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立法决策

立法决策

发布时间: 2020-12-18 21:17:32

㈠ 我国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有哪些

我国现行的立法程序:
1.提出法律议案,即享有法定权限的国家机关和个人向立法机关提出有关法律议案或制定修改、补充、废止某项法律的提议。
2.审议法律草案,即立法机关对列入议事日程的法律议案进行审查、讨论。
3.表决和通过法律草案,即立法机关对经过审议的法律议案进行表决,是立法过程中最具决定性的阶段。
4.公布法律,即立法机关将活的通过的法律按照法定的形式公之于众。法律的公布全由公家主席来行使。法律的法定公布形式是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报上公布全文,传媒可予下载。
立法程序
(1) 提案。提案权属于谁,各国法律有不同的规定。有的国家提案权专属政府,如奥地利;有的国家只有议员才可以提出议案,如美国;有的国家,政府、议员皆有提案权;还有的国家无限制,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从政府部门到社团组织,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都可以提出法律议案。
(2) 辩论。议会审议法案要依据一定的议事规则进行公开辩论。辩论一般要经过三读(也有“一读”或“二读”的),以英国为例,其下院的一读只宣布议案名称,使之付印,不进行辩论。二读是关键,即在确定议案的重要原则之后交由有关委员会审议;受理该委员会要逐条逐款审查并向议会提出报告。报告。三读是在委员会审理和报告的基础上对议案的内容进一步进行辩论,然后表决。实行三读的国家还有丹麦、芬兰、德国、美国、泰国、菲律宾等。各国在“读”的具体程序或者方式上多有不同,但目的却大同小异。
(3) 通过。立法机关对立法议案表示最后同意即为通过,英国等少数国家,所有法案都以简单多数票通过。多数国家,宪法性法须以三分之二多数票通过,其余以简单多数通过。法案的表决可就整个议案进行,也可分内容逐条进行;通过的部分进入下一道程序,未通过的部分则为废案。有的国家的某些法案,议会通过后还须全民公决。
(4) 公布。法案由议会表决或者全民投票通过后,一般还要经国家元首签署并以一定形式公布后才能成为正式的法律。对议会通过的法案,国家元首应在法定期限内签署(有的还要务求行政首脑、主管部长附署),或要求复议,或予以否决;对全民公决通过的法案,国家元首在法定期限内签不签署都要生效。在瑞士,法案经两院通过后要在官方的“法律汇编”刊行5天后才生效。
三、 中国的立法体制
1、 立法权限的划分
我国是单一制的社会主义大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国家立法权的划分,既要充分体现主权在民的原则,确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立法中的优势地位,又要赋予中央政府和地方适当的立法权限以便对国家进行有效的治理。基于这种考虑,我国立法权主要包括国家立法权(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行政立法权(由国务院行使)、地方立法权(由省级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行使)。

