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为民

法治为民

发布时间: 2020-12-19 06:15:12

Ⅰ 执法为民的含义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要确立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来自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一)社会主义法治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奴隶社会,民就是指奴隶,是一个于“人”相对的概念;在封建社会,民是指被统治对象,是于“官”相对的概念;在新中国成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人民”是指一种阶级划分,是一个与“敌人”相对的概念;当前讲的“执法为民”中的“民”,是指公民,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概念.公民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但在现实中不可能绝对地平等,必然存在着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别和量化对比.因此,法治建设过程中仍然经常面对少数社会成员与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矛盾.执法为民,就是在这种利益矛盾双方做出了一种选择,即在平等保障全体公民利益的前提下,着重维护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利益.
(二)社会主义法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法制建设过程中面对着国家利益与公民利益的关系问题.在多数情况下国家利益于公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国家利益与公民利益相矛盾的若干情况.执法为民就是在努力兼顾国家与公民双方利益的前提下,坚持向公民利益倾斜的原则.
(三)社会主义法治要求执法者必须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执法者的社会身份具有双重性,他们一方面是执法者,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另一方面他们本身也是公民,必然具有个人的利益追求.执法者在执法活动中经常面对自身利益与人民利益的矛盾关系,只有正确处理这种矛盾,坚持克己奉公,才能公正执法;否则,就会发生权力滥用和以权谋私.执法为民就是要求我们的执法者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执法行为的唯一目的,不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个人利益.

Ⅱ 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顾全大局,党的领导

关键就是党的领导!

Ⅲ 为什么说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执法为民,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和立党为内公、执政为民的执容政理念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立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利都来自人民,执法者只有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利,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此外,执法为民也是对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发扬,只有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才能使执法活动和法律得到群众认可,真正确立法律的权威,使执法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执法为民着眼的是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它要求执法机关把为民当成执法的根本目的,作为执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来说,执法为民对执法机关提出了如下要求:
1、正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和本质;
2、正确的运用法律,实施社会主义法治;
3、切实增强执法者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4、依靠人民群众,动员人民群众共同维护社会主义的法律权威和尊严;
5、端正执法者的执法作风和态度.

Ⅳ 怎样落实执法为民法治理念的要求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还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基本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引导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根本利益并团结起来为之奋斗,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也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必须解决好的一个根本问题。在任何情况下,公安战线的共产党员,必须立警为公,执法为民,自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公安机关新的历史使命,也对公安民警的法治理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

“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也是党对公安工作的根本要求,只有一心为公,立警才能立得稳;只有一心为民,执法才能执得好。能不能落实“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要求,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正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重要标志。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应当贯穿于我们公安工作的全部工作中,体现在每一个党员和干部的思想行动上。

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民。在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必须突出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解决好权力观问题。权力观的核心是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的执政地位和一切权力都来自人民,必须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领导干部要认识到自己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任何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特权,必须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党员队伍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法为民的先进典型。如身居高位、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郑培民;两次赴藏,情系高原,无私奉献、血洒雪域,为西藏的建设和繁荣恪尽职守的孔繁森;执法为民,服务群众,惩恶扬善被誉为人民好警察的任长霞等。他们的事迹在全国人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人民群众对他们是有口皆碑。这就昭示我们:群众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着力解决好权力观问题,真正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

(二)必须坚持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同志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提出的著名论断。我们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愿望,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真接关系到人心向背。党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努力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广大共产党员要带领人民群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人民群众通过发展享受到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使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通过造福于民的实践得到更加完美的体现。
作为公安机关,就是要努力在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上当好模范,为我市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要通过党的宗旨教育,进一步强化全体党员民警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增强打造平安衡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各级公安机关全体民警做强我市的情报信息、破案攻坚和防控体系“三大品牌”,抓好基层基础工作,下决心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热点、难点问题,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坚持拒腐防变,始终保持清正廉洁

近年来,腐败问题已成为一个损害党的形象、疏远党群关系,危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严重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危及党的生命,葬送人民政权,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经济搞不上去要垮台,腐败问题不解决也要垮台。在公安机关内部,有的私设小钱柜,私分公款;有的以权谋私,办人情案、关系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贪污赃款,不上交财政等,被检察机关查一起、倒一批,我们真的很痛心。这一现象警示我们:广大党员要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充分认识腐败问题的严重危害性,增强拒腐防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每个共产党员都要自觉加强世界观改造,真正做到严于利己、廉洁从政、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要耐得住寂寞,要抵得住诱惑。始终筑牢思想防线,不做权力、金钱、美色的俘虏,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要管得住小节。谨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严防从生活小节上被打开缺口而走向腐化堕落,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严格自律,防微杜渐。每个党员,无论党龄长短、职务高低,都必须模范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要深切的认识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是对自己的关怀和爱护,自觉地把组织和群众监督当成“镜子”,经常照一照自己身上的“灰尘”,找准和纠正缺点错误,永葆清正廉洁。

