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道德
1. 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是什么
中国思想道德的特点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
中华民族的道德,既有阳刚之气,也有阴柔之美。阳刚之气的集中表现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阴柔之美的表现是愈挫愈奋、永不言败的韧劲。中华民族是一个顽强的民族,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都能坚持下去。正是由于有这种坚韧的精神,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之一。张岱年认为,中华民族前行的历史是血与火共舞的历程,是断头台与文明的较量。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动力和精神在支撑着这个民族?一是奋发向上的思想,一是博大宽容的思想。
2.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
“仁”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而“仁”的客观标准则是“礼”——“克己复礼为仁”。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礼的标准正确地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如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友要信,为臣要忠,为君要善,要有爱心等等。“克己复礼为仁”的详细含义还包括对人们所有言行举止的规范。在这方面,“礼”既表现为规范化的文明仪态,也表现为在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定型的许多具体仪式。“不学礼,无以立。”(杨庆存《新华文摘》2002.7.)
“仁”的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礼智义信勇,也包括温良恭俭让等等。
饶宗颐认为,“仁、义”是中国人文传统的最高点。
儒家的“仁义”思想是对人类文明和情操的一大贡献。
各种文明,其道德规范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仁爱的思想。可以说,如果没有爱,人类就没法延续,文明就没法传承。西方文明始终强调“爱”的力量。美国哲学家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是一种能力,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作出一定的努力。换言之,爱并非是每个人都能轻易体会的情感,只有那些具备了能够洞悉人之奥秘的知识、形成了完善人格的人,才能够爱。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了最普遍的道德要求。1993年美国芝加哥签署《世界伦理宣言》,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定作重大原则,用以处理国家、民族、宗教、文化间的相互关系,乃至成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普遍和谐之道。
3.符合规律的道德要求。
“道”是什么?就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而遵循“道”,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就有“得”,就符合“德”,相反,就是不道德的。
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指出人应遵循自然规律和顺应自然环境。老子提倡要返朴归真,保持婴儿赤子那种纯真无邪、无忧无虑的精神状态,摆脱功名利禄的俗世烦恼;主张治国要符合规律,不能瞎折腾,执政就要顺任天道,合乎民情,不妄为,又无所不为;认为健康是精神的基础。老子问道:“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在这个问题上,千万不要摆错位置,要重视健康,珍惜生命,倡导回归自然。这个思想后来被庄子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他们看来只有回归了大自然,人们才能达到与他们为一的大同至乐的人生境界,实现宇宙间最高的和谐。老子以上的思想就是一种符合规律的道德主张。
4.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全集》第28卷168页)爱国主义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理之中,它是强大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很多古人都以爱国主义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孔子主张维护民族尊严、国家独立。屈原的诗句是爱国主义情感的千古绝唱。陆游说,“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位卑未敢忘忧国”。林则徐面对旦夕之间的宠辱骤变,从容表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而当代著名作家梁衡也曾在《爱国的理由》中写道:“我们为什么要爱国?你在这个国家里出生、成长,国家给了你特定的生活基础、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文化修养。你的身躯,你的精神是国家塑造的。国家民族的个性已经深深地融化在你的血液里。国家的名誉、利益和你的名誉、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于是你与祖国就既有了情感上的依存,又有了利益上的一致。爱国,永远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存在的支柱,也是做人的起码标准。”
三、现代化与中国的传统道德
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文化,既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成果,也对中华文明的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文化,主要是与农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上层建筑。那么到了工业经济时代,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还行不行呢?换句话说,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文化对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起着什么作用呢?是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呢?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看法不一致。
一种是肯定的观点,认为,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同样可以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精神动力。亚洲四小龙的现代化发展就是例子,这几个国家和地区历史上属于儒家文化地区,它们在工业发展过程中达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新华文摘》2002.6.)
