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家暴的立法
Ⅰ 立法“反家暴” 谁是拦路虎
家暴是严重的犯罪行为!最有效的法:反应最快的就是拨打随时会出警。最直接,反应速度也最快,
Ⅱ 反家暴立法了,形势依旧严峻是怎么回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一周年了,但是形势依然严峻。
1、有效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人身保护令发放数量过少。仅常驻人口就达1千多万的上海,法院共收到保护令申请106件。而3月1日至11月15日,市公安局共接报家庭暴力警情5746起,处警定性为家庭暴力的有2211起。但核发保护令数量为41份。
《反家庭暴力法》中告诫制度、强制报告制度、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紧急庇护制度等制度亮点没能被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
Ⅲ 李仁真的反家暴立法
反家暴立法已经列入中国人大的五年规划,却至今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2014年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司法厅副厅长、司法部律师公证工作指导司副司长李仁真介绍了这部法律的情况,并表示相关准备工作已经充分,将尽早提交人大审议。
李仁真表示,反家暴立法应该重点考虑以下问题。
第一,要合理界定家庭暴力的定义和这部法的使用范围。对家庭暴力的定义,反映了立法者对家庭暴力本质属性的认识,同时直接决定了反家暴立法的使用范围。国内外对立法范围和定义不太一致,人们的认识也不太一致。我们主张从反家庭暴力法的效果出发,要把家庭成员之间对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精神、性或者财产的行为都纳入家庭暴力范围。
第二,应该明确反家庭暴力的基本原则。它集中体现了这部法的指导思想和立法理念。按照大家已经形成的共识,至少应该强调这样一些原则:一是我国反对一切形式的家庭暴力;二是坚持优先保护受害人;三是坚持预防为主、早期干预的原则;四是政府主导、多机构合作的原则;五是教育、矫治和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建立多机构合作有效的干预模式。因为多机构合作的干预模式,这是国际国内通行的一些做法,这也是有效的工作机制,这是由家庭暴力的特点和受害人的需求决定的。在我国要贯彻政府主导,多机构合作的原则,来进一步明确专门反家暴的机构,并且要确立起预防、制止和救助一体化的社会干预机制。
第四,要设置民事保护令制度。这项制度具有预防功能,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实行,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我们的反家暴立法应该把它制度化,并且作出系统的规定,对种类、使用范围以及实施程序作出规定。
第五,要创新证据规则。家暴问题之所以不能很方便、快捷的进入司法程序,就是举证难的问题。家暴一般发生在家庭生活内部,证据不容易固定,因此要考虑到家暴的特点,在不违反法律基本原则的情况下,通过立法,对证据采信、证据标准、举证责任的转移等事项作出具体的、有利于受害人的规定。体现我们的立法关怀弱者,保护人权的特点,也就是减轻受害人的取证责任的难度。
第六,要强化对未成年受害人的特殊保护。未成年人在家庭暴力中是主要的受害群体,他常常被隐藏在妈妈等受暴对象之后,没有进行区别性和独立性的对待,显然不合适。要通过制定反家暴立法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比如强制报告制度、紧急庇护制度,紧急情况下还有撤销资格的诉讼,诉讼后给予救济,通过一些办法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
第七,明确法律责任。所谓明确法律责任就是要具有可诉性,要通过反家暴立法把相应的法律责任固定下来,比如说施暴者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除此之外,还涉及到本来依法负有法定职责的机构没有依法履行职责的行政执法人员、司法人员的法律责任;还涉及到实行社会救助的机构或者进行验伤的司法鉴定机构如果没有正确履行相应的责任;通过这些责任的细化使反家庭暴力法能够落到实处。
Ⅳ 国家制定《反家暴法》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国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是为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家庭成员之间应当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和睦相处,履行家庭义务。反家庭暴力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国家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4)反家暴的立法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十三条 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有关单位接到家庭暴力投诉、反映或者求助后,应当给予帮助、处理。
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单位、个人发现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有权及时劝阻。
Ⅳ 你知道《反家暴法》是什么时候出台的吗
《反家暴法》是在2016年3月1日出台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于2015年12月27日被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这是我国首部反家暴法,于201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为了解决家庭暴力“发现难”的问题,更好地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该法明确,中小学、幼儿园、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上述人群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未按规定报案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5)反家暴的立法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中规定:
第五条反家庭暴力工作遵循预防为主,教育、矫治与惩处相结合原则。
反家庭暴力工作应当尊重受害人真实意愿,保护当事人隐私。
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孕期和哺乳期的妇女、重病患者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给予特殊保护。
第三十三条加害人实施家庭暴力,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Ⅵ 反家庭暴力的法律法规有些什么
家庭暴力法律最新规定:
1、根据《婚姻法》第43条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回的规定,受害答人要求依法处理的,公安机关才能受理,受害人未向公安机关要求处理的,公安机关不予处置。
2、《婚姻法》第43条第3款规定,“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爱害人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3、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2条的规定:“有下列侵犯他人人身权利行为之一,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一)欧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
(二)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
(三)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四)虐待家庭成员,受虐待人要求处理的;
(五)写恐吓信或者用其他方法威胁他人安全或者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胁迫或者诱骗不满十八岁的人表演恐怖、残忍节目,摧残身心健康的;
(七)隐匿、毁弃或者私自开拆他人邮件、电报的。
Ⅶ 反家暴立法后,哪些家务事法律可以管了
家庭暴力问题抄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这不仅仅是涉及《婚姻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问题,而是更加广泛的社会问题。反家庭暴力既要有实体法,也要有程序法,没有程序法的配合实体法的条款就无法运行。否则,受害者在寻求帮助时,就无法明确应该寻求哪个机构,通过哪些程序来解决?如果相关机构没有实施帮助,不作为现象的评判如何界定?这些都是必须由程序法规定。在实体法中的行政法、民事法、刑法取综合性的规定,比较复杂,很难通过单行的某些条款做出比较全面的规定,所以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反家暴的法律问题。这就需要出台综合性的国家法、程序法来规定。
我国正在制定第一部反对家庭暴力的专门法律,这是中国反家庭暴力工作向法制化进程迈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是保障基本人权在法制层面的具体落实。反家暴立法让“法律能断家务事”,令家庭施暴不再是法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