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的弊病

法治的弊病

发布时间: 2022-01-09 03:20:23

㈠ 法律太严厉有什么弊端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法律上采取的惩罚措施不能只一味追求严刑峻法,否则会得不偿失。反而助长犯罪的疯狂。

法治的弊端

这样的对比是不对的。
人治是有一定的效率性,但是,也有很大的弊端,人治完全取决于“人”,可能会因为一个人的心情而造成大量的无辜平民蒙冤,比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以及清代的文字狱。
法治虽然设置了大量的程序性来维护实体法的实现,会造成一定的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但总体上是维护了程序法的“大正义”,是法治的表现,在法治下,没有犯罪的人就不会蒙冤。
建议楼主可以了解一下美国著名的“辛普森案”。
另外陈水扁案涉及政治因素,不能简单的以偏盖全!法治绝对是优于人治的,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㈢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是什么

1.法律体系不健全,没有充足的法律,
2.执法无法做到依法,
3.很难做到依法行政

㈣ 法治与仁治的利弊

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法治,顾名思义为用法律去治理国家。人治,同样可以理解为用人去治理国家。

法律是谁制定的呢?是人制定的。法律通过谁去执行呢?是通过人去执行。没有人能制定法律吗?没有人法律怎样运作?

我们国家、省、市有一大批人在制定法律,我们国家、省、市、县、乡、村有一大批人在执行法律。如果没有制定法律的一大批人,法律能制定吗?如果没有执行法律的一大批人,法律能执行吗?法律不可以从天上掉下来,法律可以自己去执法吗?制定法律还会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问题,如果社会发展急需某法律,可这部法律就是制定不出来,法律怎么办?法律为适应社会还会有不断完善、修改的问题,如果某法律迟迟得不到完善、修改,法律怎么办?制定的法律有优劣之分,如果制定出的法律问题多多,难以操作,法律怎么办?法律制定出来还会有执行的问题,如果大家都不执行法律怎么办?从目前看,我国的法律不可谓不多,但执行得怎么样呢?现实告诉我们违法的现象比比皆是、无处不在。法律规定不能做得做了是违法,法律规定应该做得没有做同样是违法,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目前还有没违法的单位和个人吗?法律起到它应该起的作用了吗?为什么?

法律是由人制定的,法律依靠人去执行。好人制定好的法律,好的法律靠好人去执行。没有好的人制定不出好的法律,好的法律没有好的人去执行等于空。这是人类共同的规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不管你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

有好的人,才好的法律。没有好的人,再好的法律也是空。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了:“徒法不能以自行。”所以说人和法律的关系是主次关系、有无关系。人和法律相比人是主要的,法律是次要的。没有好人就没有好的法律,没有好人就无法执行好法律。

现在有许多人一提到人治就不理解,有的人还感到愤怒,特别是面对一些社会现象时更是怒火中烧,好像什么坏事都是搞人治搞出来的。其实他们不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事都是人做的,最终解决问题的还得靠人,而不是其他。

中国历代的帝王将相大都坚持人治,之所以这样,就是他们认识到了法治的后面还有人,法治是靠人去实现的。如果不把人治好,孤立的只讲法治是没有意义的,同时也是危险的,只有把人治好了,法治才具有意义。

其实西方国家同中国的情形相同,其本质都是人治。为什么我们没有意识到呢?是因为他们的法治披上了神的外衣。看似不是人治,说到底,神不是人造的吗?那还不是人治吗?也可以说,人造了神,人通过神去治人。中国没有神治是因为历代的统治者大都不相信神能治理国家,所以才用人治。西方有神,靠神治理,(据说美国宪法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说美国是神治理下的国家)神又是人造的,最后还不是人治?只不过是拐了个弯罢了,其实中西最终都是人治。

最后,所谓孤立的法治是不存在的,法治好比一个小推车,人不推,小推车是不会自己走的。所以说,没有人治就没有法治,古今中外同是一样,法治的根本是人治!

