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税收立法法

税收立法法

发布时间: 2020-12-18 12:58:25

『壹』 我国税收立法的现状

对于我国税法立法现状的评价,有不少专家持如下的看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税法体系或体系框架。笔者对这种评价不敢苟同。

法的体系是否建立,是有一定的衡量标准的。根据法律体系构成的一般原理,从总体上说,一个国家只有一个法律体系,它由三个次级体系构成。一是法律部门体系。这是法律体系的横向构成,也是法律体系最基本的构成。二是法律效力体系。这是法律体系的纵向构成。依据不同的法的形式的效力层次,依次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和地方规章等构成法律的效力体系。三是实体法与程序法体系。有实体法就必须有程序法与之相适应,否则,实体法就不能得到有效实施。反之,有程序法就必须有实体法与之相适应,程序法的设定以实现实体法为目的,其相互关系具有目的和手段、内容和形式的性质。有程序法而无实体法,程序法便是无所适从的虚设形式。法的体系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内容完备,要求法律门类齐全,方方面面都有法可依。如果法规零零星星,支离破碎,一些最基本的法律都没有制定出来,或者虽然制定了,但规定的内容很不完善,与现实不相适应,就不能说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建立。第二,结构严谨。要求各种法律法规成龙配套,做到上下左右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我国的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相配套而建立的,各法律部门之间,上位法与下位法之间,其界限分明而又相互衔接。第三,内部和谐。各种法律规范之间,既不能相互重复,也不能相互矛盾。所有的立法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并且下位法不能与上位法相抵触,要克服从部门利益保护主义和地方利益保护主义的立场出发来立法的倾向。第四,形式科学和统一。从法的不同称谓上就能比较清楚地看出一个法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效力层次及适用范围。第五,协调发展。法不是一种孤立现象,在法的体系的发展变化中,要在宏观上和微观上做到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适时地进行法的立、改、废活动。

上述法的体系的构成原理及特征,作为衡量法的体系是否建立的标准,对于法的次级体系,例如税法体系,也是适用的。以此为衡量标准,从我国税法的现实立法上观察,还不能得出我国税法体系或税法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建立的结论。
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8432

『贰』 我国的立法法有没有规定税收法定

《立法法》第八条第六项就是税收法定原则的体现。
第八条 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
(六)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

『叁』 立法法修正案进一步明确细化的税收法定原则明确了一下哪些内容

根据税收法定原则,将税收一项单列出来,明确税种、纳税人、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率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规定。

『肆』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一名人大代表建议全国人大按照《立法法》规定收回税收立法权,并终止国务院制定

A

『伍』 我国现行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立法目的是( )

a、加强税收征收管理
b、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
c、保障国家税收收入
d、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e、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陆』 简述国务院在税收立法职权上的法律依据和历史背景

国务院在税收立法职权上的法律依据:《贯彻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实施意见》
历史背景:“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牵头起草了《贯彻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开征新税的,应当通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相应的税收法律,同时对现行15个税收条例修改上升为法律或者废止的时间作出了安排。实施意见已经报经党中央审议通过。将这个实施意见落实好,有利于推动我国宪法确立的税收法定原则的贯彻落实,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推动完善我国税收法律制度,使其在国家治理中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更坚实的制度保障。
税收法定原则是税收立法和税收法律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我国宪法所确立的一项重要原则,宪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为提供社会公共服务需要,依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向居民或非居民进行的金钱或实物课征。税收是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和物质保障,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同时,税收应来之于民、用之于民,税种的设立、税款的征收、收入的使用,直接关系纳税人的切身利益,关系人民的福祉,应由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立法机关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范。
近年来,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提出议案、建议或提案,建议尽快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将现行有关税收条例上升为法律。刚刚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修改立法法的决定,明确规定“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为实现宪法确立的税收法定原则,提供了制度保障。依照法律规定设税、征税、治税,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体现。

『柒』 税收法律、税收法规、税收规章的制定机关有何不同

1、效力不同。

在我国税收法律的效力是最高的,其次效力为税收法规,最后为税收规章。即税收法律效力大于税收法规大于税收规章。

2、制定机关不同。

在我国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依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才能称为税收法律。税收法规狭义上是由国家权力机关以外的国家机关制定的。税收规章是由税收行政管理机关制定的。

3、定义不同。

税收法律从广义上来说包含法律及一切规范性的法规和规章。狭义上的法律在我国指的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税收法规从广义上说等同于税法。从狭义上说指的是由国务院或地方人大制定的文件。税收规章则指的是由税收部门在职权范围内依据具体的事务制定的文件。

(7)税收立法法扩展阅读:

税收法律的基本原则:

1、税收法定原则。

税收法定原则是税法最基本的原则,它是税法三大基本原则中最基本的原则。

2、税收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普遍原则,它涵盖了政治、经济、外交、法律等几乎所有的社会层面,而不同的层面有其具体的不同内容。

