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提及的故善人者
㈠ 请教,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译文: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第二十七章
【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摘,善教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注释
1、撤迹:轨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
2、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
3、瑕谪:过失、缺点、疵病。
4、数:计算。
5、筹策:古时人们用作计算的器具。
6、关楗:栓梢。古代家户里的门有关,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
7、绳约:绳索。约,指用绳捆物。
8、袭明:内藏智慧聪明。袭,覆盖之意。
9、资:取资、借鉴的意思
10、要妙:精要玄妙,深远奥秘。
【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㈡ 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什么
我觉得楼上说的不大对,好像教材参考上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但我觉得这两句话都有这层意思,但是对于考试来说,应该更倾向于教材上的这句。
仅此为我个人意见,希望支持。
㈢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的含义
全文翻译: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㈣ 关于道德经第二十七章的理解: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意思:
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的人也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老子曾经说过:“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老子
[解读]
善于行事之人,做事无为自然,不会留下痕迹,让人琢磨不透;善于言谈的,沉默寡言,言而无过,让人抓不住把柄;善于谋划的人,不露心机,却能运筹帏屋,使对手摸不清底细;善于关闭的人,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经常善于挽救人,所以人间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世上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藏而不露的聪明智慧。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的人也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所应该作为借鉴的人和事的人,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世上最糊涂的人。这样的道理是精深微妙得很呀!
㈤ 故善人者,善人之师
基本同意你的看法,你可以这样理解的。本来大家的理解都是不一样,道德经博大精深,我们要不断地吸收他的营养,不管从哪方面理解,最终都是让人觉悟!常读道德经,烦恼会少很多。
㈥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恶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27章。
原文(精选):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
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6)道德经里提及的故善人者扩展阅读:
解析:
这一章旨在讲一个“善”字,即完美。真正的善就是顺道而行。因此对有道之人来说,天下没有可弃之物,也没有无用之人。
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这五善都是合乎大道的,人们只有达到上面所说的五善的境界,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样行动自如。
此篇处处闪耀着老子的智慧火花,无不展现了他深藏不露的机智和机巧之心。
五善:
第一种是善行。善于行动的人,绝不会留下任何对自己不利的迹象,这类人擅长把自己的行迹掩盖起来,以达到自己行动的目的。
第二种是善言。人们往往会因为说错一句话而被别人抓住不放,成为别人非议自己的把柄。所以,善言者不是每逢说话都能滔滔不绝的人,而是说话时都能说到点子上且不被人抓住把柄的人。
第三种是善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善于心算,不需要借助任何计算工具就能准确无误地把结果计算出来。
人类可以默记无形的事物的发展运作和各种变化,并且能从各种变化中找出适合自己生存的理想方式和状态。这种用心默识、默算的处世态度,正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老子无为的处世哲学。
第四种是善闭。对于善于封闭的人来说,是不需要利用锁和闩的。我们这里所说的“封闭”,并不是平常所说的封闭自己不求更新的意思,而是为了避免同类残害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第五种是善结。善结之人,就是不用绳索就能把人牢固地捆绑起来的人。老子在这里并不是单纯地阐发“善结”,而是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善结借指对事物的掌控能力。怎样才能获得这种掌控能力呢?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依大道行事。
㈦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的人也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27章。
㈧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是什么意思
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全文如下:善行无辙迹;善言无暇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这一句平白如话比较好理解,善人、好人、完美的人、有优点的人,是不善人、老犯错的人、毛病多的人、有缺点的人,的老师、榜样、学习对象。善人就是我们崇敬的人,我们的榜样,向他们学习、看齐我们能得道、进步。这里出现两种人,一种是“善人”,一种是“不善人”。善人是一切好的,吉的,有利于己的代表,这类人可称为君子或圣人。不善人正好是善人的反面,一切不好,凶的,不利于己的代表,这类人可称为小人。不善人是毛病多,做坏事的人,但不一定是恶人。坏事也只是他不够明智的做一些不利于己,不利于人修身,得道的小事,而不是十恶不赦的大事、怀事。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这一句有些不好理解。首先“资”是什么意思?资,货也。资,积也。资,取也。引申为资源,资本,资用,财富。谁的资源、资本?我的资源、资本,我的财富,我的货物。不善人是我的本钱,我的财物,对于不善的人要像爱惜自己的财物那样爱惜他们。此句有两个意思,不善的人,也是榜样,但是反面的,是前车之鉴。诫鉴于他的一些不好之处,改掉自身的一些不好的习惯与错处。正像孔子说的,有则改之,无则勉之。另一个意思是,不善的人是我们争取,帮助的对象,是我们学习做君子,圣人的实验田,是我们教育的对象。圣人常善救人,无弃人,救的就是不善的人,不抛弃不善的人。不善的人,只是一时糊涂走错了路,他们不是不可救药的人。孔子说“有教无类”,正是这个意思。所以人应善救人,善救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无弃人,无弃物,爱惜人才,爱惜资源。
善人与不善人之间还有个我,一切都是以我为角度出发的。善与不善都是相对于我而言的。善人是我的老师,我的学习榜样,不善人也是我的老师与学习榜样,所以要贵师、爱资,不然自以为聪明,但在智者看来你还是愚迷的人。人要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总之要善于思考、善于学习、善于借鉴。而这些的善举都是无形的,自然的,潜移默化的,内敛的,非急功近利的。善者我善待之,不善者我也善待之,这才是为善之道。抓住一切机会与人使自己变得睿智聪明,这才是为善的目的。我们可以把善人当老师,也可以把不善人当老师,又或者我们做不善人的老师。把不善人当老师,或做不善人的老师,我们都能学到很多东西,做人最重要的是不停的学习。圣人在教导我们善于学习,善于教育人,善于使用人,这就是知微知著的妙道。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活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