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从属性立法

从属性立法

发布时间: 2020-12-20 02:03:29

㈠ 什么叫授权性法规

授权性法律规范,是指授于公民、公职人员、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可以自行抉择做或不做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授权性法规在法律条文中,多以“可以”、“有权”、“享有”、“具有”等词来表达。授权性法规称为任意性规范。

例:

1、我国《宪法》第二章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这就是授权性法规。

2、夫妻一方死亡后另一方再婚的,有权处分所继承的财产。这是遵循的受权性法规的任意性。

与授权性法规相对应的是“禁止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称为义务性规范,也叫强制性规范。

(1)从属性立法扩展阅读:

“授权立法”制度是在资产阶级国家成立,制定了宪法,出现了近现代意义上的分权后才作为法律上的专门术语而使用。

授权立法制度是国家立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成为各国政府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自19世纪30年代由英国开始的,自产生后它就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政府职能的扩张而逐步发展起来。

授权立法有如下特征:

1、从属性,即授权立法来源于享有职权立法权机构的授权,从属于职权立法,是由职权立法派生出来的。

2、有限性,即授权立法不仅受到宪法限制,还直接受到授权法限制,受到授权机关的监督和制约。

3、灵活性,授权立法根据社会的不断变化,及时制定或修改法律实施细则、处理突发事件,它是在宪法高度稳定性、分权原则权威性与社会对政府职能灵活性需要之间的一种平衡。

㈡ 法律优先原则的在行政法

“法律优先”一词,源自德国行政法鼻祖奥托.迈耶之首创,他认为,法律为国家意志中法律效力最强者。到目前为止,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在论述依法行政的基本要素时,也大都把法律优先作为其中的一项。只不过,在他们那里,法律优先的含义相当宽泛。法律优先(法律优位)这一概念被引人我国行政法学时,多数学者则将其内涵相对限制在法律与行政立法的关系上,认为法律优先的基本涵义是指法律优先于行政立法,即强调法律对于行政立法(行政法规和规章)的优越地位。
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法律优先原则还应包括司法活动优先于其他活动,以体现社会对法律的遵从和敬畏。对于一个公民。但参与司法活动和其他活动出现时间冲突时,应当优先参与司法活动,使司法活动得到优先的保障。 在我国行政法学中引入法律优先这一概念是必要的,但没有必要象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学者那样宽泛地使用这一概念。因为他们所使用的广义上的法律优先一词,实际上从一个侧面表述了依法行政的全面涵义。而目前,我国行政法学明确而公认的概念——“职权法定”已经表述了依法行政的表层涵义,即“任何行政都必须具有法定依据,而不得与之相违反”。只是作为依法行政所依之“法”的关系,尤其是法律和行政立法之间的关系却一直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概念来表述。法律优先一词则能够准确而明快的概括出法律与行政立法的关系。
同时,在这种意义上使用法律优先一词,也表明在这里,“法律”仅限于狭义上,即仅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因而与其字面含义相一致。并且,德、日学者所使用的法律优先一词,只是说“行政”是广义上的,即法律优越于一切行政活动,而其中的“法律”在本意上则仅限于狭义上使用。因此,将法律优先的基本涵义限定在法律与行政立法的关系上是适当的。这样,法律优先原则与法律保留原则一起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共同说明法律与行政立法的关系,进而与职权法定原则一起共同构成了行政法定原则或者依法行政原则的完整内容。
据此,法律优先原则的基本涵义是指法律对于行政立法几行政法规和规章的优越地位。从这个角度而言,法律优先实质上强调的是法律的位阶体系。所谓法律位阶,是指“一部法律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纵向地位。”
在我国,权力机关的立法权居于立法活动的主导与核心地位,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立法权的依据和基础。行政立法为从属性立法,是在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权保留之外的立法,并要受权力机关的监督。
法律优先原则作为法律位阶的行政立法中具体作用的客观要求,在强调国家立法权限与行政立法权限划分的同时,侧重于要求低位阶法律规范的制定必须以高位阶的法律规范为依据,前者必须服从于后者,并不得与之相抵触。
据此,法律优先原则又可具体导出“根据(法律)”和“不相抵触”两个派生性原则:
一是“根据(法律)”原则。该原则是指行政立法应服从法律位阶的要求,以上位法作为行政立法的根据。“根据(法律)”原则理清了立法权在不同地位的国家机关的权限划分标准,保障了国家立法体系的统一性和有序性,同时也是对行政立法内容的一种限定,使行政立法遵循上位法的规定,符合内容合法有效的成立要件。
二是“不抵触”原则。所谓“不抵触”,是指在法律位阶的层级结构中,下位阶的法律不得与上位阶的法律相冲突,凡有冲突应以上位阶的法律为准绳。与“根据(法律)”原则相比,“不抵触”原则主要侧重于行政立法的内容不得与法律相抵触。行政机关为了执行法律而进行行政立法,必须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和原则,其立法内容不得与法律相悖。

