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下列哪项不是国家立法的特点

下列哪项不是国家立法的特点

发布时间: 2022-01-11 07:57:59

Ⅰ 国防法规的主要特性有哪些

1、调整对象的军事性

2、公共程度的有限性

3、司法适用的优先性

4、处罚措施的严厉性

《国防教育法》是规范全国国防教育的基本法律。由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2001年4月28日,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公布施行

(1)下列哪项不是国家立法的特点扩展阅读:

依据国防法规的不同层次,分属不同的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军事机关制定和颁布。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颁布的法规。

2、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制定的法规。

3、国务院各部、委和军委各总部制定的法规。

4、各军兵种、各大军区制定的法规。

5、省、市地方性的国防立法。

国防法规制定的原则:

1、依宪法为依据。

2、维护国防利益的原则。

3、国防法律从严的原则。

4、民主的原则。

5、协调统一的原则。

Ⅱ 立法有哪些特点

1. 立法是由特定主体进行的活动.立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的活动。国家机关是由许多不同职能、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专门机关构成的一个体系,不是这个体系中的所有机关都是立法机关,只有其中特定的机关才能立法。这些特定的机关称为有权立法主体。在现代各国,议会或代表机关都可以称为有权立法的主体;一国究竟由哪个机关或哪些机关享有立法权,主要取决于国家性质、组织形式、立法体制和其他国情因素。立法之所以要由特定的主体进行,根本原因在于立法活动在国家的各种活动中,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又关系到国计民生重大问题。

2. 立法是依据一定职权进行的活动。有权立法的主体不能随便立法,而要依据一定职权立法:
① 就自己享有的特定级别或层次的立法权立法。
② 就自己享有的特定种类的立法权立法。
③ 就自己有权采取的特定法的形式立法。
④ 就自己所行使的立法权的完整性、独立性立法。
⑤ 就自己所能调整和应调整的事项立法。若主体不依据立法职权立法,就可能超越或滥用职权,或不努力行使自己应行使的职权,就会生出诸多弊端。

3. 立法是依据一定程序进行的活动.现代立法一般经过立法准备、由法案到法和立法完善诸阶段。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有特殊程序。立法依据一定的程序进行,才能保证立法具有严肃性、权威性和稳定性。

4. 立法是运用一定技术进行的活动.立法是一门科学。任何国家或立法主体要使所立的法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不能不重视立法技术。亦即重视如何使所立的法成为理想的法。立法技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情之下有很大差别,但就其基本含义来说,是指一定的立法主体在立法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如何使所立的法臻于完善的技术性规则,或者说是制定和变动规范性法文件活动中的操作技巧和方法。

5. 立法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的活动.立法的主要特征更在于它是直接产生法和变动法和活动。立法作为产生和变动法的活动,它是系统工程,包括制定法、认可法、修改法、补充法 废止法等一系列活动。

Ⅲ 国防法规的主要特性有哪些

1、调整对象的军事性

2、公共程度的有限性

3、司法适用的优先性

4、处罚措施的严版厉性

国防法规是由国家权立法机关制定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用于调整国防体制、武装力量建设、国防科技建设、战争动员体制、国防生产、全民防御和国防教育等方面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国家国防政策的法律体现,是指导国防活动的行为准则,又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下列哪项不是国家立法的特点扩展阅读

国防法规的制定,是统治阶级把自己有关国防建设的意志以及国家的意志,通过具体的规范性文件体现出来的立法活动。依据国防法规的不同层次,分属不同的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军事机关制定和颁布。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颁布的法规。

2、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制定的法规。

3、国务院各部、委和军委各总部制定的法规。

4、各军兵种、各大军区制定的法规。

5、省、市地方性的国防立法。

Ⅳ 以下哪条是国防法规的特有个性特征( ) A 高度的权威性 B 内容公开的相对性 C

为严格的强制性。

国防法规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用于调回整国防答体制、武装力量建设、国防科技建设、战争动员体制、国防生产、全民防御和国防教育等方面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为国家国防政策的法律体现,指导国防活动的行为准则,又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防法规作为国防活动的基本法规规范,其主要任务是调整和规范国家在国防领域中的各种关系,把国防建设纳入到法律化轨道,确保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总目标的实现。

