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教育论

道德教育论

发布时间: 2020-12-18 17:30:44

Ⅰ 西塞罗对道德教育的论述

他认为道德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应该不低于人的生存。

Ⅱ 论述社会取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现阶段道德建设中有两种不同的取向,即市场取向与社会取向。在社会主义市场内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容的市场取向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它的伦理实质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道德建设的社会取向作为一种非市场取向,最主要内客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原则。两种取向在指导道德建设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顺利进行要求通过整合实现两种取向的互补统一。
社会取向道德其实就是价值观的一种,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尤其年轻人

Ⅲ 分析和评价皮亚杰道德教育理论的长处和缺陷

在皮亚杰看来抄,无论是袭儿童道德判断、道德情感,还是对道德规则的学习和理解都要受到认知水平的制约。 2.丰富和发展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并确定了教育的适当作用。他指出: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是一个不可跳跃的和不可逆的连续过程,把这一过程概括为“自爱——他律——自律——公道”等阶段,并对各阶段道德发展作了详细论证。

将皮亚杰有关理论引申到道德教育上,具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第一,儿童道德认识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作为教育者应很好地理解儿童,努力使德育内容适合儿童的认识水平,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对儿童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第二,发展智力是提高儿童道德认识的必要条件;第三,发展自我评价能力是提高道德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除可以给人们以极大的启示外,也存在着某些不足:(1)偏重从认知发展的角度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但忽视道德行为,特别是良好的习惯行为在德育中的意义。(2)护士了不断变化或不同背景下的社会道德标准对形成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

Ⅳ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是什么

赫尔巴特的教育来理论:

赫尔巴特把教自育的所有目的和最高目的指陈为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多方面的兴趣立足于社会,是可能的目的或选择性目的,也是间接目的或意向目的,道德培养是最高目的和必要目的,二者具有统一性。

在教育起点上,他尊重人的个性,“即使对人类作最纯粹、最成功的描述,这种描述却同时也始终是对特殊的个人的说明”,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尽可能避免侵犯个性,而使个性所具有的鲜明轮廓呈现出来。

扩展材料:

赫尔巴特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先驱,是“教育性教学”的首创者和教学形式阶段的发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在他看来:“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他在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学理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论,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Ⅳ 道德榜样在儒家的道德教育理论中的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先秦时期儒家的道德教育理论中,道德榜样占据着异乎寻常的关键地位。儒家对道德榜样在道德教育中的巨大作用的深信不疑,在先秦时期的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

譬如,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说,上层的道德好比风,平民百姓的言行表现像草,风吹在草上,草一定顺着风的方向倒。

他又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意思是说,君王对自己的亲眷忠厚深情,则普通人民就会因此走上仁德,只有这样古人的礼仪仁德才不会败坏遗失,民众才会不偷盗枉法。

他又说:“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他还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说,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见到没有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

曾参也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意思是说,我一日反省自己3次,为人做事忠诚不忠诚?交朋友有没有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曾子的这一点后来成为儒家学者进行道德修养的功课,称为“日课”。

