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人才培养

法治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 2020-12-19 22:49:12

① 建设法治中国献一策

建设法治中国,培养法制人才
法治人才培养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保障
法律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在制度与人的关系上来看,好的制度还要靠人去执行,制度本身也要靠人去制定。明代海瑞即言:“得其人而不得其法,则事必不能行;得其法而不得其人,则法必不能济。人法兼资,而天下之治成。”这说明,要推进依法治国建设,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绝对是一个关键因素。
法治工作队伍既包括法治专门队伍,也包括法律服务队伍;前者包括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后者主要是律师队伍;在广义上,法治队伍还应包括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队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一个立体、动态、有机完整的体系,它包括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法治人才队伍是法治保障体系中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着其他体系的形成和实现。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以及促进全民守法的重任才能得到更好地实现。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进入本世纪的10多年来,经过恢复、重建、改革和发展,在我国以法学学士、硕士、博士教育为主体,法学专业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法学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在招生人数、向国家和社会输送法治人才方面形成了相当规模,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要。据粗略统计,1977年,全国只有三所法律院系,1978年全国法学专业共有在校学生223人,到1990年全国已有70多所高校设置法律院系或法学专业,1999年这一数量已经超过300所,而现在全国有600多所高校有法学本科专业,全国每年招收法学本科生超过10万,在校的法学本科生超过了40万;300多所大学或者研究机构招生法学硕士或者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年度招生约2万人,在校生规模超过6万人;有40多所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具有招收法学博士的资格,法学博士研究生年度招生超过1000人,在校生规模大约3000人。法治人才队伍的壮大,为推动中国的法治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同时,我国的法学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还不够深入,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不足。法治人才的培养面临着多重矛盾和困境,主要包括规模和质量的矛盾、现实需求和供给不足的矛盾、模式化培养和多样化需求的矛盾、法学教育和司法考试的矛盾等。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一方面,法律类专业扩张迅速,但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就业形势严峻,法科毕业生总体上供过于求,法科毕业生就业率非常低,近年来甚至被排到了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而被警示,已经就职的多数人也从事着与法律无关的工作;另一方面,人才培养规格单一,难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法治人才的需求,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法治人才十分短缺,尤其是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和涉外高端法律人才严重不足,以至于我国涉及世贸和其他国际争端的官司往往要请国外的律师,面临很大的泄密风险,相关国际组织中的我国法律雇员也少得可怜。因此,有人指出,我国法学教育现在面临的最基本问题是学生的就业生存,还谈不到培养的法学人才怎么引领社会发展,怎么参与国家、国际社会的事务与秩序构建。这种观点虽然不够全面,但也有一定道理。这些都为我国法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强我国法治人才培养需要创新培养机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法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机遇。法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严密的逻辑体系,这决定了法治队伍的基本特点也在于其专业性,要求具有法律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即以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家为核心的法律职业人员所组成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它必须经过专门法律教育和职业训练,是具有统一的法律知识背景、模式化思维方式、共同法律语言的知识共同体;其成员间通过长期对法治事业的参与和投入,达成了职业伦理共识,是精神上高度统一的信仰共同体。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成为我国法治社会生活的内在要求。法治人才队伍和法律职业共同体不会自发形成,而需要培养。虽然培养的渠道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无疑是专门法学教育机构的专业培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法学教育。与此同时,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和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贯彻其中,来加强法治人才的培养。结合四中全会精神和我国法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满足法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夯实法学教育基础。在技术的教育之上是思想的教育。法学教育应当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组织编写和全面采用国家统一的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纳入司法考试必考范围。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规范、基本能力的训练,使之有清晰的逻辑思维,有较好的组织材料、推理、表达的能力。
第二,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培养法律职业操守和职业伦理。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在知识与技能教育之外,进行深入细致的职业伦理教育,使得培养出的人才具有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公正意识,为全民法治素养的培育奠定基础,以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第三,进一步明确各层次法学教育的定位,实行法治人才的分类培养。法学本科教育、法律硕士教育、法学硕士教育、法学博士教育等不同层次教育有各自的功能和目标定位。法治国家建设既需要立法人才、行政执法人才、司法人才等法治专门队伍和律师等法律服务队伍,也需要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人才队伍,法律职业人才和法学学术人才宜做分类培养。其中,法学学术人才培养应当少而精,而法律职业人才培养则是主要任务,为此应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
第四,建设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的需要,应当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涉外法治人才。
第五,健全政法部门和法学院校、法学研究机构人员双向交流机制,实施高校和法治工作部门人员互聘计划,重点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的高水平法学家和专家团队,建设高素质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等。

② 中国政法大学大一入学宣誓词是什么

当我步入神圣政法学府之时
谨庄严宣誓:
我自愿献身政法事业
热爱祖国 忠于人民
严于律己 尊师守纪
勤奋学习 求实创新
团结互助 全面发展
挥法律之利剑 持正义之天平
除人间之邪恶 守政法之圣洁
积人文之底蕴 昌法治之文明
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奋斗终身!