(4)下列哪项不是国家立法的特点扩展阅读:

国防法规的相关内容:

1、明确了国防教育的领导体制,国防教育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法。同时,明确了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对对国防教育的职责及国家支持、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有益于国防教育的活动,规定国家设立全民国防教育日。

2、明确了国防教育领导体制,对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个企事业单位、各社会团体、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国防教育工作的机构、职责,开展国防教育的内容、方法都做了规定。

Ⅳ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所具有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适应,与法律体系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包括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所包括的全部法律规范、所确立的各项法律制度,都充分体现了人民的共同意志、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为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改革开放作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实践,为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波澜壮阔的舞台。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伴而生、相伴而行、相互促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法制环境,积极发挥促进、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科学要求
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各个部分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首先,构成法律体系的法律规范是统一的。即所有法律规范都必须统一于宪法,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其次,法律体系中不同层次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位次明确。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再次,构成法律体系的法律规范是协调的,不能互相矛盾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形成和进一步完善,始终坚持将传承历史传统、借鉴文明成果和进行制度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收并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而且具有文化上的先进性、包容性和广泛性。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经过自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总体上做到了有法可依。建基于社会实践基础上、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与肯定的法律,必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Ⅵ 中国的立法过程的主要特点是

A B C D
中国的立法过程的主要特点:

其一,在立法过程中,也客观地存在着不同回的意见答,但没有为此而产生不同的政治派别。

其二,立法过程总体上是谨慎的。(“双层结构” ;三次以上的审议 )

