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新闻稿
Ⅰ 法制新闻\社会新闻\法院新闻\犯罪新闻的区别是
区别不是很大,主要是题材和命题方向的区别,不管是法制新闻\社会新闻\法院新闻\犯罪新闻,其实都是报道法制和社会方面的素材,起到宣传法制教育,避免犯罪的教育意义与宣传效果。
Ⅱ 如何写法院信息简报
http://wenku..com/link?url=pG6xHlZCPIewDiAupB__Mt5IMJ0RMWvLB-rpZqMSpKt7信息是什么,它与新闻的区别?信息是为领导决策和日常工作服务的,大体上有日常工作类信息和重大紧急类信息之分,前者包括工作动态、问题建议、经验交流类别,后者主要是指法院工作中发生的重大突发性时间、紧急灾情、疫情以及其他重要紧急情况。信息与新闻的区别在于,一是二者目的不同,信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决策和工作参考,新闻的目的在于宣传报道,大家对新闻已经非常熟悉了,平时所交稿件绝大部分是新闻。相比较而言,信息更具深度和高度,写作难度也较大,对写作素材和作者的要求都很高。二是二者侧重点不同,信息侧重于介绍措施、制度、趋势本身,一般需要以具有代表意义的实力和数据支撑,新闻则侧重于具体过程的说明,一般以个案为例。比如我曾经写过很多个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新闻简报,都是就个案的审理、调解情况简单陈述案情,在写了数篇这类型案件的简报后,在完成一篇道交事故纠纷调解案例的基础上,我才总结出这一篇非常粗糙的《大关法院对如何提高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调解率的五点建议》的建议类信息,也可见信息写作的难度。三是二者写作方法不一样,新闻要求言简意赅,层次分明、语言朴实,新闻则常用生动的语言进行修饰,可以突出个人形象。信息注重短、平、快,篇幅字数都有严格要求,要求作者具备一定的公文写作能力。作为一直在民事、刑事审判庭的干警而言,对于信息写作,我们接触时间短,经验少,写作信息也只是我们的兼职,时间和精力有限,我对于如何写好信息,我就写作与审判相关的信息,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一是改变思想,提高重视度。目前而言,我们法院并不缺少新闻简报,我们的作者愿意写新闻,因为它简单,有的可以直接用实案的调解书、判决书改改,十分钟就出来一篇新闻,新闻读者也愿意看,网站愿意转,因此对我们有激励,所以即使大家知道了什么是信息也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写作。但我觉得一篇有总结的、理论性较强的信息,即使未被采用,它的价值也远胜过十篇简单的案件审结情况陈述式的新闻,因为信息写作是对我们的文字功底、理论研学、时事坪论、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全方位的提高,所以大家要改变观念,要重视信息的写作,社会永远不缺“复印机”和“复读机”,只有有自己独到见解的人才是会发光的金子。二是领导的重视和肯定。作为年轻干警,我们并不缺少精力和积极性,对于我们来说领导的肯定和赞扬有时候比经济奖励更催人奋进。这一点我有很切身的体会,因为院长对我文字功底的肯定,她甚至在百忙之中还亲自对我讲哪篇文章写的如何如何,让我很感动,。我也很惭愧,因为我的很多新闻是简单案件的陈述,社会效果并不好,这让我觉得今后自己更应该写出一些有质量的文章来。我觉得我们年轻人做了些什么、努力了多少,院领导是看得到的,所以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只要能够得到院里各位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再忙也一定会有很多有质量的文章出来。三是抓住素材,大胆尝试。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业务庭的作者而言,写作工作动态类信息、重大紧急类信息并不现实,因为对于我们这样的基层法院,要出台成文的制度措施、组织大型活动等不多见,诸如人民陪调员、执行联络员制度,可遇而不可求,重大紧急事件也非常罕见。但是经验交流、问题建议类信息我们并不缺少素材,常见的、大家也能够写好的有:某一种类型案件的审判、调解、执行经验总结方面的信息,比如农村离婚案件的调解经验、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的审理经验总结等等;国家某项司法制度在实践中反映出的困难和问题方面的信息,比如“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适用过程中的不良影响、量刑规范化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等;新型案件、新法律法规适用过程中的问题反映方面的信息,比如《侵权责任法》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问题、新刑诉法的适用问题的反映。