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互联网法治

互联网法治

发布时间: 2020-12-19 12:48:54

① 如何推进网络空间法治

一是明晰各行为主体权利义务,健全网络空间治理体系。第一,始终坚持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将网络空间治理政策与人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从立法高度明确个人在网络空间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个人在网络空间的行为,确保个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和隐私安全。第二,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化互联网行业依法治理,明确各社会组织的行为规范,支持各类社会组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第三,发挥企业在网络空间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加强行业监管,促进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发挥企业的技术优势和专家优势,实现政府、企业、个人在保障网络安全过程中的信息共享,让企业在参与网络空间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加强国家关键信息设施安全立法,保障国家安全和公众利益。当前,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核心技术设备严重依赖国外,关键信息设施安全隐患十分突出。为此,应制定有关关键信息设施安全保护的法律,界定国家关键信息设施范围,明确监管部门、运营机构、行业协会、系统用户在网络安全保障中的责任。依法推进国家关键信息设施安全可控工作,制定标准规范,细化安全可控的目标、措施和指标,利用检测技术依法开展网络安全审查工作。依法建立网络安全应急保障制度,提高全民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同时,规定国家关键信息设施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检验和提高我国网络安全协同防御能力。
三是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维护网络空间清朗。当前,我国拥有一个6.32亿用户规模的网络社会,同时又是全球30亿网民的一个网络社会子系统。对于如此规模的复杂巨系统进行调控必须建立法治规则。具体讲:在系统内,网络社会行为要服从国家法律的约束。一方面,要依法打击网络暴恐、网络谣言、网络赌博、网络色情等违法犯罪行为;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网络风尚。在系统外,为全球网络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要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维护国际规则、促进环境建设,助力全球网络社会和谐发展。
四是推进互联网国际治理法治化进程,促进互联网和平、安全、开放、合作发展。首先要积极参与互联网领域情报共享、打击网络犯罪、网络反恐、应急演练、公共基础设施保护等国际规则和法治建设,加强交流、协作与合作,创造有利于保障我国网络安全的国际环境,提升我国在国际互联网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其次要依法保障企业的海外权益,支持一批优势企业“走出去”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互联网支柱企业。再次要积极推进国际互联网治理的法治化进程,推动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反对任何形式的网络战和网络军备竞赛,反对网络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 网络法治是什么

应该是指 依法从事网络活动。

③ 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

1、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

为了规范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保障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使用者的合法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为了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满足公众对互联网新闻信息的需求,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制定本规定,2005年9月25日起施行。

3、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为了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制定本办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必须遵守本办法。本办法所称互联网信息服务,是指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用户提供信息的服务活动。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程序规则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程序规则》,是为了保证域名争议解决程序的公正性、方便性及快捷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的规定而制定。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

为了解决互联网络域名争议,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的规定,制订本办法。本办法适用于因互联网络域名的注册或者使用而引发的争议。所争议域名应当限于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负责管理的“.CN”、“.中国”域名。但是,所争议域名注册期限满两年的,域名争议解决机构不予受理。

(3)互联网法治扩展阅读:

国家制定并不断完善网络安全战略,明确保障网络安全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提出重点领域的网络安全政策、工作任务和措施。

国家采取措施,监测、防御、处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的网络安全风险和威胁,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免受攻击、侵入、干扰和破坏,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和秩序。

④ 什么是"依法治国"战略在互联网领域的集中体现

治理网络侵权是依法治国在互联网领域的集中体现。

互联网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缺乏规范和规则的约束,互联网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规定》是我国规范互联网行为的重要举措,是最高人民法院针对互联网的第三个司法解释,适用范围是一般的民事权益。针对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适用问题,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3年最高法和最高检制定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三个司法解释共同形成了有关互联网法律问题的裁判规则体系,对于规范网络行为、建立良好的网络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内容而言,《规定》有几点需要引起我们特别注意。

1、《规定》对网络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作了明确规定。针对谁当被告,也就是起诉谁的问题,规定双方可以当共同被告,一方被起诉时,可以要求另一方作为共同被告。

