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道德
⑴ 家庭教育,让我不能做坏人。不能做违背道德的事。 社会教育,让我不能做违法的事
对,就是这样,规规矩矩的家庭和规规矩矩的孩子就应该这样!这样做人和做事,永远睡的着,吃的香,没有心理负担,感谢父母给自己良好的家庭教育
⑵ 为什么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有罪,法律是官府定的,道德是人定的
不行,因为法律仅仅是对人道德的最低要求,而道德要求是很广泛的,而每个人和每个地区对道德的理解和标准都不尽相同,这样会导致司法很不稳定。
⑶ 为什么不能通过道德绑架让有能力的人多做好事
因为道德是劝导性的行为规范,不是强制性的法律规范。
⑷ 人的行为能不能靠道德来规范
道德本身就是人们日常行为准则所潜移默化的结果,因此人的行为可以靠道德来规范,但法律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总是需要法律的威慑,加上道德的规范,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⑸ 如何让道德重回人心
觉得现在社会想道德重回真是太难了。有时觉得开国初期多好,虽然那时中国很穷,但人不势力,大多很单纯。
⑹ 怎样让道德延续
传统一定程度的断裂与隔膜,最直接地表现在社会伦理生活法则缺失
主持人:今天强调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有何深意?
陈来:在古代,中国人有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和伦理生活法则。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自己的特色和概念,比如“道”、“理”,很难翻译成外文,但对我们今天仍然是有意义的。我们常说:“你这个人怎么那么不讲理呀?”“道”和 “理”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文化和生活中了。根本上来说,中国文化不是追求理论的明晰,而是一种实践的智慧。实践是跟我们做事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庄子》里面讲“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讲的都是超越世俗达到精神的某一种高度。这些都是有利于社会和个人的。今天,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去发掘它、维护它,承担起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大责任。而作为文化核心内容之一的道德与伦理,自然不容忽视。可以说,传统一定程度的断裂与隔膜,最直接地表现在社会伦理生活法则缺失。
所以,我们的道德和伦理一定要创造性的转换和发展,譬如怎么对待父母、朋友、师长、陌生人等等。应根植于本土文化资源。这也是大多数人比较容易接受的。
郭齐勇:实际上,在华人社区现代化和世俗化的过程中,中国大小传统的道德信念仍然长期地起作用,孝敬、家庭的稳定性、凝聚力、重视教育和忠信,仍然是老百姓选择的最主要的价值。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诚、恕这些价值,如果在剔除它的历史负面性之后,完全可以提炼、活化它的合理因素,渗透到今天的生活中去,作为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力量参与现代化的建设,来治疗现代社会的疾病。
今天,一切向钱看、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中心主义,缺乏诚信和信仰,这些潮流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尊重自己本土的伦理资源,是特别紧迫的任务。我们通过现代的转化和创造性的发展,可以使传统的核心价值能够支持市民社会的公共理性,来引导平民的起码的公平、权利诉求,并予以节制与平等沟通。
新道德建设,离不开变化了的社会生活实践这个源,同样也离不开传统美德这个流
主持人:创造性转化中华传统美德,何以可能?
肖群忠:任何一个民族的道德进步总是在对自己的传统道德资源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前进的。实现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这样一个提法,我理解,就是要把传统道德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资源和凭借,实现我们的新道德与传统美德的直接继承和延续。我们的新道德建设,一方面离不开变化了的社会生活实践这个源,但同样也离不开传统美德这个流。
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对我国传统道德资源这个流,能继承的和要继承的,主要是抛弃其封建国家政治伦理的糟粕,转化个体道德、家族道德与社会道德中的合理成分,以指导现代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由于我们几十年来在民众的日常生活道德建设方面是欠缺的,传统道德资源的相关内容的绝大部分我认为还是可以直接为今天所用的。如传统社会生活中讲忠诚于事、忠诚于人的精神,行业道德的讲究信誉、勤勉敬业精神,讲究人际之间的诚信精神,家族道德中的讲究亲情孝道、和睦团结的精神,个体道德中的讲究个人修养、追求美德的精神,全社会的讲究礼仪、维护秩序的精神等等都是可以批判继承的。涉及人类基本道德的一些普遍资源更是可以直接继承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仁爱他人,讲究义务责任,天下为公等等。
唐凯麟:不可否认,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存在着冲突。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阻力和问题,其中不少就与传统伦理的消极影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人情大于法律,关系经济,忽视经济效益,规范意识不强,地方封闭和保护主义,竞争意识淡薄,等等。
但是,传统伦理道德是一个包含着多层次的复杂体系,不同层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不一样的。就儒家伦理的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其核心精神即“仁”学,这是儒家关于人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一般的价值精神;二是其特定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层次,如三纲五常、家族本位、忠孝等等;三是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一般的行为准则,如义、智、恭、宽、信、敏、中庸等等。在这三个层次中,第二个层次是与封建社会形态联系最为密切的,因而其具体内容是陈腐消极的,与现代社会是根本对立的,但这一层次中的某些东西就其抽象的形式而言也是可以通过扬弃和转换为现代社会所容纳,如忠与孝的形式等。第三个层次作为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一般准则,当然不能不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但人类行为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不论任何时代的人都存在着一些为人处世的共同要求和准则,传统伦理中所包含的这些日常生活的为人处世的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活实践和处理为人处世的准则,体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活实践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优良传统,其中所包含的积极意义理所当然地仍然可以为我们今天的日常行为和处理一般人际关系时所汲取运用。
一些传统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仍是人们生活处事的信念
主持人:举例谈谈,哪些传统道德可经创造性转换为今所用?
