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法学
⑴ 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存在哪些冲突
佛教是文化更是教育,是解析生命真谛,了脱生死的无上教育。不是干予人间世事的法门,何来冲突之说?
⑵ 宣化上人:为什么学佛法学得很久却都没有相应
学佛法要拿出真心,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往真的做。不像世间人,半真半假,有时说点真话,有时说点假话。修道人时时要讲真话,做真事,不打妄语。每一念都要除我们自己的毛病,自己往昔无量劫习气都要改掉,无量劫以来的罪业都要忏悔。
为什么学佛法学得很久,却都没有相应呢?就因为保护着我们的过错,不肯拿出真心修行,所以把光阴都空过,也没有开真正智慧,也没得真正的定力。时间空过,自己道业也没成就,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在道场里,要节省一切物质,所谓:
爱惜常住物,如护眼中珠。
「常住物」,譬如所吃的米、油、酱、醋,要爱惜,不要糟蹋,不要浪费。所用的甚至一根草,一块木头,一张纸都要爱惜保护它;在这上面若不小心,不知惜福,就把功德都漏掉了。所谓:
所修的,不如所造的;所得的,不如所丢的。
再者,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不要伤害到其它的人,口上也要存德,不说绮语、妄语、恶口、两舌,口德特别要注意;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意念里不犯贪、瞋、痴,不要尽为这臭皮囊着想,心心念念要为它偷东西吃,心心念念想要把这臭皮囊装饰得好看一点,心心念念想叫这臭皮囊享受一点,快乐一点,这都是颠倒。我们若想出离三界,脱离六道轮回,都要把这习气改掉。情爱也要把它看空了,才能遂心满愿的成就你的菩提道果。
「修道不能享福」,要记得佛教的老祖宗——释迦牟尼佛当初修道时,贵为太子,富可敌国,他能毅然出家修道。以他的身分来说,虽然出家仍然可吃好的,穿好的,住一座好房子,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跑到雪山那里,忍苦、忍饿、忍寒、忍热,在那儿修行了六年,在这六年之间没有吃过什么好的东西,也没有各处去叫人供养他,就是在那儿受苦。
以释迦牟尼佛那种富贵的身分,尚且自己愿意受苦来修行,我们又是什么身分呢?不过是很普通平凡的人,为什么要穿好、吃好、住好,贪图享受,受不了苦,怕受苦?想想,比起释迦牟尼佛,我们是不是要生大惭愧?
⑶ 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积极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肯定是有的啊~例如说不邪淫,不杀生,不偷盗,劝人为善之类的。
⑷ 学习佛法,影响自己学习吗
看来你对佛法的认识上还有一些偏差
正确的学习佛法只会对你的学习有好处
没有坏处
佛法的宗旨是一门深入
长时熏修
“我害怕学习佛法中,又把自己的学习拉下了”这样的想法本身就违背佛法的宗旨
我告诉你什么是佛法
很简单
举个例子
吃饭的时候吃饭
睡觉的时候睡觉
有效的时间作有效的事情
这样
你能吃得好
也能睡得好
什么事情都能做好
如果说你睡觉的时想着吃饭
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
那你吃不好也睡不好
就像你一样
学习的时候专心学习
学佛法的时候专心学佛法
这样两样都能学好
你要是学习的时候想着学佛法
学佛法的时候想着学习
这不是三心二意嘛
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
这个看你自己的安排了
该学什么就学什么不要想得太多
想得太多就是消极
消极的心态做什么都做不好的
佛法是教人积极的做事
积极的人像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
消极的人像月亮
初一十五不一样
佛法教人持之以恒
坚持积极的心态做事情
相信你做什么都会做的很好的
⑸ 佛教传统与教规是否具有法律意义
那只是宗教仪轨,与法律完全不同
⑹ 佛教可以说是心性的法律吗
不是这样的概念。佛教中的知识并不是像法律一样来管理约束惩罚人的。那样是迷信的理解。佛教中的佛法佛经,其实都是阐述精神世界的生灭,变化,规律及根源的。就是说精神世界是怎么产生的?怎么变化的?遵循什么规律?根源是什么?等等。所以,佛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开自己对生命的生老病死带来的种种烦恼困惑。就像物质科学是为了解开物质世界的起源过程,形成事物的过程,变化的过程等等一样的道理。世间物质科学知识不是物质的法律,同样,佛教中的知识道理也不是心性的法律。
⑺ 佛教的教规是否算非正式法律渊源
佛教的教规当然是要根据每个地方的法律来制定的吧?佛教法律不破坏事件法
⑻ 法律条文中佛教含义考析
这个话如果来回答应该很概括,佛教用法律角度去看待的问题。法律注重事实结果。而佛教讲究的是人内心的世界。无论如何去讲究内心世界也都无法离开物资生活。没有饭,没有 水,没有钱。佛教也是不存在的。无论法律如何严谨,而内心的平和与坦然往往是任何法律都无法给予的。
佛教的存在促进了人完善道德文明规范,能够使人主动的去变成一个善良的人。而法律他永远都是一种强制的制约。
⑼ 佛教有什么法律保护吗
公民享受宗教的自由。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宗教事务条例》
单独为佛教设立的法律是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