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善硕

道德经善硕

发布时间: 2022-01-12 03:15:39

1.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

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

2. 求《道德经》第54章翻译

[原文]

善剑者不拔,善抱①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②。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③;修之于邦④,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⑤,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译文]

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注释]

1、抱:抱住、固定、牢固。

2、子孙以祭祀不辍:辍,停止、断绝、终止。此句意为:祖祖孙孙都能够遵守“善建”、“善抱”的道理,后代的香火就不会终止。

3、长:尊崇。

4、邦:一本作“国”。

5、故以身观察,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自身察看观照别人;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

[引语]

本章讲“道”的功用,即“德”给人们带来的益处。本章是四十七章和五十二章的重要补充。例如,四十七章说:“不出户,知天下”;五十二章说:“即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要做到这一点,还要做到“塞其兑,闭其门”。那么在本章里,老子讲了修身的原则、方法和作用。他说,修身的原则是立身处世的根基,只有巩固修身之要基,才可以立身、为家、为乡、为天下,这就是“道”。老子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认识方式和途径。

[评析]

本章说到“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这一句是从一身讲到天下。读此句,使人不自觉地想起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谓“八条目”。这也是从一身讲到天下。道家与儒家在修身问题上并不相同,但也不是完全不相同。这相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认为立身处世的根基是修身。稍后一些的庄子也说,“道之真,以治身,其余绪,以为国”。所谓为家为国,应该是充实自我、修持自我以后的自然发展;而儒家则是有目的性地去执行,即一为自然的,一为自持的,这则是儒、道之间的不同点。

3. 求解《道德经》这段是什么意思,,抄代.勿扰.!

解释不了,因为你这段是道德经总共用过的字。

老子<道德经>,全书”文本字数”共5,635字;共用815个汉字写成,就是你这段。

4. 求道德经是如何传入英国/美国和对其影响资料,越详细越好

《道德经在英语抄世界:文本行旅与世界袭想象》这本书是中南大学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其中有涉及你所说的内容。主要还是作为一部翻译著作而存在。
摘录如下:
2.2英语世界的《道德经》概况
在各国争相翻译《道德经》的活动中,英语国家起步较晚。英语世界关于中国的形象及中国古代典籍的知识,最初是经由法、德、意、俄等国间接获取的。……为了顺利开展在华传教事业,加速《圣经》汉译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广泛接受,英国来华传教士将目光转向中国的儒道学硕寻求本土文化支持。他们很快发现儒家学说是一种封闭性的学问,不利于《圣经》在中国的接受,因而将目光锁定道家学说,《道德经》英译事业因此迅速发展起来。

你可以买一本看看。

5. 道德经里面修之以身,齐德乃人这个话是什么意思

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版辍。修之於身,其德乃真权;修之於家,其德乃馀;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译文:
合道境地的人,他的建树根底牢固,他的抱持不会脱落,他的事业将世代承继不衰。修道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修道于家族,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修道于乡里,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修道于邦国,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修道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所以,以自身观想德身,以我家观想德家,以自乡观想德乡,以我邦观想德邦,以现今之天下观想厚德之天下。我是怎么知道现今天下之状况的呢?就拿它与观想的厚德之天下比较而得知的。

6. 道德经第54章的意思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原文]
善剑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内其德乃真;修容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译文]
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所以,用自己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7.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灭,老子朝逃往楚国,用今天的话说55岁的老子失业了,回到了家乡(可能是务农吧,这一段没看仔细)。这时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典故“孔子问李”就是这样来的。孔子将老子比做“龙”,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难以着磨。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说:“逝者如斯乎”,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信奉“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回归自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交流,为后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铺下了奠基。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此段引文与《道德经》第八章参照阅读。
转自《都江堰》(余秋雨):
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看似没有造型,却能作为滋润万物的救星而被殷殷期盼……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一切成功的治水方案都是因为人领悟了水,应顺了水,听从了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出现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便是道。

