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仁智礼
❶ 道,德,仁,义,礼,法(说的是什么)
其实早在鲁迅之前两千年,庄门后学就已反复预言,颠倒淆乱价值序列,必将导致“人与人相食”。
《老子》三十八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五十七章:“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鲁迅《狂人日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老聃阐明的道家价值序列“道德仁义”,意为“道↘德↘仁↘义”。鲁迅批判的儒家价值序列“仁义道德”,意为“仁义=道德”。
价值序列不同,个体的人生取向,群体的制度建构,也就迥然不同。
道家认为,“道”生万物,万物之“德”,无不得之于道,所以“道”是第一价值,“德”是第二价值。唯有天赋真德,才有先天的终极依据。“仁”、“义”、“礼”、“法”都是后天的、人为的次要价值,没有先天的终极依据。因此以“仁义礼法”之名,行悖“道”、丧“德”之实,就有价值障碍,也有制度防范。天下万物,包括人类,甚至圣人、圣君,都不可能尽知“天道”,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替天行道”。自居“替天行道”,就是“代大匠斫”(《老子》七十四章)。
儒家把第三价值“仁”拔高为第一价值,把第四价值“义”拔高为第二价值,而把第一价值“道”降为第三价值,把第二价值“德”降为第四价值。认为“仁义”即“道德”,“不仁义”即“不道德”,抽空了“道”、“德”的独立价值,取消了“道”、“德”的至高价值。儒家祖师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把第五价值“礼”也拔高为第一价值,认为符合“礼”即符合“仁义道德”,违背“礼”即违背“仁义道德”。于是君主以“仁义礼”之名,行悖“道”、丧“德”之实,就不再有价值障碍,也不再有制度防范。儒家“王道”,幻想“替天行道”的“仁义”圣君一出,就能天下大治。实际情形却永远是《老子》预言的“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儒家并未拔高第六价值“法”,而以“仁义礼”贬抑“法”。然而儒家分支法家以“法”贬抑“仁义礼”,而把“法”拔高为第一价值,认为“王法=天道”,符合“王法”即符合“天道”,同样抽空了“道”、“德”的独立价值,取消了“道”、“德”的至高价值。于是君主以“王法”之名,行违背“天道”之实,就不再有价值障碍,也不再有制度防范。法家“霸道”,幻想“代大匠斫”的“王法”圣君一出
❷ 老子说道德仁义礼,为什么没说到法
老子讲的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孔子讲的是仁义礼智信
前两种思想:我版个人觉得这更是一种人格权
而所谓的法,我认为这是小到家 大到国需要使用的一种标准
所以 应该是属于上诉两者之上的存在,老子跟孔子都比较强调自身,而法反而是对公众的。
❸ 仁义礼智信每个字代表什么意思
1、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2、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3、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4、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5、信:信者,信字从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义可解为“学说”、“思想”。信与知对立,知宜者唯宜以行,不知宜者从他人言而信,进而守礼以近仁。
(3)道德仁智礼扩展阅读:
仁义礼智信的构成和发展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性善说”,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❹ 仁义礼智信是什么意思
1、“仁”:以人为本,人性关怀。
“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孔子所说的“爱人”,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不忍之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同情和关怀。
提倡“仁”的道德,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来对待,就是在确认自己是人的同时也承认他人是人,而人与人在天命之性和生命价值上是平等的。
2、“义”:公平正义,坚守原则。
“义”本来含义是适宜。作为伦理学范畴的“义”,是指一个社会里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义”的原则往往也会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所以也是一定社会的法律前提。
3、“礼”:恭敬尊重,礼仪文明。
古代所谓“礼”是一系列程式化、仪文化规则,内容十分庞杂,既包括国家的典章制度,也包括宗教仪式、社会习俗、礼仪规范。
在封建时代,礼的许多具体内容,实际上强化着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但是礼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人对人的恭敬与尊重,协调人际关系和睦,倡导言谈举止的文明礼貌,这些功能和作用,当代社会也仍然需要。
4、“智”:崇尚知识,追求真理。
“智”通常又写作“知”,既作动词指认知,又作名词指知识、智慧。儒家把“智”列为“五常”之一,认为追求知识,增长聪明智慧,也是人生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尊重。
儒家相信,人有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人类所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以被人所认识的事物。掌握知识并善于思考的人,就可能成为“智者”。“智者”不仅知识丰富,而且聪明智慧。
5、“信”:忠于职责,诚实守信。
所谓“信”,即诚信,意思是对自己的承诺过的事情负责任。儒家把诚信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孔子说与人交往要“言而有信”,治理国家要“敬事而信”。君子应当言行一致,诚实笃信。
(4)道德仁智礼扩展阅读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归纳的五个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范畴。早在先秦时代,儒家先哲就已经分别对仁、义、礼、智、信的内涵作了深入具体的阐发。到了汉代,董仲舒将它们合在一起,称之为“五常”。
从此,“五常”往往与“三纲”合称为“三纲五常”,成为中国古代统治者维护当时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基本道德准则。
