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与秩序
① 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手抄报内容有哪些
为使我校广大师生认清和田“7.18”、喀什“7.30”、“7.31”事件的真相,看清暴力恐怖分子敌视国家、危害社会、残害人民的凶残面目,深刻揭露“三股势力”的险恶用心罪恶本质,进一步统一各族师生的思想认识,引导各族师生把思想统一到自治区党委、州委的指示精神和要求上来,根据州教育局印发《关于在全州教育系统开展“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专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克教电 [2011]4号)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校开展“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专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一、深刻认识开展“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专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以来,境外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与国内民族分裂分子、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相互勾联,通过各种手段加紧对我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特别近期,他们策划组织了和田“7.18”、喀什“7.30”、“7.31”等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破坏民族团结、煽动民族仇恨、制造民族分裂,给各族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给正常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破坏,给各族人民感情造成极大伤害。境内外敌对势力特别是“三股势力”始终把学校作为渗透的重点,把争夺下一代作为积蓄力量、与我进行长期较量的一个战略性步骤,千方百计在教室和青少年学生中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分裂宣传和宗教渗透,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只需和社会稳定。社会稳定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现实的紧迫任务。深入开展“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专题教育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学校开展“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专题教育活动,是我们对敌对势力争夺接班人、争夺阵地、争夺未来,巩固社会主义思想基础的重大政治任务,直接关系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直接关系到
二、开展专题教育活动的具体要求
1、各班级(四、五、六年级)根据本班级情况,合理组织安排学习。要安排学校领导、辅导员及班主任担任主讲老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学习讲解。
2、学习讨论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组织进行。
3、要求全体学生参加学习,每位学生要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4、每个班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学习记录本,班主任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检查。
5、学习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撰写学习心得体会。
三、开展专题教育活动的具体部署
(一)时间安排
学校党员干部、教师、四、五、六年级学生要集中学习一周。
(二)学习材料
相关学习材料:
1、《“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专题教育活动学习资料汇编》。
2、青少年法制教育影像制品——《青春防线》光碟。
3、《国家安全法》宣传教育讲义。
4、新疆“三史”教育
5、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学习问答
(三)活动方式
1、召开全校动员大会。学校在集中学习前召开全体教职员工动员大会,讲明此次专题教育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步骤方法等,提高教职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举办专题讲座、辅导。学校组织领导干部、党团员、班主任、辅导员、思品教师等有经验的专业课教师,成立校内宣讲团,面向全校开展宣讲。
3、教职员工集中学习教育方式。以教研组为单位集中学习有关材料;召开座谈会,交流认识、感想,表明立场态度,查找思想上、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每位教职员工在学习结束后都要撰写学习心得和体会,并安排专门时间交流,巩固学习成果。
4、学生集中学习教育方式。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初中、高中学生参加此次专题教育活动。小学低年级学生可组织观看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题材的电影、观看《青春防线》,讲故事、学唱爱国儿歌、开展民汉小朋友手拉手活动等。在集中学习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分主题召开学习座谈讨论会,每一位学生都要围绕主题谈认识、谈看法、谈体会。每一个班级的学习讨论由班主任、辅导员跟班组织,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宣讲团成员也要参与到班级学习讨论中,直接面对面的做工作。
5、丰富集中教育载体。在学习方法上,要改变简单的念文件、读报纸的传统方式,要在集中学习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在完成规定任务的同时,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氛围营造
各学校要因地制宜,采取悬挂条幅,制作宣传版面、黑板报、手抄报,印发宣传材料、倡议书等形式,大张旗鼓地进行专题教育活动宣传,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
(五)活动总结
学校在集中学习教育期间和结束后及时总结专题教育活动开展情况,整理出开展专题教育活动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报送州教育局思政科。
可以吧
②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如何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1、依法治国是最根本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是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2、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属于不同范畴。前者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后者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
3、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互促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充分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的推行,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必然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的有效实现。
(2)法治与秩序扩展阅读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原因:
1、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
我国既有久远的法制传统,又有厚重的道德传承。从孔子提出“宽猛相济”,到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从荀子提出“隆礼重法”,到汉代董仲舒强调“阳为德,阴为刑”。
