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动机

道德动机

发布时间: 2020-12-19 15:09:47

① 如何进行道德评价,从动机论和效果论两方面论述

伦理学复要研究道德评价,不能不涉及制动机与效果问题。人们对别人或被别人进行功过是非道德善恶的评价,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这个问题。那么,怎样正确地认识动机与效果以及道德评价的关系呢?在对一个人进行道德评价时,是以他的行为的动机还是以他行为的效果为根据呢?在历史上,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一种是动机论,即认为应当以动机为道德评价的根据;一种是效果论,认为应当以效果作为道德评价的根据。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文艺批评,文艺作品的好坏标准时,提出了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论。但是,出于我们对毛泽东同志的论述的理解不同,运用不当,在理论和实践上仍不免引起一些新的混乱。“

② 道德动机在道德品质形成中有哪些作用

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其基本观点为:
(1)道德品质的发展与人的认内知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容密切关联;
(2)道德品质的形成取决于道德动机、道德判断和道德认识;
(3)要根据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去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

③ 对一个行为的道德评判应该主要依据行为人的动机还是行为造成的结果

在教育领域中,道德评价是指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对行为的是非、好坏、善恶进行评定和判断的过程。道德评价的过程,贯穿在道德认识发展的始终。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有助于道德信念的形成,也是对道德行为的一种积极的强化。

如果只是靠着自己的直觉和推测来判断这个人做出这个行为的动机继而用这个标准进行评测,未免也有些过于自我臆测了。那么我觉得要想来评判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最主要的还是要看这个行为本身所形成的一系列原因、结果、动机,用一套完整的体系对其进行评判地才好。

④ 如何理解道德行为与道德动机是辩证统一的

行为的发生是由动机推动的。
之所以想吃冰淇淋,那是因为内在想吃冰淇淋的动机所推动。

所以动机和行为是一体的。
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也是一样。

望采纳

⑤ “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A 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动机 D.道德意志

A道德认识

⑥ 不是看行为道德而是看行为动机是否正确是哪种伦理理论

一、道德行为的理论认定

对一个行为作出判定,一般是从评价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的,特别是道德评价。正确的认识道德评价在社会中的地位,对道德行为作出具体的认定,能够更好的使得人们对某种道德行为的实施有一个具体的、清晰的认识。

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中讲,道德中的“道”其实蕴含着两层意义:“一是行动的方向”‘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二是行动的方式 ‘一达之谓道’(《说文解字》)。”[2]而道德中的“德”是指品德、德行即道德品质,其本义为:“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四书集注·学而篇》)由此而知,道德中的“道”是行为的外在表现和规范,具有易变性和不稳定性;而道德中的“德”是行为的内在表现和规范,具有内在性和稳定性。从评价的角度,可以理解为,道德中的“道”是行为评价的实际效果,是根据某一行为规范行事的实际后果,主要体现在社会对个人的评价。道德中“德”是行为评价的动机,是行为者自主自愿的、内在的心理规范,主要体现在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就是说道德行为是具有自知性、自主性和自择性。自知性指行为者是有完全行事责任的人。一个患有精神病的患者,无论其做出怎样的有利于社会的行为,那都不能看成或称为是道德行为。自主性指行为主体是自律的,是自己为自己立法,是意志自由的行为。自择性指行为者是自主、自愿选择的行为,不是外界强加给自己的。本文主要从道德评价中的动机与效果这一层面,对道德行为做理论上的评价和认定。

二、道德行为中的动机论和效果论

“行为的主观因素便叫做动机,行为的客观因素则叫做效果。”[3](P.356)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主张,动机和效果的辩证统一,二者不可分割、互为条件又相互渗透。而王海明主张:“动机效果分别论——评价行为者品德依据其动机;评价行为本身依据其效果。”[3](P.357)有学者对其观点进行了批判,他举例子说,某人勇敢的救落水儿童,但是儿童没有救活还搭上了另一个人的生命,我们能说他是一个作出了极其不道德行为的道德品质人么?显然这是无法理喻的。有的学者虽然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论,但是同时说明了“个人的动机决不是在真空中孤立存在或者任意驰骋的自由意志。”[4]动机是行为的思想意识、心理因素,是行为者对于所从事的行为的思想,也是对行为的目的和行为手段的思想,亦是对行为结果和行为过程的预想。张黎夫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动机与效果的阐释模型。他认为:“道德活动是道德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活动过程既涉及道德主体的主观性要素,如动机、意志、道德实践能力,又涉及当下的客观环境要素,如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5]有的学者认为,要根据道德活动的具体环节(动机、行为和效果),进行道德评价。综上所述,对某种道德行为进行评价时,动机与效果是分不开的,只看其中一个是不全面、不彻底的。

