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的地位

道德的地位

发布时间: 2020-12-20 03:49:46

⑴ 如何认识道德在当前社会中的地位与价值

一个人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比任何事情都很重要。
比如失去金钱,还可以挣来更多。失去工作,你总还可以再找一个,然而,你一旦失去了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可是我们有很多人,却不能系统阐述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以至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常感到迷茫和困惑。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道德观是以真诚与虚伪、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平与偏私等等观念来衡量和评价人们的思想、行为。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定信念和习惯。
今年初,国家统计局发布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群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中,有18.5%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风气问题”最受关注,在所有问题中比例最高。此间分析家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与一些人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道德出现偏差,荣辱不分很有关系。希腊驻华大使文化参赞科奇帝斯.斯代流斯对这种观点表示赞同,他说:“不得不承认中国一部分青年人正变的越来越消费主义。他们在衣食住行上都很追求高档商品,他们受到很多西方价值观的影响。” 显然,在影响和规范人们行为不仅有道德观,同时还有价值观在起作用。
价值观,通常指人生价值观,即一个人在社会生活的作用、地位和意义的认识。很显然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生活目标和方向。……
中国的儒家认为道德观的产生内部原因来源于人的本性。人是社会的产物,人们的道德观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与人的本性相一致,即内在于人的本性之中。也就是人们常说得的人之初性本善,人要有良心。外部条件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人荣辱观、价值观的影响。中国法家认为道德观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上的。战国思想家管仲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因此,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有什么样的物质生活方式,便会产生什么样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以上供参考。

⑵ 在人才的竞争中,道德处于各种地位为什么思修作业

答:在人才的竞争中,德处于领导的地位,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有才无德的人带给社会的不一定是发展,也可能是毁灭,所以在我看来德应该在判断人才处于领导地位。

⑶ 道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占主要地位的功能有

调节功能
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版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权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

⑷ 道德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居于主要地位的是什么

道德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居于主要地位的是(C)。
A.教育功能内容和导向功能
B.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
C.调节功能和认识功能
D.沟通功能和辩护功能

----------------------------------------------------------
您好,答题不易

如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⑸ 谈谈道德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的重要地位

当前,首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强调高校领导、各级干部、全体教师、职工都要树立“育人”的观点,不能仅是完成局部的工作、业务工作,要把各项工作与育人联系在一起,为育人服务。

教师应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教学生学会做人,通过教学活动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德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点。

学校各级工作人员要真正体现为学生服务,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心理的变化,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现在要克服把德育工作行政化的趋向(即靠开会、单纯讲道理等),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潜移默化的感动学生。

要强调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避免口号式、行政式的方法,不断加强和改进两课,同时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当前要特别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注意对个别学生思想行为的引导。要针对高校大学生实际,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深层次理论的研究,以指导实践,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工作思路,引导大学生求真务实,把张扬个性与团结合作,实现个人价值与民族的复兴紧密结合起来,关注他人,努力学习,回报社会与家长的养育之恩。

发展首都高等教育战略重点之一是建立一批高水平大学。今后要从单纯扩大学校规模进一步转变到提高质量上来。以调整学科专业为主线,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高校科技、人才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来,还要加强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把高校办成既是人才培养基地,又是吸引、使用人才的基地,培养一批、吸引一批,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更重要的是加强首都高校的党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做好稳定安全工作。首都高等教育要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都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以引导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振兴的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诚信等优秀品质为核心,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人才强国作出贡献。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对于原有的德育大纲进行修订,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旨在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对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北京普通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完善全方位开展德育、全过程实施德育、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提高北京高校德育的总体水平,增强德育实效,充分发挥德育工作在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人才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修订后的大纲是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规范性要求,是高校领导干部和师生员工实施德育工作的依据。要求各校结合本校实际,根据本大纲制定本校德育工作实施细则,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新大纲确定北京高等学校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修养水平以及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精神品质,体现首都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⑹ 简述道德事实的地位

道德事实包括人性事实和伦理事实两个方面。人性事实是伦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其所内解决的问题是个体容与组织为何需要德性、需要何种类型的德性以及如何具有这些德性等问题。作为学科形态的道德哲学尽管也关注作为现实的道德事实,但多半被整合到其伦理范型中,其学术旨趣在于道德哲学体系。作为学科形态的道德哲学所赖以出发的逻辑起点乃是一种一般的、普遍的因而可称之为理论的道德事实。而作为问题研究的伦理学则必须从现实的道德事实出发,其理论志向乃在于研究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也如现代性与现代道德问题那样。无论是作为学科的道德哲学还是作为问题的伦理学,理论的和现实的道德事实都是人们进行思想的现实起点。

