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二十二章
❶ 道德经二十一章
《道德经》而是一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专其中属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本章旨在对【道】作一番说明。【道】是很难用语言说明的。一旦能用语言来说明【道】,那就不是整个的【道】了。所以,老子在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但本章又说:“其中有象”、“其中有物”。我们可千万不能执着,说【道】中真有什么东西。因为前面已经说:“复归于无物”、“是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说其中有“物”、“象”只是因为万物是从其中创生的罢了。
【道】与【德】:【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示它的功能。【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且存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了它的【德】。说的简单一点:【道】落实到现实层面就是【德】。
❷ 道德经中四十二章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
❸ 求<<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详解,谢谢!!
由於复能委屈,所以可以求制全;能弯,才能伸直。 低洼之处才能注入,东西旧了才须更新。 东西不足,才会想要富足;东西多了,就会变成杂乱。 所以,圣人以自然的观念去看待天下一切现象, 对待一切人事物,都采取平等之心, 也就是没有分别之心,或称为『无二见』,简称『无二』。 不坚持己见,所以能够客观明白; 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受人尊重。 不自我炫耀,所以凡事能成; 不骄傲我慢,所以能够进步。 一个凡事不争的人,天下间就没有人会跟他争。 古人说:『能委屈,所以可以求全。』。 这句话,实在正确极了,哪是空话呢? 大家应当好好去学习。
❹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全而归之’
老子道德经第抄二十二章
--------------------------------------------------------------------------------
曲则全袭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多 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 故明
不自是 故彰
不自伐 故有功
不自矜 故长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
由於能委屈,所以可以求全;能弯,才能伸直。
低洼之处才能注入,东西旧了才须更新。
东西不足,才会想要富足;东西多了,就会变成杂乱。
所以,圣人以自然的观念去看待天下一切现象,
对待一切人事物,都采取平等之心,
也就是没有分别之心,或称为『无二见』,简称『无二』。
不坚持己见,所以能够客观明白;
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受人尊重。
不自我炫耀,所以凡事能成;
不骄傲我慢,所以能够进步。
一个凡事不争的人,天下间就没有人会跟他争。
古人说:『能委屈,所以可以求全。』。
这句话,实在正确极了,哪是空话呢?
大家应当好好去学习。
❺ 道德经第22章 自是 是指什么
腐姐控骚年0820 :你好。
《道德经》第2章之【自是】:“不自是,故彰”。就是在甚深的功能状内态中,不再为自容己的主观意识所左右,不对任何事物进行评判,一切顺其自然、一切自然而然,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反而更加显明。如果我们为自己的意识所左右,我们就难以进入甚深状态,也不可能观察到宇宙的真实面目。也就是通常说的“自以为是”。
❻ 哪一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道德金》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原文:
《道德金》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解释:
大德的形态,与道一致。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没有固定的形体。惚啊恍啊,惚恍之中却有形象;恍啊惚啊,恍惚之中却有实物;深啊远啊, 深远之中却有精气,这种精气是真实可信的。从古到今,它的名字不能废去,根据它才能认是万物的开始。我怎么会知道万物的开始的情况呢?原因就在于此。
作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❼ 读完《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后的感受是什么
讲的是抄概念的衍生关系,以及概袭念的内涵。例如曲则全,直线条是一种图形,也仅仅是许多图形中的一种,如果能够画弯曲的线条,就能够画所有图形。例如夫唯不争,故 天 下 莫 能 与 之 争 ,说的是争至少需要两个以上相争的对象,所以不参与,就不会产生纷争的意思。而曲也包含获得真理采取迂回的方式,有的时候不能直接获得,需要迂回的途径获得,而全有成全的意思,也代表总有办法找到真理达成目标的意思,并不一定要争。
本章从形而上的层次上高度抽象概括,最简化地把万般意义关联基本的概念,涵盖了达成目标获得真理的方式,提出了不争的重要理念。十分经典。
❽ 道德经第二十章怎么理解
碎花铅笔来裤620:你好。自
《道德经》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此篇是讲【价值取向】:贵、贱、善、恶、是、非都是相对形成的。人们对于价值的判断,经常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换;随着环境的差异而更改。世俗的价值判断极为混淆。众人所戒忌的,也正是自己不必触犯的。
本章旨在说明老子与世人不同之处。世人都表现聪明有能,而老子却表现愚蠢鄙陋;殊不知老子的愚蠢,正是他聪明的地方。而众人的聪明,正是他们的糊涂处。只是一般人思想浅薄,眼光短近,仅能看到表面,而看不到深处。于是就把“愚公”,当做愚人。而把“河曲智叟“当做智者了。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这是人们学习《道德经》后。经常念叨的。愿与共勉。
❾ 解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老子》第二抄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遐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 善于驾车的人,不会在路上留下丝毫的车轮痕迹;善于说话的人,不会在言语上留下任何的破绽;善于记数的人,不要筹码也能计算;善于闭守的人,不需要机关,别人也无法把它打开;善于打绳结的人,不需捆起,别人也无法解脱。 所以圣人总想拯救每一个人,所以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的人;圣人总想爱惜每一件物品,所以在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之物。这叫做内藏的绝顶的聪明。 所以,聪明的人是不聪明的人的老师,不聪明的人也可以成为聪明人的后事之师。如果不尊重老师,不珍惜后事之师,即使绝顶聪明也会办下糊涂之事,这叫做为人处世的诀窍。 大意: 本章阐述了“无为”的妙处。“无为”之人,做事能恰到好处,待人接物也能使人尽其才,物尽所用。因为无为就是顺其自然,不以偏见对外界事物。
❿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道德经里的很多字字义丰富,每人理解各有不同,这与人们对“道”的理解取回向密切相关,个人认为这答里的“彰”字有“赞扬、表扬”的意思,因为“不自是”而受到人们赞扬,进而获得人们尊重.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理解,实则殊途同归,将“彰”理解为“显露、显现”的意思,只有“不自是”才能“显现”出符合“道”的正确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