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立法
㈠ 安乐死是不是合法的
安乐死在中国并不是合法的。
㈡ 哪些国家允许可以安乐死
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有:荷兰、日本、瑞士、美国俄勒冈州、美国华盛顿州、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家。
即便是在允许安乐死的国家,正常的、健康的人想要安乐死是不能的。允许安乐死的,往往是重病缠身的。
比如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给安乐死立法的国家,但安乐死必须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1、由患者本人“深思熟虑”后提出实施安乐死申请;
2、确认患者病情根本无望好转且病人在经受病魔“令人无法忍受”的折磨;
3、向患者如实通报其病情及以后的发展情况;
4、与患者协商并得出结论,认为安乐死是唯一的解脱办法;
5、一直看护患者的医生就上述4条写出书面意见;
6、征得另一位“独立”医生的支持;
7、对病人实施规定的安乐死程序。
荷兰规定,所有上述条件仅是对成年患者而言,对未成年的患者,需要有附加条件:16到18岁的未成年患者可以在同家长商讨后一同作出决定。而12至16岁的青少年,必须由家长或监护人作出决定。
(2)安乐死立法扩展阅读:
我国安乐死的现状:
自古以来,人类始终追求一种“善始善终、安然去世”的理念。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以多种形式对安乐死进行讨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对于安乐死的态度已经从原来的保守拒绝转变为今天的开放和包容。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习俗的国家,忠孝礼仪是历代相传的道德准则,思想观念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种大背景下,对于安乐死的适用问题还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意见,只在学术上有许多讨论,没有形成法律草案,法律也未在这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
但随着安乐死事件的不断增多,未来法律必然会介入其中。根据我国的国情,把安乐死的法律付诸实践具有极大的强制性。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总是利弊相伴,我们不能否认,安乐死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好,可以解除病人的痛苦;运用得不好,就可能成为剥夺病人生命权的借口,被不法不义之徒滥用。
因此,对于安乐死的现实适用问题需要谨慎处理,在充分尊重病人的生命权,排除一切非病人自愿的前提下,制定严格的实施条件程序,才可以有步骤地向前推进。
参考资料:
网络:安乐死-法律规定
㈢ 安乐死在中国是否合法,为什么
中国明确规定“安乐死”不合法的原因是:由于安乐死的问题比较复杂,涉及道德、伦理、法律、医学等诸多方面。安乐死(希腊语:Ευθανασ?α,英语:Euthanasia,eu意“好”、thanatos衍生自死神塔那托斯),有“好的死亡”或“无痛苦的死亡”的含意,是一种给予患有不治之症的人以无痛楚、或更严谨而言“尽其量减小痛楚地”致死的行为或措施,一般用于在个别患者出现了无法医治的长期显性病症,因病情到了晚期或不治之症,对病人造成极大的负担,不愿再受病痛折磨而采取的了结生命的措施,经过医生和病人双方同意后进行,为减轻痛苦而进行的提前死亡。中国的定义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由于安乐死的问题比较复杂,涉及道德、伦理、法律、医学等诸多方面,中国大陆至今(2014年)尚未为之立法。 2011年1月,台湾地区通过《安宁缓和医疗条例》修正案,安乐死立法迈出制度化的一步。依照该修正案,有意愿施行安乐死的病人,必须先由两名医生诊断为不可治愈的晚期病人,并且病人须自愿预先签署意愿书;若病人已处于昏迷状态,则在不违背病人意愿的前提下,由最近亲属出具同意书,还必须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通过审查后,医院可中止或撤出心肺复苏术,即可拔管,停止救治。
㈣ 辩论赛: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
我认为,安乐死不应该合法化,从实施安乐死的具体操作来看,安乐死实施不具有可行性,安乐死其自身具有非常大的不合理性。而且,于社会而言,安乐死不是帮助病患解除痛苦的唯一途径,相比于安乐死,临终关怀或许才是给生命以尊严更好的途径。