⑺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思想道德建设抄在文化建袭设中的地位: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2、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7)道德的地位扩展阅读

中共全党全社会都要按照中央的要求,高度重视和热情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特别要大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的作用和共青团、少先队、妇联、工会等组织的优势,增强工作合力,提高整体效果,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局面。

要努力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和法制环境,形成尊重未成年人、爱护未成年人、关心未成年人、帮助未成年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精神,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和把握做好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规律,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⑻ 我国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分为什么

儒家抄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⑼ 社会主义公德在现代道德体系中的地位

道德就是人们为了维护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间的道德,就是人们为了维护我们社会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同理,私德就是存在于小我群体中间的一种道德,就是为了维护我们小我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简单的行为准则,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是适应社会和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特殊且广泛的社会作用.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1.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场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环境、维护现实社会生活的最低准则,是人们现实社会生活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2.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社会公德发挥着维护现实的稳定、公道、扬善惩恶的功能,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着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社会公德的这种作用体现在:一方面肯定、维护和促进一切有利于或有助于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否定、抑制和阻止一切有碍于或有害于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为.这主要是通过社会公德的规范方式来促进社会和个人弃恶扬善,扶正祛邪,从而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非强制性地调节和规范着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言论和行动,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宥效地为满足社会与社会成员的需要服务.3.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社会公德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稳定而深刻、广泛而持久.社会道德又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人们实践社会公德的自觉程度和普及程度,可以看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因此,如果社会公德遭到了践踏和破坏,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就可能会瓦解,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也将被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社会的精神文明当然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但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的道德风尚通常是衡量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整个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一种反映和体现.因为,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总是先从社会风尚中表现出来.总之,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进行的基础,是现代社会必须高扬的基本道德.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自觉地以社会责任感考虑自己的行动,遵循体现社会群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公共规范.

⑽ 如何认识道德在当今社会的地位与价值

价值观 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社会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曰社会行为模式。 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 ,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 ,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这种价值冲突的结果,总的趋势是前者逐步让位于后者。价值观念的变化是社会改革的前提,又是社会改革的必然结果。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的特点 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是说价值观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 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 价值观的影响效应 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还影响着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在同一个单位中,有人注重工作成就,有人看重金钱报酬,也有人重视地位权力,这就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同一个规章制度,如果两个人的价值观相反,那么就会采取完全相反的行为,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价值观的类型 1、理性价值观 它是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具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于一切。 2、美的价值观 它是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的价值观,他们把美和协调看的比什么都重要。 3、政治性价值观 它是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这一类型的人把权力和地位看的最有价值。 4、社会性价值观 它是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 5、经济性价值观 它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实惠的就是最有价值的。 6、宗教性价值观,它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信仰是人生最有价值的。 价值观是一种内心尺度,它凌驾于整个人性当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察、信念、理解等,支配着人认识世界、明白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等;也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足的理由。我们这里考察的职业价值观,在于探讨人们在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活中,在众多的价值取向里,优先考虑哪种价值。 价值观具有下列特性:(l)价值观是因人而异的。由于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不同,人生经历也不尽相同,每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同。 (2)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价值观是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层基础,它形成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培养而成的。 人们的价值观一旦形成,便是相对稳定的,具有持久性。 (3)价值观在特定的环境下又是可以改变的。由于环境的改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增长,人们的价值观有可能发生变化。 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们的什么样的心态和旨意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因而它对于人类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导引意义。 价值观作为人对自身生活意义的反思和追求,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热点内容
规章不须经国务院批准 发布:2024-11-17 11:21:17 浏览:765
江宁法律援助中心55 发布:2024-11-17 11:03:23 浏览:287
民法于飞老师 发布:2024-11-17 10:58:58 浏览:944
制定规章制度的讨论记录 发布:2024-11-17 10:43:56 浏览:998
聘请常年法律顾问协议需要注意什么 发布:2024-11-17 10:03:42 浏览:690
怒江州司法局 发布:2024-11-17 10:02:14 浏览:696
劳动法是如何规定用工环境的 发布:2024-11-17 09:07:22 浏览:152
邓州市法律咨询 发布:2024-11-17 09:02:40 浏览:713
条例准则案例试题 发布:2024-11-17 08:49:27 浏览:256
有关经济法小论文题目 发布:2024-11-17 08:48:38 浏览: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