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归归范

道德归归范

发布时间: 2022-01-09 22:14:04

道德是法律的归宿对吗

德就没有法律。 不道德的法律就术语来说是自相矛盾的,或者只是对下面事实的一个陈述,即,这种实证的法律规范与道德律相冲突,因而不能强加一种义务

Ⅱ 道德的起源的科学解释及其本质是什么

道德的起源

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够引起活动,却不能分辨对错。欲望能够服从理性,也能够反对理性。

服从理性的欲望导致良好的选择,反对理性的欲望导致较差的选择,而道德正在于这种良好的选择,所以说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欲望和理性的统一。

进一步来讲,欲望是由感觉引起的,感觉又分为快乐和痛苦。快乐来源于爱好,痛苦来源于讨厌。凡热爱一事物者,该事物就能够给他以快乐,所以爱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乐。因此,道德与快乐并非不可兼得。

在没有养成习惯之前,快乐常常诱导我们选择做不道德的事,痛苦则迫使我们选择做不道德的事,所以做一个道德的人并不容易。但是,良好的选择习惯一旦养成,道德的活动本身就能够带来快乐,这种快乐又诱导我们选择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个道德的人也可以说并不难。

特别要注意乃是从小就养成一个好习惯,因为好习惯既然特别的有助于增进人的幸福,坏习惯自然也就特别的能够损害人的幸福。

道德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2)道德归归范扩展阅读

“道德”这个词我们都很熟悉,每个人也都愿意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你要说某个人没有“道德”,他肯定会跟你急。

并且每个人都觉得“道德” 在自己这边,没“道德”的全是别人,所以大家都喜欢用自己定的“道德标准”评判别人,现在的名词叫“道德绑架”,那究竟什么是“道德”呢?下面简单聊一下个人看法。

最早“道德”这两个字其实是分开的,“道”到“道”,“德”是“德”。

“道”指的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大自然的次序关系,这个很容易理解,春种秋收,这就是道;苹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天太阳升起,晚上月亮出来,这也是道。

“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那就要随顺大自然的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人做事,这就叫做德,比如父母慈爱儿女,这就叫德;儿女孝顺父母,也叫德;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也是德。

“道德”这两个字最早连起来用,见于荀子著的《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从此人们就一直沿用下来,什么意思呢?

那就是做人做事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道德代表了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用以衡量人们行为是否正当合理,与法律相辅相成,共同起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但我们现在社会,道德的观念已经很模糊了,所以大家总觉得“道德”这个词很空洞,很虚,没什么固定标准,其实就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太严重了。道德其实是有标准的,但你首先得了解这个“道”,不懂得“道”,当然就不知道什么是标准了。

道德一般是建立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上的,没有信仰为基础的道德,是很脆弱的,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不堪一击。

比如,孝顺父母这一条,就是随顺人的本性,就是道德,无论儒释道哪家,首先都是讲孝道,孝道是做人做事的基础;你孝顺父母,就是道德;不孝顺父母,就是违背道德。现在很多人不相信道德,就是因为缺乏信仰,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迷惑茫然、浮躁不安。

我们平日经常说的“良心”,也是一种道德,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本性其实都是善的,所以我们做善事的时候,就会感觉很舒服,很喜悦,就是因为顺应了我们的自然本性:做恶事的时候,就会感到不安,做贼心虚,就是因为违背了我们的本性,这叫不道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道德

Ⅲ 谈谈你对爱物这一道德归范的理解

我们生活在生活中
需要其他物品来支持生活
因此要珍惜自己所有

Ⅳ 法律范和道德范的区别与相互作用

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具有共同的性质、任务和目标.
1.有着共同的指导思想和阶级本质.
思想: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都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2.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有着共同的任务和目标.
二、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和互相补充关系.
1.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关系主要表现在:
①法律和道德都把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作为自己的行为规则来要求,使之得到强化.
②社会主义法律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某些要求法律化,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并运用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其实施.我国法律把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规则的行为用法律来加以制裁和打击.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德把“遵纪守法”作为社会美德来倡导,对破坏法纪的行为加以谴责.
2.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补充,主要表现在:
社会主义法律所没有或难以涉及的地方,社会主义道德却能发挥作用.
三、提高道德水平有助自觉守法、护法.
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提高了,就会转变守法观念,变“要我遵守”为“我要遵守”.
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更自觉地与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 两者产生的时间和历史条件不同.法律是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道德贯穿整个人类社会,是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
2 两者表现的具体形式不同.法律是具体的、规范的表现形式,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或认可,是成文的.道德体现在人们的意识和信念中,道德规范出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日积月累,一般没有特定的表现形式.
3 两者的实现方式和约束力不同. 法律具有国家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在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各环节中体现,道德不依靠强制力,依靠内心信念,习俗、教育力量来维持.
4 两者作用的范围不同.道德的作用范围比法律广泛的多.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一切领域.
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
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分属制度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都是调整社会关系与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彼此渗透,相互补充.
(1)法律需要道德的奠基和撑持.
道德的产生先于法律,古今中外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无不是以特定民族和国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石,并力求与道德相适应,相协调的.一个真正的法律制度必然蕴涵着道德精神.法律的实施不仅靠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且要靠群众在舆论上的支持.
(2)道德的实施需要法律的强制保障.人们道德自律的增强不仅要靠教育,而且要靠法治.为道德立法有利于促使人们逐渐形成道德自律.
(3)道德要法律化.道德的本质决定它和法律同属人们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共同起着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塑造美好心灵,优化社会风尚,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作用.道德法律化就是要使社会的道德规范逐步纳入法律条文.
(4)坚持法律与道德两手抓. 法律规范大多起源于道德规范,它们原是道德规范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国家才将其上升为法律规范,借助法律的强制力予以保证.
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1种特殊的社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大家热议的话题,对二者的关系说法很多,其实,它们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Ⅳ 道德之归也有日矣

