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学家茶座

法学家茶座

发布时间: 2020-12-18 22:19:48

① 恳请推荐一下中国比较好的法律杂志和期刊

省级的《法制博览》《法制与社会》《楚天法治》国家级的《职工法律天地》等如需发表可以联系我

② 推荐一下关于法律的杂志,谢谢啊

法学研究

③ 如何在网上订阅杂志啊!~在哪个网啊~具体点~我要订的是法学家茶座

我知道一个网站是订杂志的 专业做杂志订阅的 叫 杂志铺 zapu.com 不过你这本杂志有没有就不知道了 你自己去看看吧

④ 谁能推荐几本学习法学必看的名著,不要太难的。

<<巴黎圣母院>>
<<莎士比亚喜剧>>
<<莎士比亚悲剧>>
<<西窗法雨>>
<<法学家茶座>>
<<法律的阶梯>>
<<论犯罪与刑罚>>
<<罗马法>>
<<法哲学>>

⑤ 请问《法学家茶座》这本杂志是停刊了吗为什么在网上最新只能买到201

大学时在图书馆借过一本书,叫作<<法学家荼座>>,好像期刊一样的,现在办...

⑥ txt格式的《西窗法雨》(刘星著),《历史与变革》(蔡定剑著),《大陆法系》(梅里曼著),《法学家茶座

除了《抄法学家茶座》其余全袭部发到你邮箱里了,大多是pdf格式的,没办法,这么专业的书一般很少有txt的,《法学家茶座》给你这个网站 http://ishare.iask.sina.com.cn/ 里面全都有,不过是一集一集分开的,可以自己看下,分开发给你你接收也麻烦。

