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道德和持重
⑴ 性道德和性法律的关系
你可以在网上找找李银河写的《中国当代性法律批判》这本书,里面应该有你需要的内容。
⑵ 伦理与道德在定义上的区别和联系
坐公交车先下后上
到移动营业厅排队交费啦~
过马路人让车 车让车 车让行人啦~
还有 ~还有什么 一时想不起了
总之 很多 多看几个公益广告就知道了~~
善事好做难一贯
人,生活在社会上,做一件两件好事,并不难,只要遵循社会性道德,常常就在有意无意之间,做了好事。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这是毛泽东主席一九四〇年为吴玉章先生六十寿辰所写“祝词”的开头,确实是“人情练达”之谈。
一个人,若要自觉地一直、一生做好事,做好人,坚决不做坏事,那就必须努力修养和实践“宗教性道德”。
不过,世间事,不能一概而论。所谓社会性道德和宗教性道德之间,也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比如,湖南湘潭市某旅行社的导游小姐文花枝,年轻轻的就表现出了实践宗教性道德的高尚光辉。
二十三岁的文花枝导游,二〇〇五年八月带旅游团去延安,所乘旅游客车在陕西境内遭遇重大车祸,她也身负重伤;救援人员来抢救,要救出本来就靠近车门的她,她却声明:“我是导游,请先救游客!”最后救出她,延误了救治良机,导致她左腿只能被高位截肢。
遭遇车祸,作为导游的她,没有半点责任。如果她没有身负重伤,那么,抢救游客,既是她的职责,也是职业道德(社会性道德之一)对她的要求。但是,当她身负重伤,承受着剧烈疼痛的时候,救援人员来救治她,她若不开口、不吱声,让人救出她送去医治,她也并没有渎职,并没有违背任何社会性道德啊。谁能处罚她,谁能指责她?
可是,在这关键时刻,她毅然地不顾自己正在遭受的伤痛,不顾及自己安危,而仍然把模范地遵循职业道德放在首要!文花枝小姐,这时还很可能并不知道什么社会性道德、宗教性道德;她很可能以为自己的英雄行为还是在遵循职业道德。但是,我认为,在这时刻,她所实践的,就正是宗教性道德;是从模范地遵循职业道德升华到了宗教性道德。
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这一对范畴,是李泽厚先生提出来的,他已经作了学术性说明(注①)。我作通俗理解:宗教性道德,就是遇到事情要处理时,先想别人、集体、国家、人类,很少考虑和顾及自己,最高峰是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修养途径,可以自己实践,却不能用来强制要求他人。社会性道德,就是在生活中社会上,既为自己打算,也替别人着想,遵守法规纪律、乡规民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文花枝的英雄事例,又印证了我的猜想:“人特别注重和讲究纯粹道德的时期,是十二三岁开始到十八九岁,接受了良好的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孩子”(注②)。文花枝从家庭和学校,肯定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是好闺女、好学生;进旅行社工作,那导游职责、职业道德,她也全盘认真地学习好。人生旅途,她起步还不久,还没有受过重大挫折,没有接触过多少丑恶现实,也就还没有过多地去考虑过个人利益。于是,在车祸伤人的关键时刻,她才能把诚实守信、游客第一、忠于职守的职业道德发挥到顶点;而社会性道德发挥到顶点,当然也就进入到了宗教性道德领域。
据说,做了左腿高位截肢手术后,文花枝不抱怨,不消沉,甚至笑谈“装上假肢,还要当导游”。这种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确实值得我们崇敬、学习。
学习文花枝,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很容易地,就联系上了“学习雷锋好榜样”。
学习雷锋,先人后己,助人为乐,曾经风靡全中国。最近几年,好像没怎么大提了。
这也就令我联系:最近,网上各大中文论坛,流传一个热帖:“退伍军人执着学雷锋,五次被送进精神病院”。
退伍军人徐克斌,是重庆市开县人。他参军到西藏,服役十年,当了八年养猪兵;四次荣立三等功,被评为优秀士兵等。军报记者一篇宣传他学雷锋事迹的新闻报导,《雪域赤子——记西藏军区某工兵团优秀共产党员徐克斌》,曾经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称赞他是“学雷锋标兵”。
徐克斌退伍回到家乡,决心继续学雷锋。应聘到本地的中学去担任门卫保安工作,他向学生们讲述自己学雷锋的事迹,学生们像对待英雄一样崇拜他;有位中学副校长这样肯定徐克斌:“他当保安的时候,对我们学校校风有很大帮助。”
可他当过三所中学的门卫,都被学校解聘。为什么呢?