汉以后,历代儒家人物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和思想发展的需要,对“仁义礼智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发挥,其具体内容不断丰富而复杂,其中确有不少思想糟粕,有些内容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实际效果,按照今天的道德标准来看,斥之为“吃人”也并不过分。
“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古人归纳的五个高度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畴名称,仍然具有永恒的、普泛的意义和价值。
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仁义礼智信”的具体内涵中已积淀了中华民族许多优良道德传统,具有普遍意义,其中不少内容,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早已被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德准则。
另一方面,“仁义礼智信”的表述,作为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畴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品牌”。
在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文明和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中,仍然可以借用“仁义礼智信”的形式,吸取其精华,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伦理道德范畴体系。
“仁义礼智信”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利于在社会民众心理上树立起对于共同道德信念的权威感和归属感。“仁义礼智信”高度概括而又极其简洁鲜明的语言形式,也非常适合于道德教育和宣传。
❺ 忠孝仁智礼义信是什么意思
忠: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
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
仁,就是仁爱,以人为本,富有爱心。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
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明为了重信义可以牺牲生命。
礼,就是注重礼仪,尊重他人。“礼”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用珍贵的器物祭祀,表示对“天”的感谢和尊重。礼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
智,就是智慧,聪明,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人,成为智者。“智”首先体现的就是个人的能力。
信,就是诚信守法,一诺千金。一个说话言不由衷、言行不一的人,肯定不是重“信”的。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5)道德仁智礼扩展阅读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
三纲即《礼纬·含文嘉》中说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所谓的“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五常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都是正能量。
三纲、五常两词,出自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期的孔子。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纲五常之说,起于董仲舒,完成于朱熹,但是董仲舒没有将“三纲”和“五常”并提连称,首次并提连称的是东汉后期的经学家马融。这种并提连称意味着封建思想家终于把封建纲纪和处理这种纲纪的道德原则结合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伦理道德体系。
宋朝时期,“朱熹发展天理说,把“三纲五常”与“天理”联结在一起,他认为三纲、五常是天理的展开,是“天理”体现于社会规范的当然的产物,是永恒不变的协调社会关系的妙药”,至此,朱熹的“理一分殊”论便成为社会生活秩序的规范了。
❻ 道德仁义礼智信耻是什么意思
引用一篇
为避免被恶人利用来阻碍道行,故不贴出处。
失道而后德(4)
四、皮与毛:道德仁义的亲密关系
“故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这四句,《老子》帛书和通行本都没有每句“而后”后面的“失”字,笔者是根据韩非
子在其“解老篇”中的引文补订的。差了这4个“失”字,这四句的意思离原意就已是“失之千里”了。
坊间众多注家将这四句串解为:大道丧失以后才有德行,德行丧失以后才有仁爱,仁爱丧失以后才有正义,正义丧失以后才有礼节。通行本《老子》里,河上公对此有注云:言道衰而德化生也;言德衰而仁爱现也;言仁衰而分义明也;言义衰而施礼聘,行玉帛。这就是对着讹脱的文字想当然了。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老子并不反对仁义礼,而且讲过“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讲的就是德以道生,道以德彰。德和道是两个紧密相连的概念,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相互抵牾的表述:“大道丧失之后才有德行,德行丧失之后才有仁爱……”。
当然,道、德、仁、义、礼,有其环环相扣的紧密关系。按韩非子的说法就是:“道者,德之功。功有实而实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泽而泽有事;义者,仁之事。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翻译成白话就是:德,就是道的功效;功效有一定的实际内容,而实际内容带有一定的思想光彩;仁,就是德的光彩。光彩有一定的色泽,可色泽也反映出一定的事情;义,就是关于仁的事情。办事有一定的礼节,而礼节也有一定的规章;礼,就是义的规章制度。
所以,老子说,失去了道以后,也就失去了德;失去了德以后,也就失去了仁;失去了仁以后,也就失去了义;失去了义以后,也就失去了礼。
有个成语叫“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大意讲是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我们可以以此类推:道是德的“皮”,德是仁的“皮”,仁是义的“皮”,义是礼的“皮”。道都没有了,德往哪里依附呢?德没有了,仁往哪里依附呢?仁没有了,义往哪里依附呢?义没有了,礼往哪里依附呢?