③ 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青少年应该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青少年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共同理想和版最高理想。
2、发扬爱国权主义精神,艰苦创业精神。
3、增强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开拓进取精神。
4、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和本领。
(3)法治人才培养扩展阅读: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广大青年就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具有不竭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前途无量的民族;具有不竭创新精神的国家,才能成为繁荣昌盛的国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把这一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青年人风华正茂,最少保守思想,最具创新潜力,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走在全社会创新的前列。
要勇于创新,带头树立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保持创新锐气,努力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作出应有的贡献。
要善于创新,把创造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寻求突破和日积月累结合起来,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努力取得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

④ 请了解的朋友介绍一下台湾高雄大学

为配合政府产业政策发展,推动亚太营运中心(即南部科学工业园区、高雄多功能经贸园区与国际仓储加工转运中心),协助高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并支援传统产业外移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於2000年2月1日成立国立高雄大学,成为千禧年唯一新成立的国立大学。

本校自2000年设校之初,从仅有西洋语文学系、法律学系、政治法律学系、应用经济学系、应用数学系、电机工程学系等6个大学部学系,一直持续成长至今拥有大学部19个学系、4个独立研究所(18个系所有硕士班、8个系所有硕士在职专班、3个系所有博士班)、5个EMBA硕士在职专班的傲人规模,成长速度居大学校院之冠,未来将继续朝向设立新颖、符合时代潮流的系所努力
国立高雄大学於民国89年2月1日成立,第一年经教育部核准成立六个学系,法律学系为其中之一,并自89学年度招生。
本系著重於法学教育传统科目的教学暨研究。传统法学科目是历经岁月洗鍊的法学精华,是目前法学教育的主流,是法学向新领域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扎实的厚植传统法学科目之研究暨教学,才能为法学教育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固的磐石。

传统法学教育科目主要指民法、商事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宪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国际私法、国际公法、强制执行法、法理学、法制史…等。本系除了强化传统法学之教学研究外,另将劳资、环保、技术移转、智慧财产权、国际经贸等法律问题列为教学之重点,以因应社会发展之需要。另外,本系亦重视科技整合教育,提升教学之品质。

本系现有专任教师九位,兼任教师八位,学生数硕士班一百三十七人(含一般生及在职专班),大学部二百三十一人、二年制在职专班四十八人,总计四百一十六人。惟目前二年制在职专班已停止招生。

贰. 发展重点

学士班(包括二年制在职专班) 硕士班
1.民商法之教学暨研
2.刑法之教学暨研究
3.民事诉讼法之教学暨研究
4.刑事诉讼法之教学暨研究
5.宪法、行政法之教学暨研究
6.法律哲学之教学暨研究 1.民商法专题与比较研究
2.刑事法专题与比较研究
3.智慧财产权专题研究
4.资讯法专题研究
5.欧体法专题研究
6.科技法专题研究

参. 毕业生出路

除继续深造就读国内外研究所,日后为法律学者外,得参加律师、司法官、检察事务官、公证人、观护人等国家考试,从事神圣之司法或司法行政工作,亦得经甄选担任法官助理,或至公司行号担任法务人员。由於国家及人民对法治社会的期待,本系毕业生发挥所学之机会甚多。

本系二年制在职专班,可学习到第二专长或接受到进阶的回流教育,以加强就业机会或增进职业需要,亦可继续深造或从事法律实务工作。

硕士班毕业生,已具法律之专业,除可继续至博士班深造外,可充分发挥所学,从事法律之专门职业工作。

95年及96年本系毕业生在国家考试上均有不错的表现,95年大学部93级李音仪考上司法官及律师,96年大学部94级刘美香亦同样双榜,另有7位律师及十余位考上各种国家考试。

肆. 愿景

一、配合国家法治建设,培育法治人才:

国家建设除应进行经济建设、交通建设、国防建设等有形建设之外,尚应配合法治建设方能达成长治久安之目标;台湾过去进行十项建设、十二项建设,及现在进行的亚太营运中心计画,都为提升国家经济力量、促进交通发展及厚植国防实力等有形力量,奠定了深厚之基础;但经济成长须法律制度相互配合,国家长远之计仍应培植法治人才,完备国家制度,使政府依法行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方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并晋身於先进国家之列。台湾民主政治的发展,於总统、副总统的实现「直选」已达最高境界,然社会意见不同,常有脱序现象,要达「心灵改革」的理想境界,首赖法治建设,民众必须具有高品质的法律素养。高雄大学系综合性大学,本系之设立不仅对未来高雄大学学生之法学教育提供了研究学习的环境,并且在为国家培养法治人才方面,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二、均衡南北法学教育迄今之发展差异,成立南部法学教育之重镇:

