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内容
⑴ 《中立法》主要有哪些内容
经过3个月的辩论、争执,美国国会终于于1935年8月24日通过了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皮特曼内提出了《中容立法》。8月31日,罗斯福总统勉强签署了该法案。这个法案完全反映了孤立主义者的主张,它规定对所有交战国一律实施武器、弹药和军需品的禁运,但授权总统确定军需品名单和宣布实行禁运时间;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国运输军火,旨在防止通过贸易渠道卷入战争或纠纷之中;法案还规定,如有必要,总统可宣布不保护乘坐交战国船只旅行的美国公民。此外,确保对武器出口的控制,还建立了军火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
⑵ 卫生法的立法内容有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卫生法,只有以公共卫生与医政管理为主的单个法律法规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卫生法体系。 医疗方面主要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护士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献血法》等法律法规构成。
卫生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有关食品卫生、医疗卫生、医疗事故的处理、卫生防疫、药品药械管理、从业资格、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属于特殊行政法。卫生法是国内法,是调控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调整卫生行政机关与相对人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卫生法调整的是一种纵向的,以命令与服从为基本内容、以隶属性为基本特征的卫生行政关系;立法目的在于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地位,及时有效地控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维护卫生事业的健康有序地发展。
⑶ 立法体制的主要内容
宪法、立法法和有关法律在认真总结建国以来中国法制建设的实践经验专的基础上,属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各自权限范围,作了明确规定。主要内容是: 民族自治地方(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⑷ 《中立法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个法案完全反映了孤立主义者的主张,它规定对所有交战国一律实施武器、弹药和版军需品的权禁运,但授权总统确定军需品名单和宣布实行禁运时间;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国运输军火,旨在防止通过贸易渠道卷入战争或纠纷之中;法案还规定,如有必要,总统可宣布不保护乘坐交战国船只旅行的美国公民。
⑸ 立法权的中心内容是
立法来权就是制定、修改和源废止法律的权力,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权力;第二类中制定和修改普通法律的权力。一方面,立法机关自己制定法律,另一方面,立法机关授权行政机关制定法规、条例、决议和命令等,它们都具有法律规范的性质。这里的法是指狭义的法,不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中国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才有国家立法权,也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才是国家立法机关。
从权力的来源上立法权分为两种,一种是依法自身拥有的立法权,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立法权,该立法权可制定、修改、和废除包括宪法在内的任何法律性规定;另一种是依法被授予的立法权,如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各级政府、中央各部委及其下属单位等依法成立的行政、司法、军事机关。两种立法权所立之法都具有法律规范的性质。两者之间也有不同之处,其一:前者所立之法的规范范围均大于后者,后者所立之法的内容不得与前者冲突;其二:前者所立之法适用范围较广,而后者所立之法适用范围较窄;其三:前者所立之法所规范的行为具有普遍性,而后者所立之法所规范的行为则具有特定性。
⑹ 地方立法征求意见稿应包括哪些内容
立法来公开征求意见是我国立法程序的自重要环节。我国《立法法》第5条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根据我国《立法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的有关规定,我国立法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法案的提出、法案的审议、法案的表决和通过以及法律的公布。立法公开征求意见是法案提出与审议阶段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我国立法的民主与科学原则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立法公开征求意见法定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立法听证会、座谈会和论证会等。同时在立法实践过程中还有来电来信、旁听会议、网络、报纸、电视、电台、社区走访调研等相对灵活的方式和渠道。
⑺ 试论述立法监督所包含的内容和形式
在国内,立法监督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实施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最重要的是法制监督,即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一切活动是否坚持依法办事进行的监督。
立法监督的方式主要有
第一,改变或撤销政府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
第二,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第三,审查和批准政府的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决算、以及它们的执行情况的报告。
第四,对政府机关及其主要领导人提出质询和询问。
第五,视察和检查政府工作。
第六,组织对特定问题的调查。
第七,罢免或撤销有关人员职务。
第八,受理人民群众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申诉、控告、检举和意见。
⑻ 简述教育立法权的内容
教育立法权
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的权力。根据宪法和其它有关法律关于法律制定权限划分的规定,我国教育的法律制定权限如下: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在宪法中规定有关教育的基本原则、制度等,有权制定属于基本法律的教育法。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有权制定属于基本法律以外的有关教育的法律,并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
(2)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教育行政措施,制定教育行政法规,并发布有关的决定和命令。国务院所属各部,委有权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等,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部门性教育行政法规,发布有关教育的命令、指示和规章。
(3)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在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不悖的前提下,有权制定地方性教育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4)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大常委会,有权拟定本市需要的有关教育的地方性法规草案,报请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制定、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
(5)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有权制定有关教育的自治性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县有关教育的自治性条例须报省或自治区人人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6)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有权发布关于教育方面的决定或命令。其下属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可发布有关教育的命令和指示。 (7)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其它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政府,还可以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有关教育的规章。
参考自:王纯山主编,实用教育管理词典,职工教育出版社,1988年08月第1版,第170页
⑼ 1、依据行政立法的内容和目的,行政立法可分为()。
内容 可分为 一般性行政立法 补充性行政立法
目的 可分为 试验性行政立法 执行性行政立法
⑽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改了哪些内容
一、将第一条修改为:“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二、将第五条修改为:“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立法公开,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三、将第六条修改为:“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
“法律规范应当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
四、第八条增加一项,作为第六项:“(六)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
第六项改为第七项,修改为:“(七)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征用”。
第八项改为第九项,修改为:“(九)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
五、将第十条改为两条,作为第十条、第十二条,修改为:
“第十条授权决定应当明确授权的目的、事项、范围、期限以及被授权机关实施授权决定应当遵循的原则等。
“授权的期限不得超过五年,但是授权决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被授权机关应当在授权期限届满的六个月以前,向授权机关报告授权决定实施的情况,并提出是否需要制定有关法律的意见;需要继续授权的,可以提出相关意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定。
“第十二条被授权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授权决定行使被授予的权力。
“被授权机关不得将被授予的权力转授给其他机关。”
六、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三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决定就行政管理等领域的特定事项授权在一定期限内在部分地方暂时调整或者暂时停止适用法律的部分规定。”
七、将第十四条改为第十六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常务委员会依照前款规定审议法律案,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征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意见,并将有关情况予以反馈;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立法调研,可以邀请有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
八、将第二十六条改为第二十八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法律案时,应当邀请有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列席会议。”
九、将第二十八条改为第三十条,修改为:“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的,可以经两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交付表决;调整事项较为单一或者部分修改的法律案,各方面的意见比较一致的,也可以经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即交付表决。”
十、将第三十一条改为第三十三条,修改为:“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对法律案进行统一审议,提出修改情况的汇报或者审议结果报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对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汇报或者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对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没有采纳的,应当向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