只要大家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就不会没有素材。四是提高自身理论、写作素质,练好基本功。一只木桶,它的装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那块木板。不论是写信息还是写其他文章,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写作能力,再好的素材也会被糟蹋,而这两方面能力的提高,又离不开平时点滴的积累和反复的练习。其实大家工作之余,时间是有的,我喜欢看书,请大家相信,看一本书,哪怕是一本流行小说,得到的快乐远胜过看一部又臭又长,结局又难的电视剧、打一盘揪心的麻将。在看了很多书之后,你会发现,你有写作的欲望,不知不觉中你的独到思维方式、文字功底就会提高了。总之,难的不是读一本书,而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我的建议是读书不要太功利,不要附庸风雅,读自己喜欢的书,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动力读下去,习惯了读书,你会发现即使再寂寞,也不会觉得无聊了。
Ⅲ 谁能告诉我什么是审判新闻(法院新闻)吗
公开审判与新闻报道是两个不同范畴的问题,一个是法学理论与实践问题,一个是新闻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然而,两者又具有密切关系。原则上说,凡是公开审判的案件,都可以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报道。然而,新闻媒体在对公开审判的案件进行报道时,有一些不易把握的问题,值得研究。
公开审判制度是当代世界各国通行的一项审判制度。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所谓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主要指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
公开审判的反面是秘密审判,封建专制的秘密审判由于秘密进行,致使公民的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为了防止对公民权利的司法侵害,近、现代国家纷纷在法律中规定了公开审判制度。实行公开审判,既便于社会监督,又便于群众参与,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在我国,虽然法律规定了公开审判制度,但过去一段时间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公开审判制度的落实情况并不是很好。近一两年来,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的大声疾呼下,法院的公开审判已经有长足的进步。特别是1998年4月15日,肖扬院长在全国法院教育整顿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法院要自觉接受舆论监督。要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开审判”制度落到实处。各类案件除涉及国家机密、公民个人隐私、未成年人犯罪以及法律另有规定不予公开审理外,一律实行公开审理制度,不许实行“暗箱操作”。公开审理案件,除允许公众自由参加旁听外,允许新闻机构以对法律自负其责的态度如实报道,并在必要时进行电视和广播对审判活动的现场直播。
在推行审判公开过程中,庭审直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全程现场直播庭审活动,我们已经有两次:一次是关于电影纠纷审理的现场直播;一次是綦江虹桥垮塌案件审判的现场直播。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对重庆綦江虹桥垮塌案件进行的电视实况直播,在全国引起了轰动。虹桥案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电视直播庭审案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这一举措,在学术界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我认为,庭审现场的电视直播有助于强化审判公开的积极效应(特别是目前中国各地旁听公开审判均有一定困难)。同时,电视直播较之媒体的转述或评论具有更强的保真度,更宜于社会公众对司法过程的监督。实际上实况转播无非是扩大了公开审判旁听观众的范围,是公开审判的扩大化,只要是全面的报道,并不会影响法官独立审判,如果说有影响,也应该是好的影响。