3、税收效率原则。

效率原则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遵循的原则。

税收法规的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各种利益,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有利于国家积累资金的原则。

2、贯彻执行党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有利于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原则。

3、贯彻区别对待,合理负担的原则。

『捌』 《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立法特点

按照本法规定,税收征收管理立法的目的主要包括:
1、加强税收征收管理。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国家活动,反映了国家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点。税收分配必须以法律为基础。只有将税收分配活动纳入法制轨道,以法律形式确定税收分配关系,才能真正体现税收的强制性,实现税收的无偿性,保证税收的固定性。税收征收管理是国家征税的具体过程,是税收分配程序的主要内容,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必然要确立相应的法律规范,建立税收征收管理法制制度。我国目前税收征收管理的基础比较薄弱,征管手段不够发达,征管制度不够健全,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征税方面的不规范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影响了税收作用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而制定税收征收管理法就是为了满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的需要。
2、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
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是这次修订中新增加的内容,是加强税收征收管理的重要保障。税收征收管理活动可以分为征税和纳税两个方面。征税的主体是国家,代表国家行使征税权的是税务机关,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的行为就是税收征收行为;纳税的主体是纳税人,纳税人缴纳税款的行为就是税收缴纳行为。在税收征收过程中,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自然会产生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这些权利义务的履行都应当规范地进行,不能不加任何约束。税收征收管理法正是为税收征收管理活动确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使税收征收管理活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序进行。
3、保障国家税收收入。
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重要物质条件,是国家利益的重要体现。组织国家财政收入是税收的基本职能之一,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征收税款,取得税收收入,而每一分税款都是通过具体的征收管理工作征收入库的。加强税收征收管理的直接目标,就是保障国家税收收入。规范税收征收管理活动,确定税收征收和缴纳的程序,有利于维护税收秩序,使国家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有法律的保障。
4、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税收是国家从纳税人所占有的社会产品或价值中无偿地强制地取得的,与纳税人的利益密切相关,纳税人除履行法定纳税义务外,其他的财产权益如财产所有权、生产经营权、受益权等,都应受到保护,不容侵犯。在税收征收和缴纳关系中,相对于税务机关的税收征收管理行政主体而言,纳税人是行政相对人,处于比较弱的地位,需要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同时,规范税收征收管理活动,确定税务机关行使征税权的法定程序,并确定该程序中税务机关征税行为的法定规则,既是对行政权力的有效制约,也是对纳税人合法权益的有力保护。
5、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税收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手段。从税收实践看,经济和社会越发展,税收越重要。随着税收的财政地位不断提高,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和作用也将日益增强。规范税收征收管理程序,建立良好的税收秩序,有利于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保障税收收入,充分发挥税收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玖』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属于法律绝对保留的情形有哪些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属于法律绝对保留的情形有: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对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的事项。司法制度包括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以及诉讼制度。

根据《立法法》第八条规定,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

(一)国家主权的事项;

(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罚;

(五)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

(六)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

(七)民事基本制度;

(八)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

(九)诉讼和仲裁制度;

(十)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

(9)税收立法法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九条 本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除外。

参考资料

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拾』 在立法法修改前 关于税收的说法

税收优先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
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债是按照合同约定或者按照法律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债权就是债权人所享有的要求偿还债务的权利。所谓无担保债权,是指在债权上未设定担保物权的普通债权。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是对纳税人未设定担保物权的债权,实行税收优先。所谓未设定担保物权的债权是指纳税人没有为其设定抵押、质押或没有被留置的债权。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比如破产法规定,职工工资优先于税收。
(二)税收优先于发生在其后的抵押权、质权、留置权
税收优先于发生在其后的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即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应当先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执行。
(三)税收优先于罚款、没收违法所得
纳税人欠缴税款,同时又被行政机关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的,税收优先于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这是因为税收是国家财政的基本的、最主要的来源,是维护国家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行政机关进行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是国家运用行政权力对纳税人的惩罚,不以取得财政收入为目标,是非税收入。两者相较,税收比较重要,应予以优先对待。

热点内容
银行法务和法官选哪个 发布:2024-11-15 19:40:41 浏览:362
劳动法不定期劳务关系 发布:2024-11-15 19:39:25 浏览:819
道德与社会关系 发布:2024-11-15 19:15:26 浏览:101
合肥高新技术法院 发布:2024-11-15 19:10:25 浏览:542
滕州法律援助收费吗 发布:2024-11-15 18:25:41 浏览:893
检察院委托辩护人申请法律援助告知书 发布:2024-11-15 18:17:22 浏览:997
安徽城市市容管理条例 发布:2024-11-15 18:09:31 浏览:311
山东司法大学 发布:2024-11-15 18:09:30 浏览:754
行政法范畴论文题目 发布:2024-11-15 17:49:43 浏览:676
学习经济法的收获体会 发布:2024-11-15 17:14:28 浏览: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