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土地立法
A. 、从秦朝到明清,中国实行什么土地制度
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
秦朝到明清是我国的封建社会时期。
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农民无地或少地,主要租种地主的土地,农民向地主交租。,
B. 秦朝时期承认土地私有,但总体国土是属于谁的
这个问题应该分开来答: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封建制,这种封建制属于“真正的封建制”,我们一直说我国的封建制开端于西周,止于清末。其实不然,“真正的封建制”从西周开始,到西汉就基本结束了(其中秦朝有个小断档)。
那么我先来解释什么叫“真正的封建制”:所谓“封建”即“封土建国”。以东周(春秋时期)为例,天子将国土(天下)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土地建”国“,诸侯再将自己的”国“中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大夫,大夫将分给自己的土地建”家“。有时大夫会将自己”家“的土地分给有功的士(最低等级的贵族)作为”食田“,但此为特例。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就是一个君子如果没本事,那就管好自己的事,如果本事大一点,就帮助大夫治理”家“,本事再大一点,就帮助诸侯治理”国“,如果本事非常大,就帮助天子治理”天下“。这就是封建。
再来说土地归属,为什么说西汉以后社会制度就不是“真正的封建制”呢,因为从西汉以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其实西汉实行的就是中央集权与分封并行双制度,比如长沙国,吴楚七国之乱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意思就是所有土地都是君主的,君主是全国的大地主。即使明朝实行的藩王制,土地权属也是属于君主。
那么春秋时期“真正的封建制”土地权属是怎样的呢,各领主对于自己的土地拥有绝对自主权,包括税收、立法、军事、政治等。领主们把土地租给庶民(商人和工匠除外)耕种,以收取土地税和抽成农作物(井田制)。天子有直辖国土,即洛邑、邯郸、宛城一片,但是对于全国其他领地没有干涉权,这也是导致春秋战国诸侯混战抢地盘的原因之一。诸侯对天子的唯一义务就是天子征战时为天子打仗——”侯子者,持干戈以卫社稷也”。比如烽火戏诸侯……说这么多就是为了让你弄清什么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以及秦国和后来的秦朝(学历史时一定要注意秦国和秦朝的区别,前者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后者是中国史上一个大一统朝代)为什么要承认土地私有。
再说秦朝承认土地私有,这个要从秦国商鞅变法说起,从商鞅变法开始(商鞅死后秦国统治者依然沿用商鞅的思想)秦国就一直致力于削弱国内的大夫贵族。承认土地私有是从秦国商鞅变法第二阶段废”井田“就开始了,承认土地私有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承认土地私有的基础上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转让,这就极大地瓦解了秦国大夫贵族对于土地的控制力,断绝了大夫贵族的经济来源。土地私有不等于土地不收税,这时的总体国土属于秦国国君,土地税不交给大夫而交给国君,秦国进一步走向中央集权。
秦朝时,我前面说过这是个小断档,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所以没有诸侯;秦朝实行郡县制,所以没有大地主。秦朝虽然承认土地私有,但是为了保障经济来源仍然要交土地税,土地税直接上交国家(君主),所以说国土总体仍然属于国家。简言之,土地税交给谁,土地的权属就归谁。
不懂可以追问。
C. 如何看待秦代的法律规范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秦,在战国初期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诸侯国,但它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变法彻底,后来居上,一跃而为战国七雄之首,终于席卷宇内,一统天下。秦为了实现全国统一,为了巩固统一的成果,建立了相当完备的法律制度。
秦代的立法分两个时期:一是统一六国之前,一是统一六国之后。前一个时期是作为与六国相并立的一个诸侯国的立法,在历史分期上属于战国时期;后一个时期是全国统一的中央政权的立法。前一个时期的立法在统一的秦王朝仍然有效,所以把这些立法也列入秦朝的法制之中,后一个时期的立法是前一个时期立法的继续。
秦统治者奉行法家思想,主张各项事业“皆有法式”,进行了大量的立法工作,法律调整的范围十分广泛,下面主要论述秦代运用法律规范调整经济关系。秦国早期的法制原是相当落后的。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商鞅变法以李悝的《法经》为蓝本,改法为律,制定了秦国的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等6篇刑律,又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行什伍之法,奖耕战,禁私斗,鼓励告奸,相牧司连坐,等等。“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法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秦国已经有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完备的法规。
