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真作
『壹』 《道德经》中的“无为”是真的什么也不做吗
《道德经》中的“无为”不是真的什么也不做。
书本上常提到老子的“无为而治”,年少的我们会觉得这是“什么都不用管,顺其自然的发展”。但是其实这么概括也是有失偏颇的。真正的“无为”,其实是老子已经站在一定高度上总结出来的做事方式。不是普通人那么理解,它应该是“对于一切事情,都不会刻意的改变,刻意的追求某种结果。”它更是一种对于圣人的信任和期待,同时也是一种相信自然的态度。
如果真的说“无为而治”所表现的态度是消极的话,其实也有极个别例,想到汉朝初年,为了谋求稳定发展,推行“黄老之治”的政策,人们在这个政策下得到“喘息”的机会,努力发展农业手工业,为之后的“文景之治”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
『贰』 《道德经》真正的作者是谁
touxing10134 :你好。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版李姓,名耳,字伯阳,楚国权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故后人称之为老子。
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
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被尊为道祖。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注:相传老子生下来时,白头发、白眉毛,所以称【老子】。
『叁』 读《道德经》的真实感悟是什么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我们读老子的道德经,可以说不仅是简简单单的读和学习,而是一种做人,一种对自己人生的检验,从学习老子道德经中你会发现自己的一些问题。
就如老子所说言,德善,德信,圣人皆孩之这几个看似普通的字句,却能让人感悟到了人生智慧,并对你的思想及灵魂都会受到洗礼,使我们每一个学习道德经的人都会感到震撼。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肆』 《道德经》真的是在推崇愚民统治吗你怎么认为
道德经确实有这样的经文,而且道德经中反对智慧,不合时宜逆历史潮流的经文很多,但是道德经也有道德经自己的智慧,也许古人就是要告诉我吗尽信书不如无书,将所有经文都奉为金科玉律,那是最不可取的。
『伍』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真的被蓄意篡改过吗
《道德经》真的是老子所写吗,到底有没有被蓄意篡改呢?
老子的《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传播度和影响力。曾经古老神秘的一本书,真正读进去,你会感觉奥妙无穷。
《道德经》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和法则,可贵的是,这样一本上古奇书,并没有多少生僻晦涩的古文字,整本书行文流畅,文字简练易懂,实属难得。
在《道德经》通行本风靡于世的同时,一种质疑的声音也出现了。那就是,有些人认为:现在通行本的《道德经》并非老子的原著,而是经过儒家蓄意篡改过的,甚至有人直接说现在通行的《道德经》就是一部伪经。
事实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如果说《道德经》通行本确实存在篡改,那么老子的原著又是什么样的呢?
要揭开事实真相,首先要从《道德经》的作者——老子说起。
老子,春秋时期楚国,也就是今河南鹿邑人。
很多人认为老子的身份是一个谜,因为曾经有三个被称为老子的人:老聃,老莱子,周朝的太史儋。
其实这三个是同一人。先说老聃,聃就是大耳朵的意思,老和李上古时期发音相同,所以,老聃有个别名就是李耳。
至于老莱子,笔者认为他就是老聃。《史记·老子列传》记载:老莱子者,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修道家之用,修道而养寿也。并且孔子也曾经专门请教过老莱子,从这些资料看,很可能老莱子就是老聃,而郭店简本的《道德经》,就是老子这一时期所写。因为是老子在楚国时期写的,当时民风淳朴,仁爱之风盛行,所以当时的老子是并不反对仁义的,这就是为什么郭店简本没有通行本对于仁义的激烈反对的言辞。
而周朝太史儋,就是出函谷关,写五千言的那个老子。
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断,因为所有的史料,对老子生平记载很少,而且大多是《神仙传》一类神乎其神的传说。唯一靠谱一点的《史记》,也是寥寥数语,语焉不详,并没有对老子的身份给个最终的说法。而且,当时老子出函谷关所写的五千言,是没有名字的,《道德经》这个名字是后人给起的。
所以,事实的真相很可能就是:郭店简本是老子也就是老莱子所写,五千言是老子也就是太史儋出函谷关所写。《道德经》并不是五千言,而是在五千言的基础上,后代道家学者整理而成,经马王堆的帛书本,发展到现在的通行本。
结论:《道德经》不存在蓄意篡改,它只是逐步完善。
《道德经》也不是伪经,无所谓篡改。《道德经》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包括很多的世界名人,政要,都对通行本《道德经》推崇备至,如果质疑通行本《道德经》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甚至是假经,真当那些风云人物是傻子?