㈡ 立法决策与立法质量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坚持立法的科学原则问题,也就是实现立法的科学化、现代化问题。现代立法应当是科学活动。立法遵循科学原则,有助于提升立法质量和产生良法,有益于尊重立法规律、克服立法中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也有利于在立法中避免或减少错误和失误,降低成本,提高立法效益。所以现代国家一般都重视遵循立法的科学原则。中国有着悠久的成文法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立法经验。但这种经验中的主要成分,是统治者运用立法的方式治国安邦维护家天下的经验,其中堪称科学立法的因素并不算突出。而且,在人治当道的情形下,即便有一些科学立法的经验、理论和知识,也难以受到重视,更难以使其上升到制度层面而在立法实践中得以贯彻。最近二十年来,关于立法的科学化问题,在有关立法学者的著述中已引为注意,但立法实践中对立法的科学化问题,殊少有人看重。这种状况不能不从负面严重影响到立法的质量,使大量的法律、法规难以成为良法,难以在生活中获取好的实效。转变这种状况,提升立法质量,更多地产生良法和更多地减少恶法、笨法,从一个重要的侧面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亟待重视科学立法,亟待以制度的形式形成中国立法的科学原则。
立法遵循科学原则,首先需要实现立法观念的科学化。要把立法当科学看待,以科学的立法观念影响立法,消除似是而非贻误立法的所谓新潮观念和过时观念。构造立法蓝图,做出立法决策,采取立法措施,应当自觉运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对立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应当给予科学解答和理论总结。立法实践主要是摸索的实践、试验的实践而不是自觉的实践,立法经常付出沉重代价、高额学费,这种状况必须改变。第二,需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要建立科学的立法权限划分、立法主体设置和立法运行体制。整个立法制度应当合乎社会和立法发展规律,合乎国情和民情,合适、合理、完善。立法主体应当由高素质的立法者和立法工作人员组成。第三,更具直接意义的,是要解决方法、策略和其他技术问题。从方法说,立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和注重理论指导相结合,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相结合,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变动性相结合,总结借鉴和科学预见相结合,中国特色和国际大势相结合。从策略说,要正确处理立法的超前、滞后和同步的关系;要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确定立法指标;要尽可能选择最佳的立法形式、内容和最佳的法案起草者;要顾及全局并做到全面、系统,同时还要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各个项目的先后顺序。从其他要求说,要注意各种法之间的纵向、横向关系的协调一致,法的内部结构的协调一致;要注意立法的可行性,所立的法要能为人接受,宽严适度易于为人遵守;还要特别注意避免和消除立法中的混乱等弊病。

㈢ 西方国家奉行的“三读”程序属于立法系统中决策程序的()

在西方国家,“三读”制是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审议和通过议案(主要是法案)的一种程序内,最早起源于中世容纪的英国,后被美国、联邦德国、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效仿,逐渐普及。西方议会的三读一般都是在议会(或两院制中的某一院)全体会议上进行的。在三读制中,一读一般只宣读法案题目和要点,而后进行议案登记,交某委员会审查;二读法案全文及有关委员会审查结果的说明,进行大会辩论,逐条审议并提出修改意见;三读原则上只做文字上的修正,而不再进行实质内容的修改,并由议会进行正式表决。
中国是三审制,有不同
选BC

㈣ 立法权和决定权怎么区别

答来:
立法权。源狭义的立法权即制定法律的权力,广义上的立法权则指关于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的权力。在我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决定权。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

㈤ 如何提高政府立法和行政决策机制公众参与度

为稳步推进民主立法,建议进一步完善公开立法程序:

一、明确公众参与立法的范围、程序和方式,通过具体制度安排保障公众参与的权利。通过立法规定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形式公众参与的程序和方法,使公众参与立法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二、进一步公开立法信息,提高公众对立法的知情度。公开立法信息的方式要多样化,可以充分利用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各种新闻媒体;公开立法信息的内容要全面,不仅公开法律草案,还应尽可能地公开草案的说明、草案的主要问题以及各方面对争议问题的不同意见等。

三、建立公众意见的反馈制度。对于通过各种方式征求来的公众对法律草案的意见、建议,立法机关应当分门别类整理加工,根据公众参与方式的不同,将对这些意见、建议的处理情况给予适当回复。在参与活动结束后,有关部门还应当将对各种意见的采纳与不予采纳的情况及其理由,向社会公布。

四、总结地方人大在推进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方面的新作法、新经验。在经验成熟时及时将有效的制度创新加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五、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在推进民主立法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政协委员在开展立法协商中的作用。应当及时将政协委员参与立法协商的制度创新,通过必要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机制建设加以推动与完善。

㈥ 如何分清楚立法权和重大事项决定权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全国唯一的立法机关

㈦ 宏观调控的决策权性质属于立法权还是执行权

在不同的天府新区2010三种不同的纳税调整宏观调控和税收收入及其推论
宏观调控和税收法规及其配套

之永

[摘要]目前,几乎所有的教义宏观调控将被纳入税法,税法是宏观调控的方法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学术界。然而,税收是不确定的宏观调控,除了监管程序,难以由政府合法化了