㈤ 法律有什么缺点

法律的缺点是:当代法律觉有不健全性,很多权益无法用法律保障。
法律的缺点:滞后性。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物质决定意识,不同时期,人的观念会随之变化,而法律却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法律的缺点:只惩罚行为。此所谓“法无明文规定不为法,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很多法律问题出现,且法条不能解决时,才会修改或从新解释法律。

㈥ 依法治国的利与弊

在任何国家都必须依法治国,否则就失去了国家正常运行的保障机制。无非法的版内容不同而已。权在我国依法治国强调的是宪法和法律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强调国家不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但是法律的滞后性又凸显了它的弊端。

㈦ 依法治国的不利之处

法治比较进步,犯罪比较少,限制了部分群众侵犯其他公民自由的自由。

㈧ 如果法律不是万能的,那法律主要的弊端在哪

您好!法律是统治阶级制定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法律属于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在国家职能作用的发挥方面不可或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缺乏法律是不行的。但是,法律不是万能的。不能依靠法律解决所有社会问题。
首先,法律本身的作用是有限的。法律是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违反了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法律的原则是:法无明确禁止即可行。或者说法律条文中没有明确规定不能做的都可以做,都不犯法。但是,法律不能穷尽列举所有社会行为,人们的行为是千奇百怪的,都是以个性、个别的形式发生,而法律总是进行一般的概括。而且在社会不断进步中,不断地发生新的社会行为,法律的规定总是滞后的。为了便于社会成员遵守和国家机关的执法,法律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性。不能为了新行为未列入规范而朝令夕改。
其次,成熟的法治社会是全社会法律意识的确立。也就是人人一事当前,要先想到法律,想到是不是合乎法律规范,想到法律是如何规定的,想到要依法办事。如果社会缺乏法律意识,那立再多的法也没用。
第三,法律的制定是要人遵守。遵守的前提是知法。要让全社会成员知法就要做到既简单又通俗。如果法律叠床架屋、纷繁复杂,又晦涩难懂,即多且乱,人们学不通、知不明,人们不知法律规范如何,也就无法遵守法律。
第四,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因此必须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如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不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的人犯法不会受到法律规定的制裁,有些人凌驾于法律之上,或者贪赃枉法,法律缺乏刚性和权威,也就失去了震慑和警戒教育作用。
第五,法律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统治的其中一种工具。上层建筑中政治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还有哲学、价值观、世界观、道德、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等社会意识形态。法律的制定必须和这些方面有机统一、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才能发挥应有作用。如果法律与上述某方面相矛盾、不一致,那么法律就不会很好地执行。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则可给出更为周详的法律意见。

㈨ 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各自的好处与弊端谢谢!

以我个人觉得,人治应该与法制应该结合。法制有管理要求太统一了,有的事情因情况、环境、条件来单独的的制定。我觉得这样比较好些,我对有的法律条款并不是非常的满意。

㈩ 法治与人治的优缺点,举实例说明!!!