另一种是否定的观点,认为,儒学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保守、落后,是过时的东西,在今天已没有任何价值。“关于亚洲‘四小龙’是因为吸收儒家文化才发展那样快的说法缺乏根据。这些国家的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还是借助了现代世界的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而不是借助于什么儒家思想。”中国实现现代化不可能依靠传统思想道德文化取得成功。
笔者的观点是:对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文化不能全盘继承,也不能完全否定,而是要经过一种改造扬弃创新的过程。理由有以下几点:
1.中国传统文化是根,是土壤。
一个民族必定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文化传统,这是理解世界事物的基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的积累就是传统。传统支配人们的习惯,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它构成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力量,体现在一个民族观念和行为的方方面面。中国传统的道德观早已渗透到了华夏民族百姓的思维方式和日常行动中。
然而,思想史上的任何一个学派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文化也不断地吸收着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继承与创新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新思想的产生是本土的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不断融合的结果。(蔡德贵《新华文摘》2000.10.)
2.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文化有缺陷。
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明显的缺陷是忽视自然科学。我们至今都没有像西方科学那样发现关于自然科学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因此我国在科学发展上落后了。此外,在社会科学领域内,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不足。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公民”的概念,也缺乏现代的法制精神。这种情况不利于我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和发展市场经济。要想发展市场经济,建立现代政治制度,必须坚持德治与法治并重。既要发挥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德治的长处,又要学习西方重视法制的优点,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适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的意识形态。因此,我们必须要在继承批判传统文化道德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出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使中华文明再次焕发青春,中华民族再次辉煌。
3.文化的实质是变。
按照《周易》的思想,世界上一切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东西,惟一不变的是“变”。因此,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变”的文化传统。中华文明之所以是惟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就是因为中华民族是善于以变应变的民族。以儒家思想为例,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一贯不变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不断变化的:有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孟、荀之儒;有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宋明两朝,产生了程朱理学之儒和陆王心学之儒。对于“四小龙”经济起飞时代的儒学,学者称之为外儒内欧式的儒学。由此可见,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就是不断变化的文化。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新时代,要有与这个时代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意识形态,而不是把传统文化搬来就行了,要不断地变,不断地创新,才能有生命力。
总结历史的经验,我们得出结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有生命力的,能够在实现现代化的事业中发挥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作用。但是,这要有个条件,就是要有变的观念,有创新的思想,不但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还要学习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才能创造出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2. 中国传统美德有哪些
东汉时,张劭和范式一起读书,成为好朋友,他们学成归家后约定两年后的中秋节再次相聚。两年后的中秋,张劭杀鸡备饭,家人们都说,都这么久了,他不会来的。张劭不以为意,到了中秋节,范式果然千里迢迢赶来,两人把酒言欢。
在中国古代,传颂着许多这样的故事和人物,每每想起他们,都会心里一暖。
3. 什么是传统道德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和介绍中华传童文化,则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有鉴于此,几十位对于传统文化素有研究的学者通力协作,编纂了这部《中华传统文化大观》,奉献给各位读者。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只有在比较全面了解中华文化各个门类形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其总体特征与实质获得较深入的理解。事实上,整体性把握文化,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众多领域均有重要建数、树的文化全才。世界级文化大师孔子所推崇和追求的“成人”,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智慧,而且还具有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政治管理经验以及艺术、体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技艺。孔子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的伟大人物。作为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孔子对于音乐等艺术领域、射御之类技能甚至烹饪与服饰的原则等,都曾提出过非常精妙的见解。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对于文化的全面追求,启发本书作者将不同门类的知识融汇贯通,集为一帙。
本书内容涉及的时间范围因门类而略有差别,一般说来,上起原始社会,下至近现代。面对浩如烟海的历人物、汗牛充栋的古代典籍、星罗棋布的文物遗存,本书没有采取编年体的中国文化大事记的写作手法和按词条分门分类的文化词典的编纂形式。大量人物、著作、术语、事件的简单堆砌并不能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蕴。在有限的篇幅内,本书为读者奉献的是系统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本书努力把寻找中华传统文化各个门类的发展线索放在首位,力图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同时,本书也试图分析每一文化门类的基本特点,阐释这些文化门类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处的位置。最终展现给读者的,除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以外,还包含对各方面知识的整合与品味,包含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总结与反思。相信这种撰写方式能帮助读者获得清晰、明了和系统的知识。