这些言论表明,先秦时期儒家赞扬道德榜样在改变人心与行为方面的功效。他们确信,当道德高尚的圣人存在时,社会的混乱就不会长久持续下去。

Ⅵ 道德教育论坛广播稿600字

来自网络,供参考:
学生基本道德规范之一  爱国  “爱国”是中华民族每个成员都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其内涵主要包括热爱祖国,报效人民,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尊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建国五十三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下,我们的祖国与时俱进,从贫困走向繁荣,从繁荣走向富强。当奥运会领奖台上的五星红旗伴随着国歌声一次次升起的时候,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为之欢呼雀跃;当登山健儿把五星红旗插上世界顶峰——珠穆朗玛峰时,全世界的华人都为之骄傲;当嵌着五星红旗的人造卫星和“神舟”号宇宙飞船升入太空的时候,中国让世界各国刮目相看;当中国申奥成功,加入世贸,全世界把目光投入中国……有一首歌这样写道“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作为这个令人骄傲的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怎能不为它的繁荣富强感到自豪呢? 青年时代是人生旅途中的花季,孕育着蓬勃的生机,包含无限的活力。新世纪的青年朋友们,你可曾想过,我们应当怎样度过这“黄金时代”?我们要满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把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同祖国、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要勤学苦练,掌握过硬的本领,去实现报效祖国的志向。 热爱祖国必须做到: 一、国旗、国歌代表国家的尊严,我们爱国,首先要从爱护国旗,唱好国歌做起,认真参加每一次升旗仪式,在升旗仪式过程中,精神焕发,神情肃穆,歌唱国歌,声音洪亮; 二、无论在何时、何地,心中都装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尤其是在外国人面前,要不亢不卑,对辱没我们伟大祖国的言行给予坚决制止; 三、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班级,以实际行动为家乡、为学校、为班级做好事争荣誉; 四、勤奋好学,学知识,学本领,学做事,学做人,学创新。 总之,爱国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含在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只要我们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才智,健全自己的道德情操,长大积极参加工作,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         学生基本道德规范之二 :守法 “守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义务,其内涵主要包括学法、知法、用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推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人类自进入文明的社会以来,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沧桑,在这长达数千年的漫长历程中,法律的地位从业没有像今天这样崇高,法律的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大,法律的影响从业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而深远。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能为法制建设做点什么呢?要成为法制社会中的一名合格公民,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 首先,我们应该知法、懂法,一些最基本的法律常识必须掌握,对重要的法律法规必须了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十四条指出:……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一)旷课夜不归宿;(二)携带管制刀具;(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六)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七)观看、收听色性、谣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以上这些观象都是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也是犯罪的苗头,我们要坚决地抵制。 其次,应该格守法律法规,不做违法的事情,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适当约束自己,不能无视法网,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再次应该善于国法,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比如遇到坏人,一定要报告老师,绝不能跟他一起去做坏事;在外面遇到不知所措的事,或是心中的想法说给爸爸妈妈听,别闷在心里,爸爸妈妈知道后,就会告诉你,哪些事该帮,哪些事不该做;如果有人教你去做坏事,要赶快向警察叔叔报告。 青年朋友们,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为了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遵纪守法,修身立德,不做欲望的奴隶,而是成为主人,做一个有尊严、有美德、品行高尚的人。       学生基本道德规范之三:明礼   “明礼”是现代化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公民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其内涵主要包括讲文明、懂礼貌、重礼仪、知廉耻、尊老爱幼、爱护公物、保护环境、讲究卫生、遵守秩序。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称誉于世界。讲究文明不仅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现实反映,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一个人在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上的重要方向。现在的小学生是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小重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长成文明的天使,在社会大花园里,处处播撒文明的种子。 