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国内法律冲突与立法对策

国内法律冲突与立法对策

发布时间: 2022-01-09 17:41:13

『壹』 法律价值冲突表现形式及其解决办法

法律是人的产物,它不可能穷尽社会的一切形态。在个案中,更可能因为特殊情况的存在,而使得法律价值冲突难以避免。

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一种

价值本身存在冲突

第二种

个体与个体——行使个人自由可能导致他人利益的损失。

共同体与共同体——国际人权与一国人权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

个体与共同体——如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

解决办法:

1、价值位阶原则

具体而言:自由>正义>秩序

但是这个不是唯一的排序

自然法学派选择正义优先

分析法学派选择秩序优先

一般而言,自由代表了人的最本质的人性需要,它是法的价值的顶端;正义是自由的价值外化,它成为自由之下制约其他价值的法律标准;而秩序则表现为实现自由、正义的社会状态,必须接受自由、正义的约束。因而,发生以上价值之间冲突时,可以按照 自由>正义>秩序 的位阶顺序来确定何者优先。

2、个案平衡原则(同一位阶,兼顾各方利益)

在处理位于同一位阶上的法的价值冲突时,必须综合考虑到主体之间特定情形、需要和利益,以使得个案的解决能够适当兼顾到各方的利益。如民法中的 公平责任。

3、比例原则

简言之,即使某种较优越价值的实现必然会以其他价值的损害为代价,也应当使被损害的价值减低到最小限度。

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种

适合性原则:限制人民权利之措施必须能够达到所期望的目的,又称适当性原则。(手段适合目的)

必要性原则:在适合达到目的的多种手段中,应该选择对人民权利侵害最小的手段,又称“最小侵害原则”

狭义比例原则:对于人民权利之侵害程度与所达到目的之间,必须处于一种合理且适度的关系,这项原则主要重于权衡“受限制的法益”和“受保护的法益”之轻重,以达到利益之间的和谐,又称合理性原则。

实际上,三者不是并列的。可以组成两个不同的类型:针对不同位阶,同时适用价值位阶原则和比例原则;针对同一位阶的价值冲突,需要同时适用价值位阶原则和比例原则。

所以,严格地讲,只有比例原则是适用所有类型的价值冲突原则。

『贰』 刘莘的代表作

《行政立法研究》
《国内法律冲突与立法对策》
行政法热点问题》
《行政法学新论》
《行政复议法讲话》
《行政法学新理念》

『叁』 刘莘的科研项目

·国内法律冲突及立法对策 ,主持人,1999年10月司法部项目
·诚信政府研究 ,主持人,2002年6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行政程序研究,参与人,国家九五重点课题(已结项)
·法治背景下的社会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研究,子课题负责人,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进行中)
·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制度研究,子课题负责人,2006年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项目
司法部2009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之“区域法治化评价体系与标准研究 ”。

『肆』 法律与宪法冲突

应该根据刑法,公民行使权上述权利不能扰乱公共秩序或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伍』 国外法律与中国法律冲突 道德层面怎么解决

因为在我国,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故即是中国法律与国外法律相冲突的话,如纠纷发生在我国管辖,仍然应适用我国法律调节。故适用我国法律,相当于已在道德层面解决。