庭审直播的前提是公开审判,不公开审判的案件,是不能进行庭审直播的。但是对公开审判的案件,不一定完全适于庭审直播。对公开审判案件的庭审直播应当有所选择,并应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有利于对司法审判的社会监督;二是有利于普及、传播法律知识;三是有利于审判案件的顺利进行。根据这几项原则,能否对庭审案件进行电视直播,应当坚持两选两不选。
所谓“两选”是:一选原被告背景比较复杂,人们对司法机关能否公正审判存有疑虑的案件。电视直播这样的案件,使亿万双眼睛关注着法官的举止言行,关心着案件的是非曲直,法官纵使有偏袒一方的倾向,也不敢枉法裁判。对这样的案件的直播将会起到很好的社会监督的作用。中央电视台对重庆綦江虹桥垮塌案件进行的电视实况直播就属于这类案件。二选是非不易分清的案件。这类案件一般属民事案件,中央电视台所选择直播的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国内十大电影制片厂诉电影作品著作权被侵权案件,就属此类案件。也有一些新型的刑事案件,如出租车司机捡到旅客遗失在车上的巨额钱款不还,是否属于犯罪行为等等,可以通过直播类似案件的审理过程,使广大观众获得新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能够起到很好的普法作用。
所谓“两不选”是:一不选可能披露犯罪方法,并可能渲染暴力的案件。一般来说,即使在文字报道中,对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手法、过程也不宜描写得十分详尽,更不应该借题发挥、大肆渲染。在电视直播特大犯罪案件的审理中,作案手法与过程是控辩双方不可回避的内容。电视直播时,无法对这些内容进行技术性删节,所以对犯罪案件的庭审直播,特别是重大恶性犯罪案件的现场直播,应当慎之又慎,必要时可以直播宣判结果,而不宜直播审理过程。二不选可能影响法庭审理的案件。比如广州电视台对一刑事案件的直播报道,案件涉及60余名证人,由于证人害怕因电视直播使其形象暴露而遭受打击报复,仅有3名证人到庭作证。这样的直播,除了对可能违法犯罪的人有一定的震慑作用外,其它方面的正面作用则不会太大。
对公开审判的报道问题,实际上涉及司法与舆论监督的深层次问题。根据一些学者的意见,现实地看,对司法实施传媒监督的制度保障应集中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有关部门取消对传媒的不恰当限制;再就是司法机构在实际工作中为传媒的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在这方面,可行的措施是:(1)凡公开审理的案件均应准予媒体采访报道。(2)司法机构通过新闻发布制度等方式,建立与传媒对话的常规渠道。(3)依法应予公开的法律文书均应允许传媒机构查阅。(4)对在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司法机构应给予媒体某些特殊便利,配合媒体适时报道进展情况。(5)借鉴国外的范例,设立某些对记者的庇护性保护制度。
对于公开审判的案件尚不宜完全公开报道,对依法不公开审判的案件,当然更不能公开报道了(可以报道审判结果,不能报道审判的详细过程)。然而,我们不能不遗憾地看到,一些新闻媒体在公开报道的问题上又走得太出格了。比如,有些涉及他人隐私的案件,新闻媒体也公开报道了,甚至还配发被报道人的肖像照片,这显然是违法的。
Ⅳ 如何做好法院新闻发言人
在世界范围内,政府包括一些大企业和有影响力的社团,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我国1983年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被各机关单位广泛运用。该制度目的在于妥善回应公众质疑,及时澄清不实传言,权威发布相关政策及重大突发事件信息,释疑解惑等等,进一步提升公信力。如何做好法院新闻发言人工作,必须引起每一位法院新闻发言人认真思考。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2014年,公布了全国四级法院新闻发言人,明确了法院新闻发言人发布有关新闻,表明观点立场、代表法院回答记者提问、关注新闻发布后的效果等主要职能。显而易见,法院新闻发言人的角色相当重要。如何做好法院新闻发言人工作,必须引起每一位新闻发言人认真思考。结合平时学习和新闻发布工作经验,笔者认为:
一是打好三个工作基础。对新闻发言人的要求:以科学的新闻观统领发言工作,以成熟开放的心态面对媒体,以方针政策作为应答之本,以娴熟的专业技能实现发言人意图。
理念上要转变。以前是基本不说,现在是必须说。做做说说,说说做做,必须清楚自己的角色,问问自己——“我是谁?”我是新闻发言人,不是演员,不是上级,不是学者专家,不能谈个人意见,应该认真负责。清楚“我是谁”,才知道怎么做、怎么说。
机制上要健全。新闻发言人不是单兵作战,而是一个团队作战。通常情况下,新闻发言人发言前,要集中本单位集体智慧,认真猜题(记者会问什么问题?怎么回答?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等),模拟排练(同事充当记者提问),做到心中有数。要找一些媒体,让他们按照自己设定的议题提问。
素质上要提高。新闻发言人要多阅读,平时要多看报刊、网络、电视等新闻,不断拓宽视野,增长知识。特别是与发布内容相关的信息,要多学习,提高政治素质(政策水平)、业务素质(法律知识)、媒介素质(新闻传播)、科学素质(求真务实)、语言和知识素质及个人魅力(机智幽默)等。
二是把握四个基本要点。法院新闻发言人其实也是法院与公众互动、沟通的管道。新闻发言中,要把握好四个基本要点:
树立自信(心中有数)。新闻发言人通常要熟悉整个事件的全过程,了解媒体生态,懂得媒体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懂得如何与媒体打交道。也要知道老百姓想听什么,能抓住重点又不能出错。新闻发言人要懂得法院的立场,熟悉掌握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懂得分寸的拿捏把握,不能把好事说成坏事,各方面要做到心中有数。功课做足了,自信也就有了。没有充分准备就不要发布新闻或信息。
态度诚恳。态度决定一切。热情面对,真诚相待,互相尊重。除了严肃认真,谦和礼貌外,回答问题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随意编造。在与记者互动中,如果确实没有得到授权或是遇到自己不知道的案件,就诚实告诉记者,目前没有进一步的讯息。如果是民众非常关心、媒体记者也非常想知道的问题,可以跟记者约定回复时间。新闻发言人不能给人以不重视问题的印象。
围绕主题。新闻发布会,一般一次一个主题,新闻发布主题是本次发布的中心内容,发布时严格按照发布稿的内容,围绕主题发布,不管什么情况,不得随意发挥,更不得发布与本次发布内容不相干的内容,说自己应该说的。离开主题发布一些内容,你可能再三强调,请媒体不要报道,媒体还是报出来了;不是媒体记者不够意思,是媒体认为你讲的内容,应该让公众知道,所以,发言人应该管好自己的嘴。不回答假设性问题。假设性问题,一般都是陷阱,不能随便回答,贸然回答容易把人绕进去,甚至可能会出错。我们可以这么回答:“这个假设是不会发生的,所以恕我不便回答”或者“这个假设还没有发生,所以恕我不便回答”等,由此,避开“陷阱”问题。
动作规范。会场布置要严肃、大方、得体,发布台上要整齐,不要放置其他的物品(香烟、手表等)。新闻发言人衣着、发式,手势、姿势都要讲究,不能太随意,注意自身形象。新闻发言人的形象也就是单位的形象。法院新闻发言人,每一次发布时,应该着法官服(警服),不得佩戴饰品,女新闻发言人特别要注意。小问题可能诱发大麻烦。新闻发言人要有相当的表达能力,要根据事件情况,讲话的语速、语调、语气,音高音准都得恰到好处,有亲和力。
三是熟悉五个工作流程。根据平时新闻发布的情况,笔者将新闻发布工作归结为五个工作流程,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前应该熟悉:
预先准备。确定发布内容或主题后,制定新闻发布会方案(内容或主题、议程、时间、地点、发布人、出席领导或单位、邀请媒体等),呈报主管领导审批。
直接准备。筹备新闻发布会材料(新闻发布稿、新闻通篇、回答预案等)和主持词。新闻通篇一般发给记者。主持词主要介绍发布会主题、背景、发布人、议程等内容。提前邀请媒体,接待媒体,布置会场(主席台座次、媒体座次、话筒)等会务。
组织发布。一般地说,法院信息等应由新闻发言人发布。也可根据情况邀请相关领导(法院领导或庭处室负责人)发布信息。发布信息时,应当按照准备好的新闻发布稿进行发布,不得随意发挥。
记者提问。新闻发布会主持人负责确定媒体记者提问,负责安排新闻发言人或相关人员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一场新闻发布会,一般回答记者3至5个问题,必要时可以增加。主持人与新闻发言人互相配合,形成默契。