㈢ 行政立法的区别

1,立法主体不同,行政立法主体是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而权力机关立法的立法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以及特定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2,立法的调整对象不同,行政立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较为具体的行政事务,而权力机关立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重大事项。
3,立法的效力等级不同,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级较低 行政立法的内容包括:行政机关和公务人员的法律规范;行政机关管理国家事务的法律规范;对行政机关的活动进行监督的法律规范。不同等级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级不同。
行政立法的程序依立法机关的性质而有所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立法主要是指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委、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省会市人民政府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人民政府制定规章的活动。全国性行政法律草案,多数都由国务院提出,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地方性行政法规草案多由同级人民政府提出。行政法规和规章一般由政府业务部门起草。如涉及几个部门,则需共同协商起草,并经有关法制机构审查批准。全国性的行政法规经国务院全体会议或常务会议讨论决定,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发布。部、委规章经部务或委务会议讨论通过。地方政府规章经该级政府常务会议或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由部长、主任或省长、市长签署。重要的部门规章在通过和签署后,须报上级机关审批,然后公布,一般规章在通过和签署后报国务院备案。 行政立法的生效要件:①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或经授权制定的法律规范;②行政立法的内容不得与宪法、法律及上级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相抵触,必须符合法定程序;③行政立法的内容须采用书面表示,注明制定、批准机关的名称,以及首长签署和发布时间等。
行政立法较之权力机关的立法,是一种从属性的立法,不得与宪法、法律和同级地方性法规相抵触;它是一种较法律更具体、更明确、更细致的立法,是法律、法规的具体化;它还是一种适应性较强,比法律的稳定性较差的立法;由于行政管理的复杂和多层次性,使行政立法也在内容、效力和形式方面具有多样性。
行政立法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和健全行政法制、使国家行政管理法制化和严格依法行政的基础和前提。

㈣ 为什么要做好立法工作

立法,是指特定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者认可反映国家和人民意志,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活动。政府立法,通常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和起草法律草案、地方性法规草案的活动。九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于2000年3月15日通过的《立法法》,是规范立法活动的基本法律,对政府立法活动作了原则规定。国务院根据《立法法》于2001年11月16日制定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专门就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程序进一步作了具体规定。这些法律、行政法规的根本要求,就是明确立法权限,规范立法程序,提高立法质量,维护法制统一。
明确政府立法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们对做好政府立法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而准确把握政府立法的特点,则是进一步提高政府立法质量的前提条件。
政府立法,除了具有一般立法活动的特点如普遍性、确定性、公开性、平等性、规范性、不溯及既往性等之外,还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
一是,从权力来源上看,政府立法包括职权性立法和授权性立法。
二是,从依据、权限和效力上看,政府立法具有从属性。根据我国的政治体制,政府由人大选举产生并对人大负责;下级政府必须服从上级政府的领导。与我国的政治体制相适应,政府立法具有从属性的特点
三是,从程序上看,政府立法具有及时性、灵活性。一般来说,权力机关的立法程序比政府的立法程序更加严格。
四是,从内容上看,政府立法具有执行性、补充性。
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创新政府立法工作机制,是提高政府立法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