2、自媒体时代,转发可能会承担民事责任,严重的甚至会承担刑事责任。责任的判定会根据具体过错、危害的程度,以及可能出现情形来进行。

3、雇佣、组织的网络水军发布、转发网络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权益时,组织者和帮助者都要承担责任。雇佣者和被雇佣人的合同、协议,法律不予认定其有效性。

4、人肉搜索时,用户和网站都可能承担连带责任。如果在信息当中泄露了他人情况,比如家庭住址、病情、收入等,除非是当事人同意或者免责的情况,用户和网站都要承担责任。这样的搜索和发布即使是随意的,也是有底线的,不能随意地发布这些,即使信息是真实的,也要受到限制。

5、网购中的恶意差评,损害经营主体的社会评价,也要承担责任。因而,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不能采取诽谤、诋毁等手段,损害公众对经营主体的信赖,降低其产品或者服务的社会评价。

《规定》目前还是笼统的,并不具体。一般用户根据自己的判断给予差评,很难构成责任。但如果购买一次,却多次甚至是雇佣别人给予差评,可能就会承担相应责任。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规定》的出台是网络法治化的重大进步。近两年来,国家加强了对互联网本身的治理。通过对具体个案的解释,能够使网络秩序网络规则尽快建立起来。《规定》明晰了网络当中侵犯他人的民事权益需要承担的责任,无论是网站还是其他相关人员,都要受这个规则约束,使得大家对自己行为有一个更明确的标准。从整体来看,这是我们依法治国在这个领域当中的具体化,是在网络秩序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人肉搜索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定限制。《规定》并没有限制个人利用互联网监督官员。但同时,我们不能为达到别的目的而逾越界限。所以,这次就明确提到,人肉搜索是有底线的,不能借反腐之名把别人个人信息(甚至家庭乃至更广的范围)随意发布。但如果自然人同意公开,或者为了促进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在必要的范围内开,或者科研机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从事学术活动。

那么,互连网使用者或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不需要承担法律上的责任。杨伟东最后强调,《规定》的出台虽然将个人利用互联网发布信息限定在一定范围,但并不影响个人参与反腐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制止违法犯罪。

⑤ 互联网监管立法,法制与德治并举包括哪些方面

互联网监管立法,法制与德治并举包括哪些方面

法治的涵义
法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和联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
4、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二者的联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⑥ 第一届互联网法治大会有中国快联吗

是真的。不过是快联的商家和用户,快联不是被重庆江北公安局给查封了嘛,商家和用户为回了维权,去答互联网大会学习去了。快联应该是合法的,只是互联网还没有相关的法律,快联作为颠覆型,创新型互联网生存在新时代的夹缝里,需要国家的重视和扶持。

⑦ 如何理解互联网让生活更美好道德与法治

互联网的确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
了巨大方便,虽远隔千里,如近
在咫尺。
但也会有不道德之人,混水摸鱼,
利用网络之便利,赢取私利,要
严加警惕,对违法者要坚决惩处。

⑧ 推进互联网+法制宣传行动,体现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什么性

提高法律意识和增强法制观念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作,要通内过法制教容育不断提高人的文明程度和提高人的素质。推进法制宣传教育要处理的问题非常多,下面仅从具体直观的方面说下: 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中国络等新闻媒体,扩大了宣传面。 二是结合具体行政执法工作,采取“依法办案,以案说法”的形式进行宣传;如利用专项执法检查的机会,向社会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 三是针对企业和单位,有针对性地宣传具体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⑨ 谈谈互联网既要讲法治又要讲德治