怎样使自己长成文明的小天使呢? 第一,言谈美。在言谈中要注意使用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如问候用语:您好、早上好、晚安、您好吗;致谢用语:谢谢;道歉的用语:对不起、请原谅、失礼了;婉言推托语:很遗憾、真抱歉。言谈时还应注意仪态,如:眼睛要正视对方,目光要平和、自然,不要打哈欠、伸懒腰、不要搔痒、抓头等等。和风细雨的言谈,会给人以如沐春风的感觉;真诚文雅的言谈仪态,会体现自身的修养。 第二,行为美。美好而文明的行为包括许多方面,如不随地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不乱涂乱画,不糟踏花草,不大声喧哗,不欺负老幼,不给别人起外绰……这么多的“不”,怎样才能把它们全记下来呢?其实,你只要“先思而后行”,也就是说在行动之前先判断一下,这样做是好是坏,然后再决定怎样去做,聪明的你一定会做得很好。 一个社会的文明形象,是靠每一个公民在公共场所彬彬有礼的言行举止塑造起来的。中学生不仅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更是良好的思想品德、文明行为、礼仪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同学们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做起吧!         学生基本道德规范之四:诚信   “诚信“是做人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思想品质,是社会建立良好道德风尚的主观前提,从政经商需要诚信,为人处事需要诚信。其内涵主要包括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信用,守承诺,公平竞争。 诚是真实、可靠,不欺骗的意思,就是不自己骗自己,也不为难别人。不欺骗自己要做到善于自我反省,慎独,“慎独“是一个内心诚实的表现。不欺骗别人要做到在言语上要诚实,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踏踏实实办事,认认真真做人,做到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 信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论是交友,从政还是进行商业活动,都离不开信。守信是朋友之间交往最重要的规则。只有守信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喜爱和信赖。诚信是立身、修德、处事之根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缺少,只有真诚得付出,才有真诚的回报。如果失去了诚信,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狼来了》这个故事一定会给同学们很大的启发。一定会明白诚信是多么的重要。 从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从廉颇将军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从海涅的“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到革命导师列宁敢于承打打碎花瓶的行为,无不体现了一种作为人应该具有的美好品德——诚信。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中,大凡有为之士,无不是凭着真诚之心,诚实之德,拓揽了许多高、精、尖人才,才得以成就一番大业的。中国已加入WTO,迎来了富有全球竞争的第二个春天,只有上上下下靠诚实守信来赢得国际关爱。 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同学们,你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吗?你想有所作为吗?让我们从小做起,自觉维护信用的尊严,牢牢记住:一个有信誉的人,面容上有自尊,目光里有自信,行动中有把握,生活中有朋友,让我们倡导诚信,共筑诚信吧!           附: 从前,有个小孩子每天赶了一群羊到山里去吃草。 有一天,这个小孩子忽然大叫起来:“狼来了!狼来了!”在山里种地、打柴的人,听说狼来了,都放下手里的活,带了镰刀、锄头、扁担飞快地跑来打狼救孩子。大伙跑到跟前一看,羊在乖乖地吃草,狼在哪里呀?大伙问小孩子,小孩子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根本没有狼,是这个小孩子闹着玩的。过了几天,那个放羊的小孩子在喊:“狼来了!狼来了!”大伙跟上回一样,带了镰刀、锄头、扁担赶来打狼救孩子。谁知又上当了,根本没有狼,还是这小孩子在闹着玩。“上回跟仔说了,不要说慌,仔为什么又说谎?”这孩子一边哈哈大笑一边在想,瞧我一个小孩子,能叫这么多大人上当,多有本事。 又过了几天,这小孩子又喊起来:“狼来了!狼来了!快来打狼呀!”大伙听见了谁也不去理他。这个说:“小孩子说了两次谎,这回准又说谎了。”那个说:“这回再也不上他的当了。”这回真的是狼来了,张着血红的嘴巴,露出尖尖的牙齿,见了羊就咬。咬了羊,又要咬小孩子。“狼来了,狼来了,快来打狼呀!”这小孩子一边喊一边叫,不是谁也不来救他,还好这回小孩子从山坡上滚下来。可是他的羊被狼咬死了,打这以后这小孩子再也不敢说谎了。           学生基本道德规范之五:团结 “团结”是一切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道德基础,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和冲突的重要规范,其内涵主要包括顾全大局,同心协力,同事和谐,邻里和气,家庭和美,民族和睦。 孟子有句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说明古人已经懂得,不管做什么事情,虽然需要各种条件,但“人和”却是最重要的。“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棵树,风中摇;十棵树,直了腰。”“一根线,不成团,万根线,能拉船。”“滴水江成溪”……这些名言佳句都说明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下面给同学们讲个故事吧。 古时候,有一个国王,他有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经常争吵,闹不团结。年老的国王对此十分担忧。他担心自己死后,国家发生内乱,邻近的大国会乘虚而入。 终于有一天,老国王病了。临终前,国王把五个儿子叫到床前,对他们说:“你们五个兄弟要团结,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否则国家就会受到别国的侵略。”他叫人拿来十支箭,分给每个儿子一支,让他们折。结果每个人都很容易地就把箭折断了。接着,国王又叫人拿来十支箭,捆在一起后叫他们折。五个儿子虽然都用了很大的劲,可是谁也没有折断这捆箭。 国王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一支箭容易折断,十支箭捆在一起就不容易折断。这说明团结力量大!你们一定要团结友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别国就不敢侵略我们了。” 儿子们受到深刻的教育。从此,他们团结友爱,同心协力,再也没有哪个国家欺负这个小国了。