其三,立法过程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开放性。

其四,立法进程正在加快。

Ⅶ 法律考试题目

第一大题是单项选择题,第二大题是多项选择题,可能还有不定项选择题,最后是案例分析题.考试的内容以民法,刑法,经济法,诉讼法为主.不是很难,但想得高分则不容易.《邓小平法制理论与依法治国》部分(含答案)一、判断题1.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2.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法治是我们的目标"。╳3.我们的民主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4.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5.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7.民主法制代替个人专断行政是现代化在政治领域的界碑。√8.人民政协是国家立法组织。╳9.邓小平提出了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并举的战略。√10.维护宪法、法律尊严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1.立法工作要坚持把调整政治活动的法律作为立法的重点。╳12.改革最终能否成功决定于经济体制改革。╳13.遏制腐败,监督是关键。√14.坚持依法治国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15.依法治国作为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伴随农业文明的兴起而出现的。╳16.社会主义法治的最基本价值原则是发展。╳17.法律是具有内在联系、协调统一的有机体。╳18.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发展生产力。╳19.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20.我国有权制定法律的是中共中央。╳21.配套法律是指有一个法律颁布以后,还需要一个或一些与之相关的法律的颁布,才能具体实施。√22.实施细则是指一个法律颁布以后,为了便于实施和具体操作,由国家行政机关和地方权力机关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对此作出详细规定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23.我国数量最大的法律渊源是法律。╳24.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首先应当考虑的因素是立法权统一。╳25.体现和维护人民民主就必须树立法律的权威。√26.党的政策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和社会矛盾的调节器。╳27.法治的特征植根于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28.法治的核心部分是针对国家权力本身,要求权利监督与制约。╳29.程序公正是指法院正确地依据法律规定的具体次序、方式和手续来处理案件。√30.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的经济,即承认和尊重市场主体的意志自主性。√31.市场经济要求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也要求市场国际化。√32.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精髓。╳33.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事的统一。√34.精神文明分为思想道德方面和教育科学文化方面。√35.精神文明是指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在精神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文明成果。√36.社会主义法制的唯一要求是:违法必究。╳二、选择题1.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必然要求是(A)。A.民主法制B.无产阶级专政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D.政治协商制度2.发展民主政治,健全(C)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与前途。A.政策B.习惯C.法制D.伦理3.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出发点是确认和保障(C)A.中国共产党领导B.公民义务履行C.人民的民主权利D.改革开放4.社会主义法制要求的核心是(D)。A.制定法律B.公正审判C.强化仲裁的作用D.严格依法事5.加强法制重点是进行(C)。A.制裁B.挽救C.教育D.改造6.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以(A)为突破口。A.精简机构B.高薪养廉C.强化监督D.重视服务7.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它的经济秩序是通过(B)来形成和维持的。A.法制B.法治C.民主D.道德8.只有在(C)条件下,才产生了对法治的社会需求。A.商品经济B.自然经济C.市场经济D.计划经济9.在法治国家中,法律要实现其社会功能就要首先形成独立合理的(B)。A.主体设计B.运行机制C.社会保障D.宏观调控10.军事法规的制定机关是(C)。A.全国人大B.国务院C.中央军委D.国防部11.树立法律的权威就必须首先树立(A)权威。A.宪法B.法律C.行政法规D.部门规章12.法治的功能在于(D)。A.强化统治基础B.发展国民经济C.建设精神文明D.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的13.我国国家的权力属于(B)。A.公民B.人民C.国家主席D.全国人大14.市场的法律原型是(B)。A.物权凭证B.契约C.侵权D.亲权15.市场经济的命脉是(D)。A.政治统一B.市场统一C.社会保障完善D.竞争16.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A)A.中国共产党B.政治协商会议C.全国人大D.人民17.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是(B)。A.社会主义法制B.社会主义民主C.人民民主专政D.无产阶级专政18.党的政策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C)A.守法上B.执法上C.立法上D.法律监督上19.社会主义制度是(ABCD)等方面构成的统一体。A.经济B.政治C.法律D.文化20.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应当有(ABC)A.高度的民主B.完备的法制C.安定的社会环境D.不断增长的经济的2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BCD)A.解放生产力B.发展生产力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D.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2.法律队伍建设要求法律工作者有较高的(CD)。A.经济素质B.道德素质C.政治素质D.法律业务素质23.按照国家权力运作形态,国家可以分为(AB)。A.人治国家B.法治国家C.民主国家D.独裁国家24.自治法规分为(CD)。A.法律B.行政规章C.自治条例D.单行条例25.司法公正包括(AB)。A.实体公正B.程序公正C.证据公正D.立法公正26.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BD)。A.公民委员会B.居民委员会C.乡民委员会D.村民委员会27.法律对市场经济的保障作用体现在(AB)。A.利益保障B.秩序保障C.义务保障D.社会保障28.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以培育(ABCD)公民为目标。A.有理想B.有道德C.有文化D.有纪律29.我国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分为(CD)。A.资产阶级道德B.地主阶级道德C.社会主义道德D.共产主义道德30.我国要发展面向(ABC)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A.现代化B.世界C.未来D.传统31.法律与党的政策的区别在于:(ABCD)。A.制定的机关和程序B.实施的方式和手段C.表现形式与基本要求D.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对人的效力的32.法律是(ABC)党的政策。A.定型化B.规范化C.条文化D.教条化33.党的政策可以分为:(ABD)。A.总政策B.基本政策C.分政策D.具体政策34.党的领导包括:(ABC)。A.政治领导B.思想领导C.组织领导D.经济领导35.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处理上坚持(ABCD)方针。A.长期共存B.互相监督C.肝胆相照D.荣辱与共36.法律权威的特征包括:(ABCD)。A.法律的至高无上性B.普遍实施性C.本源性D.崇高威望性37.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考虑的因素有:(ABCD)A.层次分明B.