从唐代提出“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德法合治,都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从世界范围看,凡是社会治理比较有效的国家,大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
2、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大优势。
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法治道路,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条法治道路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法治、德治两手抓、两手硬。
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行好,最关键的就要坚持走我们自己的法治道路,发挥好这条道路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切实推进以德治为基础的法治建设、以法治为保障的德治建设。
3、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要应对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从根本上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应当清醒看到,我国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单就法治论法治是不够的,必须着眼全局、系统谋划,特别要立足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重视加强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导,着力培植人们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观念。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
③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5《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公共场所是我们大家共同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需要有良好的秩序来维护。街道上的行人和车辆顺畅通行,需要公共交通秩序。
公园里人们愉快地游玩,需要公共卫生秩序……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 5 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二、说一说:
1、你到过哪些公共场所,你知道这些公共场所的秩序:
2、议议、做做:同学们常去公共场所,请你照例子用有关的规则提醒大家,明确有关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
a.上车时;b.到影剧院;c.到游乐场;d.在商店。
3、同学们说得很好,有了规则的约束,我们的生活可以更加和谐有序。
4、除了这些规则外,生活中也有很多规则,上节课老师已经让同学们去观察生活,收集我们身边的规则了,谁愿意把自己收集的规则与大家分享一下。
5、学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身边的规则。
6、教师引导: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感受。没有规则,我们连走路都不安全,看来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三、认识公共标志:
1、(出示课件)你在哪些公共场所见过这样的标志(出示:请安静、请依次排队、请勿吸烟…)。
2、当你看到这些标志时你是怎样做的(提问)。
小结:公共标志的设置一方面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利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更多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公共标志,在理解公共标志设置意义的基础上,形成有序参与公共生活的态度情感。
四、深化认识:
1、出示图:
(图画内容:小明等几位同学在一个车站停车场里打闹,小刚劝他别这样做,他不听,正在这时,一辆客车从车站开出,另一辆正要进站,小明他们不让道,在两辆客车间追打,司机来了个急刹车,才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提问:下面这些说法正确吗?请用事例说明理由。
五、守规才有序:
1、教师引导: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离不开规则,无处不在的规则约束了社会每个成员的行为,维护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2、提问:当你见到不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该怎样办(启发学生答出:要阻止、批评等)、
3、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明白了只有大家共同遵守规则,才能创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正如著名学者莱蒙特所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
六、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今天对《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进一步谈话:生活中有许多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实际上都同社会的主产、生活乃至每个社会成员的工作、学习、生活密不可分。
如果一个社会的公共秩序受到了破坏,这个社会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也就受到极大的影响,社会风气就会颓败,反之如果一个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学法、懂法、守法、护法,拥有一个良好的公共秩序,那么社会就会有条有理、井然有序。
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大家的迫切希望,希望同学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遵守公共秩序吧!
④ 法治社会的重要性
法治社会是和人治社会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国家权力和社会关系按照明确的法律秩序运行,并且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社会纠纷。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依照执政者的个人喜好以及亲疏关系来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公共事务。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具备精神和制度两方面的因素,即具有法治的精神和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简约而言,法治的精神方面主要是指整个社会对法律至上地位的普遍认同和坚决的支持,养成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并且通过法律或司法程序解决政治、经济、社会和民事等方面的纠纷的习惯和意识。在法治民主的社会中,法律和行政法规等由规范的民主程序产生和制订出来,并且其司法和执行过程通过规范的秩序受到全社会的公开监督。
法治强调的是“法律至上”的思想。法治思想的根源是民主,人民主权,是人民通过立法创造了法,法律旨在保护公民的自由。依法治国要求:一是对国家法不允许即为禁止,强调国家必须依法履行职能;二是对公民法不禁止即为允许,强调是保护公民的自由。法治强调法在调整各种关系中的正当性。
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什么是法治?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他对法治的注解是:“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制定的法律应获得普遍的服从;而人们所遵从的法律本身应该是成文的和良好的。”也就是说,法在全社会应该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社会的治理应该遵从良好的法律。托马斯·潘恩曾精辟地论述:“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的国家中法律便应该成为国王,而且不应该有其他的情况。”
依法行政的含义是,由法律给行政机关的权力划出严格的边界,任何行政机关和行政官员都不得越过这个边界。如果越过法律划定的边界,就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就须受到相应的追究和惩处。
⑤ 秩序在法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法的秩序价值
中南 的啊??