有人会说,我要的就是老子原著,怎么可以修改呢?
老子原著是介于甲骨文和大篆的文字,像虫子一样形态各异,有的字体已经缺失,如果不修订,你确定看的懂?既然修订过,肯定就已经和原著有所不同,这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才会有版本的变化,可以说,现在的通行本就是最完美的,因为挑不出大毛病,而郭店简本,马王堆帛书,或多或少都有解释不通的地方。
既然《道德经》经过修改,那么是否是儒家所为,又是否蓄意呢?
肯定不是蓄意,因为动机不成立。说是儒家所为,郭店简本并没有针对儒家思想的言辞,而通行本是反对儒家仁义的,说儒家篡改,难道儒家神志不清,自己打自己?这显然说不通。
所以,有志于修道。或者对《道德经》以及道家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不要再纠结于版本的不同和差异,也不要再疑心重重,不管哪一个版本,都是在阐述道法自然这个核心,核心没有变,也就不要纠结于只言片语的差异。
很多事,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无从考证,变成谜一样的存在。如果我们在已经变成谜的事情上继续分辨执着,那就难免应了“夫人神好静而心扰之”,应该放下执念,内观其心,心无其心,这就是道,有道之人,看什么都是道,又岂是些许文字的改变所能左右的呢?
《道德经》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对那些义愤填膺,火冒三丈的指责《道德经》被蓄意篡改的朋友,我想送给你一句话:
其实《道德经》它就是一本书,不要把它看成神一样的存在,道可道非常道,即便是老子本人,一说出来就已经不是道,写出来更不是,被很多人传抄更改过就更加不是,《道德经》的意义就是给你一点启示,让你转变思想,转换思维,让你醒悟,学会变通,仅此而已。如果不能澄其心,遣其欲,学道又有什么意义呢?即便老子原话原文写给你,又有什么意义呢?
怎么学习《道德经》?怎样修道,悟道,证道?
很多人学习《道德经》,迷惑于众多的版本,不知道该从哪一个版本下手,我的建议是,以通行本为主,适当的可以参考下郭店简本和帛书本。
至于各家注解,可以参考,但不必盲从,包括那些大师级的人物,注解的也就那么回事,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都是一家之言。学《道德经》重要的还是要有自己的体会和领悟,并结合自身,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我在上面已经说过,《道德经》不是道,它只是给你指明方向,那么道究竟在哪里?
不用找了,道就在你自己身上,换言之,你自己就是道。
为什么这么说?很简单,道法自然。
道是恒常的主宰,周行不殆。道生万物,道法自然,就是说,道虽然化生万物,长养万物,但同时也藏于万物,一花一草,一尘一土皆有道。道的规律就是效法它自己,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是有道之人,但是并不能得道,为什么?被后天的欲望杂念淫灭了自性。
如果可以放空欲望,放空杂念,“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这样就可以明心,明心就可以体会到“观空亦空,空无所空”的真空境界,真空生妙有,妙有就是见性,也就是道的境界。
那么在日常生活里面怎么修道呢?
很简单,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八章给出了方法: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什么意思呢?
为道日损,就是要你放下。放下什么?
放下欲望重重,放下自私犹豫,放下急功近利,从此不再瞻前顾后,行事不再颠三倒四,错误百出。
只要是妄念,你就放下。一样一样的放下,一天一天的放下。这就是损之又损。
损之又损的结果会怎么样呢——以至于无为。无为就是道。
有人会说,我无为了,是不是就一无所有了?当然不是,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
凭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做到了无为,你的状态就是最正确的,你的行为就符合天道,符合本质规律,符合根本法则。你就能成事,你事成之后,应该得到的自然也就一样都不会少。
『陆』 道德经怎么做到真正放下
自废武功吧 突破无望
『柒』 老子的道德经是真无为还是假无为
无为不分真假。以无为之心去做有为之事,则无所不为。
达到了那个境界才能体会如此玄妙,所以我也就是吹下
『捌』 道德经怎么有这么多版本哪种才是真正的原版!
以前回答过这样的问题。
首先,《道德经》传本极多,至今尚无权威的统一版内本;
其次,在众容多传本中也有优劣之分;
最后,若要将众传本一一参考实在工程浩大,所以推荐一本鄙人曾用过也一直认为不错的参考书,即香港中文大学刘笑敢教授编订的《老子古今》,他集中了老子5个最佳版本,集中、方便、准确!
你说到的断句法都看到过,至于原版这种东西学术界内至今也没有找到,但是解读经典可以统观全篇去分析体悟,不要受一句话不清楚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