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道德危险
㈠ 如何防止保险中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产生
道德风险是指投保人在得到保险保障之后改变日常行为的一种倾向。分为事前道德风险和事后道德风险。
保险可能会对被保险人的防止损失的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叫做事前道德风险。举个例子来说,投保车险的人可能比未投保的人开车更莽撞一些,因为他们知道可以获得赔偿。就是说,因为保险,人们就变得比原来更大胆了,也不如原来小心防止事故发生了。
损失发生后,保险可能会对被保险人的减少损失的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叫做事后道德风险。例如享受失业保险的人可能比条件相同却没有失业保险的人在找工作时付出的努力要小。有医疗保险的人会比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更多去医院。
㈡ 在保险经营中道德风险与逆向风险有什么区别
你好!道德抄风险和逆向选择都是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产生的。
在保险经营中两者区别在于,逆向风险产生在投保前,即风险高的人更倾向于购买保险,比如身体更可能有健康问题的人员更想购买保险,而身体健康的人则对保险的兴趣没那么强烈。
道德风险表现在投保后,再细分情况分为保险事前道德风险和事后道德风险,事前道德风险,表现为投保人可能由于已经投保而降低防止事故发生的动机,比如说投保车险的人可能比未投保的人开车更莽撞一些,因为他们知道可以获得赔偿。就是说,因为保险,人们就变得比原来更大胆了,也不如原来小心防止事故发生了。
事后道德风险表现为,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可能因为购买保险而降低减少损失的动机,比如说已经有医疗保险的人会比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更多去医院
㈢ 保险市场中的道德风险是如何产生
主要还是利益的原因
所以未成年人 会有五万的特别约定 除疾病身故外 其它情况最高不能超过五万
用心做人 用爱做事
快乐生活 保险相伴
㈣ 存在逆向选择是否一定会发展成道德风险
首先,需要从概念上明确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联系和区别。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都是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利后果。二者的区别是:逆向选择是信息不对称在事前(成交前)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而道德风险则是在事后(成交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由于二者在发生时间上的差异,逆向选择并不一定导致道德风险,下面举出商业贷款市场上的一个例子来具体说明:
在商业抵款市场上,由于贷款审批涉及到较为严格的风控流程,需要企业提供大量的内部资料并且占用企业大量的时间配合银行进行尽职调查,在给出贷款之后,企业还要耗费大量时间配合银行进行贷后监管。这些贷款上的麻烦往往造成拥有较高现金流获取能力和偿债能力的企业尽量通过内部融资方式获取资金,避免贷款造成的麻烦,而市场上只会留下现金流获取能力较低的公司,因为贷款是这种公司几乎唯一的资金来源。由于银行面临信息不对称而不得不进行的信贷审核最终驱逐了优质企业,这是贷款成交事前的信息不对称,是逆向选择的一个典型例子。对于商业贷款市场,道德风险则体现于公司在获得贷款后不按照既定用途使用或者形成利息/本金方面的债务违约。那么很明显的,在企业拥有足够还款能力的情况下,即使这些企业本来的现金流获取能力不强,它们也会选择偿还贷款以维持银行关系且保持经营的合法合规。所以,虽然商业信贷市场几乎时刻受到逆向选择的困扰,却并不意味着每一笔贷款都会出险。以上例证证明了逆向选择并不一定导致道德风险。
㈤ 什么情况下会产生道德风险
简单说是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具体答案参考下面:
道德风险一词是源于研究保专险合同时提出属的一个概念。简单地说,由于机会主义行为而带来更大风险的情形称为道德风险。
理论上 讲道德风险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它一般存在于下列情况:由于不确定性和不完全的、或者限制的合同使负有责 任的经济行为者不能承担全部损失(或利益),因而他们不承受他们的行动的全部后果;同样地,也不享有行动的所有好处。显而易见,这个定义包括许多不同的外部因素,可能导致不存在均衡状态的结果,或者,均衡状态即使存在,也是没有效率的(Y科托威茨Y.kotouitz)。
如果从委托——代理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出发,“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是指契约的甲方(通常是代理人)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采取契约的乙方(通常是委托人)所无法观测和监督的隐藏性行动或不行动,从而导致的(委托人)损失或(代理人)获利的可能性”。
㈥ 道德风险是事前还是事后
选D
㈦ 什么是道德风险和逆选择
都是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不同的是逆向选择是在交易前,道德风险专是在交易后发属生。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要借钱给甲和乙,甲不打算还钱,所以他很积极地用各种手段说服你借钱给他,比如很高的利息回报等等,你把钱借给他了,就是逆向选择。你已经借了钱给某人,他事后经济困难,选择不还给你,就是道德风险
㈧ 什么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市场交易的一方如果能够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使自己受益而对方受损时,信息劣势的一方便难以顺利地做出买卖决策,于是价格便随之扭曲,并失去了平衡供求、促成交易的作用,进而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
道德风险也称道德危机,是指参与合同的一方所面临的对方可能改变行为而损害到本方利益的风险。从受损主体来划分,“道德风险”可分社会(包括他人)道德风险与个体道德风险。经济学意义上的“道德风险”应该是指社会道德风险。具有潜在性、长期性、破坏性和控制的艰巨性等特点。
㈨ 道德风险是什么
道德风险并不等同于道德败坏。道德风险是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或者说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
其特点:
1、风险的潜在性。很多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明知还不起也要借,例如,许多国有企业决定从银行借款时就没有打算要偿还。据调查,目前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80%左右,其中有70%以上是银行贷款。这种高负债造成了企业的低效益,潜在的风险也就与日俱增。
