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什么是道德教育

什么是道德教育

发布时间: 2020-12-18 11:08:50

『壹』 道德教育内容是什么

  •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富之”、“教之”、“使民以时”等观点,提出了一系列颇具创见的关于民众道德教化的理论和方法,这对于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启迪作用;

  • 民众道德教化的前提和条件:由立“恒心”引出制“恒产”;

  • 孟子民众道德教化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重视“心理—情感”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决定作用;

  • 在孟子看来,要实现道德教化的目标,关键在于树立民众的“恒心”。孟子所谓的“恒心”,简单地说就是遵守基本伦理规范所必需的心理稳定状态;

  • 有此“恒心”,民众就能做到“不为恶”、“不犯刑”;否则民心漂浮,日常行为就极可能“放僻邪侈,无不为己”(《孟子·梁惠王上》,以下只注篇名);

  • 因此,对民众的道德教化问题可以归结为如何实现“恒心”从无到有的转化问题;

  • 孟子由此通过分析民众与其职业密切相关的心理—情感特点,考察实现这一转化的条件;

  • 孟子所谓“民”主要指农业劳动者,他们需要“恒产”或稳定的产业来维持一家的生存。孟子认为,没有“恒产”这一物质基础,空谈伦理要求,根本不会为民众所接受,因为他们“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梁惠王上》);

  • 因此,孟子得出结论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惟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同上)。这就意味着道德教化的现实前提在于“制恒产”,没有“恒产”作物质基础,道德教化不可能真正进入“民心”;

  • 为了强调制“恒产”对于立“恒心”的重要性,孟子还进一步阐释了“恒产”对于道德教化的积极意义:首先,制“恒产”是“惠民”的表现,它能唤起民众的情感认同,从而树立统治者的威信;

  • 其次,孟子认为,民有“恒产”,就不会终年为生存发愁、奔波,因而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闲暇”;

  • 这一闲暇为民众追求精神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孟子强调:“明君制民之产……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上》);

  • 这里,“从之也轻”所描述的正是民众消除了基本的生存忧虑,从而愿意接受引导的心理状态;

  • 民众道德教化的现实过程:从有“恒产”到有“恒心”民有“恒产”是否就能保证有“恒心”呢?孟子以性善论为根据,对此作了明确的回答。孟子认为,人都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 “四心”是人生来就有的道德萌芽,即为善之“才”。但“四心”也可能丧失,这在民众表现为“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告子上》);

  • 就是说,如果没有教养,无论有无衣食之忧,民众都可能有这种表现,其原因则“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同上)。可以说,民无“恒心”的客观原因是无“恒产”,主观原因则是“陷溺其心”。因此,要使民众有“恒心”,还必须注重主观方面的培育;

  • 同时,也正因为人人都有“四心”,培养民众的“恒心”,对民众实施道德教化才是完全可能的。孟子强调,道德教化既是必要的,也是确立民众“恒心”的合理途径;

  • 而在孟子那里,道德教化的具体内容则是指在“人伦之理”的指导下,将一套伦理规范融入民众的生活习惯,转化为他们内心的行为准则,具体说就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梁惠王上》);

  •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还提出了一套实施道德教化的方法。这套方法的具体内容是:首先,与职业规律相结合,将道德教化的内容融入制“恒产”的制度。其次,“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梁惠王上》);

  • 它是“使民以时”的另一面,既要“不违农时”,又要利用“不使民”的闲暇来进行道德教化。它意味着实施道德教化应把握时机,并将经济发展和伦理建设结合起来考虑;

  • 第三,“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尽心下》),即仁义之理不离日用。因此,道德教化要落到实处,必须从日常小事入手,使其内容能指导人们的现实行动;

  • 上述方法的第一方面主要针对的是社会制度的设置。孟子主张将“政”与“教”相结合,他说:“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

  • 这意味着,合理的制度应既使百姓得到实惠,又能培养百姓的规范意识。这样,伦理规范就可通过制度的实施深入到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从而引导人们形成合乎伦理的生产和生活习惯;

  • 孟子道德教化的思想特色?跋执壑?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有其特定历史背景和个人思想背景,就其具体内容说,无疑具有其历史的局限;

  • 但不可否认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也包含着超越时代的合理因素,这尤其表现在其道德教化方法上;