⑦ 蔡定剑的个人作品

《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论文:
《中国宪法实施的私法化之路》,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2月
《为民主辩护――对当前反民主理论的回答》中外法学,2007年第5期
获奖情况: 2002年获“第三届杰出中青年法学家”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获司法部第二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二等奖 《一个人大研究者探索》(文集)(2007年)武汉大学出版社
《宪法精解》2003年出版-2006年6月第二版,法律出版社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92年出版-2003年第四版)法律出版社
《黑白圆方――法治、民主、权利、正义论集》(2003年)法律出版社
《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1999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国家监督制度》(1991年)中国法制出版社 《中国就业歧视的现状及反歧视对策研究》(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海外反就业歧视制度与实践》(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2003年)法律出版社
《监督与司法公正—研究与案例报告》(主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6月
《国外公众参与立法》(主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6月
《中国走向法治30年(1978-200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由荷兰博睿(Brill)出版社推出英文版。
《反就业歧视法专家建议稿及海外经验》,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为民主辩护――对当前反民主理论的回答》《中外法学》,2007年第5期
《公共预算应推进透明化法制化民主化改革》《法学》2007年第5期
《公共预算改革的路径和技术》《中国改革》2007年6期
《中国就业歧视现状的调查报告》《经济观察报》2007年07月02日
《宪政的条件》《领导者》2006年12月(总第13期)
《监督法的困境与期待》《改革内参》2007年3期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宪政发展》,《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中国宪法司法化路径探索》,《法学研究》,2005年第5期
《向新加坡学什么?(上篇)》,中国青年报·冰点,2005年11月
《向新加坡学什么?(下篇)》,中国青年报·冰点,2005年11月
《中国宪法实施的私法化之路》,《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2月
《宪政百年与当前中国宪法实施》,中国趋势-名家演讲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
《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程序》,台湾《月旦民商法杂志》,2004年6月
《论当前人大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政法论坛》,2004年第6期
《选举违法行为及其防治》,《人大研究》,2004年第2期
《选举发展中的矛盾与选举制度改革的探索》(合作),《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1期 《Civic Qualities and Reform in China`s Electoral System》,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4年春季
《Introction:Theory and Practice inChina`s Current Electoral System Reforms》,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4年春季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itutionalism in the transition of Chinese society》,《East Asian Institute》,10.February 2006 就业歧视与就业压力无关《法制日报》 2007-11-18
城乡规划需要公众参与《新京报》2007-11-04
“不法之法”绳之以法《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8月13日
就业升学中的强制体检有违人权《南方周末》2007年8月2日
制度何以不能经由恶性事件而得完善?(《南方都市报》,2007-8-18
政府没有权力取缔公民的个体经管方式《南方周末》2007年6月7日
政府尊重环境权,才是尊重人权《南方都市报》2007年06月19日
我们为什么要反就业歧视?《法制日报》2007年05月30日
预算不公开,何来监督?《新闻周刊》2007年5月第18期
市政建设不能没人文关怀《新京报》2007年5月13日
反就业歧视不是奢侈品《中国新闻周刊》2007-04-29
能否向公众公开政府预算《新京报》2007年03月12日
人代会的“务虚”与“务实”《新京报》2007年03月17日
选举把乡村搞乱了吗?《北京日报》2007年03月19日
不应忽视公民的经济自由权《南方周末》2007年02月01日