政策调整。因此,宏观调控法税法属于自然成了站不住脚的命题。随着税法的理解不

的宏观调控。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宏观调控的谦抑税,该税已不再是太热衷于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系统设计税收不再设置这么多的行为税或特别税,没有税,以增强宏观调控

功能常见税制改革再也不能在宏观调控的名义容忍,实施税收调节,

经常破坏稳定按照税法规定,纳税人损害利益的行为。

【关键词】税收宏观调控,税率的调整,税收政策,税收

[中图分类号] 17810.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0633(2010)03-O44-04 ,税收

宏观调控和税收监管无疑是使用两个重要的结论

思想的频率非常高,但对于税收宏观调控和税收调节
>什么是基本问题之间的区别,有两个往往会混淆这两个角色,不仅难以发挥较好,但

和生产等严重问题。因此,有必要为这两个重要概念

比较研究。

1

,性质不同:规范市场和市场调节的宏观调控功能

税是不是从来没有去过那里,但现在

一代独特的产品市场经济。只有当市场经济的发展透过

总的经济动荡持续的经济失衡,政府再也不能

他们放任自流,曾在舞台上进行干预 - 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场经济,税收宏观调控作为宏观

政府干预 - 宏观调控的一个方面,是能够生产。监管和宏作为宏观调控

概念不仅是税收的监管范围是特定

- 只有经济,但从来没有唯一的控制目标 - 仅

正在放缓的波动。因为,作为宏观调控方脸

税收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一样好,运转提供了

外部条件,实现其他目标取决于市场本身。

如果市场经济本身也能流畅运行,这是没有必要

宏观调控,同样,需要宏观调控,实现经济波动的目的

熨平板之外,这不是一个市场经济。出于这个原因,宏观调控税收

接到只是临时措施,是一种市场

调节,即调节市场。这是政府的职能。

不同的宏观调控和税收,税收调节范围

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而且涉及社会领域,所以它不可能调整

唯一的目标,除了经济的目标,而且追求社会

财富的公平分配和其他社会政策目标。经济目标单独

话,尽管税收调整,通常会产生一个全球性的,宏观的效果

水果,但其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非宏观经济前景。这些调整不会通过优化资源

排除障碍,顺利运行,而是以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市场的正常运行时间配置推向市场。在这里,税收作为市场

基本要素和重要的经济杠杆存在

的。因此,这种调节是始终存在于市场经济,而不是

是暂时的应急措施。因此,税收调整是一个城市

现场调节。这是税收的一个功能,是市场的一部分

功能。

二,不同监管对象: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

税可能会影响宏观调控过程

不同程度的针对不同行业,部门,但税是不特定的宏控制

某些行业或部门,不支持或抑制某些行业的发

[收稿日期] 20l0-'()315

[作者]刘永忠,江苏大学教授,研究所金融,研究方向:税收,税收理论。江苏镇江212013

天府新论2010年三个不同的税种及税率调整宏观调控及其推论

展览。因为,作为宏观调控,税控平滑经济波动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稳定经济运行

线,而这一目标只有通过促进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
>平衡就可以实现。出于这个原因,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我们需要减税来促进总需求

扩张,实现即扩张性财政政策总需求和总供给

基本平衡,部分实施; 相反,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我们需要提高税收来促进总需求

收缩,实现总需求和总供给,这紧缩的财政政策,它是实现的一部分,当总需求与总供给

基本平衡,你不征税的宏观调控。

由此可以看出,税收宏观调控与监管目标只有经济总量,总供给与总需求

实施财政政策

身体的一部分。事实上,只有在总需求响应税收优惠政策比

快,迅速消除需要满足总需求与供给缺口,因此,税收

收到的对象主要是宏观调控,甚至只是总需求。

所得税宏观调控只有两个手段增税或减税,那就是是否增税或

减税是总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差距,是总加大税收总额是指政府和一次性

减少。税收宏观调控只是一个临时措施,只占总

有供求有很大差距,市场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顺水,以消除在很短的时间差距,只有税,这是一个加税或减税根

