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道德经
1. 《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剧记载为金元时期的到家弟子所刻。下列属于老子思想的是A.仁 B.一切事物都
B老子主张的就是辩证看待事物。
2. 先秦时期石鼓文与石刻书是怎样演变发展的
除了用甲骨书和青铜书外,古人又有了新的发现,这就是在石头上刻字。石头乃天然之物,来源甚广,又大又重,难于毁弃,刻写面积大,易于模拓,因此它是一种理想的廉价的书写材料。于是,人们把石头也当做书写材料,甚至将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于石上,供人阅读和拓印。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作品,被称为“石刻书”。以石为书跨越了漫长的岁月,其中大致包括:石鼓文、碑刻、摩崖文字、石刻经文、玉刻,以及由刻石兴起而出现的拓印技术。
石鼓文,也称“猎碣”或“雍邑刻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是在唐代初期发现的,共10枚,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10首,共计718个字。
石鼓文无具体年月,它的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西周时期第十一代君主周宣王出猎的场面;也有人认为它作于秦惠文王之后,秦始皇之前;还有人认为它是汉代或者魏晋时期的作品。其中“先秦说”被多数人认可。
唐代初期在陕西凤翔考古挖掘所得的石鼓文,被认为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石鼓。该批石鼓形状并不规则,底大而平,顶略小而圆,四周刻有文字。石鼓共10个,每个鼓记载文字自9行至15行不等,每行刻有5至7个字。
石鼓上刻有诗歌,其中有一首四言诗歌是歌颂美好的田猎宫囿:吾车既工,吾马既同;吾车既好,吾马既宝。诗歌字体是篆书,后人把石鼓上的这种文字称“石鼓文”。
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铭文,下启秦代小篆,具有重要的价值。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步向下舒展。其势风骨嶙峋又楚楚风致,确有秦代那股强悍的霸主气势。然而更趋于方正丰厚,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刀称适中。古茂雄秀,冠绝古今。
石鼓文是集大篆之大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
石鼓色质灰暗坚硬,表面粗糙,凿成鼓状,谓之“碣”。而汉代以后,刻石的形状由圆柱形变成长方形,表面打光磨平,宜于刻字,称为“碑”。古时碑长一般一米至五六米不等,通常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刻有碑名,以龙、虎、飞鸟为饰物,下面刻写死者的姓氏、生辰,反面有子孙姓名。为防止巨重碑沉陷土中,往往另制一块长方形或方形的平面石版,依照石碑的宽度和厚度,刻成一个凹入的槽,将碑石嵌入槽中,来增加碑底面积,使石碑不易下沉。铺在底下的石版称“碑座”。
唐代大碑或御碑,碑座都刻成一个巨大的赑屃。在赑屃上凿一个槽,将碑身立植于槽中。赑屃又名霸下,是龙王九子之一,因他力大无比,喜欢负重,后人根据这个神话,用其作为碑座。
石碑用来记载历史大事,或纪念逝去的人物,以留传后世。通常竖在纪念地前、建筑物的庭院内,或立于坟前。石版立于地上为“碑”,置入墓内为“墓志”。
除碣、碑石刻之外,也有刻字于崖壁之上的,称为“摩崖”。大凡名胜古迹,常有古代名人志士的诗文及游客游兴即发之作,题刻于崖壁之上。
5世纪起,许多佛教圣地兴起开凿佛像石窟的风气,有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及甘肃敦煌石窟,都刻有许多佛教塑像。其中塑像最大,刻文最长的是龙门石窟。在该窟现存的2000多件施主的题名中,约有半数刻于7世纪之前。
龙门山上有大块摩崖10多处,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写的《伊阙佛龛碑》,这是唐代刻石的名品,此外有《心经》、《涅槃经》,都是初唐时刻写的精美小楷。
泰山上也有历代摩崖文字,最著名的有两处:一处是经石峪的佛经,北齐时所刻;一处是唐玄宗李隆基亲笔写的《纪泰山铭》,这两处都是大字深刻,气象雄伟。经文世代相传,全靠手工抄写,加上各家经师注释各异,难免混淆不清。
儒家刻石,主要用以弘扬其学术思想,同时对其他学术的传播也产生很大影响。后来出现的佛家刻石和道家刻石,它们虽然较儒家刻石稍晚,但在数量与规模上,更显宏伟。
道家经典的刻石较儒家为晚,以《道德经》为多。唐代以来,《道德经》的石刻至少有8次,最早的于708年刻制,立于河北易州。随后的道家刻石有:739年立于河北邢台的《道德经》幢,880年立于江苏焦山的《道德经》幢。