城市交通更应“以人为本” 《中国公路》2007年第2期
如何使法律有效:给政府权力,不如给公民以权利《新闻周刊》2007年2月9日
律师质疑法律是社会进步的杠杆《新京报》2007年01月14日
实现公众参与,打造利益博弈的公正平台《南方都市报》2007年01月25日
《美丽园事件的启示:大家都要遵守法律规则》,《新京报》,2006年10月15日
《是种子总要发芽—亲历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精神历程—36位中国当代学人自述》.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10月
《恶意诉讼应当受到法院克制》,《法人》,2006年第10期
《让选民和代表成为选举主体》,《学习时报》,2006年9月25日
《城市属于谁?城管应该管什么?》,《南方都市报》,2006年9月16日
《城市管理必须反省执法目标》,《法制日报》,2006年9月5日
《人大选举千万不要越俎代疱》,《公民导刊》,2006年第9期
《2006,期待基层人大选举走向竞争》,《民主与法制》,2006年7月上
《谁对佘祥林母亲的死负责》,《热言时代—时评精选》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2006年6月
《关键在立法机制》,《财经》,2006年第8期
《从‘好莱坞发展规划’看城镇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国际借鉴》,2006年第4期
《加强人大监督亟需程序支持》,《人民论坛》,2006年第3期
《构建公众参与机制,实现改革转型》,《南方都市报》,2006年3月22日
《被误读与忽略的新加坡经验》,《南风窗》,2006年第2期下
法规备案审查还不等同违宪审查》,《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2期
《消除性别歧视,勿忘‘三八’精神》,《南方周末》,2006年3月9日
《‘馒头血案’的宪法视角》,《新京报》,2006年3月4日
《美丽园业主维权胜诉的启示》,《新京报》,2006年2月12日
《法治正未有穷期,需待民意铸轨轮》,南风窗,2005年12月
《谁还应对交通事故负责(上)》,新京报,2005年12月
《谁还应对交通事故负责(下)》,新京报,2005年12月
《中国向违宪审查迈进》,南方周末,2005年12月
《反就业歧视:立法者应有所作为》,法制日报,2005年7月
《反就业歧视:建立和谐社会》,人民法院报,2005年7月
《违法乱占耕地必须受到遏制》,法制日报,2005年6月
《车改:被利益曲解的改革》,新京报,2005年6月
《105次违法:有悖常理的荒唐结果》,新京报,2005年6月
《电子警察是要执法还是罚款》,南方都市报,2005年6月
《谁对佘祥林母亲的死负责》,南方都市报,2005年5月
《立法听证的现状及改进意见》,法制日报,2005年4月
《计划要删,预算要念——人大审议方式改革应利于民主》,南方周末,2005年3月
《2005年中国立法透视(迎接新一轮立法高潮到来)》,法制日报,2005年3月
《盘点人大代表议案制》,财经,2005年3月
《如何提高立法听证的实效》,检察日报,2005年3月
《公务员加薪应由人大说的算》,新京报,2005年3月
《人大立法凸现以人为本》,香港文汇报,2005年3月
《责任意识与法律素质同等重要》,检察日报,2005年3月
《不可行研究:政协民主监督的重要渠道》,检察日报,2005年2月
《基层民主选举亟待法律规范》,南方都市报,2005年2月
《审计风暴后的责任为何缺失》,南方周末,2005年2月
《警惕以反腐的名义搞腐败》,新京报,2005年2月
《谨防借制度建设破坏法制》,新京报,2005年2月
《不要以荒唐的逻辑搞廉政》,新京报,2005年2月
《谨防以腐败的道德观误导官员》,新京报,2005年2月
《感受美国总统选举》,法学家茶座,2005年第9期
《人民应该知道国家预算》,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第8期
《警惕以反腐的名义搞腐败》,改革内参,2005年第8期
《廉政保证金制度的谎言》,中国社会导刊,2005年第6期
《盘点人大代表议案制》,财经,2005年第6期
《让选举列车运行在法治之轨》,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第5期
《选举监督制度的研究十分必要》,人大研究,2005年第4期
《可喜的宪政变化》,人大研究,2005年第2期
《民主是一种国家生活》,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第1期
《中国迫切需要反歧视》,瞭望东方周刊,2005年第33期
《2004:宪政之风扑面而来》,南风窗,2004年12月
《谁代表国家所有权》,学习时报,2004年10月
《百年宪政的启示》,改革内参,2004年10月
《新中国宪法的制定背景》,学习时报,2004年9月
《增强执政力在于依宪执政建设民主》,南方都市报,2004年9月
《审计机关成为“第三院”不现实》,瞭望东方周刊,2004年8月
《为温州市人大开办舆论监督节目叫好!》,南方周末,2004年7月
《年年审计揭丑,何以屡查屡犯?》,财经,2004年7月
《事故尚需问责,“人祸”更应追究》,南方周末,2004年6月
《司法改革应由全国人大统领》,南方周末,,2004年4月
《判决不要打“太极”》, 法制日报,2004年4月
《让人民知道政府怎么花钱》,法制日报,2004年3月
《人大个案监督的基本情况》,人大研究,2004年3月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改革家》,新闻周刊,2004年2月
《半世纪修宪沧桑路》,南方周末,2004年3月
《如何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网易时评,2004年3月
《如此保护私营企业合法吗》,南方周末,2004年2月
《就业,不能再歧视下去了》,南方周末,2004年2月
《防止对流浪乞讨人员强制措施回头》,南方周末,2004年2月

