条)。这些严格的程序都保证了国会虽然有权罢免触犯法律的法官,但却无法干扰法官正常的司法。 所以,总的来说,虽然总统在任命法官时试图影响法院的政治倾向,法官在就任后基本上不会失去职位或薪酬。美国司法界的一个著名说法是艾森豪威尔(Dwight D. Eisenhower)在回顾他的总统生涯时,认为自己所犯的最大两个错误是任命了两个上任后就与他的意见一贯相左的最高法院法官。 但即使如此,总统(或国会)也对该法官无可奈何。因为法官可以相对独立於立法和行政部门,他们在审理案件时应更能做出公正的判决。
(二) 对司法活动的质量监督 由於法官非由民选产生,所以不需对选民负责,同时也很难说对国会负责。 因此,如何对他们的司法活动进行质量监督,就成了美国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前所述,总统对法官的任命和国会对法官的弹劾,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司法部门的监督。从背景、阅历、专业知识与能力上讲,被总统任命的法官通常都能胜任工作。他们的道德品格在任命过程中也已通过审查;如果在任命后出现违法行为,国会可使用弹劾手段,解除他们的职位。 但是,总统和国会对法官的监督又是有限的:总统在任命法官后便基本失去了对该法官的控制;法官对具体案件的处理也不由总统等非司法官员过问。 由於同样原因,只要没有违法行为,任何法官都不必担心国会将对他进行弹劾。 国会对法官的罢免权因而对他日常的司法活动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在美国司法实践中,对法官更有效的一种质量监督来自美国的判决体例与大众传播媒介对司法的大量报导。作为习惯法国家,美国的判决体例基本上沿袭了英国的传统:法官判决任何一个案子都采用判决书的形式。判决书的体例通常是:一、首先对案件所涉及的重要事实做客观的描述与总结;二、评介原告与被告(或其律师)的主要论点和论据;三、根据有关法律、适用先例、立法部门的立法意图、对公众利益的考虑等等,对具体案情和法律条文进行推理、分析和论证,做出判决。在理想情况下,判决书就是一篇完整、严谨的论文,它把法官对一个案子的思考和推理完整地记录下来,从而使任何人都能据此对他的判决进行分析与评价,并感到信服。一件案子判决后,判决书通常马上公布。任何人都可以在图书馆查询、借阅。近期的案子和判决书更可以通过电子媒介,在互联网上检索和阅读。这种判决体例给司法活动带来了极大的透明度,成为对法官判案质量的一种有效监督和促进。 大众传播媒介对司法活动的质量也有著重要的监督作用。司法案件在美国一直是传媒报导的重点。尤其是比较著名的案件,无论是刑事还是民事,全国各大报章、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都会有详尽的报导。近年来,更有摄像机进入法庭,对案件的审理过程作现场实况转播。轰动一时的辛普森(O. J. Simpson ) 案是近期最明显的例子。据称全美有近亿观众从电视上观看了该案的现场审理和判决。目前,全美各大电视台都设有专门的司法节目,邀请司法界人士评论时下的重要案件。近几年又出现了一个专门的“法庭电视”频道,全天播放美国各地的司法新闻,报导和分析重要的案件,等等。一些地方性的案件,也常有当地媒体做详细报导。 大众传播媒介对司法活动的大量报导,对教育美国公众、使他们懂得宪法和法律、熟悉司法程序、了解法官的判案等起到了实际的作用。同司法判决书一道,大众传媒把法院和法官的司法活动充分地展露在公众面前,使公众成为司法活动的监督。由於司法的透明度,法官也因此勤谨办案,以维护自己在社会上的形象和名誉,维护公众对司法部门的信心。

㈩ 韩国购房计划法规和健康海关法国家几乎一个如果符合以u就应该可以法国风格结合关于不能美女女法官刚回来考

走进闵行体育公园

抛开都市的喧闹与繁华,世人常因此而想去寻求那一种境界,朴实的、充满生命力的境界。而我找到了它。它,没有城市的喧闹声;它,没有生活的压力;它,没有世人的钩心斗角。它便是大自然。走进闵行体育公园,让我感受到安宁和悠闲。
这座位于上海外环线环城绿带上,是上海市首个体育主题公园。公园的设计突出体育公园的特色,将运动休闲融于独特的环境景观中,以自然景观为主,开阔的草坪、宽广的湖面、河流,四周密林环抱。成为市民自然休闲、体育活动和生态健身的综合性场所。
当踏进闵行体育公园时,映入我眼帘的是一艘巨大的帆船,在花海的簇拥下,这艘巨大的帆船即将缓缓远行……
我突然发现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绿色的天堂:那儿绿树成荫,长着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呢!看!一些游客正在绿莹莹的草地上铺垫子呢!在公园中央有个大花坛,使我眼前一亮!
我们信步来到了公园硕大的中心湖——锦绣湖。锦绣湖上,建造了一座古色古香的九曲桥。九曲桥中,有一条长廊,长廊两旁是两排长椅。走累的游客可以坐着歇息,饮茶以及聊天。九曲桥两边的湖面上,是一大片荷叶。此时,荷花都已绽开。有粉色的、白色的和黄色的。眼前的美景让我联想到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在翠绿的荷叶的衬托下,荷花像少女一样显得格外美丽。乍一看,荷叶下还躲藏这一群可爱的鲤鱼。只见一位看似5、6岁的孩子拿着一片面包把它捏成一小块,一小块,小心翼翼地将它投进了湖中。一条条鲤鱼纷纷从水中跃出,争先恐后地吞食面包。此时,湖面上泛起了一片金黄色的涟漪。我也兴致勃勃地喂着那一群可爱的鲤鱼,我慢慢地把鱼食放进了水中,见鱼儿们也纷纷跃出,我心里特别的愉悦。眺望远处,湖中荡漾着一条条小船,泛舟的人们传来了阵阵欢笑声,我仿佛感受到了他们喜悦的神情。
我突然看见有一个地方排起了长队,原来是出租自行车的地方。那里种类特别多,有两人的,也有三人的、四人休闲车还有有老爷车。于是,我提议我们全家一起来骑三人自行车。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同意。我和我妈妈挑了一辆火红而又崭新的三人自行车。
我们顺着道路骑,来到了千米花道,看到了平日里难得一见的郁金香、正处绽放季节的晚樱,还有美丽妖娆的垂丝海棠……接着我们环绕着锦绣湖骑着车子,道路上不时地看见有活泼可爱的小孩在溜旱冰,他们似乎沉浸在运动的欢乐中。渐渐的,我们沿着翡翠山林区山坡下来,看见了高大的建筑物,那就是闵行体育馆。
走进闵行体育公园,让我呼吸到了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也让我感受到了城市生活的美好。

热点内容
西安高新区法院 发布:2024-11-18 21:56:50 浏览:182
法学逻辑起点 发布:2024-11-18 21:46:49 浏览:11
最高法下发的通知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4-11-18 21:34:38 浏览:538
寄ems不带回执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18 21:17:25 浏览:979
2016劝酒法律责任 发布:2024-11-18 21:15:59 浏览:907
昂承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4-11-18 20:17:30 浏览:292
民事诉讼法基本价值目标 发布:2024-11-18 19:42:45 浏览:419
婚姻法家庭关系 发布:2024-11-18 19:21:52 浏览:692
自治条例制定机关 发布:2024-11-18 18:52:53 浏览:853
法院门前石狮子 发布:2024-11-18 18:37:23 浏览: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