古代玉刻也是古籍的形式之一。在古代,玉也是一种书写材料,书写的玉简长方形的称“圭”,A形称“笏”。上等美玉为皇帝专用,次等供臣使用。玉在当时十分珍贵,深受达官贵人青睐,现知最早的有刻文的古玉,出自河南安阳殷墟。其中有一玉符,刻有3字,可能是商代官员的通行证;另一件小玉饰,刻有11字,分两行书写,是商王赏赐给臣子雝的。还有玉鱼一条,朱文书写,用以辟邪。玉简在古代用作封禅王位、祭祀书写、盟书材料。据说汉高祖封禅所用玉简上刻有170个隶体字。
盟书是古代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及诸侯与士大夫之间为政治利益相互约束,向神盟誓时写在石上的载辞。盟书又称“载书”。在古代每遇大事,必举行集合,订立公约,对天立誓。盟誓时,先写载辞,杀牲畜,立盟之后,盟辞一式两份,一份要保持在专门管理盟誓活动的机构盟府内;另一份埋入地下。春秋后期,奴隶制度动摇,战事连绵,天子说话失灵,诸侯活动频繁,盟誓之风大盛。
1965年,在山西候马晋国都城遗址陆续出土玉简一批,共数百件。载文最多的为220字左右。据考证,此为春秋时期盟誓活动的“盟书”,被称为“候马盟书”。
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字记载,它为研究春秋后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级斗争,以及了解古代盟誓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由于刻石的兴起,才出现了拓印技术。石面上所刻的字,都是正面凹入,可先将一张薄纸用矾及白芨水浸泡,贴在刻石的表面;以软刷将纸刷刀,再轻轻捶打,将纸嵌入铭文的笔画之内,待纸干后,以细布包裹棉花做成的拓包,蘸以墨汁,将它在纸上均刀捶拓,将纸剥下来,便得到了相同的复本。这一操作过程就叫“拓”。用墨汁者称“墨拓”,用红颜料者称“朱拓”。单张叫“拓片”,装连起来叫“拓本”。据《隋书·经籍志》的记叙,隋代皇家藏书楼拓石文字,以“卷”为单位,包括秦始皇东巡会稽的石刻一卷,《熹平石经》残文34卷,《魏三体石经》117卷,并述及梁室所藏石刻文字,在隋时已散佚。表明拓本在隋以前便已经出现了。
一般认为,拓印广泛使用当在南北朝时期,从《旧唐书·职官志》、《新唐书·百官志》的记载中可以得知,唐代宫廷中还有专司拓印的“搨书手”,如718年,唐代集贤书院就有搨书手6人。现存最早的拓片,一般认为是敦煌发现的唐太宗手写刻石《温泉铭》,是654年所拓。敦煌石窟内还有9世纪的拓本《金刚经》,还有欧阳询的《化度寺碑》等。拓本成为一种图书类型,后期的主要作用已不再是传播知识,而是书法艺术借以流传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图书,书法爱好者可从拓本中掌握古代著名书法家的技法和艺术。
总之,从先秦开始,上述这些不同形式的石书,经后世不断发展,更加完善,在古籍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关于老子写的道德经
老子据记载曾当过一个类似於图书管理员一样的小官
而当时已有例如《黄帝内经》此类的古书
老子在空余就潜心攻读,结合自己摸索出了一套思想
后来又到处游说他的思想
后来他要去隐居
按当时守城门的人的要求要写一本关於他思想的书
於是他就写了《道德经》并赠送给了守城门的人
再后来他就终身隐居在深山里。。
全部来自於古人对老子的记载。。。
4. 道德经什么时候著作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又称《老子》,被道教作为重要经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现在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上篇为“德篇”,下篇为“道篇”。《道德经》成书于战国前期,关于《道德经》一书的作者,学术界争论较大。韩非认为是老聃,司马迁指出也可能是太史儋,但后来很少有人从后说。学术界一般认为老子就是老聃。现存《老子》的版本,以帛书甲、乙本为最早。此外,还有许多版本流传 。据统计,石刻14种,以唐太宗时虞世南校写的石刻《老子》为最古,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次之。唐写本《老子》残卷,散见于各地保存的敦煌经卷中,为数颇多。木刻以宋刊《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为早,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有影印本。明《正统道藏》搜集《道德经》本文及汉、魏、唐、宋、金、元、明注本,总计有41种之多。