从台湾大专院校法律学系之分布情况观察,综合性大学法律学系主要分布於北部,南部之综合性大学仅有成功大学与中正大学设有法律学研究所与法律学系,对法学人才之培育尚嫌不足,大高雄地区之民众数十年来一直期待中山大学设立法律学系,迟未能实现。高雄是南部重镇,本系的成立均衡了南北法治教育之差距,亦成为可提供大高雄地区法治人才以作为因应未来经济与政治发展的重要培育中心。

大学之使命不但在培育接受高等教育之学生,而且可经由学生、教师提供对於周遭城市文化气息之灌输及知识之传播,藉以提升民众的品质,高雄大学在肩负此一使命之下设立本系,同时提升了以高雄为中心的南部地区法治教育水准。

三、针对高雄地区工业、人文特色培养特定领域之法学人才:

高雄是台湾之工业重镇,因为工业发展所引发之问题,诸如:劳工问题、环保问题、土地问题、智慧财产权问题,技术移转问题,甚至都市计画问题等等都日趋严重。高雄是台湾最大的港口,世界第三大货柜港,亚太营运中心的国际海运转运港,其因具有浓烈之国际性,因此亦引发了航海、保险、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等相关问题,上述之领域均有待培养高级之法律专才以应需求。综观我国各大学法律学系所开设之法律专业课程,虽多少与此有关,并有一定之成就,但既未将上述领域专才之培养作为建院建系之重点,高雄大学纡衡发展前景,及培养解决上述问题之法律人才,经反覆周详之讨论,除强化基本法律课程之教学研究外,亦将劳工问题、环保问题、土地问题、智慧财产权问题、技术移转问题、都市计画问题、航海问题、保险问题、国际经贸问题等领域当作法学教育之重点,以凸显高雄大学法学教育之特色。

四、提供法学推广进修教育及社区发展教育之环境:

鉴於全面提升国民法学知识与培养健全法治观念之必要,本系之任务,除校内学生之法学教育外,尚应在法学领域进行推广教育及进修教育,以符终身学习社会的教育改革理念。目前本系开设之推广教育学分班,大幅地提供了政府员工、企业经理人才、劳工及当地住民进修法律课程之机会。

五、筹组法律服务社,提供住区居民法律服务:

法律服务社之成立,一方面提供住民法律谘询,健全社会法律价值,另一方面,经由服务过程,可同时提供学生实习机会及社会正义的观念。本系支援设立之法律服务社基於上述理念,加入服务的成员除了本校法学院教授、研究生、大学部学生,更邀集了南部地区实务界之司法官、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共同为住区居民提供功能更完整之法律谘询服务。

⑤ 如何创新法治人才培养

1、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高水平法学师资队伍,是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2、优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
3、优化法学课程体系。
4、优化法学实践教学。

⑥ 安全生产如何管理好

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严细业务保安管理,压实安全生产责任

1、严格落实“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强化领导责任、技术责任、现场责任、监管责任,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严抓严管,推行安全生产责任落实述责,建立各党、政一把手安全生产履职正、负面清单,年终考评,检视责任落实。

2、严细业务保安管理。

理清安全综合监管与职能专业监管的关系,明确职能专业监管为安全综合监管的前置条件;

强化生产组织、技术支持、设备支撑、人力保障,各职能部门制定生产、技术、设备、人力业务范围内的安全管理标准,界定交叉业务工作界面,简洁高效、服务生产,落实职能管理责任;

强化各生产单位安全保证体系作用,建设以班组建设为重点的安全基础保障能力,做实自主管理,强化过程管控。

3、严格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责任,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树立“安全是干部最大的政治,安全是员工最大的福利”的意识,消除“凡安全的事就是安全人员的事”的错误观念和理解,明确业务与安全责任同等重要,敢于担当,不能偏废。

4、严肃责任追究,以各单位安全绩效考评为基础,以职能管理负责人履职为重点,以生产单位负责人尽责为保障,推行无后果责任追究,施行不安全事件主体责任、职能管理“一事双查”,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追责。

二、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强化安全风险管理

《意见》第二十一条里指出:强化企业预防措施。企业要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所以要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观念,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重大隐患治理情况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实行自查自改自报闭环管理。

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三同时”制度。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的标准化。开展经常性的应急演练和人员避险自救培训,着力提升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三、加强职业病安全学习、完善职业病防治体系