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很多事情都离不开团结协作,出黑板报,打扫卫生,小组合作学习,排节目,争荣誉,做游戏……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个人的能力是很限的,而团结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只要我们同心同德,齐心协力,也就是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显出集体的智慧,团结的力量。     学生基本道德规范之六  友善 “友善”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之一,是个人在社会中建立友谊,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其内涵主要包括心胸开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谅互让、扶危济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一个友善的人际共处群体,容易使人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能使人在碰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保持积极向上的心境,并得到他人的帮助。友善的人际共处关系可以营造一个和谐、信任、友爱、团结、理解、互相关心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们可以通过交流达到互相理解,人们的精神情操,心理环境就会得到净化,理想境界就会得到升华。相反,不友善的人际共处却使人产生猜疑、嫉妒、冷漠,造成苦闷、困惑、孤寂和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影响了学习和团结,影响了人生的幸福和快乐。 “友善”必须努力做到: 1.以和为贵。常言道“家和万事兴”“远亲不如近邻”“学友亲三代”。和气的话语,和善的面孔,和蔼的态度,能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工作气氛,老师和学生生活都会感到温暖,感到亲切,信心倍增,从而为一定的目标共同努力。 2.真诚守信。在人际交往中,必须做到说话算话,言行一致,遵守诺言,对没有把握的事说说要留有余地,一旦答应他人的事,应想方设法,尽量努力去完成,要善始善终,万一因情况变化或其他原因不能完成,亦应如实说明,求得对方的谅解。切不可信口开河,总说大话不办实事或说话办事虎头蛇尾,不了了之,那样会伤害自己的形象,失去别人的信任,又伤了朋友之间的和气。 3.理解和尊重。在人际交往中,应学会尊重别人,做到为人谦虚有礼,平等待人。切不可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在他们面前总是盛气凌人,摆出高人一等的架势,也不可为人粗鲁,出言不逊,不知道尊重别人的感情、讽刺人、挖苦人,背后议论人,揭人家的短处。我们要以尊重别人去换取别人尊重自己,与他人友好相处,其乐无穷。 4.宽容豁达。中学生应该要有宽宏大胆,心胸宽广的气质,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表扬和批评,成功和失败,千万不要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要容忍别人的缺点和过失,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尤其是对自己的批评意见。 总之,我们要善待亲人,善待邻里,善待同学,善待朋友,善待弱群体,善待大自然,在友善和谐的环境中共同发展,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学生基本道德规范之七  勤俭 “勤俭”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是发展中国家家人们走上富裕之路的重要动力,其内涵主要包括艰苦创业,劳动致富,勤俭节约,合理消费,移风易俗,建设美好家园。 勤俭节约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已学过的课文《周总理的睡衣》吗?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为中国,为人民鞠躬尽瘁,立下了伟大的功勋。可是他穿的睡衣破了,舍不得换,补了又穿,一件打着补钉的睡衣,是我们敬爱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真实写照。雷锋叔叔也是一位节约钱物的模范,连队给每人发两套军装,他只领一套。他说:“我现在穿这套补钉的衣服,比我小时穿的不知好多少倍呢!剩下的一套给国家节约啦!”他穿的袜子补了又补,变成“千重袜”,还舍不得丢弃。他不随便花一分钱,每月的津贴费除留一角钱交团费,两角钱买肥皂,再买些书充实他的“小图书馆”外,全部存入银行。如今,我们国家富强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能丢,因为它是中国走上富裕之路的重要动力。 同学们,明白了勤俭节约的意义、道理后,要在实际行动上下功夫。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零花钱、节约资源。此外,还要做到物尽其用,一物多用,像废报纸,可以用来练写毛笔字;用过的本子;翻过来可以作草稿本;书包没坏,铅笔还长,笔盒还是好好的,就不要追求新奇,向家长闹着再买新的,更不能比吃比穿。该花的钱得花,不该花的钱就不花。对比较大笔的钱,像压岁钱要好好计划计划,看怎么花才有价值。节约钱物,不单自己的要节约,公家的东西更要节约。 “勤俭”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学们,让我们倡导“勤俭”,做到时时、事事、处处勤俭。             学生基本道德规范之八  自强 “自强”是一个人适应现代社会竞争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自律精神,一个民族有无这种精神决定着其生死存亡,一个人有无这种精神决定着其前途命运,其内涵主要包括志存高远,刻苦学习,增强本领,提高素质,崇尚先进,不怕困难,积极向上。 两千多年来,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不止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我们勇敢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古代,政治家周文王被囚禁,却发奋作出了《周易》;思想家孔子在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而陷入困顿时,仍怀着:“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不屈不挠地写出了《春秋》;文学家屈原被放逐时,写出了名传千古的《离骚》;史官左丘明双眼失明了,却留下了《左传》这一伟大著作;军事家孙膑遭人陷害,被挖去膝盖骨双腿残废,他所作的《孙子兵法》直到现在还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史学家司马迁在身受宫刑,生不如死的情况下,写下了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在现代,石油工人王井喜面对祖国缺少石油的落后现实,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发出了“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豪迈誓言,被人们称为“铁人”;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强不息,成为千千万万青年人的楷模。