比如,其中一所中学,开始,校长多次在教职工会上表扬徐克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并给了他聘用人员的最高奖金。徐克斌三次到学校政教处捐款资助贫困学生,金额共一千一百元。最后一次五百元,学校不敢接受了。他们算了一笔账,徐克斌捐赠出来的差不多是他所得工资的两倍。他们又发现,徐克斌在商店购买日常用品已经是在赊账。校长和老师们有共识:“学校提倡学雷锋,但是不提倡走极端。”
还有其它:有的教师有时上衣不扣纽扣,徐克斌就干涉、批评:“老师请你过来。请你为人师表,做老师要起带头作用。”这一类事情经常发生,搞得教师们都有点儿“怕”他。
教师们认为:“一个人想当英雄,可以理解;但是,这个英雄脱离了这个社会的现实,他的行为已经完全超出了实际。他完全变成了一个符号,一种完美主义。”
引述至此,我来稍作小结:徐克斌捐赠出来的钱比他工资收入还多,他并非家财亿万的富翁,他怎么生活?他在商店购买日常用品已经是在赊账,他将怎么归还欠款?他有妻子孩子,他不拿钱抚养,他那未成年的孩子怎么生活?教师偶尔没扣好上衣纽扣,甚至有意披着上衣,这一类生活小事,并没有违反学校纪律规章;徐克斌对此有意见,可以在教职工大会上提出看法,提请讨论;他却直接当面指责教师,人家怎么接受得了。
也就是说,徐克斌坚持实践他那种过头的宗教性道德,已经到了不顾家人,不顾自己的程度;不但如此,他还试图用宗教性道德要求别人,轻率地当面指责别人。
我同情徐克斌。我认为徐克斌是个好人,但却是个认识上、心理上有一点儿毛病、没有能够“与时俱进”的好人。
徐克斌所在地方,对待徐克斌,从网上的报导来看,应该说是比较好的。第一,他随口批评辱骂地方官员,并没有人和他较真、整治他;第二,他进精神病院,是治病,他自己主动吃药,出来也自由,没有谁要怎么样他;第三,仍然有企业愿意聘请他去做门卫,只是他自己想到学校,“宣传和弘扬雷锋精神”,而不愿意去企业;第四,地方上有人说他是“疯子”,因为他已经五次进精神病院了,但是也仍然有人夸他是“活雷锋”。
徐克斌学雷锋,自己却要进精神病院治疗;从这个事例,我痛切地感到:我曾经提出“应该承认‘爱有差等’”,“伦理道德要求应该分层次”,“好人难做,要做好人”等观点(注③),确实有必要。
“爱有差等”,是孔孟儒家提出来的伦理准则;从现代说,大约指的是:父母夫妻子女为一等,兄弟姐妹为一等,亲戚朋友,同事邻居为一等,如此类推;人伦之爱,从父母夫妻子女往下,依次递减。那种主张不分等次,一视同仁地“兼爱”、“博爱”,属于过头的宗教性道德,事实上做不到。如果大肆宣传这样的“兼爱”、“博爱”,实际将会造成人的痛苦、虚伪。
伦理道德要求分层次,是采用李泽厚先生区分社会性道德和宗教性道德的理论,我以为:义务教育、社会宣传,重点应该放在社会性道德,因为社会性道德才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应该人人遵守。而宗教性道德,主要是社会精英人物自觉去实践,不宜大规模提倡,更不能强制推行。比如,在“公交车”上“让座”问题:公交车应该设立老弱病残和孕妇专用座位,那座位空着时常人可以坐,但是若有老弱病残人和孕妇上车,那常人就应该马上让座,否则即是违背了社会性道德,乘务员有权力叫他让座。而若常人是坐的一般座位,那么,让不让座,就应该有他的完全自由。他让座,是他“做好事”,小小地实践了一次宗教性道德。他不让座,是他坚持享受自己买票乘车应该坐的权利,他并没有做错任何事,他可以理直气壮;任何人都没有权力、没有资格批评指责他。
好人难做,要做好人,这说的是:坚持做好人,就要准备——常常要自己吃亏,被人误解,受人侮辱,甚至遭到打击、伤害!做好人需要付出巨大“成本”,可是,坚持做好人,能够自我实现;至少,懂得这个道理以后,做好人,能够心安理得。
徐克斌如果认识到了这些,心理上也做好了相应准备;他,学雷锋,做好事,做好人,就会量力而行,应该也就不会弄到要进精神病院吃药治疗了。