⑧ 法学研究生三年应该如何度过过来人给个建议吧。感激不尽。

一个学长的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法十年
自1998年入河南大学成为一名法科生,我习法已整整十载。从还充满好奇的 “小青年”,到已近而立之年;从一名中学生,到现在的硕士研究生;从对法的近乎无知,到后来的系统研习;从走出河大园,到再次步入明伦街85号,我人生的十年过去了----也许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十年。十年了,每忆往昔,总不免感慨颇多;十年了,该有一个总结了。
真的好感谢老师们给的机会和教诲----正是这份机会和教诲,使我十年中的最后一年幸运地获得了无比丰富的意义,阻止了我因多年来的碌碌无为而欲对自己的痛骂。就读研究生的第一年,是我人生思考最多和认识提高最快的一年,就专业来说,尤其如此。小学生只学习知识和生活的基础,中学生则仅仅是建立了对事物 “对或错”的简单二元判断(这或许与他们平时的考试训练有关----题答对了就得分,否则就不得分),即使大学本科生也不过是借助于概念、命题较为系统的掌握了一门知识框架----他们掌握的概念、原则、命题往往是没有语境的,生硬、孤立、抽象、形式化而又程式化,这种知识框架充其量只是“教科书”的知识体系。依赖教科书,每天看得也是教科书,甚至把专业学习理解成是对教科书的掌握----教科书掌握住了,专业就学成了,到工作岗位上就可以大展宏图了。他们认为教科书,尤其是知名教授编著的教科书,讲得就是对的----顶多有一点对“来自其他学者或任课教师的批评”的认可;他们也同样迷信老师,认为老师讲的也都是对的,殊不知,老师讲的仅是他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结果他们往往欠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也无法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习惯和素养。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事物是复杂的,有时无法通过下确切定义的方法来理解;事物有许多侧面,掌握这些不同的侧面也许就是对事物的正确理解;非要下个定义,看似准确,实则谬误。结果,他们不知不觉养成了一种“概念+特征”式的学习方法----或许,从许多学生递交的论文中“概念+特征+作用+历史+意义”的套路和将近80%的篇幅占有量就可以发现这一点。不幸的是,我曾经就是“他们”的一员;但幸运的是,通过任瑞兴老师的指导和一年来的学习和思悟,自己意识到了这些,并着力进行了矫正。
一、一年来的收获
第一年的收获之一是,补充了法哲学和法律史知识。法理学其实无非是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把各部门法的共性东西抽出,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一个合理的体系,并成为各部门法均可以找到指导原理的基础学科,但这还是从法律自身认识出发去解释法律关系和法律问题。而法哲学是一种用外在于法的哲学视角和高度来审视法,给我们提供了更广泛的遐想空间和参照系,并带来了抽象的概括能力和勇于探求深度的决心及习惯。立法规定的是条文,课堂学的是规范,而我们却要理解法的精神----法哲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通过对法进行哲学分析进而找到法之精神的方法。研究法,不仅需要共时性的思维还需要历时性思维,去比较不同概念、原则、制度,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找出一定的规律,进而获取对问题的通透理解,提出有价值的观点,丰富对法的认识,所以,法律史知识很重要。并且,法律史学习中强烈的史料意识,对提高我们的资料收集能力、训练掌握较好的整理方法和获取较多的研究资料和相关信息都大有帮助。