根据总全权不断变化的供求情况。事实上,现代面孔

膨胀的政府开支需要,减税往往难以

作品,减税的效果来刺激总需求是远远快的财政

支出,增加税收也总是要承担很多政治压力,
再加上仍然更多的债务这种自由意味着可用,

所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往往是税务

是一个不能做的事情。这是宏观调控

谦虚征税。

不同的宏观调控和税收,对经济税收调整

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具体需求,通过减少或增加的税收负担

另外的方式来鼓励或限制这些行业的发展, BR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发展。因此,

税收调节是针对经济结构,而不是经济总量。

所得税调整的方式整师,增加的税收负担,减轻税收负担较轻

两大类,但在税负确切的增加,这意味着很多,以减少税负 BR />收到了,而且,每个手段的实施,

是针对某一特定行业,部门,甚至是

类,某一种产品,都是非宏,唯一的手段一个

级纳税人减税或增加净利润。税务法规有

供给和需求的影响更大,这是很难说的供给或需求

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这个过程和税调整的效果是

长;此外,既为供应或需求,税收调节

范围的作用仅限于特定产业或部门,均非宏

的。纳税调整是税收的函数,税收本身是固体

的功能有,总是同相的税是税收对经济和社会本身发生的,而不是政府人为

在短期内实现应用到政策制定过程或结果。事实上,税收调整仅

总是存在的,这也是个税调整的长期稳定

方向。因为,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的情况

长期稳定,通过这些行业或部门,

限制的行业或部门,也将在很长一个很大的转变税收优惠政策长期

技术。正是这种法律使国家的税收法律的形式

优化经济结构,纳税人到行经济决策成为可能。此外,由于一些过度劳累

税收入的税率设置,这是好事

税收可以的速度比自动增长的经济条件下,它可以自动收

高增长税收与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可以自动

比下滑经济衰退,它会自动减去税收率较高,这种自动调整可以

税反向一定程度上的需求和供给的总水平自动升级

平衡,这是经常谈到税收“自动稳定

设置”功能。然而,这仍是一个真正的税务调整

节,是税收调节的又一特征,而不是税收

宏观调控。当然,税收调节不是万能的,至少,作为第二大税收

功能,第一大税后调整

必然要受税可以 - 总收入的功能 - 限制。这是从物业税

调节。

三个不同的行动原则:酌情税和税收法律

宏观调控始终面临的经济浪潮

移动变幻莫测,但要求迅速出手,因此,可能不会不给这一权力

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方法来行使税收政策,以

应该行动灵活应对,税收宏观调控,因此成为一个自由行程

政府部门的自由裁量权。这里的“不可预测”,

“快拍”,“行政部门”,“政策”和“便宜”,

“灵活”,“全权委托”共同描绘了税收宏观调控不明朗因素,加上说明了宏观调控的税收管理部门来规范

须酌情采取政策行动原则必须适用

概率。然而,宏观调控,以调节机体绝不是财政机关的权力,使财政机关

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税收。因为不像其他宏观调控

作为宏观调控只是一个税的决定,不包括执行

行权,只能在既定的调控进行财政机关只负责执行

决定,而不是自我决策,无论是对于税收的增加也

减税,一旦监管决策,税务机关必须像那样如实地执行

税法。此外,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箱

政府的税收政策只是其中之一,每

政府的宏观调控时间您要使用的各种工具框中的实际总投资组合,这些决定的组合不能由税务机关提出。但

是的,这不能给予决策权相关

机制组成的执行机构,因为它不会改变决策权和执行权,而不管实际

的45

天府新论2010年三个不同的税种及税率调整宏观调控及其推论

质量。当然,这不能被更多的权力分享到地方政府,宏观调控只是

中央政府的权力。只有赋予

中央政府机构,负责宏观调控,以确保责任

明确分工明确,宏观调控,以使税务部门摆脱李

权力效益,真正熨平经济波动保证市场经济

和调节的平稳运行。同时,税务使用机器的选择原则行事,只是因为“实验

宏观调控政策的不确定性,现阶段,灵活性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兼容性相对宏观调控政策“?并不意味着税收调节