郭齐勇:中华民族基本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可以用仁、义、礼、智、信等五德来总结,尤其是“仁”。孔子界定“仁”为“爱人”。孔子继承周公以来的人道主义传统,不仅反对人殉人牲,甚至对用像人形的土俑木俑去陪葬都表示厌恶。有一次退朝,孔子闻知马厩被烧了,他首先问“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关心的是人,而不是马(及马所代表的财产)。他关心的人,包括饲养马的普通劳动者。是爱人、同情人、关切人,包括爱、同情、关怀下层百姓,这在任何时代和社会都是道德准则。
“仁”的内涵的另一面是“恕”:自己所不想要的东西,决不强加给别人。例如我不希望别人羞辱自己,那我决不要羞辱别人。尊重别人,是别人尊重自己的前提。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宽容精神与沟通理性,现代社会非常需要这些。而实际上,这些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仍是人们的生活处事的信念。我小的时候,常听家中老人讲:“人要忠心,火要空心”,“将心比心”,“秤平斗满不亏人”等。
陈来: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重视人的德性品格,重视德性的培养和人格的提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把对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生死还重要。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都是认为对道德信念的坚持不受物质条件影响。这种思想在社会上造成了崇德尚义的气氛。
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鼓舞人们追求坚定独立的人格尊严,不被任何财富所腐化,不受任何外力所威胁。在这样的精神影响下,儒家一贯强调明辨义利,主张明理节欲,人的“美德”和修养始终受到重视。在中华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以重视礼义廉耻、奉行仁孝忠公诚信为核心的传统美德体系。这种精神追求,通过古代的文明规范体系“礼”,形成了中华“礼义之邦”的社会风尚。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良好道德氛围,这些是重要的资源。
唐凯麟:某些传统伦理精神可以成为促进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比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宁俭勿奢”的自律精神和“重群克己”的合作精神。孔子力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奋斗精神,《易传》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大学》高扬“治国平天下”的功名理想等等,都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同时,在消费上儒家提倡“宁俭勿奢”、“克勤克俭”,主张节俭自律。这种节俭自律精神的发扬,可以养成一般民众的节俭风气,增加社会储蓄。深受儒家伦理影响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经济起飞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居民的储蓄率非常之高。正是这种节俭的储蓄风气,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起飞积累了所需的大量资金。
传统的群体合作精神对于培养和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精神,促进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有着重大意义,可为今所用。与西方强调个人价值和自由竞争的个人主义伦理原则不同,中国传统伦理重视群体价值,强调人们对自己的所属的群体要有归属感和责任心,提倡群体中人们之间忍让协调,合作互助。这种群体合作精神对企业发展起着突出的积极作用。一些学者在研究日本企业与西方企业的不同特点时,发现日本企业高效率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员工对企业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心,经理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有一种西方企业所少见的团结合作精神,企业成为所有员工的“命运共同体”。
再比如,中国传统诚信为本的伦理规范与现代市场交易中信誉至上原则的一致。《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所谓“诚”也就是“真实无妄之谓”;而“信”是“诚”的具体表现,孔子强调“人无信不立”。这种诚信为本的道德准则与市场经济的伦理要求是一致的。印尼著名银行家、华裔商业巨子李文正说:“银行家要出售的不是金钱,而是信用。”
要把那些日用而不知的仁爱忠信、仁义礼智等道德资源加以保护、拓展
⑺ 道德问题能不能用法律来解决
近来,“常回家看看”入法一事引起热议。对此,部分学者认为,这是我国将道德规范引入法律文件的一个表现;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个倡导性法律规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规范;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这样的法律规范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如果家庭成员没有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老年人就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因此,这不是一个所谓的倡导性法律规范,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规范。 道德问题能用法律来解决吗?