还有许多残疾人他们与命运抗争,克服了正常人难以致信的痛苦,其中有些人终于成为钢琴家、歌唱家、书画家……谱写了一曲曲自强不息的赞歌。 鲁迅先生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为民请命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而他们,正是中国人的脊梁。   自强不息,意味着不断地超越自我,意味着敢于和命运作斗争,扼住命运的咽喉,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作为一名中学生,从小就要培养自己自强不息的精神,用乐观的态度毫不畏惧地去面对迎面扑来的各种困难,永远看到前方的希望;用坚强的意志去战胜困难,在不息的奋进中奏出生命的最强音。         学生基本道德规范之九:敬业 “敬业”是每个社会主义建设者应该具备的基本人生态度,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其内涵要包括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了水稻杂交优势的人,在国际上被评为“杂交水稻之父”。他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就到湖南安江一个农业专科学校去做老师。从那时候到现在,他一直是在田间地头。为了培育新的稻种要找到雄性不育株,需花很长时间到田间地头一棵棵去找。水稻开花的时候,他每天到田里去,头顶烈日,下面是稀泥巴,上面晒,下面水里浸,血脉不通,结果得了肠胃病。最后,老天不负有心人,雄性不育株终于被他找到了。经过不懈地努力,袁隆平使过去亩产只有三百多公斤的水稻产量增加到五百多公斤,而他现在正在培育的超给杂交水稻将把亩产进一步提高到八百多公斤。他现在依然每天要到试验田去,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从播种开始,一直到收获为止,这是他的职业习惯。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了下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为此,国际上甚至有人认为,他的发明是继中国人的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这样的一位大发明家,如果你在路上遇上他,一定会以为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 我国乒乓球名将邓亚萍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是:付出超人的代价,就会取得超人的成绩。邓亚萍从15岁成为国家队最年轻的队员起,为练就一手正手抢攻,反手快拨,快、狠、灵、准、刁的绝活儿,她每天十几个小时泡在训练场上。她的成功是用汗水、泪水换来的。 北京公交公司的普普通通的公共汽车售票员李素丽,她立足于平凡的工作岗位,十五年如一日,热情为乘客服务,把乘客的满意作为自己最大的快乐,用真情架起了一座服务人员与乘客的相互理解的桥梁,在流动的车厢里,传播真情,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社会主义文明之花,被广大人民群众誉为“盲人的拐杖”、“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和“老人和儿童的亲人”,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兵。 还有许多许多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他们用自己的工作诠释“敬业”的含义:正确对待日常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同学们,你们现在的任务是学习,你们应该像他们一样,努力向上,勇于追求。     学生基本道德规范之十  奉献 “奉献”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具备和需要的道德精神,是个人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其内涵主要包括不计较个人得失,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公民义务,为社会、为人民多做好事。 奉献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是同情心的具体表现。人世间有了同情心,人与人才会有心灵的沟通,才会有友善与关怀,我们才会感到社会的温暖。当你将温暖送给别人时,温暖的是别人的一颗心;当你怀着满腔的热情去关心别人时,这关心便照亮了你那颗美好的心灵;当你无私地帮助别人时,别人也会向你伸出友谊的手。有时,付出不只会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快乐,还会使自己成为直接的受益者。下面就请听一个《盲人点灯》的故事:有一位盲人,在夜晚外出时一定要拿个灯笼,别人都说他多此一举,但是盲人却回答说:“我点灯笼,不是为了照亮自己,而是为了照亮别人,在照亮别人的同时,我也避免了被撞倒的恶运,这难道不是一举两得吗? 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谁都免不了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如果,人人都会为别人着想,都把帮助别人看作幸福,我们的社会将是多么美好!“一方有难,八方相助。”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尚。社会的进步,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中华大地到处洋溢着“助人为乐”的热情。如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支助贫困学生、支助老弱病残、无偿献血、义务为他人服务、义务为社会服务…… 我们青少年应该学会同情和理解,培养助人为乐的好品质。在学校里,看到同学需要帮助,应立即伸出友谊之手;在家里,看到邻居需要帮助,应立即伸出温暖之手;在社会里,看到周围的人需要帮助,应立即伸出支援之手。       让每一颗童心都是花朵     三月,万物复苏,林木抽芽,花红草绿;三月,沃野千里,铁犁翻开黑土地,播下种子万千颗。这万千颗种子,将孕育着一个丰收的金色秋季。三月,是少先队的传统文明礼貌月。亲爱的同学们,在这鼓舞人心、充满希望和生机的月份里,在我们纯结的心灵里,应该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呢?文明礼貌是一粒最有生命力的种子,心里播下这粒种子,在我们精神世界里生根、开花、结果,人人就会有良好的礼仪规范和文明行为表现。“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行动,在全国始终如一地进行;“五讲四美、三热爱”的精神蔚然成风;“自尊、自重、自强、自信”的品格日渐成型;遵守“社会公德、国家法律”的观念逐步养成……这一切的一切,像一股股春风,像一阵阵甘露,带给人温暖,带给人欢乐。春风吹拂着我们的面颊,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胸,绽放朵朵文明之花,开在灿烂的前程路上!