2、风险的长期性。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尤其在当前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这一过程将是长久的阵痛。切实培养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契约”规则,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需要几代人付出努力。
3、风险的破坏性。思想道德败坏了,事态就会越变越糟。不良资产形成以后,如果企业本着合作的态度,双方的损失将会减少到最低限度;但许多企业在此情况下,往往会选择不闻不问、能躲则躲的方式,使银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不能弥补所受的损失。
4、控制的艰巨性。当前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理措施,都具滞后性,这与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有关,同时还与银行信贷风险预测机制、转移机制、控制机制没有完全统一有关。不良资产出现后再采取种种补救措施,结果往往于事无补。
㈩ 如何防范员工道德风险
从最近新闻报道的众多劳动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案件可以看到,由于公司某些关键岗位上的员工的不诚信行为,而公司又疏于防范员工的道德风险,使公司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有些公司损失惨重,甚至事后通过诉讼手段追究该等员工的法律责任时却因证据不足而无法挽回损失。该类道德风险,在著作权、专利以及商业秘密的保护中尤为严重。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除非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职务作品的著作权都归员工所有,公司仅享有优先使用权,如果公司没有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在员工采取措施背叛公司的时候,则公司可能面临丧失著作权的风险,本来应该属于公司的著作权最终却被判定为归不诚信员工所有,这对于从事软件开发等高科技企业来说,其损失甚至可能是致命的;公司专利的保护也存在着与著作权保护相似的问题;而员工背叛公司,利用公司商业秘密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例也时有发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流动日趋活跃,公司之间争夺高级人才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员工的道德风险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劳动合同法》规定员工只需要提前30天通知即可辞职以及对劳动合同约定违约金的限制等鼓励人才流动的措施的出台,必将使防范员工的道德风险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为使公司提高防范能力,笔者将在以下内容中全面分析公司在公司著作权、专利、商业秘密的保护中存在的员工道德风险与相关法律规定。
【各种权利保护中的道德风险分析】
1、著作权
我国《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美术、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计算机软件等。
《著作权法》规定,作品的著作权属于作者,如果作品是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下简称公司)主持、代表公司意志创作并由公司承担责任的作品,公司视为作者;如果作品是员工的职务作品(指员工为完成公司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工作任务”指员工在公司中应当履行的职责。)时,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公司仅对该职务作品有优先使用权,该职务作品完成两年后(自员工向公司交付作品时起算),员工可以许可第三人使用该职务作品。但是,如果某职务作品属于以下情形的,该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属于公司:
(1)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主要是利用公司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公司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公司享有著作权的其他权利。这里的“物质技术条件”是指公司为员工完成创作专门提供的资金、设备或者资料。
(2)合同约定著作权归公司所有的职务作品
该“合同约定”是指出书面合同约定。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作品完成时候的底稿、原件、取得权利的合同以及著作权登记证书等可以作为审理著作权纠纷案件的证据,如果公司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自己的著作权,如没有保存作品完成时的相关资料、没有与员工签订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的合同时,如果员工将公司作品或员工职务作品出卖给其他公司,则公司在诉讼中将处于不利地位,最终造成公司的损失。
2、专利
专利主要涉及到专利的申请权。与著作权的保护相似,公司专利保护与员工道德风险防范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也是职务职务发明创造。
我国《专利法》规定,执行本单位(以下简称公司)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公司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公司,申请被批准后,公司为专利权人。例外情形是,利用公司的物质技术条件(不包括执行公司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如果单位与发明人或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根据合同约定确定相关权利,即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以及专利权原则上属于公司,例外情形才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如此看来专利的保护与员工道德风险的防范似乎关系不大,其实不然,因为认定某一发明创造是属于职务发明创造还是非职务发明创造需要足够的证据,尤其是当员工利用公司的物质技术条件作出的发明创造比较难以认定,如果员工能够提供相反的证据,或者公司保存的证据不完整时,公司在专利申请权及专利权的归属发生争议时将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而败诉的例子也并不鲜见。此外,因员工的不诚信将公司尚未申请专利的的发明创造泄露给其他公司的事例也经常发生。以上员工的道德风险,都将给公司带来较大损失。
3、商业秘密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如公司尚未公开的药品配方、客户信息等等。构成商业秘密至少应具备三个要件:秘密性、实用性以及保密措施的采取,因此,公司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公司商业秘密进行保护,否则公司商业秘密将有可能因未加保护而丧失秘密性.
