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儿童道德发展

儿童道德发展

发布时间: 2020-12-20 01:17:29

A.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从小学时期开始,儿童形成系版统的道权德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但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依附性,同时也缺乏原则性,其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一般来讲,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

(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是小学儿童的道德知识系统化及相应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表现形式,也是小学儿童出现协调的外部和内部动机的标志。

拓展资料

小学生,指正在小学上学的学生,亦指某类成年人的想法和思维方式与同龄人相差甚远甚至背道而驰,对事物的认知和思考能力如孩子一般幼稚、单纯。

旧指在国子监童科和民间蒙馆、私塾读书的学生,今指在小学读书的学生。《文献通考·选举八》:“ 徽宗政和四年,小学生近千人,尚有继至者,分十斋处之。增教谕俸,不许受束脩。自八岁至十二岁,率以诵经书字多少差次补内舍上舍。

B. 简述阿尔伯格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

道德发展分成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为两个阶段:
层次1前惯例期(Pre-Conventional)
并没有道德观念,凡事只会着重个人利益和只为满足自己而行事。
阶段1避罚服从取向(Obedience and punishment orientation)
只单纯地为免被惩罚而服于规范,不会考虑其他事情。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Self-interest orientation)
视会被人赞赏的行为作规范,为得到因赞赏而取得的利益而遵守规范。
层次2惯例期(Conventional)
道德观念是以他人的标准作判断,以此作为发展自我道德观念的方向,因为这个层次的儿童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
阶段3 寻求认可取向(Interpersonal accord and conformity)
为了取得成人的好感,而遵从成人定立的“好孩子”标准的规范( The good boy/good girl attitude)。同时亦认为满足大众期望的行为便是好的行为,因此会有较强的从众表现。
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Authority and social-order maintaining orientation)
认为法律至高无尚的权威,并服从大众所定下的各种规律作为道德规范。
层次3后惯例期(Post-Conventional)
道德观念已超越一般人及社会规范,对自我有所要求。
阶段5社会法制取向(Social contract orientation)
相信法律是为了维护社会和大众的共同最大利益而制定的,一切会以大众的利益,但仍有不足之处,所以有些时候应为了大众的利益而作出违法。
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Universal ethical principles)
凭自我心行事。
尽管法律有所限制,不过若因此而无法实践自己的道德观念,纵使犯法也在所不惜,因为那些法律是有违其建立的原意。
处于这个阶段的人,会认为他所做的全为了全世界人类的福祉着想。

C. 教师榜样对于对儿童道德发展有哪些作用

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非常重要,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多数儿童的价值观还有人生观都是靠家长还有老师来确立,所以教师的很多行为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

D. 皮亚杰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理论是什么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4)儿童道德发展扩展阅读:

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摆脱了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和纠葛,旗帜鲜明地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认为智力是一种适应形式具有动力性的特点。随着环境和有机体自身的变化,智力的结构和功能必然不断变化,以适应变化的条件。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格式既可被看成是有机体认知结构中的一个子结构,又可被看成是认知结构中的一个元素。认知结构就是协调了的格式的整体形式。

他将生物学的同化这一概念应用于心理学中,意指人们把知觉到的新鲜刺激融于原有的格式中,从而达到了对事物的理解,同化是个体认识成长的机制之一。

依据皮亚杰的观点,平衡化指通过多重的去平衡与再平衡,导致从一接近平衡的状态向着质上存在差异的平衡状态递进发展。而自动调节是介于同化与顺应之间的第三者,对同化与顺应进行调整以达到两者的平衡。

皮亚杰认为一切知识,从功能机制上说,是同化与顺化的统一;从结构机制上分析,则是主体认知结构的内化产生和外化应用的统一。而运算是组成认知结构的元素,各个运算联系在一起就组成了结构的整体。

皮亚杰认为,发展有四个条件,即成熟、实际经验、社会环境的作用和平衡化,前三者是发展的三个经典性因素,而第四个条件才是真正的原因。

随之而发展起来的各种活动与心理操作,都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着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中介作用。第四个因素平衡化促进了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和谐发展,并使得成熟、实际经验和社会环境之间处在协调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平扬的倾向作为一种过程,总是把儿童的认知水平推向更高阶段。当低层次的平衡被冲破以后,由于有了这种倾向,平衡才能在高一级的水平上得以恢复,从而导致了智力的发展,因此是最为根本的因素。