Ⅶ 关于‘道德教育’辩论素材

浅谈小学生如何开展感恩教育

摘要: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好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字:感恩教育 感恩意识 实践 德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然而当今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应引起广泛的关注。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诠释

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我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笔者将感恩教育定位为德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恒久地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要在个人的条件允许,符合社会规范的情况下报恩和施恩。

二、感恩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现代教育强调让孩子们“张扬个性,自主成长”,但这绝不是让孩子们自觉成长,过于强调个性的凸显而忘本,容易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为所欲为。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费时,早已经忘却了“粒粒皆辛苦”,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价格却不知父母的疾苦。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多么的危险,多么悲哀啊,难道还能够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千百年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亡羊补牢”,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

三、感恩教育的实践体验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心理学家也大多把思想品德结构看作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

(一)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好无功利的给予。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二)培养“感恩”教育的感恩意识。

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 ,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三)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 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譬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具体可以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扮靓自然”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四)体验“感恩教育”的真实情感

结合节日,开展活动。如国际“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这些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在庆祝今年的“三八妇女节”时,我班开展了“感谢妈妈”的活动。活动中,孩子给妈妈的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学做父母,体验辛劳。通过亲身体验的活动,学生们从真实的感知,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

(五)实现“感恩”教育的知行合一

学生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而光说不做也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而必须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活动、去冲突、去体验、去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中获取道德的发展。为此,请学生围绕与“感恩”主题有关的以下几个方面自主地、真诚地、卓有成效地开展实践活动。

(六)内化“感恩教育”的本质意义

让“感恩”迁移到尊师爱生上,迁移到爱班爱校上,迁移到爱社会上,迁移到爱党爱国上针对性的实践与探索,使“感恩”活动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并内化学生的品质,真正做到“一日学孝,终生行孝”。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好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Ⅷ 《道德教育论》是谁写的,内容大致写什么

名:道德教育论来
图书编号自:1345206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定价:30.0
ISBN:780190904
作者:苏振芳
出版日期:2006-01-01
版次:1
开本:32开
简介:
本书着重介绍了道德教育的研究对象、历史渊源、研究方法、类型和职能,从而阐明道德教育的理论架构及其内涵。