《意见》第二十五条里指出:建立完善职业病防治体系。将职业病防治纳入各级政府民生工程及安全生产工作考核体系,制定职业病防治中长期规划,实施职业健康促进计划。

(6)法治人才培养扩展阅读:

安全文化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以人为本”这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安全理念渗透和安全行为养成),内化思想,外化行为,不断提高广大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把安全第一变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为。由于安全理念决定安全意识,安全意识决定安全行为。因此必须在抓好员工安全理念渗透和安全行为养成上下功夫。要使广大员工不仅对安全理念熟读、熟记,入脑入心,全员认知,而且要内化到心灵深处,转化为安全行为,升华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企业可以通过搞好站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来实施,如根据各时期安全工作特点,悬挂安全横幅、张贴标语、宣传画、制作宣传墙报、出版通讯、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片、广播安全知识,在班组园地和各科室张贴安全职责、操作规程,还可在班组安全学习会上,不断向员工灌输安全知识,将安全文化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还可将安全知识制作成视频、电子杂志、幻灯片、动画发给员工,让员工自觉学习。

安全法制

应加强国家立法标准和政策,变成强制性法规;加强与国际接轨的认证标准,规范行业标准。要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必须坚持“以法治安”,用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安全行为,使安全生产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安全生产法制秩序。坚持“以法治安”,必须“立法”、“懂法”、“守法”、“执法”。

“立法”,一方面要组织员工学习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条例;另一方面,要建立、修订、完善企业安全管理相关的规定、办法、细则等,为强化安全管理提供法律依据。“懂法”,要实现安全生产法制化,“立法”是前提,“懂法”是基础。只有使全体干部、员工学法、懂法、知法,才能为“以法治安”打好基础。“守法”,要把以法治安落实到安全管理全过程,必须把各项安全规章制度落实到生产管理全过程。

全体干部、员工都必须自觉守法,以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为目标,才能避免和减少事故发生。“执法”,要坚持“以法治安”,离不开监督检查和严格执法。为此,要依法进行安全检查、安全监督,维护安全法规的权威性。

安全责任

必须层级落实安全责任。企业应逐级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责任书要有具体的责任、措施、奖罚办法。对完成责任书各项考核指标、考核内容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对没有完成考核指标或考核内容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处罚;对于安全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应对该单位领导和安全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安全投入

安全投入是安全生产的基本保障。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才投入,二是资金投入。对于安全生产所需的设备、设施、宣传等资金投入必须充足。同时,企业应创造机会让安全工作人员参加专业培训,组织安全工作人员到安全工作搞得好的单位参观、学习、取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招聘安全管理专业人才,提高公司安全管理队伍的素质,为实现公司安全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安全科技

要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必须加大安全科技投入,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监控安全生产全过程。如安装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消防喷淋系统、x射线安全检查机、卫星定位仪(GPS)、行车记录仪等,把现代化、自动化、信息化全部应用到安全生产管理中。

⑦ 大学校企合作专业有什么缺点

1、校企合作无法制保障。目前我国职教界的校企合作还处于民间状态,尽管国家已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支持校企合作,但没有真正的法律保障措施,一些地方把校企合作停留在口头上。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甚至不动,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一边热一边冷。无经费保障、劳动准入制度执行难到位。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并切实抓好法规文件的执行,以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2、认识观念有待提高。不少地方的"普高热"还制约着职教的发展,上好大学仍是整个社会公认的理想目标。"学而优则仕"等观念还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推进。国家必须彻底打破旧的人才观念,把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待遇予以提高,以一定的法规文件形式体现出来。

3、学分互认还有难度。教学计划的制定权还在学校,教学实际与岗位需求仍有距离,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滞后在企业发展。因此,政府必须在需求动向上和职业岗位的确定上要有前瞻性,并早于市场需拿出相应的职业鉴定标准。

4、学院的教育改革措施还不配套。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存在这很大差距,按照我们的教学计划培养的人才只能是大众化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5、教学体制有待改革。学院应该鼓励各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不但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而且在资金上给予保障。实际上现在有诸多因素制约着职业院校推进校企合作。

热点内容
医疗机构器械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1 21:06:04 浏览:45
注会经济法中担保的时间 发布:2025-01-11 21:05:09 浏览:379
贵州保护条例 发布:2025-01-11 21:00:27 浏览:122
改年龄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1-11 20:48:30 浏览:370
劳动法第三十八条的内容 发布:2025-01-11 20:12:40 浏览:399
建管所涉及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1 20:07:44 浏览:359
reach法规第七条 发布:2025-01-11 19:57:29 浏览:125
民事诉讼法18条19条 发布:2025-01-11 19:07:54 浏览:238
民法中的监护 发布:2025-01-11 18:17:39 浏览:606
央视社会与法平安365几点 发布:2025-01-11 18:01:47 浏览: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