控件可以不遵守规则,任意行为。由于税收

既宏观调控这些不确定性,一面必须由政策进行调整,但也有监管程序

确定性,法律

表面进行适当的调整。设计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必将通过税收调节的方式不同权税的规定

法律授予行政机关一定的税收

宏观调控权(如税收到一个国家关税税

率调整右)在同一时间,也给特殊规律,即

宏观调控法,行使这种自由裁量权的程序,如特定

经济形势,具体调整范围,允许调整比

案件原则要求事先批准或事后,事情

补办审批或审查等物品进行严格和统一的规定。及任何其他权利

宏观调控,就像只有在这些程序规定

行使宏观调控的税收,将他们合法的权利。

不同的宏观调控和税收,如上所述,与

税调整相对稳定,使得调整税收法律来规范行为

越好。此外,只有调整税收法律规范的行为,

提供一个可预见的制度环境为纳税人环

经济决策,调动其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促进了追求自己的

之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益,实现公共利益。可见,调整

整个税法与必然性规范行为。事实上,税收

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控制政府和税收调节是真的

积极的税收问题。由于税收的本质是税收负担的调节

分配问题,这是税收的基本问题。根据宪政国家

的一般原则,国家税务由人民同意,人民同意

只能由代表机构人民,议会即保留原则行使。

人们谁的方式同意的法律只对人民的纳税人,

人民纳税人只承担法律规定,即法定税率

原。这就决定了税收调节是唯一合法的原则下,税务提经济和社会中的作用自发生。

四,几个重要的推论

1。税不

当前宏观调控的法律,几乎所有的教义将被纳入宏观调控

税法,税法是宏观调控的方法似乎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

显然从上面的分析,宏观调控税收的不确定性,

除了监管程序,难以合法化,政策不得不进行调整。

此税属于宏观调控法自然成了站不住脚

命题。能说明问题的是,人们谁持有这种观点还认为

税是由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减少或增加的税收负担

鼓励或限制这些行业的发展,调
计算>整个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方式音

控制。但这些功能是税收调节,而不是税收

宏观调控。这表明,这是因为税收宏观调控的

恰恰混淆之前产生的税收宏观调控法是错误

这方面的知识。事实上,对象是主要问题纳税调整和税收

根本的问题,即征收问题上的税,因此,税收必须征收所得税

法,可以而且必须合法化。然而,税收

宏观经济管理问题规管的概念,对象只调整

涉税问题,是不是一个大问题,因此,税收是税收调整

法,但无论从哪个方面说,税收是不是宏观

控制方法。

澄清这个错误的意识是很重要的。随着税不是宏观调控法

概念的理解,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税收宏观调控

谦虚,在税收上不太热衷宏观调控,不再是税收制度设计

宏观调控的具体税收征收任务,它不再设置

为了增强宏观调控的功能,所以很多行为税或特别税,没有更多的税收

查看常见税改革不能再容忍

宏观名字的调控,真正的税务法规,依法纳税的线经常破坏安全

质损害纳税人的利益。

2。市场经济的变化没有被授权税务法规

原因彤说,市场经济有波动,因此,只有

授权立法广泛使用的方式,根据行政部门不 BR />改变适时发展市场经济,或调整税法,

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市场经济的变化,以

是为税务机关立法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市场经济

变异应该是指经济总量的变化

总供给和需求,而不是说改变经济结构。

可能知道,从上面的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的量,即总供给和需求,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很长一段时间莫