收获之二是,确立了明确的学术兴趣和方向----民法法典化。法典化相关理论可谓是最为宏观且最具哲学思维和高度的民法理论,就中国的语境而言,它还是立法和民法理论界现在和今后一段时间关注的中心点。法典理论提纲挈领式的高度,使我们可以去俯视鸟瞰民法体系的整体面貌,明晰各具体制度的功能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而获取对民法的体系化认知,领略民法作为私法之理念和精神。法典化程度是一个社会法律制度是否成熟的标志。中国正式的民法法典化从1998年(民法起草小组的成立)就开始启动工作。当下的法典论战持续激烈,从“绑联”、“现实”、“浪漫”三种思路,到“梁慧星版”、“ 王利明版”、“徐国栋版---《绿色民法典》” 三个学者建议稿;从“物文主义”、“旧人文主义”、“ 新人文主义”三种精神,到“法国”、“德国”、“国产” 三个模式;从“九编”、“七编”、“五编” 等编数设计,到“人格权”、“知识产权”、“侵权责任法” 等内容的位置安排,等等。以往的经验证明:论战越激烈,民法典越先进;分歧越多,法典越科学。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出现的这种争吵,真可谓是我国法学界的一大盛事,也是难能可贵的一种法学上的进步。不管未来的民法典有多少“徐国栋成分”,我觉得我们都应该感谢他所荡起的“学术涟漪”、善意的“鄙视”和理性而又歇斯底里般的“叫嚣”。自己原本就比较关注法典化问题,又受到魏磊杰师弟的启发,所以我现在的研究路向首先选择了法典理论,而且我觉得作为民法方向的研究生应当置身、跟进和融入到民法法典化----目前最主流也最富时代意义的民法理论潮流中。
收获之三是,从“学习英语”到“利用英语”思想意识的转变。这个假期,有幸跟着魏磊杰翻译了篇文章,并荣幸能得到了魏磊杰的充分肯定。这是我第一次去系统的翻译一篇文章,英语算不上好,再加上专业英语知识的欠缺,说真的,自己最初的心态可谓是如履薄冰,生怕有负所托。但经过一个月以来的尝试,我感觉到:外文的译介实属不易,然大胆去做,“则难者亦易乎”!外文的译介对我来说是一种新鲜的工作,其实也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社科院渠涛教授在其《最新日本民法》的后记中提到中国人在学习外语问题上的一个共同认识是“英语是哭着进取,笑着出来;而日语是笑着进取,哭着出来”。这一个月以来的经历使我非常认同此言。而且,对我来说,努力的结果不仅仅是把英语文本译成了中文文本,更是掌握了一种研读、翻译、利用外文的学习和科研能力。彭小龙师弟说现在北京的学者都不屑于搞翻译----太浪费时间,而且外文的翻译已不再看成是科研成果,不如搞文章或写专著,象王轶等青年才俊都不去搞翻译。我本人并不认同他的观点。我国绝大多数法律都是 “西方舶来品”,因此,对西方语言的良好认知应为法律人的基本素养。翻译外文可以提高外语水平和运用能力,而且也只有先熟练掌握翻译----这种准确理解外文的能力之后,才可以在直接引用外文时做到准确和得心应手。实际上,日本大村敦志所著《民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就是由王轶校对的。当然我也深知,不是靠翻译一篇短文就可以掌握一种外语能力的。我给自己制定了今后的训练计划:我已通读了《民法通则》、《法国民法典》的英文版,基本把民法中的概念、术语和用语习惯给掌握住了,接下来争取在一至两年的时间里,与他人合作去翻译3、4篇文章和一本书,学会如何去选择所要翻译的文本、如何组织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怎样去联系文本的原作者并争取他的翻译授权和如何把这些辛苦的工作转换为成果。最后一年,自己开始去翻译德文文本。
收获之四是,跳出了教材的包围圈,学会了读书,尤其是读好书。就像不能老觉得英语还没学好就一直去“学”英语,而应学习如何使用、利用英语,我们也不能把专业没学好当成是教材还没掌握的足够牢,其实专业没学好,也许反而是我们教材看得太多了。认识到这点之后,我决定除非有必要否则不再去看教材,要看好书。何谓好书呢?我觉得教授们写作时经常引用的往往就是好书、好文章。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这个假期,专程去了两趟郑州,又委托北京的同学选购了一批,还通过当当网、卓越网买了多本。好书的确不一般,象勒内•达维德的《当代主要法律体系》、茨威格特、克茨著的《比较法总论》、约翰•亨利•梅里曼的《大陆法系》、穗积陈重的《法律进化论》、梅因的《古代法》、大木雅夫的《比较法》、弗朗茨•维亚克尔的《近代私法史-以德意志的发展为观察重点》、艾伦.沃森的《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纪坡民的《商品社会的世界性法律》和《产权与法》、谢怀栻的《外国民商法精要》、我妻荣的《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苏永钦的《私法自治中的国家强制》、星野英一的《私法中的人》、埃尔曼的《比较法律文化》等等,这些好书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收获之五是,搜集和整理了许多资料。学会整理和收集资料,是为学的基本功,除了购置多本书籍外,还通过互联网收集了许多好资料。首先,找了几个同学,进行分工,把民商法学界还包括许多法理法史专业的大家的文章,都从不同的网站上找到了,然后分门归类,大家资源共享。其次,找到了几个非常有用的网站,从中下载了许多好资料,如:史尚宽、王泽鉴的所有力著;法学家茶座全集;民商法论丛大部;法律出版社的“当代德国法学名著”(梅迪库斯德《德国民法总论》)系列全部;德国、法国、日本、台湾的民法典中文版、多个国家民法典的英文版和几乎全部的其他国家的西班牙、葡萄牙等语言版;还有德、法、美、英、日、意等国家的多本也已翻译过来的名著;关于民法典专题的所有在网上能够找到的文章。