  • 具体说,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在方法论上对当代中国实施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如下的借鉴意义;

  • 首先,经济与伦理相联系的视角。如前所述,孟子的整个道德教化思想都是围绕制“恒产”与立“恒心”及其相互关系展开的。可以说,经济伦理的视角一直贯穿在这些思想中。在现代社会,经济伦理的视角对于我们审视、思考社会道德建设问题尤为重要;

  • 从孟子对制“恒产”与立“恒心”关系的论述看,它实际上力图将“惠民”与“教民”融合为同一过程。与之相应,如果我们能在制度设计时,考虑到福利政策与社会道德建设的相互配合和有机结合,无疑能取得更好效果;

  • 孟子强调立“恒心”必须以制“恒产”为前提,同时将价值理念融入到制“恒产”当中。这一思想引申到现代社会道德建设意味着:只有创建有利于人们践行价值理念的制度环境,建立一套可供人们在实践中体验的制度,社会道德建设才能切实深入人心,从而指导人们的现实行为;

  • 其次,孟子认为道德教化的实施必须“不违农时”,同时利用“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公孙丑上》),以此引导民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这一思想表明,孟子看到了道德教化的实施应考虑对象职业的特点和规律;

  • 这一点在现代道德建设中也不容忽视。其具体内容应包括:通过伦理精神与职业规范的结合,引导人们形成合乎规范的行为方式;

  • 道德宣传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引导人们以道德的观点审视他们熟悉的对象和行为方式。这样既易为人接受,又切实易行;

  • 最后,孟子注重从对象的心理—情感入手进行道德教化。他主张,通过制“恒产”来确立民众认同伦理规范的心理—情感基础,然后通过倡导人伦之理来逐渐改造民众的自然性情;

  • 这种方式可表述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它通过以“理”(道德理性)化“情”(心理—情感)、“理”寓于“情”、“情”“理”交融来提升人们的道德观念,以实现一个“合情合理”的生活世界。这种强调“合情合理”的道德教化方式可为我们的社会道德建设所借鉴。

『贰』 什么是道德的教育功能

所谓道德的教育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命令、指导、示范等方式和途径,造成社会舆论,形成社会风气,树立道德榜样,塑造理想人格,用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道德的教育功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灌输是道德教育所采取的特殊形式。道德教育的特殊任务是把某种价值体系、行为和观念的准则灌输到个人意识之中,使其形成相应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品质,从而使个人不仅在道德上能够自我调节和监督,而且能够参与社会的道德调节过程。所以,道德教育的灌输是必要的,对个人人格塑造来讲,道德教育决定着他的发展方向和精神面貌。

2.道德教育不同于道德说教。道德教育是面向整个社会,面向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所以不能把社会成员截然分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从而将一方视为道德教育的主体,将另一方视为道德教育的客体。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每个人都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教育者本身也要受教育,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只教育别人而自己不需要接受教育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德说教本身就具有不道德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道德教育中没有分工,没有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区别,但这种区别是相对的。

3.道德不是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的。由于任何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品质都不是天生的,其形成的过程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也不是一经形成就一劳永逸的,因而,任何人都必须经常接受教育。

在这个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一定社会或积极的道德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地灌输,使其形成相应的道德认识;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受教育者作为道德教育过程参与者的积极性。

因此,道德教育强调把对人的严格要求和对人的个性、愿望的最终相结合,唤起受教育者完善自己和改造社会的热情,使其自觉将外在的道德知识变为内在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观念,把社会的客观要求变为自己的内在欲求。由此可见,道德是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

『叁』 孟子的道德教育内容是什么

一、孟子作为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他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思想,对我国的道德生活实践和民主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包括以下内容:以"人性本善"为基础的道德本原说,以"善教得民"为目的的道德作用论,以"居仁由义"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以"仁义礼智"为主体的道德范畴论,以"反省内求"为特征的道德修养论。
二、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仁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畴。《说文》解释仁字:“仁亲也。从人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含义也不断有所衍变。孔子论仁,则给予了更多的充实和发挥。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种意义上运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学说的理论上还不够完整而严谨。
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肆』 道德教育的基础目标是什么