体系完整C.结构合理D.规范协调《中国刑事法律制度》部分一、判断题1.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和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2.没收财产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一次或分期缴纳,期满不缴纳的,分期缴纳。╳3.判处死缓的,在二年的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且有立功表现的,二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4.在执行期间,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至二天,参加劳动的,应当酌量发给报酬。√5.对于犯罪分子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6.死缓是我国刑罚中主刑的一种。╳7.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如果未犯新罪,考验期满,视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8.对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和累犯不适用缓刑。√9.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比照共同犯罪论处。╳10.犯罪既遂和犯罪未遂的区别在于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是否发生了预期的犯罪结果。╳11.首要分子肯定是主犯,主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12.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管理、使用、运输中的私人财产,以公共财产论。√13.犯罪的追溯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14.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是自首。对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15.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16.假释考验期内没有犯罪,就认为原判刑罚已执行完毕。√17.民族自治地方不能全部适用刑法的规定的,可以由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刑法的基本原则制定变通或补充的规定。╳18.我国现行刑法是在1997年修订的。√19.减轻处罚是由司法机关根据刑法的规定,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20.犯罪后自首又有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21.刑法是有关犯罪和刑事责任的法律。╳22.只有犯罪结果发生在我国领域内才适用我国刑法。╳23.刑法的属人管辖是指外国人在外国对中国国家或中国公民犯罪,中国刑法有权管辖。√24.刑法的保护管辖是指中国人在中国领域外犯刑法规定之罪,适用中国刑法。╳25.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用从旧原则。╳26.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用从新兼从轻原则。╳[NextPage]27.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用从新原则。╳28.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29.应受刑罚惩罚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30.犯罪的客体是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人和物。╳31.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方法、时间、地点是所有犯罪必备的构成要件。╳32.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是犯罪主体、犯罪对象、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33.犯罪的直接客体是一切犯罪共同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34.犯罪主体只包括实施危害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不包括单位。╳35.犯罪的对象在犯罪中必然会受到损害。╳36.犯罪对象决定着犯罪的性质。╳37.刑事责任能力是行为人构成犯罪并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38.单位可以成为所有犯罪的主体。╳39.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共同点为都预见到了危害结果发生的必然性。√40.正当防卫在限度上不能超过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41.紧急避险在限度上不能超过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42.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43.刑事责任能力中控制能力是基础,辨认能力是关键。√44.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是年满18周岁。╳45.故意分为疏忽大意的故意和过于自信的故意。╳46.犯罪的着手前和着手后都可能发生未遂。╳47.犯罪的预备只能发生在着手以后。╳48.对于预备犯应当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49.对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50.共同犯罪既包括故意也包括过失。╳51.刑法的三个原则是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罪责自负反对株连原则。╳52.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53.犯罪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54.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是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特定资格地位和状态,刑法中对自然人和单位都有特殊身份规定。╳55.正当防卫过当的,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56.紧急避险过当的,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57.犯罪的停止形态,既存在于直接故意也存在于间接故意犯罪中。╳58.犯罪的停止形态既存在于故意也存在于过失犯罪之中。╳59.对从犯应当比照主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60.对胁从犯应当比照从犯减轻或免除处罚。╳61.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缓和死刑。╳62.附加刑包括罚款、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63.管制判决前先期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64.拘役判决前先期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二日。√65.管制是剥夺犯罪分子短期自由,就近关押并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66.管制的刑期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不能超过1年。╳67.拘役的刑期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不能超过3年。╳68.附加刑只能独立适用。╳69.在我国刑罚是由政法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判处。╳70.刑罚的适用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71.刑罚的适用机关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72.刑法的适用机关只包括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73.判处死缓的犯罪分子,在缓期执行的2年期间,如果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74.剥夺政治权利期间,不享有担任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职务的权利。√75.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可以剥夺政治权利终身。