8. 我们读老子的道德经,读到了什么那孝经呢

大道,先于天地而生,存在于万物之中,它蕴含着宇宙万物诞生、发展、演变衰亡的一般规律。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意思。大道是比水还柔的至柔之物。因此,大于宇宙,小至原子,它可以无所不至,作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它是一种力量,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虽然它并不是我们平时想象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它诠释着世界运行的最基本的规律。大疲乏又是永恒的,纵然是斗转星移,岁月流逝,它也不会有所变更,在漫漫长河中,它所作用的事物有兴有衰,有生有死,但它绝不会随之减弱、衰亡,因为一切的变化都是在它的作用之下,由它控制着。
《道德经》还有许多关于人应修道修德的阐述。
老子强调人要努力排除贪欲。的确,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从一出世开始,生存的本能便指挥我们不断为自己索取各种的生存必需品。特别是步入社会后,有太多的事使我们对现状不满,我们总是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得到了第一件又想要第二件,旧的欲望刚满足,新的、更大的欲望又产生了,……这无疑是与大道的精神背道而驰的。古人云:“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想想自己从小到大,似乎都在不停地与别人争:争分数、争名次、争奖励……我太在乎结果了。因为好胜心不允许我失败,我只有通过不断地与人竞争才能满足自己那点可怜的虚荣。竞争的结果,是我常常感到自己活得太累了,其实,我们应该将胜败荣辱置于脑后,凡事看淡一些,做事只求尽心尽力,问心无愧,根本不必太在意结果,一切随缘就行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保持轻松平静的心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人要善于“处弱”和“处下”,这是我从《道德经》中得到的另一个启示。且不说历史上众多以柔弱胜刚强的事例,路边的野草,以其细小柔弱之身躯,竟能顶开压在其上的硕石,顽强地生长,即使被大火烧尽,来年春天,又是一片生机盎然,做人处世的道理其实一样。“堆出于岸,流必湍之,木秀于林,风于摧之,人高于行,众必诽之”。“示强”的结果只能是受到众的围攻。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处处夸耀表现自己,总要显得自己比别人高出一筹,实际上,这种炫耀除了能给自己带来一些心理上的满足以外,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好处。对于那些既没有真才实学而又喜欢到处夸耀自己的人,人们会嗤之为“半瓶子醋”;对于那些确有过人之处但喜欢到处表现的人,则往往会因为过于出风头而遭到大家的不满甚至妒忌,其结果往往也不会很好。所以明智的人在各种场合非常谦虚,对任何人都不会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正如老子所说“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处下也”。只有善于处下的人才能得到众人的拥护。
《道德经》提倡对待他人应该采取一种容忍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可以看到一些人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斤斤计较,争论不休。如果置身事外,冷静地想一想,就会发现这样的争论只会破坏人际关系,徒增烦恼。而在当事人看来,大动肝火的原因不外乎是认为对方占了自己的便宜。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只要将得失看得淡一些,不要将“我的”分得那么明确,不要将自己摆在一个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位置,遇事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就会发现,很多事情都不必在乎。洒脱一点既可以融洽我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又可以使我们保持愉悦的心情,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从另一个角度看,无“容人之量”的人是很难成大器的。因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必须能容忍下属的过失和偶尔的“恃才傲物”,而一个杰出的下属则必须忍受上级的苛求和有时的“无理指责”。
回顾所学、所思,我觉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贪念。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够宽以待人。

热点内容
澳门法院图片 发布:2025-02-14 07:18:38 浏览:366
生存者法规 发布:2025-02-14 06:38:09 浏览:64
成人自考经济法答案 发布:2025-02-14 06:24:14 浏览:386
司法局刑事案件法律援助全覆盖 发布:2025-02-14 05:52:54 浏览:93
北京西城法律援助中心 发布:2025-02-14 05:44:56 浏览:95
民法析理 发布:2025-02-14 05:33:07 浏览:652
刑事诉讼法133条 发布:2025-02-14 05:30:51 浏览:985
夫妻只有一个人工作劳动法 发布:2025-02-14 05:03:10 浏览:820
公司印章的法律风险 发布:2025-02-14 04:25:21 浏览:700
北京李华律师 发布:2025-02-14 04:20:19 浏览: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