一、基础道德品质及基础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

基础道德品质是亲社会成员必备的品质。亲社会成员是对社会发展有益的积极成员。对社会有益的人必须正确处理对事、对人、对自己与对自然的关系。这四种关系是人的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四个方面,也是基础道德品质的基本内容。这四方面关系的正确处理,就是要养成敬业、乐群、进取与环保四个系列的态度。

所谓敬业,指对事所持的积极的态度,即敬重自己所从事的事,专心并致力于自己的事业,千方百计地把工作做好。

所谓乐群即对人的积极态度。指个人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乐于与人交往,能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其中包括个体对个体,个体对群体的积极态度。

所谓进取指对己的积极态度,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自我提高,积极适应发展着的社会生活要求。

所谓环境保护即对环境的积极态度,指热爱环境,积极参与改善环境,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这四种态度是相应道德规范内化的结果。敬业、乐群、进取与环保规范的教育,应成为基础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这四种良好的态度系列,是依据人的生态系统观点而确立的。依据现代生态学观点,人与环境密不可分。人必须适应(包括顺应与改造)环境,与环境保持平衡。人所面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环境又可概括为事与人两个方面的因素。上述对人、对事、对己与对自然环境的四种态度系列就是依据这种生态学观点(即生态系统观点)而确立的。敬业、乐群、进取与环保这四种态度是人积极适应环境,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所必须的。这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二、基础道德教育的内容系统

基础道德教育的内容系统由基础道德的目标、内容、活动与评价系统构成。

(一)目标系统的优化

基础道德教育的目标系统即教育过程中,学生头脑中所要构建基础道德品质的结构。基础道德品质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动态结构。目标系统必须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前已指出基础道德品质应由主体对事的敬业、对人的乐群、对己的进取和对环境的保护四系列态度构成。基础道德教育目标系统的优化要根据党和国家的要求,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建立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近及远和由浅入深的目标层次系统。为此,可把中小学分为小学、初中与高中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即小学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和五、六年级三个层次;初中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三个层次;高中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为敬业、乐群、进取与环保四方面的态度系列。从而构成一个由三阶段、九层次和36项态度系列构成的中小学基础道德教育的目标系统。

(二)内容系统的优化

中小学基础道德教育内容系统的构建,要在广泛吸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按上述中小学三阶段、九层次和36项态度系列的目标系统的要求进行优化。

敬业的教育内容分为:立志勤学、积极工作与勤劳俭朴三个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对事的责任心与义务感。

乐群的教育内容分为:尊老爱幼、诚信友善、关心集体与遵规守纪四个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对人应尊重与友善。

进取的教育内容分为:善学力行、勇敢坚毅与求实创新三个方面,主要培养学生自我提高以及自我完善的品性。

环保的教育内容分为:爱护保护环境、节约利用资源与改善美化环境三个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爱物意识及良好的习惯。

(三)教与学的活动系统的优化

基础道德教育的教与学的活动系统即基础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也就是基础道德品质结构的构建过程。教学活动系统的优化,要根据社会规范接受的依从、认同和信奉三阶段理论,分期、分批和分专题进行。

1.规范的依从阶段。

所谓社会规范接受的依从,指行为主体对规范的依从,表现为在对规范的依据和必要性尚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也能做到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遵从现象。依从包含从众(随大流)和服从两种类型。

依从行为具有下列四个特点,即:(1)盲目性;(2)被动性;(3)工具性;(4)情境性。

依从的作用包括:(1)依从是规范内化的开始,属规范接受的初级阶段。规范的依从使规范付诸实施,社会秩序得到初步控制,个人获得规范行为的经验。(2)依从是内化的起点,不是终点,不能停滞,必须进一步提高接受水平。

依从接受的基本条件有四种,即:(1)群体的特性(包括群体的一致性、规模、内聚性与特长);(2)个体特性(包含文化背景差异、性别差异与个性差异等);(3)直接的外在压力(奖励);(4)间接的外在压力(f青境影响)。

2.规范的认同。

所谓社会规范接受的认同,指行为主体对规范的认同,表现为思想上对规范及榜样的仰慕,符为上对规范及榜样的趋同及模仿。

规范的认同行为具有下列三个特点,即:…自觉性(行为发自对榜样的仰慕及趋同);(2)主动性(选择榜样的自主性);(3)稳定性(行为持久与广泛)。

认同的作用有:(1)认同是外在行为要求转向内在行为需要的中间阶段,是品德结构中建立起规范行为的相应动机结构的开始。(2)规范的认同并不是规范接受的最高阶段,规范必要性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体验有待加深,行为方式有待进一步巩固及习惯化。

