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人格
㈠ 教师的道德人格与一般道德人格两个显著区别是
教师的道德人格与一般道德人格两个显著区别是“人格与师格的统一”和“较版高的格位水平”。权
1、人格与师格的统一
对于教师来说,人格是自己的本体价值的标志,师格作为教师教育活动的中介或工具发挥工具价值。人格与师格的统一,使得教师的道德人格既有本体价值,又有工具价值。
2、较高的格位水平
教师道德人格的高格位既是一种对教师的要求,又是教师岗位和教育事业具有崇高和神圣特性的原因或条件之一。成语中有“德高望重”之说。其实“德高”与“望重”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即前者是后者的原因或条件。所以对教师人格的高格位的特点,教师不能消极地认为仅仅是一种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应当从要求中体味神圣与尊重,引以为荣,同时不断追求道德人格水平的提升。
(1)道德人格扩展阅读:
教师的人格建设的基本角度是两个:
1、“在广泛意义上”将自己培养好;
2、在任何发挥人格的工具价值方面提高自己。
教师除了要确立人格榜样之外,特别重要的是要使自己的人格具有感化人的中介特性。
㈡ 道德人格是什么
http://www.chinaue.com/html/lunwen/0912111711125862.htm
所谓道抄德人格,即作为具体个人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由某个个体特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其中,道德认识和情感是基础,道德意志是关键,道德信念是核心,而道德习惯是道德人格的最后完成。构成道德人格的五要素,是道德主体所在社会、所在集团的道德的反映,是道德主体长期进行道德交往所形成的道德特质的凝结。道德人格不是先天的,而是人们进入社会道德生活以后,在不断地处理围绕着他本人而发生的种种道德关系,不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道德实践的过程中,被逐渐塑造而成的......
去看看吧
㈢ 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有什么区别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集团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专;是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属实践中所不断追求并逐渐形成的、通过人们自身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道德倾向和特征。它是主观上的道德认识与客观上的道德行为的统一。个人道德品质基本范畴:
1、忠实——与奸诈对立
2、无私——与自私对立
3、勇敢——与怯懦对立
4、勤奋——与怠惰对立
5、仁爱——与暴虐对立
6、公道——与偏私对立
7、诚信——与虚伪对立
8、节制——与放纵对立
道德人格: 人们通过道德生活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自觉选择自己做人的范式,培育自己的道德品质,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内心世界,体现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内在规定性。道德人格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是人的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的集结
㈣ 与道德人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
答案是A,希望采纳
㈤ 什么是教师的道德人格
教师职业道德人格,就是指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以及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道德理想、道德品质及道德修养等。人格问题乃“做人之道”。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内在组织,它包括人的思想、态度、兴趣、气质、潜能、人生哲学以及体格和生理特点等心理物理个体性的多面综合,简单地说,就是指个体的差异,也可以叫人格的个性特征。
心理学上的人格解释至少在两个方面是与伦理问题相沟通的。第一,道德人格是人格的组成部分。能够正视环境与个人的责任,因而对自身、别人或所居处的环境,能够正确适应的所谓“健全人格”,如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亦可认定是一种道德人格。第二,人格的动力特征与道德问题相沟通,以某种行为方式行动或能以某种特定结构组合一系列外在行为表现的整合能力。由于中小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更应着力关注对自身的道德观念、情感、信念等的内在系统的建构,加强人格修养。
我们要将中小学教师的人格修养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研究,是因为在每个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社会媒体是学习的源泉,有很大的社会化力量,在青少年生活的不同时期,这些社会媒体都有各自突出的作用,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施加不同的影响,特别是中学教师的人格修养,甚至影响着学生们的终身,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带有社会责任,对学生人格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从学校教育来看,教师的人格,体现着教师之间的个性差异,诸如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稳重的态度、积极的兴趣、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性等,可见,教师的人格与师德有着密切的关系。
历代教育家提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一切师德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学生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由此可见教师人格的力量。
慈爱和权威是为师的特质,因而也是人格感化的根本动力。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威信,没有威信就没有真正的爱。金子般的人格,能给学生们带来足够享用一生的“热量”,能还给教育一个更加深刻的内涵,既使父母给予孩子们足够的爱,青少年的身心也并不一定能够健康成长,来自师长的爱是无声的,但却是最有份量的,学生们在学校里最渴望的就是来自教师给予他们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爱。
在学校,教师是学生最依赖的人,是学生的人格榜样,学生在教师那里获得信心和力量,学到高尚的思想品德。教师是学生情操的陶冶者,心灵的哺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道德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道德的进步和发展。
在教育领域,广大教师在工作中,把自己的学识、能力、宝贵时间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无私奉献的好教师。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的行为与教师的基本道德大相径庭。