强烈的时代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大特征。文化的本质不是既成的事物而是流变的过程。本书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继承与变易的对立统一发展之中,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代替,但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着持久恒常的民族精神。例如,被视为“国粹”的京剧实际上是一门非常“年青”的艺术,它的真正成熟距今不过百年上下。自宋代以来,主导戏曲舞台的艺术形式曾发生过多次重大繁荣。然而,这种变革并非脱离历史的独立创造,而是继往开来,在吸收过去遗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也正在于此。尽管许多旧的形式已随着历史变迁而失去生命力,但却可以通过改造,使之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继续发展。因此,本书在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各门类历史发展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
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大特征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自周秦以来除个别分裂割据时期外,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政治机构。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相得益彰。中华传统市场早在数千年前就与异国文化开始了交流。汉唐时代,中国文化是相当开放的。在许多方面,中华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并加以改造,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从意识形态方面看,中国接受了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这是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之间的最大规模的交流之一。从艺术方面看,中国大量吸收了沿丝绸之路传来的异国音乐、舞蹈,并使之中国化。“胡琴”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重要代表,但如同其名称所示,它原来是外来品。从饮食、服饰、民俗等方面看,中国所吸收的异国文化内容也十分惊人。与此同时,中国也将自己的文化向外输出,如造纸等四大发明、丝绸与瓷器等工艺制作等,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传统文花的许多精华,如中医、气功、武术等,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是文化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需要加以专门研究。因内容和篇幅所限,本书只是约略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若干文化的交流必将进一步扩大,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文化,必将以崭新的资态迈进未来的世界文化体系之中。
篇章目录
·儒家学说
古典儒学
两汉经学
儒道释的交会与融通
义理之学
考据之学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学
庄子哲学
早期道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时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国佛教
教义教规
历史源流
教下诸宗
教外别传
礼仪制度
藏传佛教
·诗歌词曲
先秦诗
两汉魏晋
南北朝诗
唐诗
宋诗
元明清诗
词
曲
·文章骈赋
散文
骈文
辞赋
·章回小说
形成与演变
流派与名著
民族风格
·书法篆刻
先秦书法
秦汉书法
魏晋南北朝书法
隋唐书法
五代两宋书法
元明书法
清代书法
书论与欣赏
篆刻
·中国绘画
教化人伦——人物画
山境水情——山水画
花鸟精神——花鸟画
玄妙之门——绘画理论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饰雕塑
宗庙造像
石窟造像
寺庙造像
建筑雕塑
工艺雕塑
·传统音乐
民歌
乐器和器乐
舞蹈音乐
曲艺音乐
戏曲音乐
乐论、乐志和乐律学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乐舞
秦代百戏
隋唐乐舞
宋代队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戏曲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戏
元杂剧
明清传奇
清代地方戏
京剧
传统戏曲理论
·史官史学
史官史家
史书体裁
历史思想
史学理论
·汉字的形质
汉字的基本类型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语方言
汉语语音
汉语词汇
汉语语法
·书简典籍
古籍形态
古籍整理
古典书目
·教育科举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科举制度
·中华武术
拳术
武术器械
对练
集体项目
攻防技术
·中华气功
渊源探踪
历史发展
门类划分
研究方法
理论基础
要领简述
应用价值
外气研究
·棋艺博戏
围棋
象棋
·兵家韬略
韬略的形成与发展
韬略的理论原则
国防韬略
治军韬略
用兵韬略
·政治谋略
政治谋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
政治谋略的类型
·刑名律令
渊源与发展
理论基础
形式特征
主要罪名及处罚
刑罚体系
主要适用原则
·中医中药
基础理论
临床基本原理
针灸学
中药学
养生学
名医名案
·建筑园林
构造与材料
色彩与布局
传统居住建筑
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筑
宫殿建筑
礼制与祠祀建筑
陵墓建筑
佛教建筑传统园林建筑
·古玩器皿
陶器
玉器
铜器
瓷器
漆器
金银器
文房四宝
·衣冠服饰
起源与初步发展
周礼缙绅与汉官威仪
从魏晋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采兼收
宋代的守古尚简与明代的恢复汉俗
满汉并存的清代服侍
·美食名饮
斗茶品茗
琼浆美酒
玉盘珍馔
·中国民俗
鬼神
丧葬
婚姻
宗法
礼仪
节日
禁忌
相术
风水
算命
我说的是中华传统美德
4. 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整体至上,“克己奉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仁爱兼利的人际专和谐原则属
(三)“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阔胸襟。
(四)修身自律,躬行实践的道德修养原则
5.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经典有哪些
传统文化纵览
1、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
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
、竹、民谣、黄土、
江、黄河、红、月亮
十二
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农家、农民起义、锄
;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
2、诸
百家
1.儒家(孔
、《论语》、孟
、《孟
》、荀
;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
庸》《
》《孟
》《论语》)
2.道家(
、庄
;思想:道德
、逍遥)
3.墨家(墨
、《墨
》、思想:兼
、非攻、举贤、节俭)
4.