认同接受的基本条件有三,即:(1)规范及榜样的认可及仰慕(必要性有所认识,消除意义与情感障碍);(2)榜样的选择(同主体的相似性,榜样的地位和身份,榜样的行为品质,榜样的行为后果);(3)模仿的发生C示范,观察与强化)。

3.规范的信奉。

所谓社会规范接受的信奉,指行为主体对规范的信奉,表现为行为由规范价值的信念所驱动,行为结果能获得自我满足或自我奖励作用。

规范的信奉行为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即:(1)高度的自觉性(自律);(2)高度的主动性(不需监督);(3)高度的坚定性(在不良的环境或诱因条件下,仍能按社会规范正确行事);(4)习惯化(符合规范的行为可以在无意识水平上自发地完成)。

规范的信奉是规范接受的最高水平,规范内化的最后阶段,品德结构完全确立的终末阶段。这表现为建立了以信念为基础的强有力的动机系统,建立了习惯化的规范行为的执行系统。

(四)教育成效考评系统的优化

教育成效考评系统是探测内在的有关基础道德品质结构实际构建状态的工具。考评系统的优化必须以学生外显的规范行为为客观标志。考评工具要有可靠性。中小学基础道德品质考评系统的制订,要符合前述的中小学三阶段、九层次和36项基础道德品质的形成性测查需要,分别制订依从、认同和信奉的不同测查内容。考评的进行要符合适时性。考评结果要有促进性。

『伍』 最好的道德教育是什么,该怎么教给孩子

什么是道德教育,简而言之,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树立榜样来使人变好。有些人会说,在今天的社会,好人很容易被欺骗和欺负,并遭受很多。例如,排队买票的人被蛮横的人插队,帮助老太太过马路,被骗了钱,给路边的乞丐施舍。结果,人们比他们自己更富有.然而,尽管如此,许多人仍然坚持“善良”,因为“善良”不是一个坏的好人,也不是人们所说的“软弱”。“好”是心灵对世界的美好希望,对人性的坚守,对道德和规则的信仰.这些是确保我们的孩子在这个社会中不可战胜的最基本的东西,也是我们的父母能给他们的孩子的最珍贵的东西,幼儿道德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6、为儿童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创造了机会,使儿童能够受到良好道德的培养和训练。总而言之,父母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把道德搞活。