收获之六是,学习了第二门外语----德语。德语(Deutsch)是德国、奥地利的官方语言,也是瑞士的4种官方语言之一。德语是1亿多人使用的母语(总计约为1.1亿)。它最初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意大利南提洛尔,比利时的一小部分地区,部分波兰地区和部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内使用。另外,在这些国家的殖民地内,例如纳米比亚拥有大量的说德语的人口,在东欧的一些国家中,仍有少量的说德语的少数民族。此外,苏联和罗马尼亚等国的德国移民区、以及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等地也有少数人使用德语。所以,德语是欧洲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语言,三个典型的民法典,其中两个都是德文的。况且加上中国的德国民法血统,我觉得学习德语非常必要。上个学期,跟着学校的博士生听了一个学期的课程,现在继续学习中。现今的德文著作和文章相对还很少,学好了肯定很有帮助的。再者,王老师说推荐我考中国社科院孙宪忠老师的博士,他是一个德国通,我觉得,学好德语,考他的博士应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收获之七是,也是最大的收获是,自己学会了如何学习。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不应当是本科之后的简单的时间累进,更重要的是掌握如何去学习、去发现和研究一些问题的方法。除了发现并努力纠正“概念+特征”式的学习方法外,我还拓展了利用外语创造科研成果的能力。自己翻译的文章将作为“转型时期的私法发展与法典编纂”一书中的一部分将由魏磊杰联系清华大学的高鸿均老师出版。我觉得,研究生阶段了,决不应该是再闷头苦读、自我封闭,应该多与他人和外界交流,看看其他同学,瞧瞧其他学校尤其是重点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人家在做些什么。其实,经验证明,与他人进行交流总能获得或多或少的知识,交流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方法,只是被大多数人忽略了。我还认识到,一年级打了基础之后,从二年级就应该树立专业兴趣和方向了。民法理论太广博了,不可能每一个内容都学的很精深,而且,学术成长的一般规律和道路也往往是抓住较小的范围和方向,做大、做强、做精,然后再从面上向其他范围拓展。树立专业兴趣和方向之后,应该围绕主题写一些相关的文章。学习,不仅向老师学习,更重要的是自己学习。上课是学习,交流是学习,自己看专著和文章是学习,写读书笔记是学习,撰写文章是学习,翻译外文是学习,搜集和整理资料也是学习。其实,只要用心,我们可以经常进入到一种学习的状态中去,即使看电视、逛街,只要带着一种理性和思考的心,我们会发现许多有意义的问题,特别是与专业有关的课题,这也是在学习。通过思考和学习,我们可以把我们的一个个知识点得以串连,并按照某种规律和逻辑形成体系。我认为,对于一名硕士生,于本科的基点上,再打一下基础,学会如何独立学习,找到自己的学术方向并进而作出些成果,写一篇不错的学位论文,就是一名非常合格的学生,带着这些进入到博士阶段的学习就已经做的很不错了。
学习民法,两种思维应并进。一是微观思维。民法的概念、制度等知识点很多,也很琐碎,要把所有这些知识点都要搞清楚,不仅需要功夫、耐心,而且需要我们养成一种细心、善于具体分析、从细微处着手的思维习惯。二是宏观思维。民法不仅广博而且最富体系性,同样的内容给予不同的顺序安排,可能背后体现的立法意图、民法精神、价值取向就大不相同;民法制定和修改时往往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缘由变得十分困难;王泽鉴先生把“无权处分”喻为“法学上的精灵”,对该问题的处理,反映出立法者的立法水平。这是因为“无权处分”攸关物权法与债权法的体系,与所有权、合同效力、不当得利、侵权等制度和问题也密切相连----这充分说明了民法强烈的体系性。