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个人道德德

个人道德德

发布时间: 2022-01-08 23:11:25

1. 个人品德的五个方面是什么

个人品德的五个方面:

1、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泰和精神 崇文尚德、包容开明、务实创新、和谐奋进。

3、文明市民守则 “十要”,要遵纪守法, 要勤奋学习 ,要诚实守信, 要勤劳俭朴, 要爱护公物,要团结互助 ,要礼貌待人, 要尊师重教, 要尊老爱幼, 要讲究卫生 “十不要“。



品德是多方面的,良好的品德包括:“爱心”、“尊敬”、“言谈举止”、“团结”、“友爱”等。

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个人在行为过程中整合行为动机、确定行为目标、自觉调控行为过程等都是个人品德功能和作用的体现。

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的发展变革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道德要求只有同个人品德相结合,才会转变为现实的道德力量。

个人品德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任何一个人只有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才会被人们所尊重。当然,个人修养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生实践活动的深入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关于个人修养的讨论和研究,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古人曾经就提出过“修身养性”,我国也把思想品德、青少年的个人修养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同时,个人品德提升的过程也是能动地作用于社会道德的过程,它能够为社会道德的发展进步创造条件、提供动力。

2. 个人品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个人品德修养,一直强调“修、齐、治、平”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求弘扬个人品德、磨砺个体品行。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

这一鲜明主张,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对公民个人品德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努力方向。

(2)个人道德德扩展阅读:

加强个人品德建设,须多管齐下。

一是应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要使人们具备高尚的品德,就必须使人们了解和把握社会各个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了解和认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荣、什么是辱,然后才能有一个明确的道德实践方向。

二是应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有了某种道德认识,还需要炽热的道德情感,需要有一种对善的执着追求,在实践中形成稳固的道德情感。

三是应锻炼人们的道德意志。如果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就不能在道德实践中克服困难,坚持善良和正义,抵制邪恶和私欲,也就难以形成高尚的品德。

3. 个人道德的本质

道德本质就是指道德作为道德而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性质,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道德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
一、道德的一般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
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反映着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要求,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道德的内容、特征、发展和演变都是受经济关系制约的,具有人类精神的一般特征。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既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又受制于现实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从而表现出与其他社会现象不同的一般本质。
二、道德的特殊本质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
道德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的特殊的规范性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它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的人们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
2、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它主要是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内化的规范也称为良心,良心是人们思想、言行的标准、尺度和检查官,良心形成特定的动机、意图、目的,良心促使人去遵守社会规范。
三、道德的深层本质是一种实践精神
马克思在《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曾经把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分为四种: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精神的。
由于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贯彻于人类生活发展的全过程,因而对于产生它的经济基础,对于整个社会生活,表现出巨大能动作用:使人们从伦理关系上去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以伦理观念给人们的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以巨大影响,调节和引导着这些活动,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生活秩序。

4. 个人品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个人品德是表现在个体处理一切问题时的行为活动具有比较稳定的、形成了习惯的道德素质,是行为者个人的道德属性。

二、个人品德既包括个人主观上对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也包括基于这种认识所产生的具有稳定性特征的行为习惯,是个人主观上道德认识和客观上道德行为的统一。

三、个人品德实际上也是社会上存在的道德关系,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体思想和行为上的集中反映。

四、个人品德是个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内心状态,是一个人在进行长期的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征。

五、个人品德是有个人多种心理成分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包括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方面。



(4)个人道德德扩展阅读:

“知荣辱”,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生活中严格区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自觉遵纪守法;在岗位,艰苦奋斗,辛勤劳动,多做对国家、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事。

“懂感恩”,即感恩父母养育、师长培养、同时支持、组织信任和他人帮助,引导人们从小事入手,从身边的事做起,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自身、他人、工作、社会,提升自我、多行善举、济危救困、助人为乐,建立健康融洽愉悦的人际关系。

“尽责任”,即培养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明确在家庭、岗位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断增强履职尽责、回报社会的本领和能力,爱岗敬业、干事创业、积极进取,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5. 公民道德建设里的个人品德

不是智障

6. 什么是个人品德

个人品德,即个人的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品德就其实质来说,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从其对个体的功能来说,如同智力是个体智慧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一样,品德则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

品德修养是一个人的第二身份证,虽然生活中以貌取人的还是有的,但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才是他真正的形象。

做到有品德、有修养,首先需要礼貌。俗话说礼貌是修养的外衣,如果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能够优雅大方,那么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则是美好的,并且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

(6)个人道德德扩展阅读:

我们也可以把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好坏分为下面六个等级:

一、损人损己——这种人简直比禽兽还不如,好像虐待狂那样,只爱用责骂和伤害的方式来求满足自己心中的情欲。他们损伤别人,对自己也没有任何益处。例如:杀人然后自杀。

二、损人利己——这种人是害群之马,根本谈不上修养。他们为了达到自利的目的,不择手段,使用欺诈和损害众生的手段,或者从事杀害动物职业。

三、不损人、不利己——这种人像行尸走肉一样的地醉生梦死。譬如只知拼命去做一些无意义的工作,或游手好闲,专干无聊的勾当虚度光阴。

四、不损人、只利己——这是修养最起码的工夫。又可分为两类:

1、假利己——工作赚钱是假利己。赚来的钱换得物质享受,这是消福,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梦,得不偿失。

2、真利己——读书明理以后,自己闭门思过,下功夫修养品德和锻炼心性。

五、利己利人——先求利己,站稳自己的脚跟以后,再兼善天下。

六、舍己利人——舍己不以为苦,利人永不疲劳。牺牲自己,帮助别人,这是菩萨的风范,是难能可贵的。

优良品德修养的熏陶和润泽,能够内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完善我们的人格和道德品质,成为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推进力量。

7. 什么是个人品德,如何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

个人品德,即个人的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要做到有品德、有修养,首先要有礼貌,其次要多读书。

8. 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

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就是一定要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积极奉献

9. 个人品德包括哪些方面

1、包括个性方面的品德:利他品德、
诚信道理,
是非观念,
集体观念,
守纪内道德,尊师敬上,
礼仪容之德,助人为乐
2、包括的家庭方面的品德:尊老爱幼、
孝敬父母,友爱邻里
3、包括社会道德有:公共道德、遵纪守法、公民道德

热点内容
司法所统招 发布:2025-04-30 13:39:36 浏览:109
2016中级经济法考试真题 发布:2025-04-30 13:34:14 浏览:793
学生会小组的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30 13:24:06 浏览:689
修改法律责任年龄 发布:2025-04-30 13:22:13 浏览:7
人大法律硕士招生简章 发布:2025-04-30 13:12:33 浏览:380
闽侯上街人民法院电话 发布:2025-04-30 13:04:21 浏览:413
国家法律规定什么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 发布:2025-04-30 13:01:37 浏览:471
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实施意见 发布:2025-04-30 12:47:16 浏览:665
道德经讲离别 发布:2025-04-30 12:38:48 浏览:365
律师王宏周 发布:2025-04-30 12:36:50 浏览: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