『陆』 道德教育就是使人的道德由什么向什么转化最终形成什么

道德的教育就是使人的教育由自觉转向一种认真发展的态度,最终形成了一种更高层次的道德。

『柒』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什么

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
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
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实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捌』 孟子的道德教育内容是什么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富之”、“教之”、“使民以时”等观点,提出了一系列颇具创见的关于民众道德教化的理论和方法,这对于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启迪作用。 一、民众道德教化的前提和条件:由立“恒心”引出制“恒产”孟子民众道德教化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重视“心理—情感”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决定作用。在孟子看来,要实现道德教化的目标,关键在于树立民众的“恒心”。孟子所谓的“恒心”,简单地说就是遵守基本伦理规范所必需的心理稳定状态。有此“恒心”,民众就能做到“不为恶”、“不犯刑”;否则民心漂浮,日常行为就极可能“放僻邪侈,无不为己”(《孟子·梁惠王上》,以下只注篇名)。因此,对民众的道德教化问题可以归结为如何实现“恒心”从无到有的转化问题。孟子由此通过分析民众与其职业密切相关的心理—情感特点,考察实现这一转化的条件。孟子所谓“民”主要指农业劳动者,他们需要“恒产”或稳定的产业来维持一家的生存。孟子认为,没有“恒产”这一物质基础,空谈伦理要求,根本不会为民众所接受,因为他们“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梁惠王上》)。因此,孟子得出结论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惟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同上)。这就意味着道德教化的现实前提在于“制恒产”,没有“恒产”作物质基础,道德教化不可能真正进入“民心”。为了强调制“恒产”对于立“恒心”的重要性,孟子还进一步阐释了“恒产”对于道德教化的积极意义:首先,制“恒产”是“惠民”的表现,它能唤起民众的情感认同,从而树立统治者的威信。其次,孟子认为,民有“恒产”,就不会终年为生存发愁、奔波,因而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闲暇”。这一闲暇为民众追求精神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孟子强调:“明君制民之产……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上》)。这里,“从之也轻”所描述的正是民众消除了基本的生存忧虑,从而愿意接受引导的心理状态。二、民众道德教化的现实过程:从有“恒产”到有“恒心”民有“恒产”是否就能保证有“恒心”呢?孟子以性善论为根据,对此作了明确的回答。孟子认为,人都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是人生来就有的道德萌芽,即为善之“才”。但“四心”也可能丧失,这在民众表现为“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告子上》)。就是说,如果没有教养,无论有无衣食之忧,民众都可能有这种表现,其原因则“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同上)。可以说,民无“恒心”的客观原因是无“恒产”,主观原因则是“陷溺其心”。因此,要使民众有“恒心”,还必须注重主观方面的培育。同时,也正因为人人都有“四心”,培养民众的“恒心”,对民众实施道德教化才是完全可能的。孟子强调,道德教化既是必要的,也是确立民众“恒心”的合理途径。而在孟子那里,道德教化的具体内容则是指在“人伦之理”的指导下,将一套伦理规范融入民众的生活习惯,转化为他们内心的行为准则,具体说就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梁惠王上》)。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还提出了一套实施道德教化的方法。这套方法的具体内容是:首先,与职业规律相结合,将道德教化的内容融入制“恒产”的制度。其次,“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梁惠王上》)。它是“使民以时”的另一面,既要“不违农时”,又要利用“不使民”的闲暇来进行道德教化。它意味着实施道德教化应把握时机,并将经济发展和伦理建设结合起来考虑。第三,“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尽心下》),即仁义之理不离日用。因此,道德教化要落到实处,必须从日常小事入手,使其内容能指导人们的现实行动。