商业秘密的保护与员工道德风险的防范密切相关的,大多数商业秘密的泄露都与员工背叛公司有关。我国《劳动法》以及《劳动合同法》都对员工的保密义务作出了相关规定,《公司法》也规定,保守公司秘密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义务。值得注意的是,《劳动法》以及《劳动合同法》都规定,公司与员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了保密条款或者双方订有保密协议是追究员工泄密的前提条件,因此,如果公司没有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员工泄露公司秘密时将难以追究员工的责任,这对公司商业秘密的保护与员工道德风险的防范是极为不利的。
【应对措施】
1、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相关事项
公司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约定保密条款及保护知识产权的条款,或者单独签订保密协议。其中,保密条款或协议必须严谨,可以采取例举式与概括式并用的方式将可能存在的情形包含在其中;保密条款或协议中应当明确约定当员工违反保密义务时的违约责任。
除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上述保密条款或者保密协议外,公司还可以与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约定竞业限制条款,约定员工从公司辞职后,不得在约定的范围、地域、期限与公司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但应当注意,竞业限制的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2、就著作权、专利申请权及专利权的归属签订合同
公司为员工创作或者进行研究提供资金或者设备时,或者公司员工为完成公司任务进行创作时,公司应及时与员工签订合同,明确约定著作权或者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归属。合同条款应当明确、严谨并不得违反相关法律规定。一旦争议发生,该等合同将成为有力证据。
3、完善公司规章制度建设及倡导诚信的企业文化
公司应当制订自己的工作规范,明确各部门及各岗位在公司中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的保护时的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能有序进行。与此同时,公司应当积极倡导诚实信用、忠于公司的企业文化,开展保密宣传教育工作,从员工内心深处感化员工。
4、采取保密措施,做好保管工作
公司应当重视对公司商业秘密,以及作品、发明创造的相关资料(包括底稿等原始资料,财务支出凭证,签订的合同等)的归档保管工作,建议应当按一定标准分类编号;有条件的公司应当开辟独立的档案室,至少应当有保险柜进行保管。其中,商业秘密的保护更为重要,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如在信息载体上加保密标志、密码、信息载体加锁、信息场所对来访者有保密要求等,使商业秘密控制在适当的人员和范围内,因为是否采取了保密措施是认定某一信息是否属于商业秘密的要件.
5、制订合理的薪酬体系,对有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
薪酬体系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密切相关,合理的薪酬体和积极的企业文化能大大降低员工的道德风险。因此,公司应当重视薪酬体系的合理程度,建议公司对创作出有价值的职务作品的员工进行一次性奖励,并在公司薪酬体系中或与员工签订的合同中明确公司与公司专利发明者、设计者之间的利益分享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著作权法》规定公司“可以”给予作者奖励,但《专利法》却明确规定,公司“应当”对专利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奖励,如果专利属于发明创造的,发明创造实施后,公司应当根据发明创造实施后取得的经济效益给予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合理的报酬。因此,给予专利发明者、设计者相关报酬还是一项目法定义务。《专利权法实施细则》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对职务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奖励和报酬标准还作出的相应的规定,如果公司属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则应当符合该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