家(韩非、李斯、《韩非
》思想:君主集权
治
)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
》)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
、苏秦、张仪、《战
策》)
8.杂家(吕
韦《吕氏春秋》)
9.
说家(
吴承恩《西游记》、罗贯
《三
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
10.兵家(孙膑《孙膑兵
》孙武《孙
兵
》思想:强调作战前
定要做
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
、朱震亨、李
珍、张景岳)
3、琴棋书画
4、传统文
主要
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
兵
》、《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
说》、
四
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
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5、传统节
6、
华诗词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
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
7、
戏剧
8、
建筑
些:http://ke..com/view/40254.htm
传统道德观:
、
家思想:
吴起与魏王泛舟江河
魏王夸说山河
险
固若金汤
吴起历举夏商各朝代
山河
险
亡
痛
说:
家强盛
德政
山河
险
德
归
德
舟内
皆
寇仇
《盐铁论》:
道德
城
仁义
郭
曰:
道德
胄
仁义
剑
《左传》晋
公家
利
知
忠
季文
相三君
私积
死
衣帛
妾
食粟
马
藏金玉
器备
忠于公室
范仲淹:
先
忧
忧
乐
乐
顾炎武:
兴亡
匹夫
责
古代先贤懂
思想
立统
谐发展
根本
力
先秦
期
形
与
同
概念
同
简单
同
则
集合
许
同
素
形
统
音乐
例
必须
清浊、
、短
、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
、
入、周疏
等声音
才能组
乐曲
若琴瑟
专
谁能听
王夫
:
六经责我
面
七尺
乞
埋
二、政治理念:德政
《尚书》
惟德
远
届
《管
》称:
政
所兴
顺民
;政
所废
逆民
《论语》
政
德
譬
北辰
君
德风
德草
季梁说:
民
神
主
圣王先
民
致力于神
君应
民
利益看作
自
利益
政权才能巩固
权者
命
养民
楚
令尹
文说:
夫
政者
庇民
民
旷者
我取富焉
勤民
自封
死
矣
政权
失关键
民
民
向背
社稷
奉
君臣
位
自古亦
政
君
意诚
所
1.
君者修德
化
德字
者
其
于
身率
使
化
躬行其实
民先
2.政
德
则
归
政
德
事扰民
且要
民;
民
家理财
养民
本
养民力;
3.统治者要平易近
亲民
民
孟
提倡
民
贵
社稷
君
轻
孟
主张仁政论
仁义论
认
:
桀纣
失
失其民
;失其民者
失其
道
其民
斯
矣;
其民
道
其
斯
民矣;
其
道
所欲与
聚
所恶勿施尔
仁政必须与广
民众
利害相连
忧乐相通
乐民
所乐
忧民
所忧
《礼记》提倡
明德
亲民
止至善
修身
齐家
治
平
德政:
道
政
齐
刑
民免
耻;道
德
齐
礼
耻且格
道
即引导
率先;政
谓
制禁令;齐
所
统
思想
引导
民遵守
令
服
则处
刑罚;刑
使
民
敢犯
苟免于刑
民
见善
善转变
善
德引导
民
礼节划
民
知耻并
断追求善行
朱熹:主张
政
德
政者
治
具;刑者
辅治
德礼则所
治
本
德
礼
本
……
政刑能使民远罪
已
德礼
效
则
使民
迁善
自知
故治民者
徒恃其末
深探其本
礼
则民耻于
善
至于善者
讲统治者发挥道德教化
作用
用
化
养民
本
使民
善至于至善
吉凶祸福
自
事
与
鬼神没能关系
吉凶由
祸福
门
惟
所召
古代
神论者驳斥
祷祝、咒术、
卜筮等迷信思想
齐
政治家晏婴认
齐君
病
由于
纵欲厌私
斩刈民力
结
祈祷
用
说
虽
善祝
抵挡