笔者认为,这项法律规定虽然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自由裁量的空间,但是,这项规定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规范。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规范通常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商业道德规范,道德规范往往缺乏强制性,需要依靠自律(包括行业自律)付诸实施,而法律规范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如果行为人违反法律规范,必须受到法律制裁。 道德入法,不是法律规范的无奈,恰恰是法律规范的完美体现 道德规范通常表现为公众普遍的价值判断,但是,道德规范不能借助于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如果违反了道德规范,只能通过社会舆论的谴责或者行业的联合抵制解决问题,国家的司法机关不能介入直接依据道德规范对当事人的行为作处罚。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道德规范不能直接进入国家的法律体系之中,并且被司法机关引用,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在我国现行法律规范中,多次出现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和职业道德这样的概念,说明这些带有群体性的道德概念,已经变成我国法律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们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规范,尽管在字面上表现为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和职业道德。比如,在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公民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在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明确规定经营者必须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在我国注册医师法中明确规定注册医师必须遵守职业道德。所有这些规范与其说是道德规范,不如说是包含道德价值判断标准的法律规范。 从词义学的角度来看,道德规范通常是指那些被人们普遍认可的价值判断标准。道德规范既有倡导性质,也有约束性质,只不过道德规范的约束性在不同的群体身上产生不同的效果,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也会出现不同的后果。某些人对于公众的普遍价值判断缺乏免疫力,因而他们无法感受来自公众的道德谴责;但是,也有一些人对公众的普遍价值判断标准极为敏感,他们对公众的道德谴责缺乏承受力,在公众舆论的压力之下走上极端。讨论道德规范的时候,既要考虑到道德规范本身的特征,同时也要考虑到道德规范作用于不同群体和个体之后的反应,道德是一种自我约束,道德也是一种社会公众的约束。这种约束不以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因而不可能变成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是由国家立法机关通过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充分体现国家意志的行为规范。法律规范中引入道德规范,不是法律规范的无奈,而是法律规范的完美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制定法律规范必须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意见,在集思广益、广纳善言的过程中,立法机关可以把那些充分体现社会普遍价值判断标准的道德规范直接引入法律文件之中,从而变成国家法律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立法模式既可以强化法律规范的道德基础,同时又可以使道德规范促进法律规范的实施和完善。 法律的制定、实施和完善都离不开道德规范 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道德规范对于法律的制定具有指导性作用。在一个多元化社会,制定法律规范必须首先征求民意,而普遍遵守的道德最大程度地体现了社会民意。过去人们通常认为,法律是一个社会的底线,而道德则是一个社会普遍价值的天花板。现在看来这样的观点失之偏颇。在现实生活中,道德规范体现了某些群体或者某些阶层的普遍价值观念,立法机关在制定法律规范的时候,必须小心翼翼地寻找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并且将这些价值观念转化为国家的法律规范。这本身就是一个寻求共识、凝聚共识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立法过程,还是一个道德重建的过程。 近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不仅仅是把道德规范写入国家的法律文件,而是在征求多数人意见的基础上通过法律程序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价值判断变成国家的法律规范。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争议,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但是从整体而言,这项法律规范的颁布实施的确提醒了社会各界人士,必须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在充分满足老年人物质需求的同时,通过探视等方式给他们精神上的慰藉。这是充分体现法律价值的重要法律规范。 其次,道德规范对于法律规范具有充实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道德规范或者道德判断纳入法律规范之中,成为法律规范的有机组成部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立法机关充分意识到,社会关系错综复杂,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人士在交往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将大家共同的价值判断标准直接纳入法律规范之中,不仅可以使法律规范更加精炼,而且更主要的是,可以使法律规范更加充实。 