历代解老、释老者不下千百家,其中最著名的有:战国末的韩非《解老》、《喻老》;汉代河上公《老子章句》;魏晋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何晏《老子道德论》;唐代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宋代道士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王安石《老子注》(已佚);明代焦竑《老子翼》;清代毕沅《老子道德经考异》;近现代有朱谦之《老子校释》、高亨《老子正诂》、任继愈《老子今译》等。《老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它为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和儒家对立的道家学派。在国际上被译成多种文字。
5. 北师大天文学院赠送给母校的石刻上刻的什么字
天道至临,周行不殆
《庄子·天道十三》中开篇有言:“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夫明白于天地之道者,此谓之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铭文中的“天道”在这里既有“天”、也有“道”,二字合一,即成“天道”。“天”是天文学研究关注的主要对象,“道”则是以老庄为核心的我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也是天文学在“问天寻道”的追求中,得出的关于宇宙与大自然的理论性结果。在中国传统国学中,“天”、“道”、“自然” 是高度浓缩的哲学观念,而“道”则是我们人类对于外部世界认知的终极追求,“道”也一直在老庄哲学中被赋于了崇高的地位。所以在老子《道德经》中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同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对于“道”,则是很难用文字定义的,《道德经》第一章开篇就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在其第二十五章中,老子则进一步认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在这一段文字中,我们看到了成为万物核心的“道”,它先于天地而存在,它“独立不改、周行不殆”,永恒而无止息。“天”如此,“道”亦如此,“天道”料也应如此。“天道”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它自然也就处于“至临”的地位。“至”在这里意为“极至”(一如天文学中的“至点”概念),“临”即是“居高临下”。“至临”一词源于中国国学的另一部经典《周易》中第十九之“临”卦:“六四,至临,无咎。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而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所以,“天道”正是处于至高无上的有利地位而君临天下。在我们的这段铭文中,“天道至临”高度概括了“天道”傲然于世的优越地位,而“周行不殆”也进一步加强肯定了其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的特征。这八个字的铭文同时也隐含地赞美了“天文学”在众多学科中的核心与崇高地位,同时,也寄期望北师大天文系在今后的岁月里奋力拼搏,在培育天文学人才与学术研究两方面树立自己的引领地位而雄视海内,并祝愿天文系在五十周年大庆之际,能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如“天道”一样周而复始、永无停息地蓬勃发展下去。
6. 老子道德经幢的老子及《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版本众多,有130多种。易县的石刻道德经幢,是校译老子《道德经》年代最早的重要实物资料,是中国存较好,年代较早,且形体最大的石刻道德经幢。为了便于保护,1986年河北省文物局拨专款,在其上建四角碑亭一座,2001年上半年又重修了碑亭。 李唐一朝,“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成为国家政治基石。据《资冶通鉴》记载,在唐朝的几代皇帝中,唐玄宗李隆基尤崇道教,对老子传下来的五千言《道德经》也分外隆遇:开元21年,亲自对道德经予以注释,颁布全国,命各州县镌刻,供人诵读;开元25年正月,又在朝中“首置玄学博士”,每年都像科举中的明经科一样考试,推崇以老子《道德经》为宗首的道家学说。也就是在“置玄学博士”的第二年,易州刺史田仁琬“奉敕令”建造并竖立了这座道德经幢。