1,安乐死在中国合法化将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首先,对于身患绝症的病人,如果允许帮助其选择死亡,那么就有可能改变或减少社会成员对病人生存愿望的支持。人们对于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病人的第一感触将不再是:“你要坚强,勇敢地活下去!”而会渐渐变成:“你都病成这样了,还是安乐死了算了。”安乐死的合法化会使已经病弱不堪的弱势群体处于一种“应该提出实施安乐死申请的”暗示之中。
2,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不高,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更是参差不齐,惠及民生大众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尚未建立,缺乏完善的医疗救护和基本的法治保障。安乐死的定义中的无法救治的标准也因这一状况而无法准确判定,公民自愿摒弃生命权利的行为大多数情况下掺杂着许多无奈的其他原因,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权利自主。除此之外,民众中大多数对于安乐死认知模糊。
3,“安乐死”剥夺了患者的生命,是对神圣法律的蔑视与践踏,是一种违法犯罪的行为;在道德上“安乐死”是对社会公德与文明的玷污与败坏,特别是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它违背了职业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充其量不过是虚伪的人道主义。
一个敏感而有尊严的人,会解读周围的信息。如果他感到自己已经被放弃了,肉体痛苦再加上精神痛苦,将是完全无法忍受的。如果这时候他提出安乐死,那意味着,他要求的不是安乐,而是他不希望再跟这个世界有任何联系了。这样的安乐死,是社会悲剧。
但是,“安乐死”这一社会问题正是顺应时代发展而出现的。然而安乐死毕竟是一个涉及到医学、伦理、道德、法律、社会学、哲学等诸多领域的复杂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实施安乐死有三个条件:
1,医生必须确认病人正在经受着“难以忍受的持续痛苦”,且当代医疗手段根本无法解除这种痛苦;
2,医生必须采取过一切可能的治疗方法,但均宣告无效;
3,医生必须向患者本人求证其自愿实施安乐死,而不得有任何胁迫及威逼的情况发生。
㈤ 安乐死在哪些国家是合法的
安乐死哪些国家是合法的
荷兰,比利时,澳大利亚
目前,积极安乐死只在荷兰和比利时合法。瑞士和美国俄勒冈州的法律则允许间接或消极安乐死。美国俄勒冈州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安乐死合法的地方。1994年,该州通过一项法令,允许医生为只有半年存活期的绝症病人提供他们要求的致死药物。自这项法令1997年生效以来,已有200名绝症病人在该州实行了安乐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目前正在仿效俄勒冈州制定类似的法令。
世界上第一个将积极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是荷兰,比利时则紧随其后。2002年9月23日,荷兰取消了对有条件安乐死实施者的刑罚。目前,比利时和荷兰都准备就婴儿和痴呆患者安乐死问题立法。
瑞士允许消极安乐死,并成立了一个帮助他人死亡的专门协会。英国上院正在审理一项允许自愿安乐死的法案。在日本,有条件的安乐死于1995年得到最高法院许可。哥伦比亚则于1997年立法确认安乐死是临终病人的一项权利。
法国青年樊尚·安贝尔的母亲曾帮助儿子安乐死,这促使法国议会于2005年通过一项法令,给予没有希望治愈或处于垂死阶段的病人选择死亡的权利。
澳大利亚北部地区曾短期承认安乐死合法。有关法令于1996年7月生效,但于1997年3月被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废止。
在全球各地,有很多人为安乐死合法化奔走呼号,但也有很多人坚决反对安乐死。在反对安乐死的人看来,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他人死亡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
㈥ 目前为止安乐死在哪些国家合法化
目前已立法容许安乐死的地方有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和美国的版俄勒冈州、华盛顿权州和蒙大拿州等地。
奥地利、丹麦、法国、德国、匈牙利、挪威、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和瑞士10国,允许“被动”安乐死,只准终止为延续个人生命而治疗的做法。
㈦ 法律安乐死