如果新闻发布会结束后,有记者提出要采访(特别是电视台的记者需要录画面),不应该拒绝,接受采访的对象一般应为新闻发言人或单位负责人,其他人员未经批准不得接受记者采访。接受记者采访时,仍要按照新闻发布主题回答问题。
总结反思。新闻发布会后,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单位将有关材料上报法院新闻宣传部门存档备案。同时,新闻发言人和相关领导及有关人员要及时评估本次新闻发布会的效果,特别是存在的问题,会不会有次生舆情等,要想深想透,思想上要有足够认识。如有问题,要及时纠正。新闻发布会整个过程,应该全程录像,并建立电子档案。
四是掌握六个处置对策。大家都知道:透明度决定公信度;话语权决定主导权;引导力决定影响力;软实力决定领导力。新闻发布能较好地引导舆论,新闻发言人发布时,应把握全局。
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一般情况下,不要提级发布,就法院来说,哪个法院的事情,就由哪个法院自己发布,其他法院可以同步支持。特别是记者问及其他法院的事情,新闻发言人应该说明情况,可记下记者的联系方式,通知所属法院予以答复,不可越俎代庖。
认真研究,统一认识。针对事件,精心策划发布内容。什么事情,怎么说?特别是要正反两方面思考,自己说的内容,公众能不能接受?会不会次生舆情等。新闻发布稿,思路要清晰(特别是突发事件、问题应对发布等,务必按照“快报情况,慎说原因,速报结果”要求),观点鲜明,语言要规范、准确。
讲究方法,注意形式。初步统计,有以下九种发布形式,各单位新闻发言人可根据情况选用合适的发布手段或形式:新闻发布会;吹风会;发表声明;答记者问;提供新闻通稿;网上发布;在线交流;组织采访;系列发布。
违法违纪,主动表态。遇到干部违法违纪问题,要主动表态,立场鲜明,公布措施和处理结果,消除危害。
虚假事实,及时澄清。涉及法院舆论,要迅速核对,即时交涉,迅速澄清,妥善处理。
记者缠问,重复重复。召开新闻发布会时,常常会遇到记者缠问,作为新闻发言人,更要沉着冷静,切忌随意发挥,信口开河,可以耐心地围绕本次发布的内容,重复、重复、再重复,耐心解释。
Ⅳ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好人民法院新闻宣传工作
目前,随着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各类法院消息特别是负面信息广泛传播,对于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造成严重伤害。这就要求我们通过不断提升法院新闻宣传工作水平,为人民法院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那么,要如何做好新媒体环境下人民法院的宣传工作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宣传主体更加专业有效。宣传效果与宣传主体的专业性是成正比,因此在新闻宣传工作中,要特别注重建立宣传员的学习、培训机制,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授课、报刊编辑座谈、内部研讨、出外考察等方式,让宣传员提高写作水平,拓宽写作视野,提升宣传效果。有了专业的宣传队伍,在面对网络舆情,特别是重大的舆情事件时,人民法院才能从容应对,法院意见也才会更容易被公众接受,最终起到平衡舆论的效果。
二是宣传手法更加活泼新颖。开展法院宣传工作,必须要有易被民众接受的载体,因此,在标题选取、内容设计、语言表达、宣传反馈等各个环节都要有创新、有吸引力。我们的宣传不必拔高,不必说教,但应活泼新颖,要让受众有所感有所思,通过宣传报道传递出法院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要充分运用消息、通讯、诗歌、图片等多种形式,积极做好法院新闻宣传工作,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采用不同的宣传手法,通过实施差异性的策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宣传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要想让民众对法院的宣传报道产生兴趣,就必须更多地从民众需求出发,对于能够公开的信息一律公开,让宣传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满足民众的知情权,让司法沐浴在阳光下,让民众从被动接受法院宣传转化为向主动追逐法院信息。同时,为确保宣传效果,在内容上一定要力求客观真实,让民众在宣传报道中感受法院的所作所为,客观评价法院的所作所为,潜移默化中达成宣传的目的。