把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落到实处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能只说不做,不能搞“虚”功。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诚心诚意为群众办事,把党的根本宗旨真正落实到各项工作中,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一)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

要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的关系。无论是制定政策还是执行政策,都要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统一起来。不能只顾当前利益而忘了长远利益,也不能只讲长远利益而忽视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如个别单位的不作为、乱作为,就是违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要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不能把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凌驾于全局利益之上,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不能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对付上级的决定、指示,搞断章取义,各取所需。如有的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我有用的就执行,没用的就敷衍了事。如有的私设小钱柜,违反财政纪律,实际就是搞小团体利益,与宗旨意识背道而驰。作为共产党员,不能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而去钻政策的“空子”、打“擦边球”,而要立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自觉用党员的标准、用社会主义道德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

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善于从群众中吸取智慧和营养。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拥有无穷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办法在实践中,点子在群众中。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谁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同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真正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谁就有力量、有智慧、有办法,就能战胜困难,为人民多做贡献。

要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比较复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特别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突出。我们一定要同人民群众交朋友,及时了解民情民意。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自觉地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到社会治安最复杂的地方去,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欢迎什么、反对什么,及时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紧迫的问题。

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热心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广大党员要想群众想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群众之所盼,以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办好每一件实事。

(三)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当前,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随着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随着国际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人们的利益关系呈现多样化,群众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使群众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化解矛盾、统一思想、团结群众的工作,是公安的一项重要工作,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还必须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搜索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鞭策人,又要尊重人、了解人、关心人。要设身处地、平等待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力戒简单粗暴、强迫命令。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和党员的表率作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努力改变那种“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状况。要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针对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浅出说理,运用事实说话,做好释疑解惑,凝聚人心,疏导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要采取示范引导的方法,通过党员干部身体力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人民群众共同前进。要采取提供服务的方法,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要建立健全制度,逐步形成了解民意,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工作机制,及时准确地了解人民群众需要我们提供什么服务,怎样为他们服务,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通过建立健全做好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用制度来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我们的各项公安工作让人民群众满意。从而,树立公安机关“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良好形象,为汝州市的社会平安、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Ⅳ 立法为民含义

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首先建设法治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权威性;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条件;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保障。
其次,树立法治权威。“法者,天下之准绳也。”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四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一方面,就党而言,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另一方面,就社会成员来说,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要保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保权力在法治的框架下运行。
再次,运用法治思维。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这表明,今后的改革将逐步由过去的政策主导型转向法律主导型。要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发挥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基础性作用。要不断推进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法治化、规范化,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高度关注,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司法的公正、法治的力量。要用法治思维化解改革风险,用法治方式推进改革有序进行。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统一起来。
最后,形成法治文化。法治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也是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形成法治文化是一篇大文章,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面来看,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重要内容,要把法治教育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从社会治理的层面看,要把依法解决纠纷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方式,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从干部考察和选拔层面看,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党员干部应该带头遵法守法;从法治教育的层面看,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使全体人民都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Ⅵ 执法为民的含义是什么

1、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又一方面的重要 内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据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 和党的根本宗旨,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全局出发, 把执法为民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里需要 特别说明的是:执法为民理念中所指的“执法”,是 广义上的“执法”,它包括了立法、行政执法、司法 等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这与人们通常 把“执法”理解为“行政执法”的狭义表述不同。 所以,执法为民,实质就是指法治为民。

2、执法为民的基本内涵是: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 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等社会主 义法治实践活动,都必须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 发点,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与愿望,体现广大人民的 情感与要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为人民群众有效地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自 主地从事各种正当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合理地 追求生存和生活状态的改善,提供法律上的支持与保 护。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调执法为民,本质上是“人民利益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政治理念在法治领域的体现和延伸。因此,执法为民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的本质要求,既是一个法治命题,也是一个政治命题。

Ⅶ 宪法实施严格依法为民

●要加强宪法和来法律实施,维护社源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
●行政机关要带头严格执法。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惩治腐败。
●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

Ⅷ 为什么不依法为民

法典是同一门类的各种法规经过整理,编订而形成的系统的法律。 比如现在的《中华... 作为民法原则与总纲的《民法通则》也是1986年才制定颁布的。 至于民法典,《物...

热点内容
法院调解以后 发布:2024-11-14 14:56:41 浏览:523
撤销司法部 发布:2024-11-14 14:10:56 浏览:250
司法秩序 发布:2024-11-14 14:08:32 浏览:320
检察院规范规范司法建设 发布:2024-11-14 14:06:20 浏览:478
养老保险类的劳动法 发布:2024-11-14 13:56:36 浏览:489
上海市规划管理条例 发布:2024-11-14 13:49:53 浏览:754
工程工地项目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14 13:48:57 浏览:569
邹平法官 发布:2024-11-14 13:46:38 浏览:11
换岗降薪符合劳动法吗 发布:2024-11-14 13:39:37 浏览:723
2016新婚姻法财产分配 发布:2024-11-14 12:29:09 浏览: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