安乐死的问题在中.国尚未正式讨论,但促使安乐死问题激化的那些先进的医.疗技术,在中.国已大量引进并推.广。1⑨88年7月5日,中.华医学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法.学会、上.海医科大学以及其他有关单位,联合发起召开了“安乐死”学术讨.论.会。与会的各.界代.表一致认为,尽管中.国在实际工作中,安乐死,特别是消极的安乐死几乎经常可以遇到(积极的安乐死,在中.国已经公布至少7个案例,实际上大大超过此数),通常并不引起法.律纠纷,但是考虑到中.国的具体情况,还不存在为安乐死立法的条件。讨论中.出现的分歧意见与国外大体相同。
安乐死“犹抱琵琶半遮面”
自1994年始,全国人代会提案组每年都会收到一份要求为安乐死立法的提案。在1997年首次全国性的“安乐死”学术讨.论.会上,多数代.表拥护安乐死,个别代.表认为就此立法迫在眉睫。看来安乐死立法已不能回避了。但法.律实现的是大多数人的意志,安乐死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意志,眼下尚无科学性的调.查结果。而且法.律付诸实践,就有极大的强.迫性,一旦安乐死立法,它就像横在病人面前的一把双面刃,用得好,就可以真正解除病人的痛苦;用得不好,就可能成为剥夺病人选择生命权.利的借口,被不法不义之徒滥用。
因此,在我.国,虽然上.海等地有悄悄实施安乐死的案例,但安乐死并未获得合法地位。据现行刑法解释,安乐死属故意杀.人罪。对于其法.律后果,一直有两种争论。一方认为,安乐死不能阻止行为的违法性,仍构成刑法上的杀.人罪,但处罚可以从轻。另一方认为,安乐死虽然在形式上具备故意杀.人罪的要件,但安乐死是在病人极度痛苦、不堪忍受的情况下提前结束其生命的医.疗行为,而医.疗行为是正常行为,因而可以阻却其违法性,不构成杀.人罪。
1⑨86年发生在陕西汉中的我.国首例安乐死案.件,曾历经6年艰难诉.讼。医生蒲连升应患者儿女的要求,为患者实施了安乐死,后被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批准逮.捕。案.件审理了6年后,蒲终获无罪释放。但这并不意味着安乐死的合法性,安乐死仍是违法的,只不过由于蒲连升给患者开具的冬眠灵不是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危害不大,才不构成犯罪。
在民间,也许是人们对医学预防死亡、延长生命的印象太深了,因此很多人认为医生的道.德责任是救死扶伤,任何安乐死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有人说,我.国的国情是,很多人向往和追求的不是“死”的权.利,而是需要保卫“生”的神圣权.利。
法.学界人.士出言亦很谨慎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胡云腾认为,安乐死立法和怎么实施是密切联.系的,实施安乐死影响到能否制定这个法.律。目前看来,我.国无论在医.疗技术、医生的职业道.德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具备。
“社.会的立法需求现在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尽管社.会上一些人.士呼.吁安乐死立法”,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刑法研究室主.任陈泽宪说,“从我.国的一些伦.理道.德观念,以及现行的一些法.律障碍来看,都不具备实施安乐死的条件。”
但这并不能阻止要求安乐死合法化的呼声。病人应有尊严死去的自主.权,这是拥护安乐死的人很充分的理由。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安乐死》一文中说:与其让他们(植物人)无辜地,在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无从行使自己的权.利的状态下屈辱地呼吸,不如帮他们凛然并庄严地结束生命。这才是对他们以往人格的尊重,才是人道。曾是安乐死合法化提案的发起人之一的北.京儿童医院儿科专.家胡亚美说,安乐死可以节约我.国有限的卫生资源,把它用于更有治疗希望的病人身上。
安乐死引起热议
“安乐死”一直是引起社.会各.界颇多争议的话题。
来自英国的Debbie Purdy,(2014年获得.法庭裁定在她将来若执行安乐死时其家人无须负上法.律责任)以视.频方式参与是次发布会,发表她对生命的看法,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去决定自己的生命。
香.港医学会副会长陈以诚医生则表示医生的责任是救死扶伤,安乐死的立法问题尚面.临诸多障碍。
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副主.席简柏基反复强调了生命的可贵性,对生命应该始终保持希望。
法.律现状
在我.国,在法.律未允许实行积极安乐死的情况下,实行积极安乐死的行为,仍然构成故意杀.人罪;既不能认为这种行为不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也不宜以刑法第13条的但书为根据宣告无罪。当然,量刑时可以从宽处罚。