“夫失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通行本这一句作“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非常不好理解。一般的人都把它视为下一句“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的对文。但很难解释清楚。“前识者”与“礼”不成对应,“道之华”与“忠信之泊”也不成对应。按坊间的翻译,“礼是内心忠诚淡薄的表现,也是祸乱的开端”,这与我们惯常对“礼”的定义、印象是很有偏差的。“礼者,所以貌情也。”“礼者,外节之所以谕内也。”如果硬要将礼解释成“内心忠诚淡薄的表现”,那这样的礼,只能是虚伪的礼。
笔者在清人魏源的《老子本义》一书中查到此句的一个注解。魏源引汪仲伊云:“夫”字单以虚词发端,老子无此句法。上下篇但云“夫唯”,不单云“夫”也。“夫”乃“失”之误。“失礼者”四句,与“前识”句对文见义,于上文“失仁”、“失义”,亦意脉相通。魏源感叹道,“汪君言是也”。
发现“夫”为“失”的误植后,此句语义就豁然开朗了。失去了礼以后,忠和信就日以衰薄了。成为祸乱的开端。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上一句语义搞清楚了,这一句也就好解释了。“前识者”并非众多注家所言的“先知先觉者,有先见之明者”。而是前面所言的“失德”、“失仁”、“失义”、“失礼”,这些都是失去了道之实(朴实),处道之华(浮华),也是愚昧的开端。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有人说“大丈夫”之“大”,在此谓其智之大也。笔者认为,大丈夫一语,应是老子的有感而发,做人要厚道啊。老子云:智慧很高的人,立身于淳厚而不立身于轻薄,立身于朴实而不立身于浮华。这样的高人懂得舍去那轻薄和浮华,拥抱这淳厚与朴实。
当然,这样的高人也就是上德之人,可以臻至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样的高人,对于吾辈而言,那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实在是高啊。
❼ 仁智礼德.义这句话有么
意思:侍奉长辈老人要懂得孝敬,身处下位要懂得恭顺;用尽全力勤恳劳作,才能践行做人的道德大义。
出处:出自唐朝李世民撰写的《帝范》。
原文节选:夫人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人主之体,如山岳焉,高峻而不动;如日月焉,贞明而普照。兆庶之所瞻仰,天下之所归往。
宽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断。非威德无以致远,非慈厚无以怀人。抚九族以仁,接大臣以礼。奉先思孝,处位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此乃君之体也。
(7)道德仁智礼扩展阅读:
节选译文
人民是一个国家之所以建立的先决条件。就像《易经》上说的:先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了上下才产生了礼义。
当然,一个国家光拥有民众还不够,还要爱护人民,保护人民,否则,人民就要背叛你,还谈什么立国呢?国家是一个君王的根本。国君之所以被称为国君,之所以贵为天子,就是因为他拥有一个国家。
如果国君能够以德来团结人民,那么人民就乐于为君王出力,这样,国君就可以长久地拥有国家,如果国君虐待人民,人民离散而不肯归附,那么你想当国君,又怎么能办得到呢?做君主的,外观上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像山岳一样稳重而高俊。
令人望而生尊崇之心,望而有敬畏之感。这除了帝王天生的厚重仪表之外,主要是指作为人君的修养。“德重如山岳”,君主有德则在百姓眼中自然重如山岳,如若无德,即便像山岳,又有谁来敬畏呢?作为人君,要像太阳和月亮一样,具有永恒的光热,而且普照万物。
人主应该天下为公,不能有丝毫的偏私,让普天之下的每一个黎民都能感觉到帝王的恩泽。这是做人君的必须具备的素质。君主是老百姓行动的指南,也是天下民众所向往的归宿。作为君主,不负众望,爱护人民,百姓就会把他视作保护伞和自己的归宿。
商朝时候的伯夷为了躲避暴虐的商纣王,居住在北海之滨,后来他听说周文王起来反对纣王,就说:“我何不回去呢?我听说文王治理下的西伯很注意善待和养育老者。”
大公为了躲避纣也住在东海,他听到文王兴起的消息,也高兴地说:“为什么不回去呢,我听说西伯那个地方能够养育老者。”唐太宗借此说明一个好的君主,应该是天下百姓所向往的归宿。人君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这样他的心才能包容宇宙,涵容万物。
一个帝王如果小肚鸡肠,器量狭窄,他怎么能有容人之量?胸中怎么能装得下整个天下呢?作为帝王,如果能使自己修养到平心静气,公正地对待天下的人和
❽ 仁智礼信义是怎么来的
五常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又有 五常:仁、义、理、智、信 five constant virtues: benevolence (humanity),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wisdom and fidelity
五常也指五行所代表的五类事物,即木、火、土、金、水的正常运动。《伤寒论》序:“人禀五常,以有 五脏。”
常是不变的意思,这里指一定准则。五常就是五条准则,也叫“五伦”。这是封建礼教。五常的内容,旧时说法不一。一说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所规定的关系;★二说是指仁、义、礼、智、信等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它和“三纲”常连起来说,即“三纲五常”。一般不说成“三纲五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