住
民群众
统治者
诅咒
民
苦病
夫妇皆诅
祝
益
诅
损
……虽
善祝
岂能胜亿兆
诅
三、民本思想:
民
本
民
食
民
邦本
历代都相信君权神授
商纣王文武兼才
自比太阳
百姓说:
曷丧
予与汝皆亡
表现
民愿与
同归于尽
强烈反抗情绪
西周建
总结商朝亡
经验教训
提
敬德
、
保民
思想
保享于民
才能
享
命
西周统治者认
命并
永远
变
命
民
转移
惟
求民主
帝关
民
民求主
民
所欲
必
民意
视自我民视
听自我民听
《管
》
民
认识
视
则愚
合
视
则圣
古代产
神论思想
春秋
代
认识
鬼神
能支配
神聪明
直
壹者
依
行
鬼神非
所亲
惟德
依
道远
道迩
非所及
主张
治
认
虐待
百姓
治
恶政;
警告
政者:
民
畏死
奈何
死惧
汉马衍《车铭》:
乘车必护轮
治
必
民;车
轮安处
民谁与
四、伦理观念:
《管
》
让
民
仓廪实
、
衣食足
才能发展
产
富强
家
想让
民遵守道德规范
要让
衣食
忧
仓廪实
知礼节
衣食足则知荣辱
传统思想
都注重伦理
道德教化
注重
道德修养
提
仁、义、礼、智、信
核
道德价值体系
希望
培养
君
贤
由
修身
达
齐家
治
平
目
道德品质
基础
德治
认仁
先
功利
仁义制万事
德
种
理
道德或善
;礼
制度品节
礼者
理
亦言礼
属于
理
克
复礼
克服战胜自身
私欲
恢复
理
提高
道德境界
礼或
理
伦理道德
权贵富
者说
要节欲
纵欲
事
巨细
要谨察
念
萌
必谨
察
理耶
欲耶
理
则敬
扩
……
欲
则敬
克
拨乱反
明纪纲
克字
杀贼工夫
杀
欲
贼
五、义利
辨
义利关系
伦理道德哲
价值观念
儒家重义轻利
家
公
讲
要讲功利
造福于民;
体
言
能光讲利
更要讲义
义利
别
要
别
理
欲
公私、邪
义利
理
欲、公与私
别
仁义
根于
固
属于
理
公
义
理
所宜
义者
宜
送给回答者一份礼物送香吻
赠言:好帅的回答,楼主送上香吻一枚,以表诚挚谢意!
0
0
x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到
检举
<span
class="line
ui-line
last-line">
6. 我国传统道德包括哪些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7. 中国传统道德有哪些基本内容
我国传统道德具有悠久的发展史,传说尧、舜、禹、周公等都是道德的楷模。孔子整理《六经》,到汉朝传为《五经》,其中便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思想。
孔子发展的学说,被称为儒家学说,以后儒家又将《五经》发展为《十三经》,这些儒家经典学说,成为我国道德的主要思想来源。尽管各个时代我国社会的道德观并不完全符合孔子的儒家思想,但儒家学说是历代我国社会道德观的重要依据。
道德具有普遍性,对整个社会的所有人,不论身份,全都适用,道德面前是人人平等。《大学》上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人之有阶级、等差,各国均不能免。他族之言平等,多本于天赋人权之说。吾国之言平等,则基于人性皆善之说。以礼之阶级为表,而修身之平等为里,不论阶级、等差,人之平等,唯在道德。
道德是人们评价一个人的尺度。一个人若违背社会道德,比如不仁不义、不忠不孝,那么人们就会给他负面的评价,造成他没有好的名声,从而对他形成一种来自周边人群的社会压力,约束他的行为。
另一方面,对很多人来说,道德是个人良心的自觉遵守,无需周边人群的社会压力制约。人们对一个人的道德评判,主要来自于这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一般来说,我国传统道德基本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8. 传统道德与传统文化有什么区别
他们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国学相较于传统文化,多了一层学术的含义。同样在传统道德里包裹着传统文化。一个地区如果只有文化而缺少了应有的道德,那么这个的确的文化就是腐败落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