首先,缺乏学术诚信。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社会对师徳的根本要求,也是师徳的重要特征和优良传统。它要求教师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重言传,也重身教。孔子说过其身正,不言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国教育史上对教师的根本道德要求是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言行一致,处处事事努力做学生的表率。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学生在校学习,往往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化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板样。教师不仅处处事事都应严于做到身正为范,以自己的良好形象来教育和感化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远大的理想、诚实谦虚的品质、勤奋好学的作风和礼貌待人的素养。
其次,以教谋私,搞“有偿家教”。有些教师利用本专业的优势开办各样的辅导班,此举本应无可厚非,但关键是本是课堂上完成的内容,却变成了教师课外辅导获取经济收入的手段,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繁重的任务,他们用知识的力量去激励学生求知的欲望,以严爱之心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由此可见,教师的地位举足轻重,提高教师的素质,重视师德修养,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再次,缺乏爱岗敬业,进取之心。在市场经济大潮影响下,“跳槽热”“第二职业热”冲击着校园,教师不认真教学,教学成了次要的事。人民教师不但要在内心深处培养一种高尚的情操,还要在实际工作中发扬奉献精神,但要教师发挥奉献精神决不意味着可以不认真地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相反的,只有真正做到尊师重教,教师的主人翁精神才能得到更好的激发,发扬奉献精神才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
第四,不尊重学生。有的教师高傲自大,目空一切,对犯有错误的学生,批评不顾场合,损害学生人格,伤害学生自尊心,不易被学生接受。
诸如此类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
教育是根本,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教师的道德建设尤为重要。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和完善监控机制,制定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对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批评和相应的处罚,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二,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建立抑恶扬善机制。在教师职业活动和生活中,如果善行得不到及时和应有的褒扬,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而逍遥自在,不受谴责,那么违规者会越来越放肆,还会引起其他一些职业道德自律意识不强的人起而仿效,以致恶性循环,污染社会风气。
第三,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要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把树立典型与培育优秀的教师群体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既抓典型又抓群体,以典型带群体,以群体育典型,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使整个教师队伍形成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新课堂中的道德体现。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能够适应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学观念已逐渐被教师们认同。这种教学观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尊重,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种新观念下的课堂教学围绕学生主体来进行,必然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开放的课堂,进行更加灵活和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并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组织,常常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也就是说,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首先应该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以此为指导,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来理解,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当明晰地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体验和探究。三是教学中科学高效安排、监测、反馈、调控课堂行为,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效能。
总之,良好的师德,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它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所以,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
㈥ 《论语》中的几种道德理想人格探
《论语》的核心就是阐述君子和小人问题,但是《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和小人基本上不是指专他们的出身,小属人出身,甚至君子和小人出身以外的平民百姓甚至奴隶,如果他们通过一定方式混入了上流社会,成为社会管理者,他们也就跻身君子之列了。
从出身和身份上划分,君子和小人是不关乎道德问题的。但作为社会管理者,其人品是十分重要的,让人品有缺陷的人来管理社会,社会是要出问题的。所以《论语》中不断强调君子的人品,要求君子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而对于小人,他们更多地是充当执行者而不是决策和管理者,不能够也不必要像要求君子那样要求他们。
㈦ 人格与人品的区别是什么
人格与抄人品的区别:意思不同、袭出处不同、侧重点不同。
一、意思不同:
1、人格:个人的道德品质。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等特征的总和
2、人品:人的品质。
二、出处不同:
1、人格:茅盾 《动摇》八:“公家发配,太不尊重女子人格。”
2、人品: 茅盾 《昙》五:“我也不是老朽昏庸的顽固派,只听媒人的话就说行;我让你自己也去看看人品,还不好么?”
