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仁义

道德仁义

发布时间: 2020-12-18 16:15:23

『壹』 三纲五长、道德仁义什么意思

▲“来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源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贰』 道德仁义礼智信耻是什么意思

引用一篇

为避免被恶人利用来阻碍道行,故不贴出处。

失道而后德(4)
四、皮与毛:道德仁义的亲密关系

“故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这四句,《老子》帛书和通行本都没有每句“而后”后面的“失”字,笔者是根据韩非

子在其“解老篇”中的引文补订的。差了这4个“失”字,这四句的意思离原意就已是“失之千里”了。

坊间众多注家将这四句串解为:大道丧失以后才有德行,德行丧失以后才有仁爱,仁爱丧失以后才有正义,正义丧失以后才有礼节。通行本《老子》里,河上公对此有注云:言道衰而德化生也;言德衰而仁爱现也;言仁衰而分义明也;言义衰而施礼聘,行玉帛。这就是对着讹脱的文字想当然了。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老子并不反对仁义礼,而且讲过“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讲的就是德以道生,道以德彰。德和道是两个紧密相连的概念,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相互抵牾的表述:“大道丧失之后才有德行,德行丧失之后才有仁爱……”。

当然,道、德、仁、义、礼,有其环环相扣的紧密关系。按韩非子的说法就是:“道者,德之功。功有实而实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泽而泽有事;义者,仁之事。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翻译成白话就是:德,就是道的功效;功效有一定的实际内容,而实际内容带有一定的思想光彩;仁,就是德的光彩。光彩有一定的色泽,可色泽也反映出一定的事情;义,就是关于仁的事情。办事有一定的礼节,而礼节也有一定的规章;礼,就是义的规章制度。

所以,老子说,失去了道以后,也就失去了德;失去了德以后,也就失去了仁;失去了仁以后,也就失去了义;失去了义以后,也就失去了礼。

有个成语叫“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大意讲是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我们可以以此类推:道是德的“皮”,德是仁的“皮”,仁是义的“皮”,义是礼的“皮”。道都没有了,德往哪里依附呢?德没有了,仁往哪里依附呢?仁没有了,义往哪里依附呢?义没有了,礼往哪里依附呢?

“夫失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通行本这一句作“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非常不好理解。一般的人都把它视为下一句“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的对文。但很难解释清楚。“前识者”与“礼”不成对应,“道之华”与“忠信之泊”也不成对应。按坊间的翻译,“礼是内心忠诚淡薄的表现,也是祸乱的开端”,这与我们惯常对“礼”的定义、印象是很有偏差的。“礼者,所以貌情也。”“礼者,外节之所以谕内也。”如果硬要将礼解释成“内心忠诚淡薄的表现”,那这样的礼,只能是虚伪的礼。

笔者在清人魏源的《老子本义》一书中查到此句的一个注解。魏源引汪仲伊云:“夫”字单以虚词发端,老子无此句法。上下篇但云“夫唯”,不单云“夫”也。“夫”乃“失”之误。“失礼者”四句,与“前识”句对文见义,于上文“失仁”、“失义”,亦意脉相通。魏源感叹道,“汪君言是也”。

发现“夫”为“失”的误植后,此句语义就豁然开朗了。失去了礼以后,忠和信就日以衰薄了。成为祸乱的开端。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上一句语义搞清楚了,这一句也就好解释了。“前识者”并非众多注家所言的“先知先觉者,有先见之明者”。而是前面所言的“失德”、“失仁”、“失义”、“失礼”,这些都是失去了道之实(朴实),处道之华(浮华),也是愚昧的开端。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有人说“大丈夫”之“大”,在此谓其智之大也。笔者认为,大丈夫一语,应是老子的有感而发,做人要厚道啊。老子云:智慧很高的人,立身于淳厚而不立身于轻薄,立身于朴实而不立身于浮华。这样的高人懂得舍去那轻薄和浮华,拥抱这淳厚与朴实。

当然,这样的高人也就是上德之人,可以臻至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样的高人,对于吾辈而言,那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实在是高啊。