√76.判处有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有期徒刑执行完毕或从假释之日起计算,有期徒刑执行期间,享有部分政治权利。╳77.一般缓刑的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拘役和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78.假释的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79.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审理。√80.无期徒刑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得少于20年。╳81.一般累犯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3年内再犯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82.所有犯罪都有犯罪对象,但不是所有犯罪都有犯罪客体。╳83.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是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84.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是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85.胁从犯是被胁迫和被诱骗参加犯罪的人。╳86.对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期间,应当同工同酬。╳87.被判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期间,未发生撤销缓刑的法定事由,缓刑期满,刑罚视为执行完毕。╳88.刑罚执行期间发现有漏罪的,采用先减后并原则进行数罪并罚。╳89.刑罚执行期间又犯新罪的,采用先并后减原则进行数罪并罚。╳90.被判缓刑的犯罪分子,由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负责考察。╳91.在受贿罪的客观要件中,索取或收受贿赂都必须为他人谋利益。√92.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人民检察院和纪检监察部门。╳93.在我国,经济犯罪中提起公诉的机关包括人民检察院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94.纪检监察部门有权批准或决定逮捕。╳95.贪污贿赂犯罪由公安机关负责侦查,由人民检察院提起诉讼。╳96.律师在侦查阶段可以为犯罪嫌疑人辩护。╳97.传唤和拘传的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98.取保候审的时间最长不能超过6个月。╳99.监视居住的最长期限为12个月。╳100.我国法院的组织体系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101.对一审判决不服,被告人和检察机关都可依法提起上诉。╳102.对一审判决不服,只有被告人提起上诉的,二审法院可以加重原判的刑罚。╳二、选择题1.我国刑法规定,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A)。A.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B.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C.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D.可以从轻或免除处罚2.我国刑法对效力范围的规定以(A)为基础。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D.普遍原则3.犯罪未得逞是指(ACD)。A.未完成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B.未发生任何结果C.未发生行为追求的结果D.未达到犯罪目的的4.管制适用于那些(BD)犯罪分子。A.罪行不必关押B.罪行较轻不需要关押C.罪行不重,需要惩D.罪行较轻,但需要判处刑罚5.我国刑法规定的时效是指(B)。A.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的期限B.司法机关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的C.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期限D.人民法院审判案件的期限的6.犯罪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追溯时效的计算从(B)计算。A.犯罪行为停止之日B.犯罪终了之日C.犯罪完成之日D.危害结果产生之日7.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同时被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B)。A.免于执行B.仍须执行C.暂缓执行D.可以执行8.依照刑法的规定,故意犯罪(B)。A.可以负刑事责任B.应当负刑事责任C.刑法分则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D.必然负刑事责任9.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经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B)。A.20年B.10年C.15年D.15年以上20年以下10.对预备犯比照既遂犯(B)。A.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B.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C.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D.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11.拘役的期限为(C)。A.6个月以上1年以下B.3个月以上2年以下C.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D.3个月以上1年以下12.我国刑法第13条的"但书"中规定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B)。A.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B.不构成犯罪C.是犯罪不判处刑罚D.是缩小打击面的特殊刑罚策略的13.一切犯罪都必须具备的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是(B)。A.犯罪工具B.危害行为C.危害结果D.犯罪手段14.刑法规定,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的,对教唆犯(B)。A.不以犯罪论B.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C.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D.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15.我国现行刑法是(D)。A.79年刑法B.79年刑法以及以后制定的单行刑法的C.79年刑法以及以后的附属刑事法规D.97年修订后的刑法的16.犯罪分子被法院判处剥夺政治权利3年,执行机关是(B)。A.人民法院B.公安机关C.人民检察院D.劳改机关17.下列罪犯,依法应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是(C)。A.故意犯罪的罪犯B.故意犯罪的主犯的C.危害国家安全及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罪犯D.严重的经济犯罪的罪犯的18.教唆不满(C)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A.14周岁B.16周岁C.18周岁D.20周岁19.数罪并罚中的"限制加重"是指(D)。A.重刑吸收轻刑B.将所犯数罪分别宣告的刑罚合并执行的C.以数罪中最重的刑罚为基础,再加重一定的刑罚作为执行的刑罚的D.一行为触犯数个罪名在总和刑以下处罚20.拘役的缓刑考验期为(B)。A.原判刑期以上,3年以下不得少于1个月B.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不得少于2个月C.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不得少于2个月D.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不得少于6个月21.不属于犯罪客体种类的是(C)。A.直接客体B.同类客体C.间接客体D.一般客体22.刑法规定,下列人员不适用死刑(CD)。A.审判时已满16岁不满18岁的人B.犯罪时怀孕的妇女C.审判时怀孕的妇女D.羁押期间怀孕而审判时自然流产的妇女的23.刑法上的减刑指(C)。A.减轻处罚B.对原判刑罚改判C.减轻原判刑罚D.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24.(C)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A.聋人B.哑巴C.盲人D.14-18岁的人的