田仁琬曾做过5年易州刺史,开元28年2月迁官新疆。他在易州任期内,“简而能断,布政优优,化人成俗”,当他调离时,当地官民伤心而泣。田仁琬调走8个月后,即公元740年10月,易州官民经请示朝廷恩准,特立《田仁琬德政碑》(立于保定古莲花池)以纪念其政名官声。书写者苏灵芝是唐开元、天宝年间著名书法家,陕西武功人,公元750年前后,曾任易州录事参军。其笔力遒劲端庄,飘逸中不失劲美,堪与同时代书法大师北海李邕和平原太守颜真卿相媲美,被欧阳修誉为“唐代著名写碑手”。当时有人评论苏氏书法“视北海(李邕)则加庄,视太守(真卿)又多隽”,后世则称他“兼具颜筋柳骨而自成一家”,可见其书法造诣已臻化境。苏灵芝书法传世作品并不多,但他写的易州《铁像颂碑》、 《梦真容敕碑》、 《田仁琬德政碑》及范阳《悯忠寺宝塔颂》等碑文,历来被称为精品,已全部列为国家级文物。 经幢高约七米,以亭覆庇,由顶、身、座三部分组成,八面棱形,分为三截。一至七面,阴刻楷书《道德经》原文及玄宗皇帝对《道德经》的逐句注释。第一面开头阳刻篆书“大唐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注道德经一部”十六个大字,每个字高十点三公分,宽十一点二公分。第八面上部,书写“大唐开元二十七年,岁在单阏月中南吕五日乙丑,皇五从弟中散大夫使持节邢州诸军事守邢州刺史上柱国质建”句。第八面的中部,为大宋端拱元年(九八八年)邢州军事柱国何缵撰文、卢华书撰、李思顺镌刻的“重修邢州龙兴观道德经台记”。第八面的下部,为清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年)十月师段圻观所写之《记》并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邢台县县长苗作新为募资修台建亭事所写之《记》。
7. 道德经石刻挂在院子里可以吗
道德经石刻挂在院子里事实上一般应该可以。
8. 《道德经》与《德道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道德经》与《德道经》区别为:时代不同来源、不同、顺序不同。《道德经》与《德道经》都包含《德经》和《道经》,都是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一、时代不同
1、《道德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
2、《德道经》:《德道经》是近代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
二、来源不同
1、《道德经》:《道德经》由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2、《德道经》:《德道经》由熊春锦先生以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为底本,以帛书乙本和郭店楚简出土的竹简本为校本,广泛考证石刻本、河上公本、龙兴碑本、王弼本等之优劣,查证原貌,澄清流弊,恢复了《老子》“德经”为上“道经”为下的原旨,编纂翻译而成的书籍。
三、顺序不同
1、《道德经》:《道德经》的顺序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
2、《德道经》:《德道经》的顺序为上篇《德经》、下篇《道经》。
(8)石刻道德经扩展阅读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9. 楼观台,大道希夷是源于道德经哪一章
1、“大道希夷”,典出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
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按任法融大师解释:“大道本是纯粹、素朴、无色之元气,又是清静、自然、无形之虚空。故以目视而无色可见,是真色无色;以耳听而无声可闻,是谓大音希声;用手捉摸而无物可得,是谓大象无形。”
2、白话: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
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9)石刻道德经扩展阅读
赏析
超脱于具体事物之上的“道”,与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没有具体的形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无边无际地无古无今地存在着,时隐时现,难以命名。“道”不是普通意义的物,是没有形体可见的东西。
在此,老子用经验世界的一些概念对它加以解释,然后又一一否定,反衬出“道”的深微奥秘之处。但是“道”的普遍规律自古以来就支配着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要认识和把握现实存在的个别事物,就必须把握“道”的运动规律,认识“道”的普遍原理。
理想中的“圣人”能够掌握自古以固存的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可以驾驭现实存在,这是因为他悟出了“道”性。
参考资料
网络-《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