王轶教授还专门撰文研究了民法的体系强制问题。学习民法,尤其要注意对民法的这种体系化认知。郭明瑞教师在其主编的《民法学》教材中也指出:学习民法,要使用体系化的方法。我们要了解民法的体系,理解其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就需要有一种不光停留在某一细节的宏观思维方法和习惯。当然,二者决不是截然对立的,相反却是相辅相成的:研究宏观问题往往需要具体制度的支撑;而对具体问题的关注则需要用宏观的、抽象的概括捕捉其共性、发现其中的症结所在、进而得出准确的结论。所以,我也要求自己不仅要去写一些关于民法法典化的文章,也要具体研究民法中的具体制度,两个方面都不可偏废。
学习要有方法。星野英一教授在《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的中文版序中指出:我妻荣教授之所以取得那样巨大的成就,同先生先在青年时即以写就了方法论的论文和确立了方法论、然后一生一世追求这种方法,有密切关联。好的学习方法可使我们受到事半功倍之效。看了卡尔•拉伦茨的《法学方法论》、黄茂荣的《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胡玉鸿的《法学方法论导论》、杨仁寿的《法学方法论》、任成印的《民法方法论》、王泽鉴先生的《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林立的《法学方法论与德沃金》以及贺卫方、梁彗星、季卫东、王利明等关于如何学习法律的讲演稿。基本了解了研究民法的方法问题,大有“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感觉,相信这会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二、努力的方向
以前觉得自己啥都敢写,来读研究生之后,又觉得啥都不敢写了,可能是因为发现自己其实很无知。看得书越多,越觉得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所以,这一年来我一直处在一种因自己浅薄而心虚的意识当中,我对自己的能力深深怀疑,内心愧疚。尽管比磊杰高一个年级,但却发现自己的巨大差距。反省是为了使自我获取进步,自己深知自己是一个愚钝的人,没有磊杰的聪慧,唯有加倍努力,才能减少这种差距。
成果意识也很重要。付出努力和劳动的工作,尽可能把它变成有说服力的成果。对于要考博者,尤为重要。通过这将近半年的潜心读书,已掌握了一定的素材、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下面就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写上几篇文章了。我也已把商法课的作业《浅论公司法与合同法的关系----以一个对公司解读的合同路径为视角》(现在题目是《公司的合同解读》)进行了修改投了出去,期待好的结果。《论民法典总则的技术构造》也已完成,修改之后,也准备投出去。磊杰这次回来,给我带来了珍贵的、从台湾复印的《奥地利民法》。这部法典大陆好像还没有公开出版的书籍,几部好的《比较法》谈到的也不多,我手头的近20本有关民法典的专著和论文集也都对此毫无专门谈及,网上查到的相关文章也极少。我想好好研读之后,写一篇关于奥地利民法典的文章。这些都是较为宏观的内容,还要写一些较为微观的,如特许经营合同、物上请求权与债权、侵权行为的关系等,我总共列了10个题目,争取在二年级全部完成。我觉得,经过一个较为充备的积累期后,已经有了许多的想法,“专业嗅觉”也增加了。之后,在写文章时,选定题目之后,看两周与之相关的书和文章,第三周开始动笔写,边写边看,第四周完成并修改。这样,如果全身心投入的话,一个月左右就可以完成一篇文章。
我对自己专业兴趣的思考是:首先,近期的目标是:通过德国、瑞士、奥地利三个国家的民法典和相应的资料,去研究茨威格特、克茨“法样式论”中的德意志法系。其次,长远的目标是:要建立起一个以“查士丁尼皇帝罗马法法典编纂时期----中世纪----《法国民法典》编纂前启蒙时期----近现代”为时间纬度、以罗马法的建立、变种、继受、沉沦、发展为连线的知识脉络。这可以使自己建立起一个以罗马法为源头、以当代的普遍民法典编制为结果的呈纵向的私法知识系统,以期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课题。我只是关注了近现代从1804年《法国民法典》到晚近的1992年的《荷兰民法典》,罗马法的知识还很薄弱,中世纪时期罗马法的状况如何知之甚少,而且这方面的研究资料也不很多,增加了学习和研究的困难。今后更需要努力。

