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两难
Ⅰ 柯尔伯格提出三种类型的道德两难问题; 3个故事 (1)假设的问题 (2)以内容为主的问题 (3)真实的或实际的
在欧洲,抄一名妇女得了袭一种特殊的癌症,快要死了。医生说只有一种药或许能挽救她的生命。这种药就是本城药剂师最近刚发明的一种药剂。每一剂药的成本是400美元,药剂师要价4000美元。患病妇女的丈夫名叫海因兹,他找到他所认识的每一个人去借钱并尝试了每一种合法的手段,但他最终也只能筹到总共2000美元,仅够药价的一半。他告诉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死了,求药剂师将药便宜些卖给他或者让他以后再付钱。但是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要用它赚钱。”所以,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海因兹感到绝望并考虑砸开药店为他妻子偷药。于是他在晚上撬开了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结果,他被药剂师告到了法院。
(1)海因兹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海因兹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5)海因兹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海因兹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
Ⅱ 科尔伯德的道德两难
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与10~16岁儿童进行道德谈话。两难故事创设了一种道版德两难情境权,要求儿童作出选择。人的行动是应该遵从规则和权威,还是应该遵从与此相冲突的他人的需要与利益?经典的两难故事为:一个名叫海因茨的人,需要一种昂贵的特效药来挽救生命垂危的妻子。他向发明并控制这种药的药剂师提出先付一半的钱,另一半以后再付,却遭到药剂师的拒绝。海因茨为挽救妻子,若偷取药品就违背了社会“不许偷盗”的规则;若遵守社会规则,就使妻子等死。柯尔伯格依据儿童对遵从规则还是服从需要的行为选择,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水平一,称为“前习俗水平”,行为受逃避惩罚和获得奖赏的需要驱使,儿童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还没有发生社会规范的内化。水平二,称为“习俗水平”,儿童认同于父母,并遵从父母的道德判断标准,儿童主要满足社会期望,这时社会规范已开始内化。水平三,称为“后习俗水平”,儿童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此时社会规范已完成内化。
Ⅲ 如果,人真的必须要面对道德两难的问题(如:列车的问题)到底,该如何做抉择
哇塞...这个问题有点大啊。我就举一个例子吧。 Trolley Problem电车难题(有很多版本),1.一个飞驰的列内车出了故障没法刹车,容这时列车行至一个轨道交叉口,出现两条轨道,一个轨道上有五个人,一个轨道上有一个人,(这些人都没有能及时逃离轨道的时间)如果你是司机,你会驶向哪一条轨道? 2.一个飞驰的列车出了故障没法刹车,而轨道上有五个人,这时你站在桥上看到了这一切,你身边有一个胖子,如果这个胖子掉下桥正好可以摔在轨道上阻挡行进的列车,为轨道上的五个人争取足以逃生的时间,你应不应该把胖子从桥上推下去?3.还有一个版本我懒得码字了~
Ⅳ 道德两难的故事最先由谁提出来的
是科尔伯抄格
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Ⅳ 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的情境或问题。 ( )
正确答案:错
解析: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
Ⅵ 道德两难问题
不用杀死婴儿啊 喂奶就好了 甚至让他吮手指也可以暂时阻止一下
而且 如果是外版人杀婴儿 就是凶手权 自己杀自己的孩子 就是英雄
国人肯定讲究留得青山在 所以杀一人 哪怕是成人 保大家不死也是可以接受的 你以为历史上大家都那么清白么 人吃人的情况不要太多了
活下来 你才有资格说话 死了的话没人知道你为什么死
Ⅶ 道德两难故事能有最佳解决吗
道德两难的故事应该是有最佳的解决方案的,因为正确的道德的标准应该是尊重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Ⅷ 什么叫“故事两难法”
两难故事法是心理学家采用的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水平的一种方法,其要求个体考虑是非价值并做出困难的决策,但又不可能圆满解决的假设性情境。
它们是以故事形式描述的两难情境,让被试者对进退两难的道德问题做出回答,从而研究不同文化、阶层、年龄的人在道德认识、道德标准、道德判断上的特点和规律。
最早科尔伯格编制了9个道德两难故事,让被试者评价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其中以“海因兹偷药”故事最为有名,不仅要求儿童回答是非,还要讲出依据。根据被试者的回答,对儿童的道德水平进行划分,并把这一水平的划分作为量表,用来测试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8)道德两难扩展阅读
理论:
1、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1)、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个体以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以为任何一件事只要被惩罚了,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避免惩罚和无条件地屈服力量本身就是价值。
(2)、相对功利为定向。
个体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开始知道了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像市场地位那样的关系来判断的,知道了公平、互换和平等分配,但总是以物质上的或实用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价值的。
2、水平二: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不大理会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这时他们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1)、以“好孩子”为定向。
个体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认为凡是讨人喜欢或帮助别人而为他们称赞的行为就是好行为。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照这种要求去做。对行为的是非善恶,开始从行为的动机入手来进行判断。
(2)、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
这时个体所作判断的根据是相信规则和法律维护着社会秩序,因此,个人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的义务。由于情、法、理三者有时难以兼顾,这一阶段的学生判断善恶常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
3、水平三:后习俗水平,又称为原则水平。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努力在脱离掌握原则的集团或个人的权威,并不把自己和这种集团视为一体,而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想到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其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
(1)、社会契约为定向。
个体开始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也可以因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判断好坏时,认为只有兼爱的行为者才是道德的,错误的行为可以根据其动机是好的而减轻对其责难的程度。但并不因为动机良好而将其错误的行为也看成是正确的。
(2)、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以人生的价值观念为导向,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正义、公正、平等、尊严等等这些人类最一般的伦理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并根据自己所选定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行为完全自律。
Ⅸ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问题除了“海因茨偷药”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实例
自杀抄的道德两难问题。如果一个袭人对其他人有很大的责任,则这个人应该坚持下去。可是,与病魔的争斗太痛苦了。
某小镇有一对兄弟,十分窘困,想偷偷离开,可是没有钱。于是哥哥在一家商店偷了1000美元。弟弟则向一位老人借钱。这位老人是出了名的好心肠,弟弟撒谎说,自己生了严重的病,急需钱手术,希望老人借给他1000元,病好之后还给他。其实,弟弟没有病,更不会还钱给老人。老人虽然与弟弟素不相识,却给了弟弟钱。最后,兄弟两人离开了小镇。1、哥哥偷钱和弟弟骗钱,谁更坏?为什么?2、你认为欺骗老人是最坏的事情吗?为什么?3、一般而言,人们为什么应该信守自己的诺言?4、对你不十分熟悉的人、或者可能再也见不着的人,信守诺言还是重要的吗?为什么是或为什么不是?5、为什么不应该偷商店的东西?6、财产权有什么重要性?7、人们应该遵守法律来做事吗?为什么应该或为什么不应该?8、老人把钱借给弟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吗?为什么是或为什么不是?
Ⅹ 道德两难是什么教育学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是他道德阶段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讲的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