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道德经的人
⑴ 在道德经中,人是因为差了哪3点才区分出了牛人和普通人
大家都知道,《道德经》就是一本智慧书,上到万物起源,下到为人处世,还有一些人生的成败法则,老子都把这些的本源,想的非常通透。
关于一个人如何成功的具体问题上,老子在《道德经》中零散地谈到很多,我觉得第三十三章讲的最接地气,就算不能融会贯通老子五千言,只要对着下面的这38个字死磕到底,每个人都会有不凡的成长。
如果只能让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那这本书就一定是《道德经》,这本书第一次读,可能看不出什么,但是当你经历过“风波”之后,再看《道德经》就会发现其中的道理。
当初曾国藩就是在中年,人生低谷的时候,重读《道德经》,看完之后,真的有种大彻大悟之感,从此开始了自己以及整个人生的脱胎换骨,走上了成功之路。
⑵ 《道德经》中“知其白,守其黑”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
出处:《老子·第二十八章》——春秋·老子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释义: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
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教人处世之道,自己一定要明白是非对错,而外表要装成愚钝,对世俗之流既不赞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尘世,与"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实乃大隐于市之道。
这句话出自《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2)黑道德经的人扩展阅读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这句话也是人们相当熟的名言。“辱”是一个借字,本字是的意思是黑点,或者引申为暗昧。
深知明亮,却安于暗昧,就可以成为天下的川谷。川谷是个比喻的说法,我们可以理解为众望所归。这是形容一种处世的心态。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作一些发挥,展开其中所蕴涵的几个道理。
首先,我们对明白光鲜的那一面是要承认的。有些人解老子,看老子否定盛满,便拒绝盛满,甚至持视而不见的态度。
老子是说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确实劝说人们“功遂身退”。但如果在盛满的时候还视而不见的话,显然此人让人觉得有点“孺子不可教也”。对此我们应该保持客观而清醒的务实态度,只有实事求是地确认现状才能解决问题。
其次,“守其辱。”深知明亮,甚至正处在光艳耀眼的状态之中,那么就需要作一个合适的选择,虽然不一定必须按照老子所说的,但他的这句话是个很好的提醒。再次,知其转化。
⑶ 老子《道德经》中是怎样批判人性的
论述的时候,分别考察,楚简本(“楚简老子”)、帛书老子甲本(“帛书老子甲本”)、帛书老子乙本(“帛书老子乙本”)、和通行本(“道德经全文”)。
这四个本子,从网上,按照引号里的关键字,可以搜到,并能下载,我下载到的,也就是主要用于比较的是,是台湾人做的,pdf文件。
我还有一个英文版,译者是James Legge。
我把"道德经",称之为,"德道论",本文题目,还是称为"道德经"。
这几个本子,我的总结如下:
1. 楚简本,德道论的雏形,用了当时楚国的文字,是一个官方版本,主要是“道论”。
2. 帛书老子甲本,德道论的成型。
3. 帛书老子乙本,德道论的民间版本。
4. 通行本,把德道论的成型,德篇放在后,道篇放在前,成为道德论,后称为“道德经”。
我认为,整个德道论,有三个阶段:
1. 楚简本阶段,是一个政论的本子,主要在官方流传,主要讲“道论”,其主要观点如下:
1)阶级论
2)民性论
3) 人性论
2. 德论阶段,加入了“德论”,我认为,原因有二:
1) 道论里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2)受到了流行的“礼学”的冲击
3. “道论”的丰富阶段,主要是,加入了,"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1) 其中的“道”,对应于德道论雏形阶段的“道”。
2) 其中的“名”,既对应德道论雏形阶段的“名”,也是受到流行的“礼学”/“名学”冲击的结果。
我认为,楚简本已经在社会上流传,流传到了楚地,用了楚国当时的文字而已。楚简本,是“德道论”的雏形,更是“道德论”的雏形,楚简本,包含了德道论的初始内容。
后来流传的“道德经”,我认为:
1) 保留了道德经雏形的时候的顺序
2) 抹杀了道德经发展的顺序
结果1),我认为,可以理解。
结果2),我自己也不敢相信,德道论是几个人的合作本子,并且一直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流传的结果,变成了“道德经”,变成了一种教,原来的样子,不是这个样子,既不是一种教,也没有一个神(作者)。
还有一个最最戏剧的结果,我相信,很多人,对这个结果很感兴趣。步骤如下:
1)找一个人,读帛书老子乙本。(我没有试过,只是自己尝试读)
2) 看帛书老子甲本
3) 体会一下来自古代的声音
⑷ 学道德经的人有多可怕