(一)动机论分析

动机的产生一定是要有一个行为,行为是有意识的主体出发的行为,我们称之为行为者。行为者的德性与行为,是一种主观的、观念的、意识的东西;而不是客观的、实际的、物质的东西。所以,对行为者的德性进行评价时,不能依据实际发生的后果和行为的实际的效果。道德中的“德”是一个人品行和德性的表现,是善心,善行。对行为者品德做出评价时,应只看动机,不看行为之实际效果。见义勇为者跳水救落水儿童,但是由于突然发生意外,没有把儿童救活。我们可以说他的品德是好的,是好人。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事情的实际效果虽然是不好的,但动机却是好的。因此,评价一个人的“德”应只看动机,而不看实际之效果。

“只有存在于思想中的目的才属于动机,而实现的目的则属于效果。”[6]例如,我们说见义勇为是一种道德行为,有行为的发生,就有一定的动机,而动机是存在于思想中的,实现了思想中的这个目的是效果。但是当人们见义勇为时想要到达的是善的效果,看到遇到危险的人被救成功,这样才会达到思想中的目的。所以当我们发出道德行动时,指导我们去行动的不是客观的规则,而是和我们自己的意志密切相关的主观的行为准则。这种主观的行为准则,怎样去判断,就需要我们有一种判断和选择的能力,这种能力用康德的话说就是实践判断力,也可以称为道德实践能力。张黎夫提出道德实践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道德判断与决策能力;其二是相关的业务技能;其三是统御环境的能力。他认为:“客体现存状态总是处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要改变客体的状态,道德行为主体就必须具有审时度势、有效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转化不利因素或尽量减少不利因素的能力。”[5]见义勇为是在紧急情况下发生的,出手相救的见义勇为者也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但这就需要他们有一个道德实践能力。如果看到有人落水,你想出手相救,而你又不会游泳,这时根据你的判断和决策你可以拨打求救电话或者高喊可以相救的群众。这就是在事发突然的情况下,需要你做出的反应,也是需要个人的一种能力,判断能力。

⑦ 教师道德评价的依据就是看教师道德行为的动机怎么分析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张小勇教育是关系国家发展乃至民族存亡的事业。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传道授业之重任,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的发展首先在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本人从事中小学教育26年,对教育、教师职业的认识也经历了憧憬—迷茫—感悟这么一个曲折的过程。下面我就本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和自身提高谈几点浅见,与各位同道中人(农村基层教师)分享做教师的苦与乐。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成就了像孔子、陶行知这样的享有盛誉、思想不朽的大教育家,但更多的是默默无闻、教书育人、敬业奉献的,平凡而又可歌可泣的基层老师。自古教师便顶着“先生”的光环固守着清贫,满头白发时细数着“满天桃李”,享受着为人师的那份荣耀而怡人自得,亦可谓幸福。随着整个社会价值观的物质化,老师头上那“先生”的光环逐渐暗淡了,为人师表的内在控制力减弱了。就我所见,农村老师职业道德整体状况不够理想,又因为男教师承受的家庭生活压力比女教师要大,所以普遍情况是男教师敬业精神还要比女男教师略逊。一、换种心态看自己。教师,尤其是初中教师工作压力大,一个好教师上班期间可以说是全天候、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的,全无放松之时。而老师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又不容乐观,方方面面的压力使教师产生懈怠情绪。面对如此状况,该如何调整心态、提升师德呢?我认为首先要换种心态看自己和自己的工作。做一行爱一行,要热爱自己的职业,不可盲目与其他行业攀比,妄自菲薄。我认为既然自己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应当热爱自己的事业,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就应当把这事业当成最光辉的事业,就像魏书生老师那样勤恳工作,甘愿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事情,有委屈有忙碌有琐碎,甚至有时觉得有些工作没有意义,感觉有些痛苦,实际上你做工作的时候做事就做事,不要患得患失地考虑过多,影响心情。事情反正要做,就专心去做。想着为孩子而做,让内心和谐,自我减压,轻松对待。面对不能尊师重教的个例,我个人认为也大可不必有郁闷甚至愤懑之心而觉得教书没意思,而要有服务意识客观地分析,教师亦是一门职业,我们工作的对象便是学生,我们的服务的终极目标便是学生的成功、家长的满意。试想,我们穿着漂亮衣服引人注目时,谁又想到过感激设计师和制衣工呢?把本职工作平凡化,把教育工作入行标准和工作要求特殊化,有助于教师保持平和心态去工作。二、换个角度看自己。各行各业皆有厌倦之时、烦心之事,同样道理,各行各业也有各自成功之喜、收获之悦。领导的前呼后拥、呼风唤雨与老师无缘;商人的日进斗金、穷奢极侈于老师亦只是传说。不如换个角度看自己,懵懂少年经你传道、授业,培养为家之脊梁、国之重器;迷途羔羊受你的指点、感召,成长为阳光向上的青年才俊。他们迷茫之时真诚地希望得到你的帮助,成功之日没忘记道一声“老师、谢谢您”!这份为人师表的高大;助人成功的满足是其他行业享受不到的幸福。20年、30年以后,你已是桃李满天下,弟子遍神州,虽是守着清贫养老于故里,然敬重的眼光遍布于周身、由衷的问候来自天南海北,这也是钱权所不达的荣耀。我相信那时候对自己一生所热衷的工作你会觉得无怨无悔。三、提升高度看自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优先发展”等等,都是在提醒我们教育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教师于教育的重要,同时对从事教育的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教师的业务水平,敬业精神,行为举止,工作热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的家庭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的兴衰。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肩上责任不可谓不重、教师工作的意义非凡,我们是文明的使者,我们是人类发展进步的主要传承者。每一项发明、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身影。从这个高度看待自己的工作能更多地看到自身形象的高大。四、如何做?1、热爱你的学生。既然入了教育这一行就应该热爱这行,要有高尚的师德首先必须爱你的学生。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不管是哪个模范教师的感人事迹,都提到了这一点,“爱生如爱子”是师德的一个重要体现。他们在生活中平凡的举动,却是伟大的师德体现。从中我深深的懂得: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真正从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去关心他们,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深入到学生中去,关注他们的举动,观察他们的言行,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很好的为学生服务,这样就在他们中树立了威信。我们哪个老师不想让每个孩子好起来,我们教师辛勤劳动,满腔热情地把自己的所知所解与孩子们一起分享,用自己的心血精心哺育下一代,希望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后并不企求给自己个人带来什么好处,这种爱难道不是一种无私的爱吗?可遗憾的是,我们明明对孩子们是一视同仁,可大部分的孩子为什么却没有感受到我们的这种爱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对这些孩子平时赞赏不够多,也可能当这些孩子犯错时,我们教师总是以发泄心中的愤慨为目的,缺乏与孩子交流、沟通的诚意,无意中已伤了孩子的自尊,它时时鞭策着我,热爱学生就意味着尊重学生,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要认真考虑自己对孩子的每一意见,每一做法,无论如何都不能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我觉得热爱学生还意味着热爱一切学生,让爱的暖流流进每一个的心田。2、用规范的言行,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 “无德无以为师”。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他对祖国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和未来的爱,都表现在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的落实上。率先垂范就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就是潜够默化、影响深远的教育。作为教师的我们,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本身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表现为教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必须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勿庸置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除了父母长辈等家庭成员之外,就要数教师了。教师必须处处、时时、事事、言言、行行,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教师言行上不严谨,势必会不知不觉地对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毕竟他们年龄还太小,对于是非、善恶、美丑还没有成熟的概念和判断的经验。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高大的、可信赖的,教师言行的好与坏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砥砺师能。 作为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本领。现代教育的授业不只是传授经典、教会教材上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探索未知的本领。这就要求老师也应该更新观念,不断学习,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处于思想和学术的前沿,以适应社会的变革,知识的更新。4、锤炼师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高尚的师德也必须从点点滴滴做起,从每一次教育行为做起。所以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做好常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是锤炼师德的基础。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与各位同行共勉!