E. 如何促进儿童道德发展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道德教育规律,我发现幼儿品德教育的起步在于常规教育.从幼儿个体的发展需要来看,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生活具有节奏,促进身体健康,又能使幼儿积极愉快地参加各种活动,受到全面、合理的教育;从班集体方面来看,幼儿生活在一个由几十个小朋友组成的集体之中,他们必须按一定的规则活动.如果每个幼儿各行其事,不仅教师无法按计划实施教育活动,就连幼儿之间的日常生活也无法协调.特别是小班幼儿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
,跨进集体的行列,更需要建立良好的集体常规,保证我们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我们都知道常规教育就是帮助幼儿学会遵守集体生活规则,逐渐地从他律向自律发展,也就是从服从别人管理发展到自我管理.常规教育的目的也并不是束缚幼儿和教师的行为,而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互动中和谐协调、营造安宁、有序、温馨的生活氛围.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得知:3~4岁的幼儿正是幼儿进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原因一:幼儿进入小班改变了生活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习惯相对容易;原因二:3~4岁的幼儿无论在生理上、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属于他律时期;原因三:良好常规的养成,将会为中、大班的品德教育奠定基础,因此便形成了教育的有利条件.
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途径
条件虽然形成了,可是要采取怎样的方法与途径才能很好地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呢?通过实践我发现,良好的教育途径在幼儿道德的养成教育中起着一种媒介与催化的作用.因此,我们采用了“寓教于乐”的生活化教育方式,将道德教育的养成教育与幼儿的常规密切结合起来,是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征、认知特点以及道德养成规律,培养幼儿初步品德意识的最佳途径.在良好常规的养成中促进道德意识的建立.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如果在儿童期的早年,不能给予合理的教育,致使儿童养成不良意识和卫生习惯,那就会给以后的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的第九条也谈到: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可见,我们尤其需要找准幼儿德育工作的最佳途径,将幼儿常规培养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并且,在常规教育中,我采用“寓教于乐”的生活渗透法,在能力培养上放手,在意识培养上把准方向,爱严结合,刚柔相济:
* 利用文艺作品进行形象的教育
社会学理论认为,幼儿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幼儿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可以是故事、电视剧中的主人翁.因为直观生动的形象容易为幼儿所接受.模仿是幼儿学习的手段,幼儿通过模仿好的、正确的道德行为形成道德认知.因此我利用故事、情境表演、木偶、动画片等文艺作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唤起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帮助他们记住常规的要求.在教育幼儿爱护图书时,通过故事《图书找妈妈》,让幼儿知道被撕坏了的图书因为找不到妈妈而伤心流泪.通过故事情节感染幼儿,使幼儿懂得了要爱护图书,不乱扔图书.针对班上幼儿喜欢玩玩具却没有收拾的习惯,我便利用幼儿喜爱的木偶表演《玩具找家》,通过拟人化的讲述,用诱导的语言触发幼儿的同情心,使幼儿对自己平时的行为产生内疚感,帮助他们在以后的活动中注意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渐养成爱护玩具的习惯.在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时,我采用了示范、模仿的方法.利用“大带小”的契机,请大班的哥哥姐姐为他们表演早晨入园和离园时的礼貌习惯.
小朋友在看完表演后都很想学一学,做一做.利用幼儿这一学习动机,使幼儿通过看一看,学一学,都知道见到老师后要有礼貌的鞠躬,并通过晨间活动对幼儿进行反复的练习,逐渐使幼儿养成有礼貌的好习惯.
孩子们很容易通过故事中、动画片中的人物行为来帮助他们分清道德标准去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如:班上的幼儿喜欢看动画片《数码宝贝》,他们很喜欢“数码宝贝”的机智、勇敢、乐于助人.于是我便鼓励小朋友要像“数码宝贝”一样愿意帮助别人,听老师的话,做老师的“乖宝贝”.利用文艺作品对幼儿进行形象的教育,使孩子们通过读、听、看建立了一种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同时引导幼儿从中发现哪些是应该学习的,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

F. 儿童道德发展涉及()、()和()3个部分__________

儿童道德发展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3个部分

G. 简述影响幼儿道德发展的因素

影响儿童道德发展的五个因素: 心理学家研究儿童道德行为, 发现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下列五项: 1智力:智力与儿童之道德判断及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甚为密切,儿童心理学家 柯尔柏认为,较为成熟的道德判断,需要成熟的抽象推理能力作为基础,抽象的运 思能力是高尚的“泛人类伦理道德”之主要条件。研究发现,十六至十八岁的中国 青年,其道德判断与认知发展间的关系是55%。另一研究亦显示,智力较高的儿童, 其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亦较高,而诚实行为与智力间的相关亦在39%左右,均显示出 密切的相关。 2性别:关于男女在道德发展上有无性别差异的问题,学者们之研究结果颇不一 致,有些外国的研究显示出男学生之道德判断较女学生为高。而一些关于中国儿童 的研究,则显示并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存在。 3亲子关系:无论道德知识、道德情绪及自我控制的意志力的培养,都是从家庭 中开始,父母平时的教诲,奖励与惩罚的控制方式,管教方法与态度,行为示范等, 对于儿童的抗拒诱惑,罪咎感态度,以及是非善恶的判断,均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目前我们所了解的是,温暖的家庭气氛,和谐的亲子关系,关怀与爱护的父母态度, 有助于亲子之间的认同倾向,是发展道德良知的最佳环境。诱导型纪律方式强调说 理,促使儿童了解其本身行为对于自己或他人所产生的影响,有助于自我反省,加 强罪咎感之情绪制裁力量;而权威型的纪律方式,注重硬性规范与强制执行,强调 严厉惩罚与威胁,因此儿童因惧怕而服从,而非真正洞察行为之过错,结果反而削 弱了罪咎感的制裁力量,此外,父母约束方式不一致,则有减弱儿童抗拒诱惑力量 的倾向。 4友伴关系:为了发展道德良知与遵从社会规范,儿童的社会经验亦甚为重要, 其中尤以友伴关系为甚,它能使儿童体验到更多的平等互惠之取予关系,在友伴参 与的活动中,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有两方面对于儿童道德发展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是儿童友伴共同制定游戏的规则,这种新的经验,使儿童了解规则是由人们共同制 定,在特殊的需要与协议下是可以更改的,另一方面由友伴交往之经验中,使儿童 逐渐了解每个人均有不同的意见,彼此之互相影响,因而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改变, 对规则产生新的认识,并增进了解他人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均为成熟的道德判断与 行为所必须具备的。此外,与友伴交往儿童亦能逐渐修正其自我中心倾向,发展合 作、容忍、同情、利他、诚实无欺的行为。 5社会文化背景:泛文化研究的结果显示出,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在道德判断 的发展上,均依发展的阶段循序渐进,唯发展的速度及道德的内容则受文化的影响 而有所不同,例如与美国儿童比较起来,中国儿童较为相信隐含的正义、惩罚的集 体责任,及因果报应的观念。道德行为诸如诚实、利他、打抱不平等,更易受环境 的影响。