立法机关在制定法律文件的时候,直接将那些具有特定内涵的职业道德、商业道德、社会公德纳入其中,不仅可以减少法律规范自身可能出现的歧义,而且可以强化法律规范的社会认同感。譬如,执业医师长期遵循共同的职业道德准则,将职业道德准则直接写入执业医师法,不仅可以提醒执业医师遵守行业的职业道德,而且可以在法律纠纷发生时直接援引职业道德标准对执业医师行为合法性作出判断。法律规范这种巧妙的“借用”,不仅让传统的职业道德、商业道德、社会公德这些概念具有时代的气息,而且可以借助于这些长期存在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进一步充实法律规范的内涵。 最后,道德规范对于法律规范的实施具有促进作用。“法无外乎人情”。所谓人情世故实际上就是丰富的社会道德规范。公众之所以自觉遵守法律规范,是因为法律规范包含了他们的道德诉求,是他们道德规范具体化的表现。正因为如此,当他们面对国家法律规范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深处就会唤起对法律规范的信仰。而这种信仰来自于他们内心道德价值判断的共鸣。可以这样说,体现公众普遍道德价值判断标准的法律规范,不仅可以拉近国家与公民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公民对国家产生普遍的认同感,而且可以拉近道德与法律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法律的实施变得更加容易。
⑻ 良心和道德并不能使你得到什么 相反失去的很多
道德和良心永远来是对于自己这源一方的人,比如自己国家,自己圈子,自己家人,自己。自己分清楚,不同情况这个一方是在变的。其实我感觉都是我们弱小而偏向于群居,生怕自己身边没有人,不善拒绝罢了。道德是做人,逻辑其实就是着眼国家,你帮人,国家才会更好,你谦让,才能更得人心,都是对自己有好处才做的,而不是为了让别人喜欢自己。良心其实就是善,大家都得到好处才是善,别自己的需求不被满足就觉得别人没良心,自己想想自己又做了什么。多学习,别把无知和无能带给自己无力感误认为社会没有道德和良心,舍弃那些无聊的社交情感,好好为国家做事和提升,正确使用道德和良心去赚更多的钱。
⑼ “不要让道德观阻碍你去做正确的事情”这句话出自哪里
正确的道德观绝不会阻碍你做正确的事。推荐参考大安法师开示:当我们人生遇到种种选择的三岔路口的时候,我们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欲知山中路,须问过来人”,不要自己胡思乱想,一定要向圣人讨教,向善知识讨教。《涅槃经》里也说:“愿作心师,不师于心”。意思是,不要把这个感觉系统的心作为自己的老师,而一定要控制住它,要作心师。因为凡夫难以凭借自己心意识的思维推理,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一定要学习经典。就好像我们写书法,你不可能拿起笔就写自己的东西,如果这样,十有八九是会失败的。首先要临摹。临摹就是把自己脑海当中的字形、笔画全都放弃,字帖怎么写,就循规蹈矩地去模仿。临摹得越像,就越有进步。在这过程中,对字的感觉以及审美价值观就建立起来了。我们做人也是要通过学习圣人的经典,建立一套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所谓的正知正见。不要自己瞎琢磨,走到一半,不行又回头。现在社会上都在追求财富、权力,以此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知道这些东西,是你的福报。命中有,自然会有,命中没有,你打破头也没有,这是因果的法则。通过学习佛法,你就可以了解因果轮回,了解生命的本质和万物运行的规律,了解诸法的空性;就能找寻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能开拓一种无我的胸怀,情商也会提高。做人做事就不只考虑自己,也会考虑周边的人。孝养父母,帮助同学,努力学习,尽到自己相应的社会责任。以平常心做事,万事随缘,活在当下。同时以出世的精神从事入世的事业,锲而不舍地努力,再注意福德智慧的修习,就能万事顺缘,吉祥如意。当代大学生出生、成长在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具有浓郁的现代意识,思想活跃敏锐,求知欲强,刻苦耐劳,有许多良好的品性。然而生长在这个市场与科技为主干的现代社会,面临着越来越强的竞争压力,内心的焦虑、迷茫以及程度不同的失落也严重存在。大学生心理障碍乃至自杀事件,呈上升趋势。所以,当代大学生以佛法来调适心理,健全人格,甚为必需。兹略述四点,聊备当代大学生参考: 1、相信因果报应。一个人命运的穷通贵贱,不是偶然的,中间贯穿着善恶对应回报的因果链。布施得财富报,放生得健康长寿报,嗔恚得相貌丑陋报等,所以对自己的命运要有正确的观念。命中没有福禄,费尽心机也得不到,命中有的好处,你不想要也不行,这叫“求之不可得,却之不可免”。这样,人生观便会达观,逆来顺受即是知天,进德修业始名立命。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命运便会向好的方面转化。 2、对世间现象要有空慧的正见。了知世间一切都是缘生法,并无实体,缘聚则有,缘散即空,如梦如幻。由业力感招的世相,多有逼恼。如是吾人处世,随缘任运,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无适无莫,则无往而不受益。 3、由智慧生起积极的人生态度,完善自己,服务社会。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得全方位提升自己的道德与智慧素质,以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力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注重自我教育,要有特立独行的精神,对物欲、私欲要理性化,不可膨胀。淡然处之,心平气和,反而能获得应得的需求。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我们何不做一个君子呢?乐天知命、少欲知足,又能够面对社会积极进取,使自己成为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
⑽ 怎样让自己丰富起来,不要道德绑架
想让自己丰富起来,就要做有利于社会的人,有利于道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