㈤ 票据保证的从属性

民法上的保证,是指第三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第三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一种担保方式和法律制度。根据传统民法理论,保证制度设置的目的就是担保主债务的履行,因此从属性是保证的本质特性,即保证债务与主债务休戚与共,同其命运。这种从属性根据中国学者的归纳,主要表现为:保证以主债务的有效存在为前提;保证的范围与强度原则上以主债务为限,不得大于或强于主债务,各国民法一般都有此要求;保证债权随主债权的移转而移转;保证债务随主债务变更、消灭而变更、消灭,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法一般都有此规定。
票据保证作为一种特殊的保证行为,设置的目的既为追加票据的信用,担保票据债务的履行。票据保证债务相对于被担保的票据债务而言,也应具有从属性。但有关民法上的保证从属性的法律效果在票据保证中是否皆能得以体现呢?其实并非如此。从中国《票据法》有关票据保证的规定来看,其从属性体现的并不明显。除“保证”一词的含义因在民法上已予界定,从而其从属性由此有所体现外。从属的特性仅能从《票据法》第49条、50条的规定中隐约显现出来。第50条规定:“被保证的汇票,保证人应当与被保证人对持票人承担连带责任。”对该条规定,学者多认为这是票据保证从属性的体现之一,即所谓保证人的债务与被保证人的债务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持票人可以向被保证人行使权利时,也可以向保证人行使,保证人不拥有先诉抗辩权。至于有的学者认为保证人的债务在种类上和数量上决定于被保证人的债务也是票据保证从属性的体现。认为这一体现形式并非自中国《票据法》的规定所能必然得出,而是学者自国外有关立法例和学说推至的。从国外有关立法例来看,有关票据保证的国际公约及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立法例皆规定,“保证人与被保证人负同一责任”。许多学者正是以上述规定作为票据保证从属性立法依据的。中国《票据法》虽说无同样的规定,但从其与国外立法例的相通性来讲,作同样的解释当无问题。不过,中国《票据法》既然是在充分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而又不作同样的规定,当有弱化票据保证从属性的立法意图。基于票据保证的从属性,产生法律效果有:被保证的票据债务消灭,票据保证债务也归于消灭;持票人怠于为权利保全手续,致使被保证人因而免责的,保证人的责任也随之免除;票据保证人不得援引民法上保证的先诉抗辩权,这已如上所述;被保证的票据债务人免除作成拒绝证书的,其免除的记载对票据保证人也发生效力。

㈥ 行政立法有哪些类型

行政立法的基本原则也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法基本原则是指导和规范内行政法的立法、执法以及指导容规范行政行为的实施和行政争议的处理的基础性法则,是贯穿于行政法具体规范之中,同时又高于行政法具体规范体现行政法基本价值观念的准则。
行政法的实体性原则:
1.依法行政原则.
2.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3.越权无效原则.
4.信赖保护原则.
5.比例原则.
行政法的程序性原则:
1.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2.行政公开原则.
3.行政公正原则.
4.行政公平原则.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高效便民、诚实信用、程序正当、权责统一

㈦ 劳动关系中的从属性具体指什么

人格从属性

该从属性一般是指如果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或限制性要求,将会使其遭受不利益。

劳动关系最根本的属性为人格上的从属性,直接体现为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亦即工作时间的强制性规定,包括休假制度等,其中内涵了对劳动者健康保护、人权的基本保障问题。

而经济从属性,更明显地体现为经济上处于相对弱势的状态,比如某个特定行业内某几家企业处于垄断地位,而且该垄断状态长期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这种社会经济力量的垄断造成的个人不得不依附于该企业从而获得经济收入来源的状况。(简单来说,就是你不依靠这个特定的一个或者几个企业,就失去了经济来源,或者经济来源不能满足你的生活所需,从而让你遭受不利益)

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一个中小公司的员工因为其他原因,例如中奖,获得了一笔巨款,而这笔巨款的金额甚至高于该公司的资产,即使你辞职,对你来说影响也不大,这时候,很难说,该员工对该公司具有经济从属性。

补充:
在德国法上,没有人格从属性,但有经济从属性的人,一般称为类似劳动者,把它纳入到了社会保险法的范围之中。
实际上,从属性中存在一个悖论:就法律体系来说,一般人格权>经济,按完全的理想化的一般人格权优先而言,根本上不应该存在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但是从目前各国的历史经验看来,如果按照一般人格权有限理论,不可能取得有效的社会化大生产或者经济发展,或者说现代化的社会是很难被期待的。各国曾经做过类似实验,目前为止都以失败告终,因为在现今,人民群众的觉悟没到到一定程度,高度自治无法实现。所以,用工自主权或者说从属性的合法性会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被承认。

(以上,由于答主个人学识所限,如有不足或不当之处,望海涵,欢迎私下指正或讨论)