⑨ 冯玉军的其他

1993年通过律师资格考试,并取得执业资格,先后在甘肃融通律师事务所、甘肃法经律师事务所任兼职律师。经办60多起案件,擅长领域为企业纠纷和金融担保,先后兼任中国银行甘肃省分行、北京九天凯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百富信投资咨询公司以及兰州东升无线电厂等企事业单位的法律顾问。现为北京世纪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国际传播促进机构(ICCD)法律顾问。
在《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新京报》、《北京日报》、《东方》、《法学家茶座》等杂志报刊上发表多篇评论文章;在《世纪中国》、《中国法律信息网》、《中国民商法网站》、《中国法理网》等网络媒体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及消息;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法理网”、“法律博客”、“新浪网”等网站(网页)上建立了个人文集和博客。
1996年,为纪念母亲高凌霄女士(原系小学教师,积劳成疾)逝世十周年,编写《无尽的思念——高凌霄纪念文集》,更同家人一道,筹资在甘肃省白银市建立“高凌霄教育基金联合会”(后变更为白银市慈善总会高凌霄教育专项基金),用以奖励白银市20多所中小学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对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略尽绵薄,奖金现已于1996年、1998年、2000年、2003、2006、2009年发放6届。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资支持下,现基金本金规模已经达到30余万元。
2007年,协助父亲冯德仁先生整理出版访美散文和家书文稿《感悟人生》,由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该书忠实地记录了中国西北地区一位普通父亲的人生感悟和教子规训,并借由文字的方式传递出薪尽火传的精神与道德血脉。我始终坚信:我们每一代人都不仅生活在自己的历史当中,实际上也都生活在家族血脉的自然延续和精神承继当中。这既是一种光荣,更是一种责任。慎终追远,薪尽火传,家族的历史就蓬勃而持久地延续下去了。父亲母亲留下来的两本书,《感悟人生》和《无尽的思念》,必将成为我们家族的传家宝,成为亲属朋友们分享人生智慧、体会崇高人格、感悟人性光辉的永久珍藏。
高凌霄:《无尽的思念》(内部版),1996年出版;
冯德仁:《感悟人生》,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3月版。

⑩ 非法律专业如何学习法律知识

我的建议是,一看你感兴趣的,二看与你生活最相关的
我个人觉得民法应该是与你内生活容息息相关的,当然,民法也有分支,如果你能再详细介绍一下你的兴趣所向、职业需要,我们也能更好的帮助你
我建议你看一看合同法,比较有意思的,另外说不定哪天你就需要呢!

热点内容
论述经济法的地位和提议 发布:2024-09-21 23:22:05 浏览:773
中国人民刑事诉讼法九十五条之规定 发布:2024-09-21 22:54:20 浏览:223
运城公共法律服务 发布:2024-09-21 22:42:11 浏览:112
道德与竞争的作文素材 发布:2024-09-21 21:19:00 浏览:185
2018劳动法职业健康体检 发布:2024-09-21 20:37:56 浏览:708
我国行政道德的基本原则 发布:2024-09-21 20:04:14 浏览:944
1950年的婚姻法 发布:2024-09-21 18:30:34 浏览:831
道德品质有哪些 发布:2024-09-21 17:31:02 浏览:508
从我国立法谈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发布:2024-09-21 14:04:02 浏览:28
刑法学笔记高铭暄 发布:2024-09-21 14:00:21 浏览: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