『陆』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宪法与现实的冲突有什么特征

根据实际情况不同,中国宪法与现实的冲突可分为如下几种: 以冲突的危害程度为标准,可以把冲突分为正常的冲突与非正常的冲突。这是冲突的基本分类。宪法运行中规范与现实的不一致现象有时表现为正常运行轨道之内的现象,靠自身的规则与程序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当规范与现实的不一致已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以原有的规则与程序难以解决两者的矛盾时宪法运行进入到非规范的阶段,形成非正常的冲突。由宪法的规范性与现实生活各自的特点所决定,宪法运行中两者完全一致的状态是不可能存在的,总是在矛盾中得到发展,不断地克服冲突所带来的各种障碍。因规范或现实的变动而引起的冲突现象,可以在正常冲突的范畴内予以协调。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常冲突是宪法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赋予宪法以新的营养与丰富的社会基础。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因规范与现实冲突而出现的大量现象是一种正常冲突,不能把这种冲突简单地归结为违宪现象。良性运行的社会应当允许在自身的社会体制中存在规范与现实的冲突。正如科塞所说的,冲突对社会有积极的一面,灵活性大的社会允许冲突存在,僵硬的社会不允许冲突的存在,压制冲突,所以一旦发生冲突,则会出现危机。正常冲突一般是在规范体系的价值已确定并获得普遍共识的条件下出现的,靠规范的调整功能可以解决出现的冲突现象。当正常冲突得不到有效遏制时冲突便发展为非正常冲突,即在某一阶段出现的规范与现实的冲突已脱离正常发展的轨道,社会运行出现严重障碍,宪法规范基本上丧失对社会生活的调整功能。出现非正常冲突后,现有的规范体系与运行方式难以提供有效的解决冲突的对策,宪法规范本身面临深刻的变化。正常冲突与非正常冲突的区别与宪法规范的变动形式有着密切联系。宪法规范一般有合法的变动与不合法的变动两种形式。合法的变动具体分为宪法修改、根据宪法解释的变更、基于下位规范的变动;不合法的变动主要有发生革命或政变等引起的变动,如宪法废弃、宪法停止等。从宪法运行的基本过程看,正常冲突与宪法规范的合法变动是相适应的,通过规范自身的变动可以为冲突的解决寻求可行的方案。非正常冲突一般是在宪法规范的变动出现不合法的情况下出现的,通过规范的自身调整难以实现解决冲突的目的。

以冲突发生的影响为标准,可以把冲突分为整体冲突与局部冲突。整体冲突是指宪法运行中指导思想或基本原理方面出现的冲突与矛盾,它对整个宪法秩序带来重大的损害。整体冲突是在规范与现实的矛盾得不到及时调整而出现的,靠规范自身的局部调整难以解决冲突,一般采用宪法修改方式。整体冲突容易出现在社会变革初期,集中表现在经济政策的制订、社会改革措施的调整、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划分等方面。局部冲突是宪法运行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一般发生在社会生活的局部领域,主要涉及到国家政策的具体内容的调整或具体的改革措施的出台等。对局部冲突问题不宜采用激烈的变动方式,一般采用对社会生活秩序变动最小的方式,尽可能以缓和的方式解决社会的矛盾。

以冲突发生的领域为标准,冲突可分为立法冲突、司法冲突与行政冲突。1 立法冲突。立法是法治的基础,健全的法治首先以科学、合理的立法体制的存在为其基本特征。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合理的立法又是以是否符合宪法为其判断标准。如果立法违背宪法的实质和形式要求,则会造成立法与宪法的冲突。一般说来,立法冲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立法指导思想与宪法价值的冲突,即法律产生的社会基础与追求的价值脱离了宪法规定的价值体系。(2)立法程序违背宪法的规定。立法权限的划分是通过宪法确定的,部门法律不能规定应由宪法规定的立法权限划分。(3)法律体系内部出现的冲突。任何一部法律都是依据宪法制订的,法律之间的冲突实际上导致法律与宪法的冲突,损害宪法的形象。(4)立法冲突还表现在法律解释过程中。解释法律必须要遵循宪法规定的原则,不得违背法律中体现的宪法理念与原则。2 司法冲突。司法冲突主要表现在运用司法权的过程中出现的违背宪法规定与原则的现象。司法与宪法的冲突主要表现在:(1)司法权运行原则与宪法的冲突,即司法权的运作脱离宪法规定的基本精神,不能合理地确定司法的活动领域。(2)司法组织体系与运作程序不符合宪法的原则,不能全面地体现宪法对司法权限制的要求,甚至出现以司法的特殊性突破宪法界限的现象。(3)司法解释超越其合理的界限,侵犯固有的立法机关的权限,造成司法权的滥用。(4)司法腐败现象对于宪法的基本价值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直接同宪法规定相抵触,加剧了宪法与司法权运行过程的冲突。3 行政冲突。行政冲突是指行政权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同宪法相矛盾的现象。宪法对行政权产生基础、运行程序、运行原则、权力的界限等作了具体的规定。行政权与宪法冲突主要表现在:(1)行政权产生过程与宪法规定的冲突。宪法对不同层次行政权产生过程作了具体规定,但有些行政机关的行政权没有合宪性基础。(2)行政决策过程与宪法原则相抵触。宪法规定与原则不仅制约行政权产生过程,同时在重要的行政决策过程中应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程序,使决策具有合理的宪法基础。(3)行政裁量与宪法的人权价值的冲突问题。行政裁量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形式,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与宪法规定的价值产生不一致。权力行使的宪法界限本身,特别是人权的宪法保障容易与行政的效率性发生冲突,需要在行政的运行中为裁量权的合理运用提供宪法的基础。(4)行政立法与宪法的冲突。现代社会中行政立法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两者的冲突在这一领域表现的更为突出。