四是宣传渠道更加贴近公众。目前互联网大众化、媒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法院在利用好传统媒体的同时,应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其中,不断完善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种工作机制,积极抢占新的舆论宣传阵地。如开设法院官方微博、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进行网络庭审直播等,进一步增强法院工作的公开度、透明度,让民众深入了解法院,也能更好地接受民众的监督,这些做法都应当逐步在全国法院推广。
人民法院新闻宣传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做新闻宣传工作也不是为了做秀,不是为了好大喜功,更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司法舆论氛围,树立法院公平正义的良好形象。
Ⅵ 法院开庭如何请记者进入报道
可以请求相关媒体部门进行监督
Ⅶ 法院未判决之前可以在新闻稿件中披露的犯罪嫌疑人的信息有哪些
1、对于违法犯罪行为,有社会监督的权利,所以新闻报道是可以报道的,对于嫌疑人的姓专名和所属市县可以属指出,但不能详细到具体住址,身份证等详细信息。
2、对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主要事实,可以予以报道,详细细节不要做过多论述。
3、对于犯罪手段和方法,应该简略报道,避免教唆他人犯罪。
4、对于嫌疑人的其他违法犯罪行为也可以报道。
5、对于与犯罪嫌疑人违法犯罪事实无关的人和事,不能予以报道。
Ⅷ 法院行政庭的新闻稿怎么写
先找出要写的新闻点,然后先写导语,后面再叙述
行政庭可以写具体的案例,也可以写行政案件的工作经验,一般吸引人的案例见报的几率大
如果想提高采用率的话,建议写图片新闻,这种稿子比较缺,见报快
Ⅸ 对一审正在进行审理的刑事案件新闻媒体能不能予以报道
关于媒体是否对案件进行直播,报道应该由法院根据案件的情况而定。根据《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第十一条规定,依法公开进行的庭审活动,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通过电视、互联网或其他公共媒体进行图文、音频、视频直播或录播:
(一)公众关注度较高;
(二)社会影响较大;
(三)法治宣传教育意义较强。
也就是说,媒体是否有权报道案件,应该由司法机关而定,这不属于媒体的权力。
Ⅹ 阳光司法,透明法院,整理新闻稿怎么写
阳光,在人们印象中总是纯洁,富有活力的。所以,要我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我要成为一缕阳光。
我是一缕阳光。春天,在这温暖的季节,我发出柔和的光,和春天似乎很搭调;夏天,这个热情的季节里,我也那么热情,尽情的发光;秋天,带着几分凄凉的季节,我发出了温暖的光,给人们带来温暖;冬,冷酷而孤独的季节,我使出全身解数,尽量给人们送去温暖。这就是我的四季。
我是一缕阳光。清晨,我把光带给树爷爷,树爷爷变得苍翠有力,我把光带给叶子叶子变得翠绿,绿得耀眼 ,我把光带给大家,大家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晌午,我又把光带给树爷爷,树爷爷成了古铜色,显得饱经风霜,我把光洒在叶子上,叶子嫩嫩的绿色上带着银色的光,好像嵌着钻石,我把光送给大家,大家活力四射。黄昏,我把最后的余晖给树爷爷送来,树爷爷变成深深的棕色,我把光带给叶子,叶子变成湖水般的绿色,我把光带给大家,大家似乎不那么疲倦了。这就是我的一天。
我把光带给养育我的大自然,我来到森林里来到草地上,给大自然中的万物带来光芒,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走着走着,我看见一家人在晒棉花,便把阳光洒在了棉花上,等棉花快晒好了,我又来到一个贫困的孩子家,那孩子是个残疾,富人家都有人抬着出去晒太阳,可他家很穷。他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见过阳光了。我又将金色的阳光洒在他的身上,他惬意地笑了。
这就是我---阳光。如果人类朋友们有一颗善良之心,我希望朋友们可以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因为大自然哺育了万物,大自然美好我们才会美好。大自然草更绿,天更蓝,阳光更耀眼,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