⑥ 如何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实现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深入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一、坚持科学立法,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必要前提。迄至今天,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领域、新情况、新特点,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及时制定、修改、完善各项法律制度,使立法更加充分地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更加适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二、坚持严格执法,切实做到依法行政。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法治国家对政府行政活动的基本要求。深入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求必须坚持严格执法,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一是要求合法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二是要求合理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恰当行使自由裁量权,正确使用相关行政措施和手段,避免损害当事人的正当权益。
三是要求程序正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尽可能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应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
四是要求高效便民。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五是要求诚实守信。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
六是要求权责统一。通过科学的法律和其他制度,合理规定和配置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和责任,保持责任与权力的对应;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切实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三、坚持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发挥着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保障社会成员合法权益,建立和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等重要作用。实现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对于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要坚持司法公正。严格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同时理性地权衡案件所关涉的各种社会利益,妥善把握和处理好案件所关涉的各种关系,对各类案件作出正确处理,对各种纠纷予以有效化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要实现司法高效。合理配置司法资源,不断完善司法程序,切实改进司法作风,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全面提升司法活动的效率,有效应对社会生活中不断增长的司法需求。
要树立司法权威。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要切实做到公正、高效、廉洁司法,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全社会要依照宪法的规定,尊重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尊重司法机关作出的生效裁决。
四、坚持全民守法,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社会成员知法、信法、守法、用法,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社会基础: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每一个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模范带头遵守法律;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必须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尤其是在享受自由和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以及其他社会主体的合法权利与自由,必须依照法定的程序、运用法律规定或法律允许的方式与手段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要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使全体社会成员掌握和熟悉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五、强化监督制约,构建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与机制。社会主义法治是“治官之治”和“治权之治”。要从法律上构建起“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与机制,以保证执政党的权力和立法、执法、司法等各种权力的设置和行使始终不偏离我国民主政治的正确轨道。要围绕权力运行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完善各种权力的配置,统筹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人民法院对于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监督、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以及行政机关自我约束与监督的作用,扩大公民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有序参与,强化人民群众对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广泛监督,同时重视和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要从法律上规范各种监督行为,不断提升监督的科学性、合理性,建设性和实效性。
⑦ 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一)准确定位,规范信访秩序,实现信访工作理性回归
坚持规范信访事项和规范信访秩序相结合,规范信访事项是规范信访秩序的前提,要想规范信访秩序,必须规范信访事项。凡是明确有法律渠道和主管部门的诉求,都不应作为信访事项受理登记。
拓宽向群众宣传政策法律的渠道,告知其选择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的有关规定。如果把不是信访的问题引入信访渠道,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还误导了群众。在畅通信访出口上做实做强,使大量被误导进入信访渠道的上访人,通过教育引导、法律告知引导其退出信访渠道,选择法律途径解决诉求。
(二)强化法治,把信访事项导入法治框架、法律渠道
破解信访难题的根本出路是加强法治建设,推进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逐步把信访事项导入法治框架、法律渠道,依法解决问题。
具体来讲,一要依法解决问题,对法律和政策有明确规定符合解决条件的,一定要做到“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二要依法教育疏导,综合运用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心理疏导、化访为诉、进入程序、依法处置等措施,把涉访人群导入法治框架内解决问题。三要依法惩戒处理,对无视法律权威的违法上访行为,要用法律方式依法处理;对把上访当成诬告、陷害、诽谤渠道的,要强化法律告知,依法追究责任,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四要依法终结信访,坚决维护三级终结的权威;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一律按法律规定,通过审判监督和检察监督、行政复议、国家赔偿程序处理,并结合各部门的纪检监察监督、法制工作监督,强化纠正错误,规范执法行为,坚决维护法制权威,维护法律尊严。
(三)正确引导舆论,淡化信访宣传误导,强化法制宣传教育
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对信访群众的导向作用,客观报道宣传信访政策法规,提高群众对信访的正确认识,引导信访群众依法信访。
淡化对信访特别是越级信访促进问题解决的宣传,不过分夸大和渲染信访的作用,大力营造依法解决问题的舆论氛围,从思想上消除涉访当事人对信访渠道过高的价值预期,引导其自觉选择司法解决途径,在法治程序里化解矛盾、促进和谐。通过对处理违法信访行为等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以案析理、以案说法,有效震慑违法,努力营造依法、理性、有序信访的良好社会氛围。坚持把宣传政策法律和教育引导贯穿于依法治访的全过程,注重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强化法律告知、释疑解惑,教育警示群众防范违法犯罪,实现执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四)强化源头治访,把涉访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县级以下
信访问题的解决和防范关键在基层。要紧紧抓住县级以下有关部门这个解决问题的责任主体和防范源头:一是把矛盾发现在早、化解在小、解决在源头。二是增加县级以下有关部门化解矛盾、依法解决问题的层级,从村组、社区到乡镇、办事处、县区有关部门来真正了解实情、层层化解矛盾。三是对涉访违法行为也要发现在早,处置在小,解决在县级以下。要坚持法制原则,以“合法”还是“违法”作为定性标准,不要纠结于是否为“上访人员”、“特殊群体”,防止违法行为的逐步升级。四是强化责任追究,及时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更好地从源头上发现和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希望那个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⑧ 法治与德治,从古到今,在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两者缺一不可。法治
(1)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 (2)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