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五十

道德经五十

发布时间: 2020-12-20 00:06:14

⑴ 给我解释一下道德经的第五十章的学习感悟是什么

解释一下学习感悟,我觉得最主要的应该就是对待生活以及对待各种情况突发的一个反应能力所以说多学习对自己有一定的帮助

⑵ 道德经第五十章中"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怎么理解

其实老子在五十章的前半段已经提出一个概率问题“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后面衍生的在字面上可以解释为:“所闻善于养生者,行路不会遭遇猛兽的攻击,入战场不披战甲,犀牛都不愿用其角,猛虎都不用其爪,敌兵无法向他下刀。这是为什么呢?因他未处死地。”
但显然老子所要表达的并不只是字面所指,而是更深层的含义,这里就要回到更早的几章去综合理解,比如四十四章的“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三十一章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第八章的“上善若水”等等,这些章句无不是在告诉和提醒我们行走世间所要时刻注意的。
路行不遇兕虎,其实人行路有多少概率会遇到猛兽呢?猛兽又怎会平白无故跑到大路上袭击人?个人认为老子这里所指的应该是那些懂得不去走歧途,并懂得遵循道去解决问题的人,这些人即使遇到困难危险,也能够化险为夷。
入军不被甲兵,真的上战场谁能不穿盔甲不带兵刃呢?又不是有金刚不坏之身,显然老子并不是想提出那么玄乎的建议,只是在告诉世人应该保持善性,如果能够减少战争,那有多少百姓士兵能安享人生啊!就算真的无法规避战争,也不应该制造过多杀戮,因果中,行善的人总是令人崇敬的,史上有不少因仁善于人,从而避免了杀身之祸的例子。
以其无死地,一个人没有招惹危险和制造危险杀戮的祸心,当然也不容易被卷入是非中,自然安泰~

⑶ 道德经五十八章中心思想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原文: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其政闷闷,其民淳淳。领导者待人宽厚,政治环境清明,人民就淳朴忠实。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领导者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过于严厉,人们就会变得投机取巧、不务实生活;过于苛刻,人们就会抱怨。是祸是福都是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结果。祸兮,福之所倚;注意啊,灾祸,幸福伴随着;福兮,祸之所伏。幸福,灾祸潜藏着。孰知其极?究竟是灾祸,还是幸福,谁又能知道最终的结果呢?其无正也。因为世间的任何事情,除了正面看得见的作用外,都还具反面的作用;任何事物都是相生共存、相互转化的。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可能随时转变为邪,善可能随时转变为恶。人之迷,其日固久。祸与福互相依存,善恶互相转化的复杂关系,让人们迷惑,已经很久了。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因此,有修养的人怎样趋利避害,实现自身的幸福呢?坚持原则却不生硬。廉而不刿。为人清廉,有个性,却不刺伤人。直而不肆。为人坦率正直,却不放肆,不任意行事。光而不耀。光芒四射,温暖了别人,帮助了他人,却不炫耀。做到以上所说的,就可以趋利避害,获得幸福人生了。

⑷ 道德经五十二章翻译

[原文]
天下有始①,以为天下母②。既得其母,以知其子③;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④,终身不勤⑤。开其兑,济其事⑥,终身不救。见小曰明⑦,守柔曰强⑧。用其光,复归其明⑨,无遗身殃⑩;是为袭常⑾。
[译文]
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其光芒,返照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万世不绝的“常道”。

[注释]
1、始:本始,此处指“道”。
2、母:根源,此处指“道”。
3、子:派生物,指由“母”所产生的万物。
4、塞其兑,闭其门:兑,指口,引伸为孔穴;门,指门径。此句意为:塞住嗜欲的孔穴,闭上欲念的门径。
5、勤:劳作。
6、开其兑,济其事:打开嗜欲的孔穴,增加纷杂的事件。
7、见小曰明:小,细微。能察见细微,才叫做“明”
8、强:强健,自强不息。
9、用其光,复归其明:光向外照射,明向内透亮。发光体本身为“明”,照向外物为光。
10、无遗身殃:不给自己带来麻烦和灾祸。
11、袭常:袭承常道。

有不明白的地方再问哟,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 (*^__^*)

⑸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的启示

  1. 懂得了怎么做,才是真正智慧的道理。即:什么事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回而决非是夸夸其谈地急于表答现自己