1.政治权威俗化 法治政治是民主政治,是普通人的政治而非“圣贤政治”。国家领导人身上的神圣光环已不复存在,在公众眼里,他不仅要过世俗生活,而且也免不了会和大家一样犯错误。人们已不太在乎领导人有多么迷人的超凡魅力,不太关心他是否能提供一种主义、一种理想和一种感召力。人们真正关注的是他的实际政绩,关注的是他能否增进大家的福利和权利。人们对待领导者的情感也由狂热归于平淡,理性的成分逐渐增多。
2.法律权威强化 法治社会中,法律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最高的权威性,社会秩序主要表现为法律秩序,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和主要的社会关系均纳入法律规范的调整范围。法律成为社会控制的主要方式。法律的至上性意味着没有任何个人能够凌驾于法律之上,即便贵为国家元首也必须服从法律以及根据法律做出裁判。
3.权力竞争优化 在法治政治中,权力是由下至上,逐级授予的,掌权者是由下而上选举的。他们必须承诺对选举他们的人负责,并尊重、保护每个公民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权力主体在政治舞台上的升降沉浮与选民手中的选票密切相关,为了争取到更多的选票,权力主体必须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做出实实在在的政绩。在人治政治中,人民的选票千万张,不如上级领导嘴一张,而在法治政治中,一张选票值千金。自由公正的选举制度使得权力竞争有了严格的制度来规范,从而变得有序、透明。任何领导人都无权个人指定他的继承人,下任领导者的产生只能经由选举,舍此别无他途。权力竞争纳入制度化轨道,政治运行变得平稳有序,消除或减少了人治政治中的任意性和多变性,在社会公众当中建立起了一种稳定的心理期待,保证了社会的持续、有序发展和长治久安。
三、人治与法治之争的启示
人治与法治的争论在当代社会已不像以前那样激烈,甚至其争论点都已经有些模糊,但争论仍然存在,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法治与人治相结合”的观点,我个人也比较赞同这种观点。这种观点当中所说的“人治”实际上是强调在立法、执法、守法的过程中要依靠人,强调人的重要性。而传统的人治则将“人治”理解为一人说了算,理解为以言代法和专制。比如一些主张人治与法治统一的学者指出“徒法不能自行”的道理之时,“法治”派一方面并不否认这种认识的正确性,但同时又论辩说,法治并不否定人的作用,但关键是人要服从法。人要服从法实际上是法的严肃性问题,人治与法治的争论实际上并不涉及法律的严肃性问题,主张“人治与法治应该结合”的学者没有否定法的严肃性,倒是主张法治的学者有意淡化人的作用,这是争论中非常奇怪的现象。人治与法治被人为地放到传统与现代、专制与民主的两分法之中,这种两分法在确定法治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它又将传统的治国之道人为地放到了人治的范畴,这对法治社会的建立非常不利。法治难道不涉及立法、执法和守法?这些难道靠法就能解决?当代一些法学家将法治看成是一种“机制”,以为法律可以靠一种“机制”来运行。这里实际上隐含着这样的假设,即只有以利益为基础所形成的制约模式才是科学的、现代的、可靠的。因比,这种机制并不是不依靠人而是依靠利益化了的人。人治和法治的争论对将法治作为治国方略发挥了一定的意义,但当法治目标已确立时,法治本身的内涵并没有达成共识。法治究竟是什么?外界和学术界理解的法治并不相同,学界之外的法治信条是:法律必须体现公道,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超越法律。而学术界理解的法治却不仅仅是这些,在他们那里法治已扩展为现代文明、现代管理机制,并且与特定的“民主形式”联系在一起。法治和作为法治对立面的人治都已经脱离了其本来涵义,法治成了一种特殊的制度模式,而人治则实际上是为推销法治而存在的。这种借法治而“拔高”法治的做法对法治社会的确立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害? 当法治被“拔高”为一种能够“自行”的机制的时候,法治也就成了技术性问题,只要将西方的法治模式移植过来就可以了,但问题绝不是这样简单。西方的制度模式归根到底是法制,而不是法治,法制是静止的,失去根本的东西,这种形式即使再完善也难以发挥作用。经过多年的法制建设,法律形式和以前相比已经非常完善,但人们仍然觉得漏洞很多,这说明漏洞并不是法制就能解决的。越是将法治“拔高”就越是降低法治,陷入“以术治国”法家的“法治”之中,不利于法治的确立。若法治是一种文明的话,它应是人的文明,而不是法制本身的文明。若法治就是法制,那么“以德治国”就多余了。实际上,提出“以德治国”就是为了完善法治,它不是否定法治,而是克服单纯依靠法制的弊病。德立则法立,“法立而可守,则德可大、业可久”

热点内容
民法总则187 发布:2025-04-30 11:47:33 浏览:342
婚姻法24条规定 发布:2025-04-30 11:28:02 浏览:69
法律与道德的例子 发布:2025-04-30 11:21:01 浏览:103
民法表述 发布:2025-04-30 10:59:27 浏览:329
行政法精粹电子版 发布:2025-04-30 10:59:12 浏览:533
法官是怎么徇私舞弊的 发布:2025-04-30 10:49:33 浏览:263
土地调处条例 发布:2025-04-30 10:47:59 浏览:295
法学硕士两年制 发布:2025-04-30 10:46:40 浏览:815
精武司法所 发布:2025-04-30 10:41:16 浏览:977
中国国际责任法律 发布:2025-04-30 10:39:56 浏览: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