秦代法律规范的形式 过去由于资料缺乏,人们对秦代法规的内容知道得很少。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县出土的秦简(见睡虎地秦简)提供了大量关于秦代法规的资料。资料说明,秦除了制定6篇刑律之外,还颁行了大量单行律与其他形式的法律规范:①律。见于秦简的有:田律、厩苑律(见厩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工律、工人程、均工、赍律、徭律、司空、置吏律、军爵律、传食律、内史杂、尉杂、属邦、效、除吏律、游士律、除弟子律、中劳律、藏律、公车司马猎律、牛羊课、傅律、敫表律、捕盗律、戍律;见于史籍的有挟书律。②令。《商君书》载秦有垦令。《史记·商君列传》:“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行之十年,秦民大说。”<史记·萧相国世家>载:刘邦攻占秦都咸阳后,“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③法律答问。官方以问答的形式对秦刑律所作的解释。包括对定罪、量刑、适用和诉讼制度的某些方面的具体说明。后世封建法典疏议的问答即起源于此。它具有法律效力,故可视为一种法规。④式。秦简中有<封诊式>一篇,其内容有关于“治狱”、“讯狱”的一般要求;有“封守”、“覆”、“有鞫”等方面的法律文书程式;还有发案现场的勘验和法医检验的报告。⑤例。秦简的《法律答问》中多处指出司法官吏在定罪量刑时可依“廷行事”为准:如“盗封啬夫何论?廷行事以伪写印”。“求盗追捕罪人,罪人格杀求盗,问杀人者为贼杀人,且斗杀?斗杀人,廷行事为贼。”“廷行事”是司法机关办案的成例。统治者依据成例办案,可以弥补法律之不足,也便于必要时不受法律约束,恣意对人民进行镇压。
秦律的部分内容,其主要内容有:①刑法。包括罪名、刑罚和刑罚的适用原则等。秦律的罪名近 200种。刑罚分为死、肉刑、徒、笞、髡刑、耐刑、迁刑、赀刑、赎刑、废刑、谇刑等。每种刑罚又分为不同的等级。死刑有夷三族、灭宗、阬、车裂、体解、磔、腰斩、弃市、戮、剖腹、绞、囊扑、蒺藜、凿颠、抽肋、烹、定杀、赐死等;肉刑有黥、劓、刖、宫等;徒刑有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妾、司寇、候等。其他刑罚也各有等差。每一种刑罚都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三种结合使用,如:耐为隶臣,刑为鬼薪,黥为城旦,黥劓为城旦等。刑罚适用原则主要有:依犯罪人的身份等级定罪;区分共同犯罪与非共同犯罪;在共同犯罪中集团犯罪从重,教唆青少年犯罪从重;区分故意和过失,故意从重,过失从轻;区分既遂、未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区分态度好坏,累犯从重,自首从轻,消除犯罪后果减免。此外,还规定了刑事犯罪的责任年龄。②有关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法规。秦律在农业方面对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种子数量、庄稼生长和旱涝虫灾的报告等作了具体规定;在手工业方面对生产管理、劳动力调配、徒工训练和产品规格、质量的检验等作了具体规定;在商业方面对商品标价、货币流通、外商经营登记等作了具体规定。这些规定主要见于田律、厩苑律、工律、均工、工人程和金布律以及其他单行法律的部分条款。③为了保证法律的贯彻执行,秦律还规定了一套诉讼制度。审判机关为中央、郡、县三级,行政与司法不分。地方行政长官主管所辖郡、县的司法。诉讼可以由受害人提起,也可以由国家官吏提起。限制子女、奴婢的诉讼权利。审讯时一般不主张刑讯逼供,重视现场勘验和搜集证据,实行“爰书”报告制度。判决后准许上诉。秦律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颁行对于秦国封建制度的发展和全国的统一都起了一定作用。但它毕竟带有封建法律初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法律篇名、条文繁杂;有的罪名就事论事,不似后世封建法律那样规范化;刑罚手段残酷;法律既鼓励奴隶解放,又保留和维护大量奴隶制残余。
秦代的法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方面把秦国的法律推向全国,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措施。诸如:改帝号自称“始皇帝”,规定“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诏令正式成为国家法律的渊源;分天下为36郡,郡置守、尉、监;统一度量衡、车轨和文字;使黔首自实田;禁《诗》、《书》等百家语,“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规定“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就这样,秦始皇以法律手段把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推向极端。秦始皇统治后期,乐以刑杀为威,致使“贪暴之吏,刑戮妄加”,“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秦二世即位后,“更为法律”,大肆诛杀诸公子及大臣,进一步镇压人民群众,使秦法遭到严重破坏,加速了秦王朝的崩溃。
D. 秦朝的土地私有制度是怎么样的土地真的是私有的吗