  2. 懂得了怎么做,才是在冥默中与道混同为一的道理。即:排除外界的任何干扰,收敛自己的一切锋芒,解脱自己的一切纷扰,蕴藏自己的任何光彩,将自己混同于污垢之中

  3. 懂得了怎么做,才是让天下人重视的道理。即:既能做到不使自己受害,又能做到不使自己尊贵,还能做到不使自己卑贱

⑹ 道德经 五十八章 版本

你说的五十八章那应该就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道德经有三个重要版本 晋王弼的简称王本,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简称帛书本,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甲乙丙三组竹简本简称简本。
王本最为常见,在帛书本未被发掘出来是,王本是占主要地位的。王本道篇在前德篇在后,道可道非常道。
帛书本出土推翻了王本的道篇在前。帛文本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以德进道的思想。内容对比王本简化了帛本的一些字,和改变了一些字: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简本是至今发现最早的老子抄写本,但是残缺不全,无法整理出最初的文本。
所有道德经版本都抄写演变本,主要是道德经作家老子李耳,没有留下任何原本,留下道德经的都是对万物的悟,后来学着根据老子传授加自己领悟所写下的道德经。道德经主题思想其实就是以德进道,全在一个空字一个悟字。例如帛文中: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之心为心~得一~道生一三生万物~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其实读那个版本都一样,王本比较靠近近代文交为好理解一点,但有些字改了省了有些意思就有了一定变化,建议王本和帛文可以交换着读,其实道德经是不需要去翻译的,这本书怎么翻译怎么注释都是不对的,因为道德经里面已说明:上士闻道堇能行,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对于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现在的解释只是你的学识去理解的,你再反复去读,又会有不同层次的见解了,所以其它注释都只可做参考,包括我说的亦是如此。竹简本不全,待以后能复原再读不迟。最后希望你能读出属于自己的道德经。

⑺ 道德经第五十章中"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怎么理解

这句话,讲的正是道教的真人。就像佛教里讲的修行达到阿罗汉或大菩萨层次,就没有分段生死了。当然不会被虎狼兵刀伤害。
从理来讲,这个“以其无死地”,其实是讲的真如自性,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佛性。

⑻ 道德经 五十八章 版本

你说的五十八章那应该就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道德经有三个重要版本 晋王弼的简称王本,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简称帛书本,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甲乙丙三组竹简本简称简本。王本最为常见,在帛书本未被发掘出来是,王本是占主要地位的。王本道篇在前德篇在后,道可道非常道。帛书本出土推翻了王本的道篇在前。帛文本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以德进道的思想。内容对比王本简化了帛本的一些字,和改变了一些字: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简本是至今发现最早的老子抄写本,但是残缺不全,无法整理出最初的文本。所有道德经版本都抄写演变本,主要是道德经作家老子李耳,没有留下任何原本,留下道德经的都是对万物的悟,后来学着根据老子传授加自己领悟所写下的道德经。道德经主题思想其实就是以德进道,全在一个空字一个悟字。例如帛文中: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之心为心~得一~道生一三生万物~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其实读那个版本都一样,王本比较靠近近代文交为好理解一点,但有些字改了省了有些意思就有了一定变化,建议王本和帛文可以交换着读,其实道德经是不需要去翻译的,这本书怎么翻译怎么注释都是不对的,因为道德经里面已说明:上士闻道堇能行,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对于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现在的解释只是你的学识去理解的,你再反复去读,又会有不同层次的见解了,所以其它注释都只可做参考,包括我说的亦是如此。竹简本不全,待以后能复原再读不迟。最后希望你能读出属于自己的道德经。

⑼ 老子的道德经第五十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
圣人总是没有自私的意念,常以百姓的意念为自己的意念。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行善。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使人人守信。圣人治理天下的时候,总是收敛欲念,使天下人的心思归于浑朴。百姓本都专注于使用自己的感官、聪明、智巧,圣人使他们全都回归婴孩般纯真的状态。
【解读】
本章是老子“虚心”、“浑君”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慈”的原则的具体贯彻
河上公:圣人重改更,贵因循,若自无心。百姓心之所便,因而从之。百姓虽有不善者,圣人化之使善也。百姓为不信,圣人化之使信也。
王弼:夫以明察物,物亦竞以其明应之,以不信察物,物亦竞以其不信应之。夫天下之心,不必同其所应,不敢异则莫肯用其情矣。无所察焉,百姓何避,无所求焉,百姓何应,无避无应,则莫不用其情矣。皆使和而无欲,如婴儿也。
朱元璋:听其美污之声,目乃观其善恶,所以圣人观其所以,不欲身民如是,务秉之以道,常以心似乎小儿之无知,特守无为之道,故天下安。

热点内容
新疆流动人口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2 02:42:34 浏览:403
大学生的恋爱道德观 发布:2025-01-12 02:26:07 浏览:496
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目的 发布:2025-01-12 01:43:57 浏览:144
劳动法妇女节 发布:2025-01-12 01:37:44 浏览:228
古田县人民法院 发布:2025-01-12 01:10:23 浏览:489
行政法哪些法规重要 发布:2025-01-12 01:08:44 浏览:407
试论述国际商法的基本作用 发布:2025-01-12 00:03:41 浏览:725
华东政法大学东方法学 发布:2025-01-11 23:36:41 浏览:222
司法部公证管理规章有哪些 发布:2025-01-11 23:03:26 浏览:269
法人变更了还承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1 22:45:01 浏览: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