对实施积极的安乐死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所谓安乐死,通常是指为免除患有不治之症、濒临死亡的患者的痛苦,受患者嘱托而使其无痛苦地死亡。安乐死分为不作为的安乐死与作为的安乐死。不作为的安乐死(消极的安乐死),是指对濒临死亡的患者,经其承诺,不采取治疗措施(包括撤除人工的生命维持装置)任其死亡的安乐死。 这种行为不成.立故意杀.人罪。安乐死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没有缩短患者生命的安乐死(本来的安乐死、真正的安乐死),这种行为不成.立犯罪;
(二)是具有缩短生命危险的安乐死(间接安乐死)。这种行为虽然具有缩短患者生命的危险,但事实上没有缩短患者生命,也不成.立故意杀.人罪;
(三)是作为缩短患者生命手段的安乐死(积极的安乐死),即为了免除患者的痛苦,而提前结束其生命的方法。
现世界上只有个别国.家对积极的安乐死实行了非犯罪化。而我.国对于安乐死还是持反.对态度的。
立法之路
由于安乐死的问题比较复杂,涉及道.德、伦.理、法.律、医学等诸多方面,中.国尚未为之立法。
在1⑨88年七届人.大.会.议上,最早在全国人.大提出安乐死议案的是严仁英和胡亚美,两人分别是中.国妇产科学和儿科专.业的泰斗。严仁英在议案中写下这么短短几句话:“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与其让一些绝症病人痛苦地受折磨,还不如让他们合法地安宁地结束他们的生命。”
1994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32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要求结合中.国国情尽快制定‘安乐死’立法”议案。
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有170位人.大代.表递交了4份有关安乐死立法的议案。
1996年,上.海市人.大代.表再次提出相关议案,呼.吁国.家在上.海首先进行安乐死立法尝试。在随后于1997年首次举行的全国性“安乐死”学术讨.论.会上,多数代.表拥护安乐死,个别代.表认为就此立法迫在眉睫。
2003年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受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胡亚美教授的委托,向大.会提交了在北.京率先试行“安乐死”并建立相关法规的建议。
2003年7月22日媒体报道称,广东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在会办本省政协委.员该提案时指出,立法实行“安乐死”有违宪.法。有关负责人说:“不管实行‘安乐死’是自愿与否,实际上是对生存权的剥夺,而生存权是宪.法直接保护的权.利。”
㈧ 求:我国关于安乐死的规定
我国没有制定具体的相关规定,但是对安乐死是持反对态度的。
法律现状:
在我国,在法律未允许实行积极安乐死的情况下,实行积极安乐死的行为,仍然构成故意杀人罪;既不能认为这种行为不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也不宜以刑法第13条的但书为根据宣告无罪。当然,量刑时可以从宽处罚。
(8)安乐死立法扩展阅读:
安乐死的立法之路:
由于安乐死的问题比较复杂,涉及道德、伦理、法律、医学等诸多方面,中国尚未为之立法。
1、在1988年七届人大会议上,最早在全国人大提出安乐死议案的是严仁英和胡亚美,两人分别是中国、妇产科学和儿科专业的泰斗。
2、1994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32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要求结合中国国情尽快制定‘安乐死’立法”议案。
3、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有170位人大代表递交了4份有关安乐死立法的议案。
4、1996年,上海市人大代表再次提出相关议案,呼吁国家在上海首先进行安乐死立法尝试。
5、在随后于1997年首次举行的全国性“安乐死”学术讨论会上,多数代表拥护安乐死,个别代表认为就此立法迫在眉睫。
6、2003年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受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胡亚美教授的委托,向大会提交了在北京率先试行“安乐死”并建立相关法规的建议。
7、2003年7月22日媒体报道称,广东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在会办本省政协委员该提案时指出,立法实行“安乐死”有违宪法。
㈨ 安乐死法案的立法进程