Ⅸ 加强道德教育的作文分论点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我们接受教育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做人,然后才是做事,这是中国人文经典中最重要的道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代的教育,想说爱你真不容易啊!如今的社会、学校和家庭,最为缺乏的就是人文教育,仿佛这个时代只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人在快节奏中无暇顾及教育给人带来人文精神的提升,让人看到的只是金钱和物质的消费,很难领略到人文科学的发展魅力。
那么,当今的教育现状是如何的,教育的误区在哪里,我们该如何去调整,我们该拿什么奉献给孩子,怎样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下面就浅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育现状
中国目前的教育太注重理论知识,很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大学以前尤其如此。并且中国的教育也不够人性化,所有的学生都要学很多科目,而且又只注重考试成绩,不注重在现实中的应用,很容易埋没人才。
教育现在存在的状况主要是应试教育打击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仍然是教育大会上的口(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号,喊几声就算了事,完全没有进入课堂!若不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又怎么会出现“绿领巾”、“测智商”、“红黄绿作业本”的现象呢?还有就是对教育者的评价,不能仅仅看他教育出多少大学生,更重要的是看看他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不是跟着一起前进。比如说一个小学班主任,从一年一直跟班到六年,不能仅仅靠每次的考试来评判这个班主任的成绩,而是看看这6年里,他都育了什么样的人,是不是只是会学习,其它都不会,还是已经完全懂事等等方面来考核这位班主任。比方说会不会做家务、懂不懂孝道、担不担责任义务等等。
由于现在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中考高考是他们唯一出路,所以许多学生的家长也只注重孩子的学习,不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说到底还是教育制度的问题。导致现在的许多学生不会做家务,不会独立生活,更有甚者一个人在家连方便面都不会煮……而且又由于注重考试,很多家长与学校都不注意在道德思想方面的教育,主要是不注意从细节上教育学生的道德思想,致使一些学生的素质低下,有些学生看看成绩不错,到社会上其言行举止就与他的高成绩形成极大反差。
二、如何改变现状
1、正确理解教育的含义
从我们现在的教育形势来看,反对考试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我认为这是在自欺欺人。就目前的社会形式,高考是不可能取消的,考试是学生最终必须面对的,取消考试的做法,只能是把困难留给了明天,属于一种逃避行为。我认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和我们的家长应该从一个高层面上认识考试,在考题设置上要侧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要完全抛弃偏、难、繁、重的传统模式。
要考试但也要重视素质教育。我们要教会学生做一棵树,教会学生如何给予树土壤、阳光、和雨露,以及怀着感恩和反思的心去体悟这个过程。
我们也要全面的把握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精神,它可概括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为人民服务,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发展的、富于社会责任感、创造个性与实践品格的现代国民。
教育就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操守,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更好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中国有句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
2、完善教育机制
做为教育主管部门最主要的职责是要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工作重点应该放在保障教师工资、选拔学校领导、监督学校管理、制止教育乱收费、严把教师准入关等方面,因为这是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教育工作的难点,搞好了这几点,其他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而目前在这些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现象。就当前我们的均衡教育资源来看,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使落后的农村学校能够赶上城市发展水平高的学校,农村与城市如此,中西部同地区与先进地区也是如此,而不能有意阻碍其发展来换得所谓的均衡。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善迈的文章《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就提出了:要制定各级教育办学的基本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测定各级教育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要继续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的比重;要努力增加非财政的社会对教育的投入,社会对教育投入是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增长的潜力,“纲要”已提出通过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民办教育发展以及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投入;要加强教育经费的监管;从财政发展与改革的角度来讲,增加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有赖于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
看来,要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就要督促各县区政府根据全市学前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科学制定本地学前教育建设规划,并切实贯彻落实,还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扩大教育资源。
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教师培养,着力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级人才。要培养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要求教师要有改革意识和进取情神。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这就要强化教师的政治素质,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和业务能力水平,还要强化教师日常管理,更要抓法制,强化规范执法教学。
3、改变对师生的考核体制,考核要看综合成绩。