措施,即经济波动,但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

是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因此,为了以消除经济波动,保护

市场经济平稳运行,需要对税收的宏观调控是不是

纳税调整。这是因为经济波动的变幻莫测也,收入为

如此不确定的宏观调控,才使税收

根据困难宏观调控法,有,政策,又使得税收宏观调控和法律上并没有多大关系,所以就简单的谈

税收立法中的宏观控制程序之外,更不用说授权立法。因此

可见,市场经济的多变性和税务机关是不是足以证明立法

法律。

澄清对税收立法,以大量的行政

法规的改变这个错误的意识,以规则为基础的,低层次的立法现状具有重要

意义。

天府新论2010年三个不同的税种及税率调整宏观经济调控及其推论

3。目前实行结构性减税是不是所有所谓的宏观调控

结构性减税,是政策

减税为主要税种的实施,但不会就个别税裁决,配套税收增加

税是减少

目的是为了刺激投资和消费的税收负担,企业和居民。 [2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正在

大规模的结构性减税措施,以“转”,“整合”,“升降机”,“调”为主要内容

实施。 “转移”是指

增值税转型改革的配套措施,“系统”是指一个统一的对外

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度,“放”是指成品油消费费税改革,“转移“是指高频

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此外,小排量乘用车车辆购置税和个人所得税储蓄存款利息

调整。

这些措施的意义不必多说了。在这里,

我们关注的是结构性减税不宏。

在这些措施中,最重要的“转”,“整合”,“放”的所有

是永久性的税制改革,不是暂时的调整。

增值税转型和提高成品油消费税,都将发生变化

皮革,不论是否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应进行,但应

在金融危机税务要求国际油价和金融危机导致

形势持续走低,提供机会让这两项改革都是基于

“危”为“机”。与国外统一的企业所得税,2008年初

1月1日已正式实施,无关金融危机。

所以,尽管这些目标三项改革,以帮助熨平经济波动

举动,而不是税收的宏观调控,但新税法,

个税调整格局显著的变化。

其余三个减税有金融危机的暂时的和可逆的,都

响应是专门拍摄,应该属于税收宏观调控。但问题是,对于这些宏观调控,没有基

该计划的监管。具体来说,关税法规,国务院成立了

成立关税税则委员会,负责税目,税率的调整和解释

列和税率,国务院批准后,车辆购置税
>临时措施的车辆购置税税率的调整,确定,由国务院公布

;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根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减少或暂停的需要,或居民存储建立在个人所得税的兴趣。不过,考虑到国家税收这

这些的同时宏观调控权,没有法律作为行使这些权力

程序的任何规定。从理论上讲,这

缺陷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使没有区别在税收宏观调控和税收立法权在这个问题上

事实上,正确的委托立法者和监管

国家很难两种身份,无法阻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税收立法侵占规管使用税

正确区分,让

容易使国家宏观调控和混乱税调整税收

调整频繁的税务事宜,致使税务风波,

纳税人的损失。因此,您应该密切关注的具体规定的宏观前景

程序法,宏观调控法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郝教授。宏观调控和法律的不确定性,政策研究[J]调整。东方法学,2009,(2)。