上述方法的第一方面主要针对的是社会制度的设置。孟子主张将“政”与“教”相结合,他说:“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这意味着,合理的制度应既使百姓得到实惠,又能培养百姓的规范意识。这样,伦理规范就可通过制度的实施深入到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从而引导人们形成合乎伦理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三、孟子道德教化的思想特色?跋执壑?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有其特定历史背景和个人思想背景,就其具体内容说,无疑具有其历史的局限。但不可否认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也包含着超越时代的合理因素,这尤其表现在其道德教化方法上。具体说,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在方法论上对当代中国实施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如下的借鉴意义。首先,经济与伦理相联系的视角。如前所述,孟子的整个道德教化思想都是围绕制“恒产”与立“恒心”及其相互关系展开的。可以说,经济伦理的视角一直贯穿在这些思想中。在现代社会,经济伦理的视角对于我们审视、思考社会道德建设问题尤为重要。从孟子对制“恒产”与立“恒心”关系的论述看,它实际上力图将“惠民”与“教民”融合为同一过程。与之相应,如果我们能在制度设计时,考虑到福利政策与社会道德建设的相互配合和有机结合,无疑能取得更好效果。孟子强调立“恒心”必须以制“恒产”为前提,同时将价值理念融入到制“恒产”当中。这一思想引申到现代社会道德建设意味着:只有创建有利于人们践行价值理念的制度环境,建立一套可供人们在实践中体验的制度,社会道德建设才能切实深入人心,从而指导人们的现实行为。其次,孟子认为道德教化的实施必须“不违农时”,同时利用“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公孙丑上》),以此引导民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这一思想表明,孟子看到了道德教化的实施应考虑对象职业的特点和规律。这一点在现代道德建设中也不容忽视。其具体内容应包括:通过伦理精神与职业规范的结合,引导人们形成合乎规范的行为方式;道德宣传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引导人们以道德的观点审视他们熟悉的对象和行为方式。这样既易为人接受,又切实易行。最后,孟子注重从对象的心理—情感入手进行道德教化。他主张,通过制“恒产”来确立民众认同伦理规范的心理—情感基础,然后通过倡导人伦之理来逐渐改造民众的自然性情。这种方式可表述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它通过以“理”(道德理性)化“情”(心理—情感)、“理”寓于“情”、“情”“理”交融来提升人们的道德观念,以实现一个“合情合理”的生活世界。这种强调“合情合理”的道德教化方式可为我们的社会道德建设所借鉴。这不仅因为几千年来“合情合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而且在于它作为道德倡导方法,本身就具有合理性。可以说,要使道德倡导深入人心、使社会规范的要求内化为人们的道德心理,就不能单凭倡导主体的主观愿望,而应把握对象的现实心理—情感状况,从人们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这样才能逐渐将人们引向对行为规范的认同。综上所述,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实施公民道德教育在方法上的借鉴意义,集中体现在对“恒产”与“恒心”的论述中。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孟子的“恒产”与“恒心”是以等级和身份意识为前提和基础的,具有历史局限性,因而必须以新的时代内容来置换它们的原有意蕴。简单地说:孟子的“恒产”在现代应转换为对维持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个人合法财产的保障以及社会提供给个体的提升生存质量的各种机会。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恒产”可理解为以制度形式来保障的各种个人正当利益。“恒心”在现代首先可理解为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公民意识”,即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它是对所有公民的最低要求;其次它还包括人们在具体职业活动中应有的敬业精神;在更深层次上,它还可以引申为一种内心操守;不以任何不道德的手段逐利,不因功利追求而导致人格的扭曲和异化。通过上述转换,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必然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这是我上搜索的,希望有用】