三、侧重点不同:
1、人格: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2、人品: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㈧ 品德、道德、人格、个性的直接来源是
人的脑子好使不好使,是天生的,这个大家没有疑义。智力的强弱尽管和后天开发有一点关系,但主要是天赋。
人的才能也有很大的天赋,尤其是专业才能。歌唱家要有一个好嗓子,好声带是天生的。运动员要有个好体格,骨头和肌肉是天生的。文学家要有个好笔头,对文字的敏感是天生的。数学家天生就具有对数字的兴趣,政治家天生就有领导人的基因。尽管后天的勤奋不能忽视,但没有天赋,你再勤奋也不行。
如果说性格是天赋的话,一定有很多人不服气。其实有的人脾气温顺,有的人脾气暴躁,这些都是身体内的细胞的不同品质造成的。而这些细胞是父母遗传给的。
女人一般比男人感情丰富细腻一些。当然了有的男人感情比女人还丰富和细腻。文学家和艺术家一般都是对生活感觉敏感的人。这些特征都是身体里拥有感情的细胞。别人感觉不到的东西,在他们眼里就丰富多彩了。
我们一般认为,道德是社会给于的。因为道德是社会需要,是社会强制人的行为。有什么样的社会性质,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这个是对的。但是我要说的是,个人的身体素质,对自身的道德起基础的作用。不管哪个社会里,有的男人和女人天生就不安分,就风流,是他们道德有问题?我看不是,是他们身体里有风流的细胞在作怪,那就是性激素比较常人旺盛一些。有些男人和女人感情就迟钝,只顾工作和生活,不懂得浪漫情调。这些都是天生的品质。总是从总道德上谴责前者或者责怪后者,也不合适。
道德问题虽然表现在外面,但身体里的细胞在起作用。再比如,有的人就善良,有的人就凶恶,仅仅从生的面相上就能看出一些来。而面相不是社会熏陶的吧?道德分私德和公德,尤其是私德,和个人的身体素质有决定性的关系。
思想是人对整个社会和自身的认识。按说和人的细胞没有什么关系了吧?恰恰相反,人的智力、才能、性格、感情和道德,对人的思想起着综合性的决定性作用。一个智力低下、才能平庸、性格软弱、感情迟钝、意志消沉、道德败坏的人,是不可能拥有远大的目标和深邃的思想。
以上这些都属于我们精神方面的东西。我们身体内的优秀细胞,就是我们优秀的精神天赋。所有的后天的社会实践的锻炼,都是在这个天赋基础上的努力。
所以,我们在认识和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时候,要考虑到人的天赋因素。然后才能想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㈨ 儒家的道德人格是自律的吗
"自律"概念的渊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自从它被延用到道德领域以来,已经成为西方专伦理学(尤其是属康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儒家伦理学以重视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人格的塑造著称,那么它所讲的道德人格是否具有"自律"这一向度呢?文章结合近年来国际汉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并联系先秦儒家的经典原著及儒家伦理学诞生其中的历史背景而给予这一问题以否定的回答。作者认为,儒家伦理学所讲的道德人格虽然强调主体的独立选择,但该"独立选择"不是西方伦理学所说的严格意义上的自律。
㈩ 人格与道德的关系是什么
人格是一个人心理活动各方面特点的总和,尤其是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活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主要内容:
(1) 个人的需要、兴趣与爱好、理想与信念等心理活动的倾向性;
(2) 情感反应与心境的倾向性:乐观的或抑郁的,焦虑的或平静的等;
(3) 意志特征与行为方式的选择性,果断的或犹豫不决的,坚强的或懦弱的等;
(4) 认知能力特征,感知的敏锐与迟钝,观察的细致与粗糙,注意力与记忆里的强弱等。人格主要在社会活动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也是在社会实践中塑造和发展起来的。
人格本是一个 抽象的概念,“人格脱离了人,自然就是一个抽象”。但一旦将人格赋予法律性,赋予其 主体、权利能力、受法律保护的利益等多重内涵时,人格就上升为法律人格。所谓法律人格, 就是私法上的权利和义务所归属的主体。法律人格的有无,决定了人在民法上的资格的有 无;法律人格的完善程度,反映了人在民法中的地位的高低;法律人格的内涵的发展也扩展 了人在民法中的权利。可以说,法律人格的不同状态,显现了人在民法中的存在方式,从而 也决定了民法对人的关注程度。黑格尔说:“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