H. 儿童的道德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影响儿童道德发展的五个因素:

心理学家研究儿童道德行为, 发现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下列五项:

1智力:智力与儿童之道德判断及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甚为密切,儿童心理学家
柯尔柏认为,较为成熟的道德判断,需要成熟的抽象推理能力作为基础,抽象的运
思能力是高尚的“泛人类伦理道德”之主要条件。研究发现,十六至十八岁的中国
青年,其道德判断与认知发展间的关系是55%。另一研究亦显示,智力较高的儿童,
其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亦较高,而诚实行为与智力间的相关亦在39%左右,均显示出
密切的相关。
2性别:关于男女在道德发展上有无性别差异的问题,学者们之研究结果颇不一
致,有些外国的研究显示出男学生之道德判断较女学生为高。而一些关于中国儿童
的研究,则显示并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存在。
3亲子关系:无论道德知识、道德情绪及自我控制的意志力的培养,都是从家庭
中开始,父母平时的教诲,奖励与惩罚的控制方式,管教方法与态度,行为示范等,
对于儿童的抗拒诱惑,罪咎感态度,以及是非善恶的判断,均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目前我们所了解的是,温暖的家庭气氛,和谐的亲子关系,关怀与爱护的父母态度,
有助于亲子之间的认同倾向,是发展道德良知的最佳环境。诱导型纪律方式强调说
理,促使儿童了解其本身行为对于自己或他人所产生的影响,有助于自我反省,加
强罪咎感之情绪制裁力量;而权威型的纪律方式,注重硬性规范与强制执行,强调
严厉惩罚与威胁,因此儿童因惧怕而服从,而非真正洞察行为之过错,结果反而削
弱了罪咎感的制裁力量,此外,父母约束方式不一致,则有减弱儿童抗拒诱惑力量
的倾向。
4友伴关系:为了发展道德良知与遵从社会规范,儿童的社会经验亦甚为重要,
其中尤以友伴关系为甚,它能使儿童体验到更多的平等互惠之取予关系,在友伴参
与的活动中,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有两方面对于儿童道德发展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是儿童友伴共同制定游戏的规则,这种新的经验,使儿童了解规则是由人们共同制
定,在特殊的需要与协议下是可以更改的,另一方面由友伴交往之经验中,使儿童
逐渐了解每个人均有不同的意见,彼此之互相影响,因而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改变,
对规则产生新的认识,并增进了解他人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均为成熟的道德判断与
行为所必须具备的。此外,与友伴交往儿童亦能逐渐修正其自我中心倾向,发展合
作、容忍、同情、利他、诚实无欺的行为。
5社会文化背景:泛文化研究的结果显示出,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在道德判断
的发展上,均依发展的阶段循序渐进,唯发展的速度及道德的内容则受文化的影响
而有所不同,例如与美国儿童比较起来,中国儿童较为相信隐含的正义、惩罚的集
体责任,及因果报应的观念。道德行为诸如诚实、利他、打抱不平等,更易受环境
的影响。

热点内容
经济法基础教材电子书非广告 发布:2024-11-17 05:22:41 浏览:101
参与传销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4-11-17 05:21:48 浏览:149
工厂寝室规章 发布:2024-11-17 04:54:42 浏览:179
幼儿园职业道德 发布:2024-11-17 04:30:51 浏览:37
新婚姻法课件免费 发布:2024-11-17 04:25:02 浏览:725
法律责任的比喻句 发布:2024-11-17 04:24:12 浏览:955
公务员遴选法律知识汇总 发布:2024-11-17 04:05:12 浏览:480
公安机关防控疫情法治同行 发布:2024-11-17 04:00:40 浏览:959
古代刑法枷 发布:2024-11-17 03:55:40 浏览:873
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九条 发布:2024-11-17 03:45:50 浏览: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