具体地说,他的工资收入,应该先保证自己和妻儿的基本温饱,不要弄到自己买日常用品还要赊帐;有所节余,再去捐助贫苦人。他义务扫街、捡垃圾,可以默默地以身作则,一般不要去随口批评、得罪人。他可以坚持自己作风严谨;看到别人不拘生活小节,可以在“生活会”上提请讨论,希望纠正;而不要随时当面批评指责别人,造成过于“严肃、紧张”的气氛;地方上,平民百姓,毕竟不同于军队军人。
再一次表态:我衷心同情徐克斌。祝愿他尽快恢复身心健康。祝愿好人得好报,好人一生平安!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善事好做难一贯,不要紧;你不愿意实践宗教性道德,就可以不去追求这个一贯。
地方上,大家都遵循社会性道德,这地方就是天堂!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一辈子,只要能够基本遵循社会性道德,就已经是好人了。
那自觉实践宗教性道德的,毕竟只是很少数人。坚持实践宗教性道德,“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那样的人,更是极少,几乎是“稀有动物”呢;我这应该不是亵渎,而是幽默吧,呵呵。
我们生活的社会,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员,“为人民服务”就是构成这个大家庭幸福美满、和睦融洽、互助关爱的准则。
“为人民服务”这五个闪光的大字,语意平凡但内容深邃。它包涵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辩证思想;它包涵着友爱互助的高尚品质;它包涵着心存爱心、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上个世纪的张思德、雷锋就是这五个字的光辉代表和时代楷模。
新的时代、和谐社会更加呼唤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但我们需要的不是那些“做秀”口号,我们需要的是你、是我、是他,是我们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够脚踏实地地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精神,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生活细节中,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那样,我们的社会必将和谐美好,我们的生活必将祥和康泰,不是吗?
当一场大雪过后,是你第一个拿起扫帚,走
⑶ 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五种代表性道德修养方法是什么
摘要 学思并重的方法
⑷ 大盈若冲,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 什么意思
意思是: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以及第四十五章,其内容分别为:
1、第四十一章原文内容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2、第四十五章原文内容: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4)性道德和持重扩展阅读: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⑸ 你认为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存在性道德修养吗
到了孩子去上幼儿园的时候,家长们往往是一个个兴奋又担心。因为家长们既开心孩子可以走出人生的第一步,迈进了学校的大门,同时又担心孩子会不适应,会在和老师同学的相处中出现问题。所以家长们总是盼着孩子开学,又怕开学的那一天太快的到来而孩子却没有做好准备。
⑹ 关于男女心理、生理现象,婚后男女如何调剂性生活和谐,什么是性道德,夫妻之间离婚与性生活有多大关系...