1905年,由弗朗西斯·培根首创,英语中才有enthanasia这个词用以指代“安乐死”,但是,安乐死的观念和实践却历史悠久。在古斯巴达,人们即认为,不健康的婴儿可予处死,而留下安乐死的纪录。在古罗马和古希腊,杀死婴儿、自杀和各种安乐死行为更是广为人们接受。纵观各国安乐死立法的历程,最早出现的是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的安乐死法案。30年后,英国于1936年成立了自愿安乐死协会,且于同年向英国国会提出了安乐死法案:要求人们签署一份申请书,申请者必须超出21周岁,患有伴随性严重疼痛的不可治疗的致命疾病。签署时需要有两个证明人在场,递交由卫生部任命的“安乐死审查人”审查。该年美国也发起成立了“自愿安乐死协会”,但由于有披着“合法杀人”外衣的嫌疑,遭到了民众的纷纷反对。1938年,希特勒借口实施安乐死,建立了安乐死中心,杀死20多万人,这使安乐死笼罩上恐怖的阴影,阻碍了安乐死的蓬勃发展。1939年至1976年美英等国均提出过安乐死法案,但均未获通过。直到1976年9月30日,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签署了第一个《自然死亡法》⑶(加利福尼亚州健康安全法),规定“任何成年人可执行一个指令,旨在临终条件下中止维持生命的措施”。这是第一次使“生前遗嘱”这类书面文件具有法律的权威。是年,在日本东京举行了“国际安乐死的讨论会”,会议宣称要尊重人的“尊严的死”的权利。1993年2月9日荷兰参议院通过了关于“没有希望治愈的病人有权要求结束自己生命”的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安乐死立法的国家。这给一直处于低潮的安乐死运动注入了一支强心针,极大的推动了安乐死合法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受此影响,澳大利亚北部地区于1995年也通过了类似的法案,但于半年后被废止。2001年荷兰上下两院以绝对优势通过了安乐死合法化的法案。为了避免滥用安乐死,造成非正常的死亡,法案本身规定了非常严格的条件:“首先,病人必须是成人,申请安乐死的病人必须自愿,而且必须是病人深思熟虑之后所作出的坚定不移的决定;其次,病人必须在无法忍受病痛的情况下才能申请安乐死;再次,病人所患疾病必须要经过两名医生的诊断,慎重的确定安乐死的方式。”⑷于是荷兰成为了当今世界上第一个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安乐死运动在一国已彻底取得了胜利。最近,荷兰邻国比利时已开始制定有关允许实施“安乐死”的法律草案,西班牙也正在酝酿就此问题立法。
2015年9月,英国议会下议院11日投票否决了“求死权法案”,即俗称的“安乐死法案”。投票时,法案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在议会大厦外举行集会示威。在当天的投票表决中,118票支持,330票反对,否决了这项法案。
这项法案由工党议员麦理斯提交。法案建议,因患绝症而只能存活不到6个月的成年人可以获得一剂足以致命的药物处方,前提是他们必须能够自己服下这剂药,而且开这张处方需经两名医生和一位高等法院法官逐案审批。法案不允许非致命残障患者或老年痴呆症患者在他人协助下结束生命,并规定医务专业人士有权拒绝求死协助要求。
英国议会下议院就这一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支持阵营声称“求死权法案”将使绝症患者得以“带着尊严、体面、平静地辞世”,而反对阵营则坚持安乐死“根本不可接受”。 纵观两派关于安乐死的争论,主要围绕在生命神圣、至上观,个人独立价值观,同情论,本人同意论,关于医学新突破,危险先例论和功利观等方面,限于篇幅,本文不作详细介绍。
否定说片面宣扬安乐死的消极影响,抹煞了它的正面作用,忽视了社会的动态特征。而肯定说则过于强调安乐死的积极效应,看不到安乐死本身所固有的负面影响。对待安乐死应持既肯定又否定的扬弃态度,实行有保留的承认。
㈩ 中国法律允许“安乐”死吗
我国法律不允许安乐死:
在我国,在法律未允许实行积极安乐死的情况下,实行积极安乐死的行为,仍然构成故意杀人罪;既不能认为这种行为不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也不宜以刑法第13条的但书为根据宣告无罪。当然,量刑时可以从宽处罚。
对实施积极的安乐死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所谓安乐死,通常是指为免除患有不治之症、濒临死亡的患者的痛苦,受患者嘱托而使其无痛苦地死亡。
安乐死分为不作为的安乐死与作为的安乐死。不作为的安乐死(消极的安乐死),是指对濒临死亡的患者,经其承诺,不采取治疗措施(包括撤除人工的生命维持装置)任其死亡的安乐死。这种行为不成立故意杀人罪。
(10)安乐死立法扩展阅读
安乐死有以下三种情况:
1、是没有缩短患者生命的安乐死(本来的安乐死、真正的安乐死),这种行为不成立犯罪;
2、是具有缩短生命危险的安乐死(间接安乐死)。这种行为虽然具有缩短患者生命的危险,但事实上没有缩短患者生命,也不成立故意杀人罪;
3、是作为缩短患者生命手段的安乐死(积极的安乐死),即为了免除患者的痛苦,而提前结束其生命的方法。
现世界上只有个别国家对积极的安乐死实行了非犯罪化。而我国对于安乐死还是持反对态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