2003年,我国开始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改革,从教材到教法,从教师角色定位到学生角色定位,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它所引起的师生关系的变化、教学模式的变化都是具体的、真实的、感性的。那么我们到底应以什么标准去衡量教师的教育?那就要改变对师生的考核体制,考核要看综合成绩;改变现有师生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激励机制。
我们要知道,教育评价作为教育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起着调节、控制、导向、决策的功能。为加强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校风学风建设,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竞争机制,提高教育的管理水平,就要鼓励教师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教科研水平,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较好地发挥考核的导向性、激励性作用。要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实际情况,制订符合教师的考核体制。比如说考核项目有教育、教学、教研实绩及民主评议两大块,涉及教师的政治思想、遵纪守法、班主任工作与教书育人、教学与教研工作、事业心责任感、纪律性、出勤、家长评议,学生评议、同事评议等方面,要以完善的综合评价为主。
没有制度约束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育。学生的成长需要必要的制度约束。学校逐步制定并完善了学生学习、实践、生活等规章,以保证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倡导对学生的管理评价不能只重考试成绩,而是实行重过程、重综合素质的动态管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应该从政治思想表现、法纪与集体观念、道德修养、劳动观念和社会实践、学习态度和进取精神(平时的上课纪律、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间纪律、校外纪律、卫生方面、文明礼貌、违纪情况)等方面考核评分。
4、转变教育观念,不要喊口号,要实际行动,把德育教育提到智育之前
梁启超曾说“德育、智育、体育三者,为教育缺一不可之物”,一九五七年二月,毛泽东在国务院扩大会议上发表题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一段话,用黑体字标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只有在德智体三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学生才可以获取三好学生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家长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是无可指责的,作为父母谁不希望孩子掌握的知识多,谁不希望孩子聪明。但是,很多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忽视对孩子的个性教育。
我们现在家庭对孩子的礼貌教育很差,孩子对长者说话没大没小,甚至顶撞父母,待人接物缺乏应有的礼貌。我们绝对不能培养出智力水平高,但道德水平低的孩子;我们也不能培养出学习成绩好,但个性发展畸形的孩子。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呼唤造就千千万万的具有高度创新意识,高度发展创造力,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同时需要有对社会负责和对社会发展有高度适应性的劳动者。那些个性上唯唯诺诺,遇到困难退缩,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波动较大的人是难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的。
知识经济对人的道德品质要提出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绝对不是降低对人的道德品质的要求。知识经济要求劳动者的行动要符合人类社会进步,要符合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生活准则。走出家庭教育中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的家教误区,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德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它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思想品德至关重要。作为教师,除了自身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在言行举止上时时处处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之外,还要在教学的活动中巧妙地渗透德育。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如在作业训练中渗透,在创设情景中渗透,在参观、访问活动中渗透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去发现并及时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
我认为教育就应该把学、思、知、行这四个字结合起来,提出作为教学的要求,也就是说要做到学思的联系、知行的统一,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总而言之,教书与育人并举,德育与智育双馨,是每一位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教学探索中永恒的主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应该引起每一位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和积极参与。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了解教育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季羡林先生曾说“讲和谐还要讲人的自我和谐,要使人对自己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适应社会的要求,正确对待金钱名利,正确对待进退、正确对待荣辱,这才能和谐起来。”我们常说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归根到底就是要与时俱进,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放眼看世界,牢牢把握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潮流,学习和借鉴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同时,也要深深地懂得中国,结合中国的实际和国情,推进教育改革、优化教学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热点内容
涪陵律师电话号码 发布:2025-01-06 15:02:28 浏览:296
自考合同法2016年10月真题答案 发布:2025-01-06 14:52:20 浏览:116
福建省石化总法律顾问 发布:2025-01-06 14:51:36 浏览:810
司法部法律援助 发布:2025-01-06 14:17:32 浏览:826
劳动法有关赔偿办法 发布:2025-01-06 14:17:23 浏览:675
劳动法加班规定可以不加班吗 发布:2025-01-06 13:23:10 浏览:122
外交法官 发布:2025-01-06 13:20:49 浏览:703
刑事诉讼法关于社区矫正人员 发布:2025-01-06 13:18:59 浏览:235
丽水地区集体土地房屋拆迁条例 发布:2025-01-06 13:05:55 浏览:706
人大修改立法法 发布:2025-01-06 12:51:28 浏览: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