你可以去图书馆·
哪里有关于介绍性知识的书籍·
⑺ 《道德经》中“知其白,守其黑”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
出处:《老子·第二十八章》——春秋·老子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释义: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
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教人处世之道,自己一定要明白是非对错,而外表要装成愚钝,对世俗之流既不赞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尘世,与"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实乃大隐于市之道。
这句话出自《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7)性道德和持重扩展阅读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这句话也是人们相当熟的名言。“辱”是一个借字,本字是的意思是黑点,或者引申为暗昧。
深知明亮,却安于暗昧,就可以成为天下的川谷。川谷是个比喻的说法,我们可以理解为众望所归。这是形容一种处世的心态。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作一些发挥,展开其中所蕴涵的几个道理。
首先,我们对明白光鲜的那一面是要承认的。有些人解老子,看老子否定盛满,便拒绝盛满,甚至持视而不见的态度。
老子是说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确实劝说人们“功遂身退”。但如果在盛满的时候还视而不见的话,显然此人让人觉得有点“孺子不可教也”。对此我们应该保持客观而清醒的务实态度,只有实事求是地确认现状才能解决问题。
其次,“守其辱。”深知明亮,甚至正处在光艳耀眼的状态之中,那么就需要作一个合适的选择,虽然不一定必须按照老子所说的,但他的这句话是个很好的提醒。再次,知其转化。
⑻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认识性问题
摘要 帮助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依性别规定他(她)的性别角色行为和动情反应,对孩子展示裸体和生殖器不采取简单斥责或欺骗的态度,既要教之以羞耻感,又不足为怪和隐瞒。对男女儿童性器官的差别和“我是从哪里来的”提问父母可坦然相告,而不必讳如深。要让孩子与同龄的同性和异性孩子一起游戏玩耍,培养孩子与同龄人相处的自然而健康的态度,建构健康的人格。
⑼ 中国古代具有多元的,多民族的性文化、性观念、性道德和性理观对还是错
这个问题,得一分为二的看待。无固定答案。
⑽ 性道德和性伦理有区别吗
在权利和利益的关系上,哲学家们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用利益取代了权利,完全以功利主义的态度对待权利问题,认为只要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即使有损于少数人权利的行为也是可以允许的;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虽然利益应当是权利的核心,但在这两者的关系上却不应当是功利主义的,而应当是道义的,是从道德权利出发的,因为根据他们的解释,在权利和利益的关系中,权利是决定性的;一个政府为了所谓大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个人权利的行为是错误的。在权利与利益关系上的这两种对立观点,反映了哲学家们对权利的不同解释,但深入分析可以看到,这两种解释都是把权利和利益放到了两个极端:或者是以利益的满足来决定权利的行使;或者是以权利的实现来判定满足利益的合法性。
问题的焦点仍然是,究竟把权利看作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根据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确立的西方社会和国家理论,基本上是把个人看作社会和国家构成的基础,个人之间由契约组成的社会也不能因为社会的某种需要而完全牺牲个人的权利;如果个人为了集体的或社会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权利,也必须是出自个人的自由意愿,而决不能是外在力量迫使的结果。这种基于个人主义的社会理论始终是西方政治思想中的传统,也构成了自由主义的强大理论根据。但在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传统受到了来自社群主义的严重挑战,对个人权利的绝对维护遭到了社会和国家作用的质疑,出现了在权利问题上根据社会共同体的最终确认。
社群主义的思想背景被看作是来自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思想传统,但另一个思想来源也开始引起哲学家们的关注,这就是来自东方思想传统中的社会和国家理论。的确,儒家传统强调了社会对个人的决定性作用,把大家和国家看作是体现个人价值的主要因素。但儒家思想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制度,君臣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这种关系显然不是西方契约论所确立的平等关系。所以,在这种关系中建立起来的国家和社会理论就只能是以“朕即国家”为模本的主奴思想,因而无法真正体现个人的价值和权利在社会中的实现。在这种意义上,以儒家的国家理论来说明社群主义,其结果就只能是在个人与国家关系上的后退,不利于妥善地解决现代人类在这种关系上面临的困境。
根据以上的分析,对权利和利益关系问题的恰当解决不应当是以一方来决定另一方,而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两者的权重,但在根本的出发点上是要保证个人权利的实现,同时,在尊重个人自由意愿的条件下,可以请求放弃某种个人权利以保证更多人的利益得到满足。显然,这里包含了双重意义:其一是,在权利和利益问题上没有最终的决定者,两者的权重需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加以确定;这就是说,一方面,当权利与利益发生冲突时,这要根据发生冲突的权利大小或利益的多少等具体情况,确定究竟应当是权利服从利益的实现,还是利益服从权利的实施;但另一方面,如果权利或利益中的一方重于另一方,譬如需要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少数人的权利,那么,这也需要考虑被牺牲的权利究竟属于什么性质,并尽可能地采取其他方法保证这种权利被牺牲的程度降到最低限度,而不是一概地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去彻底放弃少数人的权利。其二是,在个人权利与集体权利的关系上,个人权利是首要的和基本的,因为集体权利的获得是为了保障个人权利的实现而不是相反。然而,当集体权利与个人权利发生矛盾时,我们既不能简单地用个人权利去反对集体权利,也不能粗暴地以集体权利的名义取消个人权利,而是应当仔细分析发生矛盾双方的具体情况,确认这里的集体权利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平衡关系,找出矛盾的焦点所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个人权利的不受侵犯,才能使个人权利与集体权利得到协调一致。当然,这样的协调一致往往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的关系中,两者很难完全取得一致;但追求这样的理想却是我们处理两者之间现实关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