[2]安富营养化。结构性减税:非常时期要采取特殊政策[N]。中国税务报,2009-2-22

(本文编辑王云川)
47

㈧ 怎样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一根本准则,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以党章为核心,以健全党的组织、调整党的活动、规范党员行为、保障党员权利、维护党的纪律、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等方面的法规制度为基本内容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但是,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与国家立法不协调的情况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党内法规工作部门与国家立法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导致有的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不够,在党内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出现调整断层和空档。比如,纪检机关办案中调取的证据,因其法律效力未得到刑事诉讼法的确认,往往需要司法机关重新调查取证,进行所谓的“证据转换”,导致有些案件在移交司法机关过程中,当事人乘机翻供,给案件查处工作造成很大干扰。(二)有的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相抵触,不符合法制统一的要求,不利于维护党内法规的严肃性。(三)为了效率和便捷,对于一些本应由国家法律进行调整和规范的关系、行为和事项,以党内法规的形式进行调整和规范,以致未能实现当初的制定目的。比如,领导干部财产申报问题,目前主要以党内法规的形式作出规定,但是,财产申报的核实涉及对金融机构和其他相关机构的查询,对申报不实的财产党内法规又无法作出具有法律意义的处理,导致这一制度未能充分发挥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情况的监督作用。 实现党内法规与国家立法相协调,笔者认为,当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党内法规工作部门与国家立法部门之间沟通协调的工作机制和制度。通过建立党内法规工作部门与人大法规部门、政府法制部门之间定期沟通协调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共同研究需要双方互相协作配合解决的重要问题,共同开展对需要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双重调整的重大问题的立法调研和论证,交流和借鉴各自在立法工作中的技术和经验,保证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与国家立法工作之间的衔接与照应。当前,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党的大政方针的制定、立法建议的提出、重要干部的推荐等方面的程序制度,依法规范党的执政行为,进一步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进一步巩固和确认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规范党委与同级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将中央确定的反腐败工作方针、领导体制、工作格局以及政策措施法定化、程序化。 (二)健全完善党内法规的制定程序。适应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不断发展的需要,及时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完善党内法规制定权限制度,明确有关党组织制定党内法规的权限范围,明确规定涉及党的性质和任务、组织和职权、团结和统一、建设和发展等党内重大问题的,必须由中央作出规定;明确党内惩戒性规定的制定主体,规定省级以上党组织和中央才有权制定关于党员和党组织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的惩戒性规定,严格规范党内惩戒行为,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建立党内法规法核制度,对出台的每一项党内法规的合宪性、合法性、规范性进行严格审查和把关;完善党内法规起草过程中的征求意见工作,对于涉及党的重大政策、党内重大决策、党员重大权益等事项的,要在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必要时向全党征求意见,以保证党内法规充分反映和体现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意志。 (三)进一步加强党内法规的实施评价、备案审查和法规清理工作。近年来,党中央在印发重要党内法规的通知中,大都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对于贯彻实施党内法规过程中的问题和建议,要及时向党中央报告。这实际上属于党内法规的实施评价问题。一部党内法规内容是否完备、措施是否可行、程序是否严密、能否实现制定的目的、能否与国家立法互相补充和促进,最终要通过付诸实施来检验。为此,必须加强党内法规实施评价工作,组织专门力量定期对党内法规实施成效和存在问题进行检查和调研,考察和评价党内法规核心条款的遵守情况和执行效果,及时发现党内法规在制度设计、规范内容、制定技术以及与国家立法配合衔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党内法规出台的质量。

㈨ 立法权与决定权的区别

决定权是针对具体事务的,比如全国 人大通过决议决定对某国动武,市政版 府决定免去某局长的职务,权局长决定 出差的人员每人补助多少钱之类的, 都是对具体事务的决策行为。只要相 关的机构或者个人有这项权利,他决 定做什么就是决定权的表现,妈妈还 可以决定这个月给儿子的生活多加五 百块钱。 立法权是法律规定的,只是特定的机 构,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才 有的权利,审议通过**法律,这才是 立法权。

㈩ 立法听证会属于民主决策还是民主监督

民主决策,公民直接参与决策有四种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立法听证会便是社会听证制度体现。听证于民是为了决策利民。

热点内容
道德与竞争的作文素材 发布:2024-09-21 21:19:00 浏览:185
2018劳动法职业健康体检 发布:2024-09-21 20:37:56 浏览:708
我国行政道德的基本原则 发布:2024-09-21 20:04:14 浏览:944
1950年的婚姻法 发布:2024-09-21 18:30:34 浏览:831
道德品质有哪些 发布:2024-09-21 17:31:02 浏览:508
从我国立法谈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发布:2024-09-21 14:04:02 浏览:28
刑法学笔记高铭暄 发布:2024-09-21 14:00:21 浏览:920
市直司法局 发布:2024-09-21 13:58:32 浏览:919
新刑事诉讼法委托司法鉴定 发布:2024-09-21 13:57:03 浏览:952
道德经河上公本 发布:2024-09-21 13:26:01 浏览: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