⑧ 为什么说德育的起点是激发品德发展动机

德育程按照社要求受教育者自身身发展水平计划目促使受教育者思想发变化程促使受教育者思想情意志行发变化程
德育品德:品德发展程德育于发展程调节指导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自身品德发展规律德育调节程
德育构要素:教育者(组织者发行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
德育矛盾;教育者受教育现教育水平间矛盾总起说种社矛盾
德育基本规律:情知意志行(衡量德育水平高低高标准)知起点行终点情教育起点引起受教育者内部思想变化期反复发展程交往统面素
德育原则指导德育纲领于德育内容德育德育组织都具重要指导作用
德育原则:导向原则疏导原则材施教原则知行统原则集体原则尊敬信任严格要求原则面疏导纪律要求原则积极引导克服消极原则致性期性原则
德育模式: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模仿模式价值澄清模式
德育途径:达德育目标渠道德育途径主要两种:思想道德课科教;社实践课外校外班主任课共青团班等
德育:完德育目标教师教间相互作用
德育:说服榜陶冶熏陶实践品德评价品指导
影响德育依据:德育目标德育内容身发展发规律性
我德育途径:社区理健康辅导基革命教育滴
我德育问题:重智力教育轻德育忽视德育首要位
德育目标切实际
德育内容脱离
知行统
缺乏吸引力染力
形式主义夸张主义盛行
改革趋势:重视德育首要位
德育目标要切合实际
德育内容应该实际行习惯性品质发展水平相适应
知行统:社实践工作
德育应该种
应该制宜

⑨ 心理学:根据动机理论,请解释耶克斯道德逊定律.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版是线性关系,而是权呈倒U形的线性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上述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以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下的工作效率最佳。

热点内容
16岁具备法律责任么 发布:2025-01-10 17:05:58 浏览:270
14岁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0 17:05:52 浏览:758
李林法学 发布:2025-01-10 16:58:28 浏览:449
老百姓最关心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1-10 16:31:40 浏览:400
经济法本科属于什么学科门类 发布:2025-01-10 13:31:54 浏览:969
裁定书发生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0 13:22:08 浏览:623
合同法设备修理保修期 发布:2025-01-10 12:21:32 浏览:169
关于道德的俗语 发布:2025-01-10 12:10:18 浏览:798
厨柜售后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0 11:54:42 浏览:865
劳动合同法五金一险 发布:2025-01-10 11:54:02 浏览: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