『柒』 当国际法与国内法冲突时,应当如何解决

当国际法与国内法冲突时一般以签署国家法为准。

国际贸易也就是国际民商事交易,我国是民商合一的体制,民法通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简单的说,就是,国际条约优先于我国法律,我国法律优先于国际惯例。

(7)国内法律冲突与立法对策扩展阅读:

一、国际法的作用:

主要调整国家间相互关系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和。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类似国家的政治实体以及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间的关系,也受国际法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约束。

二、国际法具有如下特征:

1、国际法的基本主体是国家,类似于国家的政治实体和国际组织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成为国际法的主体。个人不是国际法的主体。

2、国际法的主要渊源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司法判例和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学家学说也可以成为国际法的辅助渊源。

3、国际法的制定者是国家本身,国际法的效力的根据正在于此。

4、国际法没有统一的、超越国家之上的强制执行机构。国际法院或其他国际裁判、国际仲裁法庭没有强制管辖权。国际法的实施主要依靠国家本身单独或集体的行动。

『捌』 刘莘的科研成果

《行政诉讼法学》(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诚信政府研究》(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软法与公共治理》(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法治政府与行政决策、行政立法》(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行政法治文苑》(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行政法学》(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合著),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
《当代中国行政法》(合著),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1月
《行政法学教程》(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
《行政诉讼法学教程》(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
《行政法学新论》(合著),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1月
《行政法学》(合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国内法律冲突及立法对策》(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行政立法研究》(独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5月
《行政诉讼法原理》(合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
《行政法前沿问题研究》(合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3月 《政府公信力就是影响力号召力》,《法制日报》第3版,2007年6月26日
《制度性栅栏,它纵容了就业歧视》,《法制日报》第3版,2007年6月12日
《强化激励机制才能推动公众参与》,《法制日报》第3版,2007年5月31日
《规范文件也能监督》,《检察日报》第6版,2007年4月30日
《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是我们社会的希望所在》《检察日报》第6版,2007年4月16日
《立法委托起草尚需配套制度支持》,《法制日报》第3版,2007年3月28日
《财产征收中公共利益的确定》(与陶攀合作),《法治研究》(浙江省社科院刊物),2007年第3期
《环境保护既要行政升格又要法律升级》, 《法制日报》第3版,2007年1月30日
《功能视角下的行政诉讼类型法定化》(与李大鹏合作),“WTO与司法审查”研讨会论文,2006年11月
《论行业协会调解——制度潜能与现状分析》(与李大鹏合作),《当代中国行政法的源流——王名扬教授九十华诞贺寿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禁令合理与否取决于民众立场》,《法制日报》第3版,2006年11月7日
《现代行政法与和谐社会》(与李燕合作),《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辅助性原则与行政体制改革》(与张迎涛合作),《行政法学研究》,2006年第四期
《征求民意是法治的应有之义》,《检察日报》第六版,2006年10月16日
《社保基金的法律定位为何令人关注》,《检察日报》第六版,2006年9月4日
《不违章都难源于行政行为不合理》,《新京报》A03版,2006年8月29日
《公共利益:物权法要摆脱的困境》,《法制日报》第三版(本报特约评论员),2006年8月29日
《政府帮银行讨债背后的角色错位》,《法制日报》第三版(本报特约评论员),2006年8月24日
《叫停孟母堂真是依法行政吗?》,《检察日报》第六版,2006年8月14日
《地方政府GDP注水折射统计体制缺失》,《法制日报》第三版(本报特约评论员),2006年8月10日
《短信评干部应当叫停》,《法制日报》第三版(本报特约评论员),2006年7月18日
《行政诉讼被告资格若干问题探讨》(与王达合作),《法律适用》,2006年第8期
《普通债权人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特定情形——对“法律上利害关系”的理解》(与王达合作),《人民司法》,2006年第7期
《廉价政府还需要相应的制度建设”》,《法制日报》第6版,2006年6月7日
《暂停献血指标彰示法治的回归》,法制日报,2005年12月
《宪法征收补偿条款的解读》,行政法的中国之路(论文集),2005年12月
《制定行政程序法的必要性》,人民法院报,2005年4月
《公共利益概念辨》,岳麓法学评论,2005年5月
《论大学自治的限度》,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
《现代行政法与行政相对人权益的保护》,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
《行政复议制度近期可能的改革》,行政法学研究,2005年
《立法:在前行中完善》,北京人大,2004年11月
《利益平衡——行政许可法的关注重点》,法学,2003年10月
《法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法制日报,2003年7月
《诚实信用原则在行政法上的运用》,岳麓法学评论,2003年5月
《政府信息公开研究》,政法论坛,2003年2月
《行政法上之诚信原则刍议》,行政法学研究,2002年11月
《行政不作为案件中“法定职责”的含义》,人民法院报,2002年10月
《情报公开法若干问题研究》,公法研究,2002年10月
《公证书是否可诉》,人民法院报,2002年1月

