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上善若水
㈠ 道德经上善若水翻译
原文: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专、善时;夫唯不属争,故无尤。 快乐 翻译 :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满意请采纳
㈡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
解 释: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至善,最完美;专
水:这里属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
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其与金沙江合流后的一段,古时亦称若水。[1]
通俗一说: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㈢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几章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其意思就是最高的德如同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处于人们所厌恶的低微之处,因此接近于道。上善之人,居住之地像水一样不争名利,心灵像水一样玄渊深沉,接人待物像水一样仁爱相亲,言语像水样准时守信,治理国家像水一样安定清明,处事像水一样灵活应变,行动像水一样灵活应变。正是因为他像水一样与世无争,所以圣人从来没有过错、没有积怨。
在此,老子的重点不在于水,面是通过水形象来表现“道”体的品性,通过对水品性的详细描述,来引导人们在为人处事当中应该像水那样利万物而不争,如果人们可以这样做的话那就是对“道”的最高领悟。
(3)道德经上善若水扩展阅读: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㈣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该怎么理解
“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㈤ 老子《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到底在表达什么看过才知道
水是万物之源,它滋养世间万物,无孔不入,从不与世间万物相争。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想表达的就是人应该像水一样心怀天下,但要学会恩泽万物而不计名利,要拥有一个广大的胸襟与包容万物的气度 。水至善至柔,刚柔并济,水静时清澈无波澜如明镜般透明无暇,动时则汹涌彭拜,波涛汹涌。
滴水石穿绝非一朝一夕,这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信念。世上最柔软的东西莫过于水,它是源源不断的,它是无处不在的。它的存在就是要教会世人为人处世的,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存在,是不可缺少的东西。
㈥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复的意思是:制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拼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释义】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出处】《道德经》。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译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善于使万物获益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
(6)道德经上善若水扩展阅读:
成语作者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春秋时期),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说涡阳)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室吏(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㈦ 上善若水 原文…
原文复:
《道德经》第八章制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同诸葛卧龙所注《人力无为。人意争万物而不让,取万物之所善,故几于盗矣。居福地,心魔渊,与伪善,言伪信,政自治,事利能,动善时。夫无不争,故深尤。》之意相反也!
(7)道德经上善若水扩展阅读
译文:
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样,水善的表现形式是:滋养万物而不争功,甘居众人之所唾弃,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起居善于选择吉地,心态善于融入平静,交流善于把握仁爱,言语善于表达诚信,政见善于治理国家,处事善于发挥能量,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由于他不刻意地去争权夺利、争功钓名,所以他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忧郁,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忧难。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
㈧ 道德经中所说的“上善若水”是何意
这是德的最高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就是没有执着的善的,水利万物是本版能,处身无权私利万物,尽能力去作又不持德!老子讲上德不德,那么通常人们会有一个范围标准来形容,这个人的德行操守!老子讲真正有道德的人不会以自己的能力而居功如水一样利人利事而无争!上善如水是没有境界的境界,并没有一个境界叫作上善如水,水的本能就是利万物,同样人有能力干好事也有能力作坏事,这个能力是本具,只是用不同!老子说处柔居下大智若愚,就是真正大智者往往表现的谦虚的象愚人无所作为,水平实平淡平常!在道学上修身养性注重的是心性的解脱恢复自然的平静平淡!因为最高的境界就是没有境界的境界,自然清净无为的超越与道合,那么平常人要如何做才能办到呢?修善行不执善内心没有对立善恶是非的执着,至善和谐不见人别人的过失身心安定慢慢也就清净自然如水,六欲不生三毒贪嗔痴自然消灭!
㈨ 《道德经》书中的“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书中的“上善若水”,应该联系老子的一整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来理解,意思就是说作为一个真正善良的人,应该像水一样清纯善良、滋润万物,对世间万物只有利而无害,懂得包容和谦让世人,不与世人产生争端和矛盾。
上善若水应该得到弘扬上善若水这种为人观念是我们现在缺乏的,如果很多人都能够静下心来体会其中的意境,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把这种与人为善的心态贯穿下去,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心态就会发生改变,这是从内心的真正变化,会为人类和社会带来很大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