答 李 翊 书 作者:韩愈

原 文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禀告。李翊足下:你的来信文辞很好,而且请教问题的态度多么谦虚恭敬。能象这样,谁不想把那道理告诉你呢?道德的归真为期不会久了,何况它的外在形式(文章)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了孔子的门户和围墙但尚未登入堂室”的人,哪里能够知道是对还是错呢?虽然如此,还是不可不同你谈谈这方面的道理。

Ⅵ 中国传统的道德范式总结为八个字是哪八个字

地形特征可以归结为哪8个字可以归结为山河相间,种类分布。

Ⅶ 以人整人、以人斗人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运用,对道德的破坏是我国道德失范的深层原因吗

不是,目前我国面临的新闻伦理道德失范问题,可归结为两方面原因:第一是规范制定不完备从而出现规范缺位导致新闻伦理道德失范,第二是新闻伦理道德规范与实现规范的行为和价值评判标准上存在着冲突从而引发新闻伦理道德失范。

Ⅷ 急求那句什么“这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一整句完整是什么,是什么节目里面的,急求!

这一切的背后是良心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

出处:

出自中内央十二套以前的容一个节目,叫做《道德观察》!

(8)道德归归范扩展阅读:

《道德观察》是央视社会与法频道主打节目之一,每天于21:39 CCTV-12播出,每集20分钟。为了给观众搭建一个展示个性观点、探讨道德观念的平台,突出体现栏目的“观察”功能,展示道德的多元,栏目组以普通人、公众人物、具争议性人物为对象,讲述各自的道德故事。既有观众的现身说法,还有嘉宾的平民视角参与,再加上主持人的穿针引线,节目流畅而又有节奏。

Ⅸ 有关古代道德的故事和模范人物吗

1、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总是拿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2、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又一次孔子要向他传授高深的理论,曾子本来坐着,听了便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达了他对老师的充分尊敬。

3、千里送鹅毛

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在路上,缅伯高不小心让天鹅飞走了,只剩几根鹅毛。到长安后,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奉上了鹅毛并赋诗“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这个典故比喻礼物单薄,情意却异常浓厚。

4、泰伯采药

殷朝末年的时候,有个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字叫泰伯,他是周朝太王的长子。他的第三个弟弟,名字叫做季历。后来季历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姬昌,就是后来的文王了。生下来的时候,先有一只赤色的雀子嘴里衔了丹书停在门户上,表示着圣人出世的祥瑞,所以太王有想把周朝国君的位子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位给昌的意思。

泰伯知道父亲的意思,就和第二个弟弟、名字叫仲雍的约下了,假称因为父亲有病,要到山里去采药,借着这个名头,兄弟俩顺便逃到蛮夷的地方,披散了头发,又在身上画了花纹,表示自己的身子是不可以再在世上干事的了。

5、许武教弟

汉朝时候,有个姓许名武的,他父亲是早已死了,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叫许晏,一个叫许普的,年纪都还很小。许武每每在耕田的时候,叫他两个弟弟立在旁边看着,晚上许武自己教他两个弟弟读书。如若弟弟不听他的教训,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庙里告罪。

后来许武举了孝廉,但是他因为两个弟弟都还没有名望,就把家产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广大的房屋,所有坏的统统给了弟弟。所以当时社会上的人,都称许他的两个弟弟,反而看轻许武了。

等到两个弟弟都得了选举,他就会合了宗族和亲戚们,哭着说明当时要给他弟弟显扬名声的缘故,并且把所有的家产,都让给了两个弟弟。

热点内容
社会资源健全法日漫 发布:2025-04-30 01:24:52 浏览:488
道德网站第三篇二意界 发布:2025-04-30 01:17:48 浏览:599
贷法院界定 发布:2025-04-30 01:16:58 浏览:666
劳动法的四个原则 发布:2025-04-30 01:02:48 浏览:4
术语中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4-30 01:02:06 浏览:209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的利害关系 发布:2025-04-30 01:00:43 浏览:473
幼儿园发生食品中毒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4-30 00:57:45 浏览:463
美国法院公正 发布:2025-04-30 00:56:20 浏览:794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发布:2025-04-30 00:43:14 浏览:450
民法学试题和答案app 发布:2025-04-30 00:34:27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