㈧ 名词解释 行政立法

行政立法概述
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是指有权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制定并颁有关行政管理事项普遍应用的规则的活动。
通常具有两方面的内容:①国家行政机关接受国家立法机关的委托,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②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关行政管理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亦称“准立法”。
行政立法的主体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建立的国家行政机关。由于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增多和行政权力的相对扩大,单靠立法机关立法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立法机关以委托立法方式,赋予行政机关以立法权;同时,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也是一种行政立法活动。
行政立法的内容包括:行政机关和公务人员的法律规范;行政机关管理国家事务的法律规范;对行政机关的活动进行监督的法律规范。不同等级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级不同。
行政立法的程序依立法机关的性质而有所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立法主要是指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委、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省会市人民政府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人民政府制定规章的活动。全国性行政法律草案,多数都由国务院提出,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地方性行政法规草案多由同级人民政府提出。行政法规和规章一般由政府业务部门起草。如涉及几个部门,则需共同协商起草,并经有关法制机构审查批准。全国性的行政法规经国务院全体会议或常务会议讨论决定,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发布。部、委规章经部务或委务会议讨论通过。地方政府规章经该级政府常务会议或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由部长、主任或省长、市长签署。重要的部门规章在通过和签署后,须报上级机关审批,然后公布,一般规章在通过和签署后报国务院备案。
行政立法的生效要件:①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或经授权制定的法律规范;②行政立法的内容不得与宪法、法律及上级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相抵触,必须符合法定程序;③行政立法的内容须采用书面表示,注明制定、批准机关的名称,以及首长签署和发布时间等。
行政立法较之权力机关的立法,是一种从属性的立法,不得与宪法、法律和同级地方性法规相抵触; 它是一种较法律更具体、更明确、更细致的立法,是法律、法规的具体化;它还是一种适应性较强,比法律的稳定性较差的立法;由于行政管理的复杂和多层次性,使行政立法也在内容、效力和形式方面具有多样性。
行政立法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和健全行政法制、使国家行政管理法制化和严格依法行政的基础和前提。

㈨ 委托立法和授权立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授权立法的特点是:
第一,从属性,即授权立法来源于享有职权立法权机构的授权,从属于职权立法,
授权立法是由职权立法派生出来的。
第二,有限性,即授权立法不仅受到宪法限制,还直接受到授权法限制,受到授权机关的监督和制约。
第三,灵活性,授权立法根据社会的不断变化,及时制定或修改法律实施细则、处理突发事件,它是在宪法高度稳定性、分权原则权威性与社会对政府职能灵活性需要之间的一种平衡。
委托立法的特点是,所制定的行政法规、法令、规章等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同样具有法律效力,但其效力等级低于立法机关制定的宪法和法律。有些国家还规定,中央政府制定的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政府和部门制定的法规、规章。委托立法一般要通过专门的授权法案,并受授权法案、立法程序和条件、司法审查等的制约。
授权立法是立法机关(议会)在它所制定的一项原则立法(授权法)中,规定将某些具体事项立法授予行政部门,专门设立的机关,司法机关或地方国家机关。不同于授权法,后者指授权立法的整个活动或者过程,包括授权机关制定授权法和被授权的机关根据授权法的立法活动。
委托立法又叫授权法,指议会授权政府各部门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这是基于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现实而产生的,应为复杂的情况使得议会很难掌握足够的信息来制定良好的法律,它需要专门的人员来完成,以此议会将立法权授予拥有专门人才的行政部门或专门的委员会的现象。

热点内容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 发布:2025-01-12 08:39:18 浏览:523
法学会研究课题 发布:2025-01-12 08:30:37 浏览:90
最新劳动法工伤界定 发布:2025-01-12 08:24:57 浏览:816
无锡市蠡湖景区条例 发布:2025-01-12 08:12:04 浏览:288
公司工作股东承担公司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1-12 07:52:31 浏览:1000
大连海事大学法律硕士教育中心 发布:2025-01-12 07:50:53 浏览:265
律师参与虚假诉讼 发布:2025-01-12 06:49:12 浏览:203
陈井法院电话 发布:2025-01-12 06:36:29 浏览:416
婚姻法二婚夫妻 发布:2025-01-12 06:26:49 浏览:235
电大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小抄 发布:2025-01-12 05:54:29 浏览: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