秦朝的土地私有制度,是承认土地的私有化。但是土地并不等于私有。因为农民还是需要向国家缴纳税收。这么理解,其实是税收交给谁土地就属于谁。那这样,秦朝的土地制度其实还是国有土地。秦朝用这样的土地私有制度,其实是为了鼓励农耕,促进农民耕种,来支撑秦朝对外战争的开支。这样的土地制度确实有利于国家的税收收入的增长。
在这样的制度下,秦朝确实很快的发展壮大起来。商鞅变法,使得秦朝从七国中逐渐崛起,最后统一了六国,成为了中国首个大一统的国家。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通过这一个土地私有化制度,推进了牛耕的普及,扩大了生产力。如果不是因为后来秦始皇对平民百姓过多的剥削,按这样的经济制度发展下去,秦朝应该能成为一个长寿的王朝。
E. 简述秦朝立法原则
秦朝律法源自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历经数代到统一之后的秦朝,期间根据实际情况虽有变革,但核心和整体原则没有变化。秦律基本核心如下:
1、平时民众主要应当集中与农耕和垦荒,大量的粮食可以保证战争需要,也可以换取财富
2、开通民众可以获取爵位的通道,允许通过杀敌立功得到爵位,或缴纳法定数量粮食换取爵位
3、利益与名声绑定到爵位上,各项福利和身份由爵位等级决定,使民众眼中只认爵位
4、禁锢民众思想,杜绝民间士人游说讲学,也禁止民间学习儒家等思想,坚定愚民
5、抑制和打压一切非农战职业,引导民众主要选择农夫和士兵作为职业
简单的说,让民众没有思想,任国家驱使,名利源头来自爵位,获得爵位只能通过种田或杀敌。一切为了战争,民众眼中只有“种地”和“作战”这两件事最佳。农民拼命种地以保证可以维持战争消耗,士兵为了爵位杀敌英勇。国家就是一个强力战争机器,在这大争之世,一切都必须为军事力量让步。
F. 秦代在土地方面做了什么制度
秦朝是由战国后期一个诸侯王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秦代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产量两个方面都超过了以前?
在土地制度方面,秦初承认土地私有,同时保留一定数量的休耕地,以法律形式在全国确认土地私有,并制订了相应的赋税制度?
土地私有制的建立,在当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秦代土地制度的逐步完善,体现了封建土地制度初建时的特点?
秦自商鞅变法以后,历代国君都把农业作为治国之本,非常重视水利建设,推广铁器和牛耕?战国时代所修建的都江堰灌溉系统?郑国渠,以及其他数以万计的陂池沟渠,直到秦统一后仍在发挥作用?
秦代配合水陆交通建设,又在陇西?关中?黔中?会稽等郡修建了大批新的水利设施,使更多的农田得到灌溉,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铁农具在战国已普遍使用,秦代的铁农具又有发展?近年考古发现大量秦时期的铁犁铧?铁臿?铁锄?铁镰等,不但分布广泛,而且器形有所改进?
秦政府设置有“左采铁”?“右采铁”等专管铁器生产和使用的官吏,足见对于铁器的重视?
G. 秦代农业的立法思想是什么
或盗采人桑叶,赃不盈一钱,何论?赀徭三旬。——《睡虎地秦简 ·法律答问》
众所周知,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在治理国家上讲究轻罪重罚,当然这并不是商鞅这个人的过错,而是当时法家思想核心内容,即用严刑峻法让民不敢犯罪。
先说秦统治者的重视。
秦代统治者对于农业的重视,表现在设置各级官吏,在秦国的政治体系中,对于涉及农业生产的部分,设置专门官员,比如太仆就管理马政,而治粟内史则掌管钱粮税收,至于官吏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作用,我们下文还会详述,此处暂不细论。
再说立法的全面性。
秦代对于农业的立法几乎囊括了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对于涉及农业生产的土地、人口、粮食管理、仓储、畜牧等等方面,秦法都做出了规定,而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会受到律法的监管。
H. 秦朝立法原则有哪几方面
一是法令抄由一统?这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全国都要实行统一的法律令;其二是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
二是事皆决于法?其实这本来是战国时新兴地主“以法治国”的主张?秦朝建立后,仍以此作为指导,加强立法,做到凡事“皆有法式”?
三是以刑杀为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法网严密,以致人们动辄触犯刑律;其二是严刑重罚?这是商鞅重刑思想的继续和发展?秦朝的法律形式主要有这样几种:
一是律?这是当时最主要的法律形式?
二是令,即制和诏?当时的命?制?令?诏,从法律意义上说并无区别?律与令经常并列使用?
三是式?指的是关于案件的调查?勘验?审讯等的程序?文书程式以及对司法官吏审理案件的要求?
四是法律答问?这是对《秦律》的某些条文?术语和律义以问答的方式作了明确的解释?这对正确运用法律,更有效地贯彻立法意图,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还有程?课等法律形式?
I. 秦朝的土地制度是怎样的
秦始皇使黔首自实田,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地主阶级凭借这个命令,不仅得以合法占有土地,而且可以用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土地被兼并的农民,不得不以“见税什五”的苛刻条件耕种豪民之田。
J. 秦朝有哪些法律
秦朝的法律形式,从史书记载和出土的秦简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