在以法治社和以德治社相互依存,才能使社会长治久安

⑩ 互联网 是建立在( )为基础之上的法治经济

互联网应用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样,它也极大地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是经济转型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报告、十三五规划建议以及《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均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宰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化是经济转型前提。如何设计“互联网+”的顶层制度,这不仅关系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否能够实现,同时,也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顶层制度设计,首先应该明确其制度的基本理念与可能采取的主要进路。
一、从“+互联网”到“互联网+”:开放创新的法治理念
互联网建立在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而信息技术的产生、完善及其应用,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继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的重大技术变革。人们将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类生产方式的影响,称之为第三次、第四次工业革命。
自20世纪70年代中叶起,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使用,电子和信息技术让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工业发展阶段,被认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1]在这一阶段,随着联网的计算机终端逐渐增多,而以分类互联网信息协议为核心的技术发展,促使互联网基本成型,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商业模式,在通信、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之为Web 1.0的时代诞生了。[2]Webl.0也被人们称之为“+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其重要的体现便是利用互联网发现消费者需求,通过互联网向消费者销售产品、传播信息,在本质上属于传统工业部门将互联网作为基本的营销手段。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了类似于传统超市或行业市场的作用;但是,它极大地降低了各种产品的销售成本,也降低了产品消费者的搜寻成本,对传统产业造成了深远影响。在我国,各类企业基本实现了“+互联网”。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5年2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我国企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普及工作已基本完成,在办公中使用计算机的比例基本保持在90%左右的水平上,互联网的普及率也保持在80%左右,在使用互联网办公的企业中,固定宽带的接入率也连续多年超过95%。[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网络技术、大数据收集技术、数据挖掘与分析整合技术以及智能感应技术的发展为基础,新的互联网模式出现了,这些被称之为web2.0或工业4.0的新业务体系和新商业模式,便是“互联网+”的新经济发展形态。在这些新技术的支持下,联网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而是一切具备万维网接口的所有设备。它打开了人们之间互动的大门,也形成了任意多人组成的社交网络;特别是无线传输技术建立了机器之间数据交换,从而使得智能生产、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可能,并逐渐成为一种现实。[4]在我国,2014年4月21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刊载了马化腾对互联网的观点与看法,马化腾还于2015年在人大提案中明确提出:“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5]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同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八大五中全会报告中明确将“互联网+”作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这正式标志着“互联网+”的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政府的首肯。
“互联网+”不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简单结合,而是以信息的互联为前提,以信息的获取、开发和利用为中心,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是消费领域和生产领域有机联系与融合,属于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如同五中全会报告所指出的,“互联网+”经济发展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开放创新范式成为“互联网+”经济最重要的特征。开放创新范式,包括用户创新模式、累积创新模式等,共同特点是:关注公司之外的创新来源的多样性,因而被概括为跨组织创新。跨组织创新模式下,创新不是来自于流线型的创造性,而是来自于合作网络,一种广为分散的社会网络。产品的启发、选择和开发等所有进程都是自发、同步,许多人通过该网络而做出重要贡献[6]
“互联网+”极好地体现了现代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创新范式的转变,即企业将知识转化为产品的模式正在改变。[7]在20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形成良性循环的内部创新模式运转良好。内部创新模式即封闭式创新模式,其主要观点是成功的创新需要有强有力的控制。公司必须有自己的点子,然后进一步开发、研制新产品,推向市场,自己分销、提供服务和资金以及技术支持。自20世纪晚期起,外部创新(开放式创新)模式开始积极涌现并逐步取代封闭式创新的位置。在现代社会,企业内部的创意可以通过外部渠道实现市场化,其原因是有用的知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热点内容
破坏青苗应负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09 15:47:27 浏览:157
民法典第1编总则 发布:2025-01-09 15:33:45 浏览:740
北京渊远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1-09 15:06:27 浏览:911
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09 15:03:15 浏览:100
2019年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真题及答案 发布:2025-01-09 14:56:46 浏览:741
行政诉讼法关于回避规定 发布:2025-01-09 14:40:55 浏览:142
涉诉信访法官 发布:2025-01-09 14:40:08 浏览:653
民事诉讼法的视听资料咋么理解 发布:2025-01-09 14:30:07 浏览:842
教育法规和教育行政法规的区别 发布:2025-01-09 14:18:45 浏览:409
嵊州律师事务所电话 发布:2025-01-09 14:11:09 浏览: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