『玖』 试论国际民事法律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1、国际民事法律冲突就是对同一民事关系因所涉各国民事法律规定不同而发生的法律适用上的冲突,因此它就是国际私法上所讲的法律冲突,即法律适用上的冲突。
2、国际民事法律冲突的产生是由下列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各国民事法律制度互不相同。正是由于这种差别,对同一国际民事关系,往往因适用不同国家的法律而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便提出应适用何国法律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问题。由此可见,各国民事法律制度不同是民事法律冲突产生的前提条件。二是各国之间存在正常的民事交往,结成大量的国际民事关系。各国之间正常的民事交往是民事法律冲突产生的客观基础。三是各国承认外国人在内国的民事法律地位。在实际生活中,凡在内国法不允许外国人享有某项民事权利时,也就不会出现外国人作为主体的民事法律关系,当然不会产生民事法律冲突。另一方面,如果外国人在内国居于凌驾内国人之上的特权地位,也无民事法律冲突可言。四是各国在一定条件下承认外国民事法律在内国的域外效力。一般来说,各国只在一定条件下承认外国民商法的域外效力。正是因为各国的相互承认,才产生了民事法律冲突。
3、国际民事法律冲突的解决办法主要有两种。第一,冲突法解决方法,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制定国内或国际的冲突规范来确定各种不同性质的涉外民事法律关系应适用何国法律,从而解决民事法律冲突。依立法渊源的不同,它可分为国内冲突法解决方法,即各国通过制定自己的冲突法解决与本国有关的民事法律冲突和国际统一冲突法解决方法,即有关国家通过双边或多边条约的形式制定统一的冲突法来解决国际民事法律冲突。由于冲突规范并不明确地直接规定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所以被称为间接的调整方法。它缺乏针对性、明确性和可预见性。第二,实体法调整方法,这种方法是指有关国家通过双边或多边国际条约的方式,制定统一的实体法,以直接规定涉外民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避免或消除法律冲突。由于适用统一实体法规范即避免了在国际民事交往中可能发生的法律冲突,因而是一种直接调整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讲,它比冲突规范确实前进了一步。但实体法调整方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其适用领域比较有限,在涉外婚姻和继承领域,至今尚未制定出统一实体法,一个实体法公约只适用于某种法律关系的某些方面,在其他方面仍得适用冲突法的间接调整方法;适用的国家有限,即使在已经制定并适用统一实体法规范的那部分涉外民事领域,由于条约原则上仅约束当事国,因此冲突规范的间接调整方法仍有适用的余地;最后,民事统一实体法多具有任意法的性质。
4、目前上述两种调整方法各有其优势与缺陷,在解决国际民事法律冲突上都是不可或缺的。

热点内容
卖水产和律师 发布:2025-04-30 06:17:18 浏览:304
民法典公考 发布:2025-04-30 06:01:46 浏览:649
江苏劳动法中夜班费 发布:2025-04-30 06:00:11 浏览:967
法官老爹台词最后 发布:2025-04-30 05:58:47 浏览:971
保险公司做笔录一个人有法律依据吗 发布:2025-04-30 05:58:45 浏览:760
互联网服务管理条例 发布:2025-04-30 05:55:18 浏览:823
中非联婚条例 发布:2025-04-30 05:54:55 浏览:296
房产证律师费 发布:2025-04-30 05:52:53 浏览:92
刑法与自由的关系 发布:2025-04-30 05:50:28 浏览:599
浙江省国有土地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 发布:2025-04-30 05:34:34 浏览: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