『叁』 仁义和道德

仁义,下文总结成一句话:看到别人有难,能伸手帮一把,有福享的时候,能不过河拆桥和吃独食
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其本意为仁爱与正义。早在《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而战国时的孟子(孟轲)对此更是推重此概念;此后汉儒董仲舒继承其说,将“仁义”作为传统道德的最高准则。宋代以后,由于理学家的阐发、推崇,“仁义”成为传统道德的别名,而且常与“道德”并称为“仁义道德”,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肆』 仁义道德是什么意思,怎么解释

仁义道德 发音 rén yì dào dé 释义 泛指儒家的一整套道德规范。仁义:仁爱和正义。

『伍』 仁义道德是什么意思

仁义道德[rén yì dào dé]
【解释】:泛指旧时鼓吹的道德规范。
【出自】:唐·韩愈回《原道》:“后之答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示例】:你说凡是一口~的人,都是些伪君子,真是一点也不错。
◎郭沫若《屈原》第二幕

『陆』 “仁义道德”是什么意思

泛指儒家的一整套复道德规范。仁义制:仁爱和正义。

『柒』 怎样才是道德仁义呢

“道德究竟为何物?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道是宇宙整体自然的规则,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纲领。举例来说,我们人的身体,从母亲生下来之后,整个身体器官就按一定的规则在运作,整个身体的运作规则,就是道。道不是谁设计的,自自然然就是道。如吃下的食物自然就能被消化吸收,走路时,各个部位的肌肉自然就能够彼此协调运动。人在世间如能随顺自然的规则就是行道,这是多么科学、多么自在的生活!

行道有得于心,行道有得于身,谓之德,它是局部运作的原理原则。譬如我们眼睛是一个局部,眼能见,见就是眼之德。眼之德能见、耳之德能听、鼻之德能嗅、舌之德能尝,每个器官皆有它的特殊作用与规则,若规则错乱,人就生病了。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也有其道。如果我们了解人道的内容,在人与人相处时,就自然能和谐有序,从而减轻现今人们所承受的来自人际关系紧张、人事冲突频繁的精神压力。如果我们掌握了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之道,怎么会遭受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的威胁?即便是君子爱财,也要取之有道。这种种人类生存之道就在传统文化里。

现在我们通过人道伦常揭开传统文化的一角:

古人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五伦: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君臣(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朋友关系。

相应的,人类道德伦常是: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诚友信。在这种情况下,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秩序井然,人们生活工作心情顺畅,有安全感。

相反,人类若失去道德伦常,则表现为:家庭矛盾加剧,离婚率攀升;父母“孝养”孩子,自身却老无所养的颠倒人伦,人丧失了做人的基础;兄弟关系淡漠,甚而反目为仇;工作场上,上级欺压下属、下属反叛上级或单位;人与人相互欺诈,没有人情和信义。在这种情况下,从家至社会人际关系反常、紧张,社会缺乏信用和规则,冲突加剧,人们精神压力大,内心痛苦,缺乏安全感。

道不是制度学说,而是自然的关系法则。道德也没有古今、中外的界限。人行道,心有所得则生智慧,身有所得则健康长寿。道法自然,所以道德本身绝不是人为的框架,而是随顺自然的产物。”

由此可见,能够实践“五伦十义”的人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捌』 老子说道德仁义礼,为什么没说到法

老子讲的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孔子讲的是仁义礼智信
前两种思想:我版个人觉得这更是一种人格权
而所谓的法,我认为这是小到家 大到国需要使用的一种标准
所以 应该是属于上诉两者之上的存在,老子跟孔子都比较强调自身,而法反而是对公众的。

『玖』 三纲五长,道德仁义什么意思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热点内容
被司法局收监 发布:2024-11-13 14:20:23 浏览:875
2015经济法学 发布:2024-11-13 14:02:53 浏览:862
司法行政个人总结 发布:2024-11-13 13:41:59 浏览:444
房屋出租房东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4-11-13 13:36:58 浏览:378
核心价值观之法治教育ppt 发布:2024-11-13 13:34:56 浏览:638
劳动合同法楼继伟 发布:2024-11-13 13:24:52 浏览:913
最高法院的规定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4-11-13 12:21:27 浏览:624
淩源法律援助 发布:2024-11-13 11:30:48 浏览:914
法院强制不还拘留 发布:2024-11-13 10:56:43 浏览:517
为什么如此重视依法治国论文 发布:2024-11-13 10:04:09 浏览: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