学习道德经抄的人有多可怕,这些道德性的人都是慢慢的会越来越慈悲的,他不会让你感到可怕,他会让你感到如沐春风。学习道德经,其实说白了就是让自己越来越淳朴,越来越善良,淳朴和善良是符合天道的,也就是说天道有四时,也就是说当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他也会随时跟着这个问题去变化。他是随机而变的人。但确实很有智慧,当然你要说他可怕,也可以因为他太有智慧了,能够洞察世间百态人生的各种烦恼与苦闷。所以他能够帮你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学习道德经的人都是道士。他们是唯道是从的。你也可以说他们确实很可怕,因为他们能够洞察先机。总之学习道德经的人就是能够遵循天道。所以也可以说他们很可怕,因为他们能够应用天地的规则来替自己办事。说白了,这个世界就是一场能量的游戏,他们能够运用能量来做一些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所以你也可以说他们很可怕,但他们做的事都是善事。这就是学习道德经的人,可怕的地方,厉害的地方。
⑸ 喜欢看道德经的人性格
喜欢看道德经的人,他们普遍愿意去修养自己,使自己与自然能够和谐统一,是喜爱大自然喜爱生活的人。
⑹ 修道之人如何理解《道德经》里“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的深意
就是说为人处世要保持低调,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比较谦卑的地位。在此同时,也要守住自己的底线而非一味地低调,要有一定的限度。
⑺ 请问哪位人物把《道德经》释义的最透彻,最好,最完整的
一个笔名叫紫侠狼的《酷说老子》,解读的绝对透天彻地,以现代最新的科学和心专理学知识解读古属人学问,融会贯通,豁然开朗。这里不存在吹嘘的成分,我是浙大历史学博士,起码的辨别力还是有的,看过道德经解读版本不下几十种了,只有《酷说老子》堪称雅俗共赏,没有一点故弄玄虚,作者能把极复杂的哲理用简单的小故事轻松的讲清楚,而且有理有据有出处,内容包罗万象,说实话,我以前根本不相信世界上存在这么博学的人,而且是90后,我有点怀疑是不是一个团队写作,不是个人。我看过后推荐给了我上高中的儿子,他也很喜欢,我们父子俩现在都是他的忠粉。
⑻ 讲道德经的人物
你说的翟鸿燊老复师。我制最近也在听他的课,原因是一位很有道行的朋友介绍的。听来真的很不错。
翟老师的课有讲《道德经》的,有讲“国学”大智慧的,还有“道法自然”、《仁、义、德、学、爱》、高品质沟通、管理、孝道、交友、心态等等。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国学大师。
听他的课是一次人生的升华,是一次思想的启蒙和一次价值导向的指引。在迅雷的资源里、还有51视频里都有他的视频。自己去下来看看,恰巧最近我也正在学。希望有机会一起探讨。
⑼ 感觉正版的道德经就是个厚黑学,主体是无神论,并且指导别人怎么变成小人
道德经是指导抱道之士如何成道的经书。当年尹喜在函谷关求老子指导,从而留下了道德经。如果不是尹喜,我们也不可能知道老子这个人。那道德经更加不可能流传于世。道德经的印刷量是仅次于圣经的,被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流传于世界之中。如果道德经是本厚黑学并指导你成为小人的话,那是不可能有人去研究他的,也不可能流传2000多年现在还在研究。在道德经中说道,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这句话是说大家都很精明,我像个傻瓜,昏昏闷闷的。如果是小人,怎么可能像个傻瓜呢?道德经中有一句话说清净为天下正。道德经主要告诉你的是人要常清静,才能天地悉皆归。道德经还告诉你要少私寡欲。一个厚黑的人会少私寡欲吗?一个小人会少私寡欲吗?道德经说你要少一点自私,要少一点自己的欲望。要多一点清静心。这是道德经要告诉你的主要内容。怎么到你这里就成了厚黑学,成了小人了呢?
⑽ 《道德经》被有些人误读,在当今该如何去读懂老子
《道德经》被误读大概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年代湮远,使《道德经》原本,在流传过程中遭到破坏产生缺失,使后人无法全面体会老子的思想精髓。另一方面,是因为古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人不同。导致古人的行文用词,分章断句与今人的差异,使今人对古人原意产生误解。
《道德经》在流传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三个不同版本,一为河上公版,这个版本主要由道家收藏,一为现今流传最广的王弼版,另一个版本为近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有人说《道德经》被误读这也是一方面的原因。本人认为其实不然。"道"至高至深至精至微看似遥不可及,实则无处不在就在我们身边,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就《道德经》出现的诸多版本来讲,这也是道之使然。有人说《道德经》嗨涩难懂道理艰深不解其意,真意自在文字之外,而道在我心,何故外求?
《道德经》开篇即言:"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讲的很是清楚,"道"是不能说出来的,也不是一个永久的称谓,说出来,有固定称谓的就已经不是道。即然如此,我们何必要拘泥于文字,断句,篇章?真意自在文字之外,每个人对"道"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层次不同能理解的深度不同,现在不理解是因为层次不够,当有了一定修之后为自然不惑,何故要强求?况"上士闻道谨而行之中士闻到若存若无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讲的何其明白!"道"本是浅显易懂,易知,易行,易得。而今人不去实践体悟,多为功利驱使沉迷声色已是与"道"相去甚运,更有甚者,将其作为哲学计谋进行研究,这本身已是本未倒置"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研究的越深与"得道"只能越行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