『玖』 什么是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抄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思袭想道德素质,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不是抽象的概念。中华民族文化博大浩瀚,伦理道德思想和伦理道德教育所累积的理论亦宏富精深。继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关键在汲取传统文化、道德的精髓,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和方法。思想道德教育不仅具有历史性,而且作为人类共同财富,还具有共同性。我们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也应该引进大量的西方先进文化和优秀道德。把外来先进文化同本土传统优秀文化和道德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进步的民族文化和道德规范,我们中华民族才会立于永恒的不败之地。

『拾』 什么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

全国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
课程代码:0370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希望选择一种理想的职业,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希望自己在工作和职业活动中达到理想的境界,取得理想的成绩。这是( B )
A.生活领域中的理想信念 B.职业领域中的理想信念
C.道德领域中的理想信念 D.社会领域中的理想信念
2.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成为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这从总体上指明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规定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D )
A.爱国主义的未来目标 B.爱国主义的永恒要求
C.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D.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 )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社会主义 D.人道主义
4.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三元里人民抗英,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浴血八年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等,这些爱国壮举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中
( B )
A.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精神
B.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精神
C.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的精神
D.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的精神
5.“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说明( B )
A.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B.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C.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人的本质属性
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6.人生观的作用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断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 )
A.人生目的 B.人生态度
C.人生价值 D.人生价值观
7.在人生旅途中,既可能遇到顺境,也可能遇到逆境。对待顺境的正确态度是( B )
A.麻痹大意,得意忘形 B.居安思危,自制自励
C.怨无尤人,自暴自弃 D.玩事不恭,虚度光阴
8.“个人的抱负不可能孤立地实现,只有把它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才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如果脱离时代、脱离人民,必将一事无成。”这段话的意思是( D )
A.不实现个人抱负,就不会创造社会价值
B.实现自我价值是因,创造社会价值是果
C.社会价值的创造过程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是不相关的
D.人生的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并通过社会价值表现出来
9.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是,社会主义道德( A )
A.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B.对社会行为的调节是非强制性的
C.起源于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
D.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重大影响
10.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集体主义原则有着多层次的要求,包括最高层次的要求、较高层次的要求、最基本的要求。其中,对我国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 D )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C.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D.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11.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该以( B )
A.个人主义为原则 B.集体主义为原则
C.实用主义为原则 D.享乐主义为原则
12.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是( A )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 D.个人品德
13.下列选项中,属于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的是( B )
A.保护环境 B.爱岗敬业
C.尊老爱幼 D.勤俭持家
14.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为着品德而去眷恋一个情人,总是一件很美的事。”他的意思是,在爱情中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 B )
A.人的姿色和容貌 B.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风貌
C.人的自然属性和生理需求 D.人的金钱、权势和社会地位
15.个人的言行合乎社会的要求和礼节的规定,尊老爱幼,孝亲敬长,说话和气,以礼待人,服饰朴素大方,举止端庄文雅。这是良好个人品德中( C )
A.敬业好学的表现 B.正直无私的表现
C.文明礼貌的表现 D.勇于进取的表现
16.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活动,称为( D )
A.道德发展 B.道德认知
C.道德规范 D.道德修养
17.“四有”是社会主义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下列关于“四有”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C )
A.有理想、有智慧、有文化、有纪律 B.有理想、有道德、有意志、有文化
C.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D.有道德、有文化、有才能、有纪律
18.根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 C )
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公平正义 D.服务大局
19.人们进行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循或履行的法定时间或空间上的步骤和形式,称为( B )
A.法律程序 B.法律适用
C.法律执行 D.法律运行
20.在下列各种规范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规范是( A )
A.法律规范 B.政策规范
C.道德规范 D.宗教规范
21.法是一种带有价值判断的行为规范,是评判、衡量他人行为合法性的标准。这体现了法的( A )
A.评价作用 B.预测作用
C.教育作用 D.制裁作用
22.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的一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称为( D )
A.法律体系 B.法律渊源
C.法律部门 D.法律规范体系
23.下列规范性法律文件中,属于程序法的是( C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24.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各级人民法院属于( C )
A.立法机关 B.执法机关
C.司法机关 D.法律监督机关
25.因产品质量不合格导致人身伤害的案件,当事人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则是( B )
A.过错责任原则 B.过错推定原则
C.公平责任原则 D.无过错责任原则
26.政体是指政权的组织形式。我国的政体是( C )
A.多党合作制 B.社会主义公有制
C.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7.行政机关依法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行为属于( C )
A.非行政行为 B.具体行政行为
C.抽象行政行为 D.行政执法行为
28.民法根据权利主体是否为物的所有人,将物权划分为完全物权和不完全物权。下列民事权利中,属于完全物权的是( C )
A.质权 B.抵押权
C.所有权 D.留置权
29.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的主体是( B )
A.当事人 B.人民检察院
C.上级人民法院 D.最高人民法院
3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是( D )
A.原告 B.被告
C.第三人 D.诉讼代理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ABCD )
A.社会主义荣辱观
B.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D.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2.下列选项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有( ABC )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33.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 ABD )
A.自我评价客观
B.善于与别人相处
C.经常处于焦虑状态不能自拔
D.具有自我调节以适应自身及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34.把诚实守信作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ABC )
A.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成事之基
B.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
C.诚实守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D.诚实守信是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最高层次要求
35.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有( ABCD )
A.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从业者素质的重要途径
B.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C.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D.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条件
36.现代社会进行道德修养、锤炼个人品德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ABC )
A.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 B.严格要求,完善道德品质
C.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训练 D.坚持“慎独”,不与他人发生交往
37.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安全理解为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除此之外,全新的国家安全观还应当包括( BCD )
A.人身安全 B.经济安全
C.科技安全 D.文化安全
38.下列选项中,属于法的规范作用的有( AB )
A.指引作用 B.制裁作用
C.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 D.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39.法律公布以后,还涉及法律完善的问题。法律完善的形式包括( ACD )
A.法律解释 B.法律制定
C.法律汇编 D.法律编纂
40.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宪法基本原则的有( ABCD )
A.人民主权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D.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见书 )36页
42.为什么说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科学、高尚的人生目的? 63页
43.简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120页
44.简述依法治国的内涵与基本要求。 166页
45.简述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243页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论述当代大学生如何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29页
47.联系实际论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如何努力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117页

热点内容
中国婚姻法规定一夫一妻 发布:2025-01-09 16:11:02 浏览:862
破坏青苗应负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09 15:47:27 浏览:157
民法典第1编总则 发布:2025-01-09 15:33:45 浏览:740
北京渊远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1-09 15:06:27 浏览:911
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09 15:03:15 浏览:100
2019年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真题及答案 发布:2025-01-09 14:56:46 浏览:741
行政诉讼法关于回避规定 发布:2025-01-09 14:40:55 浏览:142
涉诉信访法官 发布:2025-01-09 14:40:08 浏览:653
民事诉讼法的视听资料咋么理解 发布:2025-01-09 14:30:07 浏览:842
教育法规和教育行政法规的区别 发布:2025-01-09 14:18:45 浏览: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