Ⅷ 立法的特点有哪些

中国的立法过程来的主要特点:自

1,在立法过程中,也客观地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但没有为此而产生不同的政治派别。

2,立法过程总体上是谨慎的。(“双层结构” ;三次以上的审议 )。

3,立法过程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开放性。

4,立法进程正在加快。

Ⅸ 下列哪一项选项不属于犯罪的基本特征

从中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概念看,犯罪有如下几个特征:
①社会危害性。即对国家、集体或公民个人有程度不同的危害。中国刑事立法者根据全国人民的利益,在刑法中规定了8类性质不同的危害社会行为,每一类的社会危害行为还包括不同的具体危害行为。各种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不同。以反革命罪的危害性最为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罪也比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刑法分则按照各种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的不同,分别规定了一定幅度的刑罚,以便审判机关选择适用。
②违法性。即违反刑事法律规定的禁令。它是社会危害性的法律表现,是犯罪行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特征。行为如果缺乏违法性,即不能构成犯罪。在一些场合,行为在形式上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构成,但是排除了社会危害性和违法性,就不能认为是犯罪,如在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状态下实施的行为(见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在另一些场合,行为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是由于情节显著轻微,没有达到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严重程度,则不认为具有违法性,从而也不认为是犯罪。
③罪过。即有故意或过失的行为(见犯罪主观方面的要件)。社会危害性和违法性是犯罪的客观属性,要使行为被认定为犯罪,还必须具备主观属性,即实施行为的故意或过失,这也是犯罪不可缺少的特征之一。中国《刑法》第13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
④应受惩罚性。在绝大多数场合,惩罚是犯罪的必然结果。这种受惩罚性主要反映在法律条文的规定上,而不是表现在对每个具体犯罪的处罚上。有些犯罪行为,由于行为人的表现等原因,可以免除处罚,但仍然是犯罪。有的行为虽然具有社会危害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刑事立法没有把它直接规定在刑法分则中。对于这种情况,中国刑法准许法院适用类推制度,比照刑法分则中最相类似的条文定罪判刑,但需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见刑事类推)。

热点内容
军人的婚姻法2016 发布:2025-04-29 03:42:36 浏览:251
刑法二百二十六条 发布:2025-04-29 03:42:01 浏览:872
扬州法院网 发布:2025-04-29 03:36:56 浏览:668
民法总则第164 发布:2025-04-29 03:36:34 浏览:770
根据证据理论和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4-29 03:33:55 浏览:435
写合同法论文 发布:2025-04-29 03:33:14 浏览:561
新劳动法又出三招 发布:2025-04-29 03:33:08 浏览:117
行政诉讼法地域管辖 发布:2025-04-29 03:30:13 浏览:897
湖北法官助理办法薪酬 发布:2025-04-29 03:22:33 浏览:384
刑事诉讼法指定管辖的名词解释 发布:2025-04-29 03:21:52 浏览: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