伦理人格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它讨论一些什么问题?有人说,它讨论善和应当的问题;也有人说,它是关于价值的一种学问;还有人说,它的任务在于分析道德命题的意义。诸如此类的说法,当然有它各自的理由,但是,我认为,伦理学的真正含义乃在于它是关于“人”的学问。人的经验性意义也就是外在的人,它是可见的身体,一系列的器官、组织和细胞,还有可分析的心理过程、神经反应系统,总之,它具有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层次和一系列特性。这样的人是伦理意义上的人的基础,但还不是伦理意义上的人。伦理意义上的人主要是不可见的、内在的和精神性的人,简单说,就是位格或人格(person)。人格具有精神性、单一性、独立自主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征。person与human是很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精神性的,后者是自然性的。严格的法律体系必须以对“人格”的界定为基础,事实上,伦理也必须以人格的界定为前提
何谓道德人格?道德人格是从伦理学角度理解的人格,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
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它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内在精神组织系统,支配和决定个体的道德行为,并通过个体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概括起来说,道德人格是由道德理性因素与道德非理性因素两部分构成的,它们密切联系交互作用,不能随意割裂开来。道德人格作为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是由道德理性因素与道德非理性因素构成的,是二者的有机组合和整合。
潘岳同志在文章中有如下的观点:“道德是法律的基础,防备犯罪行为于前;法律是道德的保障,惩罚犯罪行为于后。”对于潘岳同志对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的论断,笔者不敢苟同。法律存在的意义是维持社会的秩序,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其执行必须依靠国家机器的强力手段;道德的产生与意义涉及复杂的伦理学讨论,这里不多讲,但道德的贯彻依靠的是个人的修养与品德,并且与个人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因此,道德与法律完全属于两个范畴。那么法律人格与道德人格自然也存在这种关系上的区别。法律人格存在的基础是法律对人的精神的约束力,道德人格的基础是修养与文化对自身精神的约束,进而上升到行为的约束上。道德人格与法律人格并不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道德人格极其低的人未必敢杀人,因为畏惧死刑。而道德人格极其高尚的人未必不会去作法西斯,主持南京大屠杀的松井石根不就是虔诚的佛教徒?东条英机的清廉和道德高尚一直为人所称道。合乎个人道德观念的并不一定符合法律。环境文化与环境道德息息相关,却与环境法律不搭界。
二者虽然有那么明显的区别,但是二者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惊人的结合力的。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只有道德人格那是完全不现实的。你不可能奢望每一个人的道德水准都特别高,那么自然不可能每个人的道德人格都不可能是完全健全的。同样是这个道理,一个人不能对法律完全的了解,所以你不可能奢求每个人都是律师或大法官,那么自然不可能每个人的法律人格都是完整而没有一点缺点的。尽然这样我们就不可能仅仅靠道德人格或是法律人格去约束整个社会,任何一个的独立都是走向失败的标志。
由以上看来,我们必须使二者紧密的结合起来。法律人格可以在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上去起作用,这样的约束具有明显的强制力,即具有普遍约束力。而道德人格可以在一些比较细微或是法律的空挡中去发挥明显的作用,这就是道德人格应该待的也是最容易起作用的地方。
这样道德人格与法律人格的统一必然会对整个社会起到特别的稳定作用。整个社会就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去发展。这样以来,我们的和谐社会的目标的实现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