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评论
⑴ 姚建宗的主要论文
1、《中国社会主义法理学的理论建构》,《中国法学》1996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出版工作·图书评介》1996年第4期转载;
2、《理念·信仰·法治》,《检察日报》1996年11月25日“理论新苑”;
3、《学术自信、学术宽容及其他》,《湘江法律评论》第1卷,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
4、《论法律义务的结构、特征与功能》,《长白论丛》1996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6年第10期存目;
5、《法律行为本体论论纲》,《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6、《法律效力论纲》,《法商研究》1996年第4期;
7、《时代要求的理性选择:财产权的平等法律保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3期(增刊);
8、《法律制度构造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7年第1期转载;
9、《法的哲学理解》,《长白论丛》1997年第1期;
10、《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2期;《检察日报》1997年4月28日“理论新苑”作“论点摘登”,《新华文摘》1997年第6期存目;《新华文摘》1997年第8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7年第6期转载;
11、《制度、法律与经济发展:一个初步分析》,《法制现代化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论法律移植》,《法制现代化研究》(第三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为法哲学申辩:法哲学研究提纲》,《法律科学》1998年第1期;
14、《法哲学批判与批判的法哲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1期,《新华文摘》1998年第4期存目,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8年第4期转载;
15、《法律与发展研究:一个待开拓的领域》,《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16、《转换维度 拓宽视野——法学研究方法论变革》,《世纪论评》1998年第2期;
17、《中国法学研究的方法论缺陷及其校正》,《社会科学报》1998年8月20日;
18、《美国的法律与发展研究》,《法制现代化研究》(第四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9、《中国法理学二十年》,《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8年第12期转载;
20、《法律与发展研究的理论倾向》,《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春季号;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9年第7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第4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2期转载;
21、《科学批判与法哲学的发展》,《法学》1999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9年第8期转载;
22、《如何进行法理学思考》,《湘江法律评论》(第三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3、《法治的人性立场》,《西南政法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24、《国外政治发展研究述评》,《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政治学》2000年第3期转载;
25、《法治的人生态度》,《现代法学》200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6期存目;
26、《法治的多重视界》,《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0年第4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转载;
27、《生活的场景与法治的向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3期转载(卡片);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0年第7期转载;
28、《法治的人文关怀》,《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9、《法治与良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5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0年第9期转载;
30、《法治的审美旨趣与美学意境》,《法学》2000年第7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0年第10期转载;
31、《法治:符号、仪式及其意义》,《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32、《法治与公共话语》,《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3期转载;《光明日报》2001年3月13日“论点摘编”摘登;
33、《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与我国司法官遴选:基本认识与框架设计思路》,《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2期;
34、《权利礼让 法律先行》,《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1年10月10日;
35、《权利的“神圣”与“卑劣》,《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1年10月31日;
36、《游戏规则约束不了制定者?》,《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1年11月21日;
37、《受教育权的艰难选择》,《方圆》2001年12期;
38、《排队与法治》,《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1年12月12日;
39、《面向新世纪的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高教研究与实践》2001年1期;
40、《略论我国法学教材建设的个性化改革》,《高教研究与实践》2002年1期;
41、《略论法治建设中的程序优先理念与制度》,《安徽法学法律评论》2003年1期;
42、《法治:何处热闹何处寂寥》,《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0年3月15日;
43、《“君子”与“小人”并重的法治》,《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0年3月5日;
44、《法盲》,载《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2年1月23日;
45、《纳税人意识》,载《检察日报》“法治评论”周刊2002年1月9日;
46、《有“我”的法治》,《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0年3月29日;
47、《尊重规则》,《检察日报》“法治评论”周刊2000年2月16日;
48、《生活与法治》,《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0年3月1日;
49、《权利思维的另一面》,《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12期;
50、中国法律哲学的立场和使命——评邓正来教授《中国法学向何处去》,《河北法学》 2007年第1期;
5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引领法学研究》,《法学论坛》2007年第3期;
52、《 法律生活的哲学观照:法哲学的智慧》,《 北方法学》2007年第3期;
53、《主题变奏:中国法学在路上——以法理学为视角的观察》,《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 2007年第7 期;
54、《 法律传统论纲》,《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9期;
55、《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认真对待人权》,《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年第9期;
56、《开放的学术论坛与自由的思想殿堂:对我国法学学术刊物的功能期待——为《法制与社会发展》创刊十周年而作》,《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2期
57 、《“暂住证”的是与非》,《 检察日报 》2003年1月14日;
58 、《 宣誓的意义 》,《检察日报》 2003年1月21日 ;
59、《法律如何才“职业”?》,《 检察日报》 2003年1月28日;
60、《社会宽容乃民众之福》,《检察日报》 2003年2月18日;
61、《 “法律家长主义”当休》,《检察日报》 2003年2月25日 ;
62、《“宪法诉讼”还没到来 》,《检察日报》 2003年3月4日;
63 、《“和谐司法”:美艳背后的八点隐忧》,《检察日报》 2008年4月4日;
64、《推进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中国纪检监察报》 2008年6月16日;
65、《从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到法律权利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年7月7日;
66 、《法律的政治逻辑阐释》,《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2期;
67、《论法律与政治的共生:法律政治学导论》,《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07期;
68、《新兴权利论纲》,《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03期;
69、《法学研究及其思维方式的思想变革》,《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01期;
70、《法学研究问题意识应是一种自觉意识》,《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20日;
71、《新时期中国司法改革反思》,《财经》2012年第22期 ;
72、《中国语境中的法律实践概念》,《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06期。
另有学术论文30余篇
⑵ 怎么写法治中国的评论
中国的法律是改革开放后十年才具体修建的很年轻很不完善,而且有两条大违背明主的法律非法集会和扰乱公共秩序
⑶ 题目为‘’依法评论文明评论‘’的作文
作文评语 位置:首页>作文>作文评语>《关于文明作文的评语…》回正文
关于文明作文的评语
学习啦【作答文评语】编辑:冰芝发布时间:2016-09-09
文明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文明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文明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分享的关于文明作文的评语,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文明作文的评语精选
1. 想像奇妙,既源于生活,不失生活的真实,又高于生活,开阔读者的视野,充满了艺术魅力。
2. 事件过程描述详细具体,内容虽多但显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体现了作者清晰的思路与谋篇布局的能力。
3. 外貌描写生动形象,人物容颜逼真、穿着恰当合体,宛如反映人物性格的一面镜子,真是所谓“相由人生”。
4. 环境描写客观真实,环境为人物的性格服务,更好地解释了人物性格形成过程中的来龙去脉。
5. 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寥寥数语,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勾勒得一览无遗,人物的言谈举止具有了鲜明独特的个性。
⑷ 韩非法治思想的评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什么论
韩非的法治思想是以历史进化论和性恶论观点为基础
韩非建立了以法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 想。法、术、势相结合是韩非独创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