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道之象

道德经道之象

发布时间: 2022-01-12 03:21:36

道德经·象帝之先的解析

“名、无、有、妙、徼、玄”这些概念并没有真正解释出道的真意,主要是因为“道可道,非常道”。人类的语言和思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任何概念都无法详尽解释出道的真正内涵。这一章我们接着对其进行分析。“道冲”的意思是大道本身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它是一种完全虚空的境界,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因而宇宙间的一切都被它容纳和控制。老子曾说宇宙是分层的,它大到没有边界,小到没有内核。套用科学术语,称作无穷大和无穷小。在广袤的宇宙空间内,所有的物体都统属大道掌控,大道在运作的过程中永远也不会穷尽,它不会停息也不会损坏,它会永恒地运转下去,它的运转过程只可感觉,不可触摸和观赏。它远远地躲开我们,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正是由于大道无形、无声的特点,我们人类即便穷尽语言也无法真正地描摹它,这让我们感到无可奈何,只得用一些贴近的语言来描述它:深邃啊!仿佛是万物的祖宗,宇宙间的万物皆由它而生,它包容了天地万物,并主宰着一切的一切!清湛幽隐啊!它好像不存在,其实却真实地存在!给大道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无论如何都办不到的事情,因为我们无法把握它的来龙去脉,它是怎样生成的?何时生成的?来自何处又将何时消亡?谁能说得清楚呢?它好像在万能的上帝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因为宇宙万物都是它生成的,就连上帝也不例外。
那么,道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说它什么也不是,却又什么都是。我们人类为何要穷根究底研究如此抽象、晦涩难懂的问题?从人类自身的角度而言,探讨大道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自己、透悟宇宙万物,进而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宇宙观。现实地讲就是能让人们生活得更悠然惬意、舒心幸福。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呢?只有真正理解大道的人,才会采取顺其自然的处世观,对什么都不强求,这样的人才能真正接近大道,甚至与大道合而为一。与大道合而为一是理解道的至高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心气平和,没有忧愁和烦恼,自然生活幸福美满。推而言之,如果全人类都达到了这一境界,那么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不就变成了人们一直向往的桃花源了吗?

⑵ 《道德经》中“道”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问自然,“道”为何物?直教贤圣魂牵。从公元前500年前的春秋战国,直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纪,两千五百年多年来,老子的“道”牵扯了太多往圣先贤的心灵,版本数百个,注译千万人,真不愧万经之首,人间至奥也。
最初的《道德经》,又称《老子》,分上、下两篇,五千多字,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又说“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所以,《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基础,在“道”,在“德”。而“道”作为自然界的本原和规律,其客观实在性决定了“道”是体(本体),而“德”是道化生天地万物的过程和表现,因此“道”是体,“德”是用。因此,弄清什么是“道”,是彻底理解老子自然主义哲学的根本。
道是自然界的本原及其规律,前者称为“道体”,后者称为“道法”。道体作为自然界的本原,是极其微细,不可细分的。之所以是自然界的本原,有几个原因:一是道是自然界中产生最早的客观实在,比天地产生的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通行本第二十五章,以下各章都是指三国曹魏王弼注通行本《道德经》),是说道在天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是说道的产生,无从可考。二是道是天地万物之母。“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是说“道”字,是专门为天地之母而创设的。作为地球上生长的人,“地”就是地球表面及以下的自然空间,而“天”则是地之外的所有自然空间。因为“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可以为天地母”,因此道充斥自然之中,化生天地,化育万物,因而“其大无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道是万物之母。三是道“其小无内”,不可细分。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道之为物,唯恍唯忽”,“绵绵若存”,“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若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既然“道”是一切的本原,自然是极其微细,不可细分的。因而,道是自然的本原,天地万物的本原。
自然空间,是道体存在于绝对真空中,是道体与绝对空间的结合。道体是绝对空间中的客观实在,是天地万物得以化生的根基和本原;绝对空间是道体存在的场所,是天地万物得以化生的空间基础。道体依赖绝对空间而存留,绝对空间失去道体则一无所有。自然空间就是宇宙,因为“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就是三维空间,宙就是时间,人类所生存的空间,就是“3+1”维时空。“3+1”维时空以外的更高维度的时空,人类探索起来极其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但探索未知(玄的领域),获得规律(科学的领域,科学≠真理,科学知识人类自然已经掌握的自认为正确的自然规律)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其乐无穷,这边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来源了!老子《道德经》中体现的自然,就是人类生存其中的“3+1”维时空,包括地(地表及以下的自然空间,实际上是天上的一粒微尘)和天(地表及其上的自然空间,或广义来讲就是自然);事实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宇宙之外有宇宙,自然之外有自然。
圣人的职责是什么?《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圣人的使命,不过是参悟天地运行之道,然后按照天地运行的规律去修身治世罢了。“人法地,地法天,天发抖,道法自然”,圣人所做的,不过是效法天地,效法自然,绝不可能创造出超越自然的规律出来。因此,人类的所有入世法,不过是感(体道,探索自然的规律)、知(知道,掌握自然的规律)、行(行道,遵循自然规律去做事)、和(和谐,获得和谐地修身治世效果)、同(大同,以致世界大同),也就是体道、知道、行道、和谐、大同。老子《道德经》所体现的自然主义哲学,是“3+1”维时空中的圣人,不可能创造超出自然之道的所谓“大道”来,因此,“观天地之道,执天地之行,尽矣”,便是人类所能做到的一切了。
然而,“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然之外有自然,宇宙之外有宇宙,是否还有更加深奥的大道呢?应该是有的,值得人类永恒探索,乐在其中,妙在其中矣!“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妙哉!至哉!
您认为如何?欢迎交流分享。

⑶ 《道德经》中的道是什么,德又是什么

《道德经》的“道”是老子勉强对宇宙最本质的一种称呼,有点像是一种源动力和法则。“德”是老子把这种法则运用到人类身上的规则,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通常“德”会跟“道”一起使用,就是宇宙的法则需要我们必须做的事情,合称为“道德”。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⑷ 老子的《道德经》何为“道”


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题,就是"道"。何为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如是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之母。无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发自然。"
这个道,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源,天地万物无论如何变化,还要回到它的起点"道"。道是无形的,物质的,本原的,独立的,而天地是有形的,要受道影响的。
无有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的存在是有名有形的,但有名有形的万物必定要以无名无形的"道"作为根源。无才是天下万物的本原。《道德经》第二章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其意为,有无是相互相成的,难易高下长短是相互成就的。因此,既要有无形的道,也要有有形的万物。

从这里,我们用现代哲学分析,可以看出,老子看到了发展着的事物之间的矛盾性,也看到了矛盾着的事物两个方面的相互转化,以否定达到肯定。

⑸ 道德经中的物与象,精和象是什么意思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以无形始物,不系成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其中有象也。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窈、冥,深远之叹,深远不可得而见。然而万物由之,其可得见,以定其真。故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信,信验也。物反窈冥,则真精之极得,万物之性定。故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

指的是这一章吧?以上是王弼的注释,并没有说什么具体什么是物什么是象。

任继愈先生认为物是指物体,象是指形象,精是指精气,是指极其细微的物质性实体。

但是百家观点不一,下面是《老子》与中国“女性哲学”(程伟礼)这篇文章中的一段相关解释,有助于你的理解,但是个人认为牵连到生殖崇拜有所牵强。

“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窈呵冥呵!其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帛书甲、乙本作“道之物”,傅奕本等皆作“道之为物”。忽,即惚。恍惚,见不真切之貌。窈,马叙伦说,幽即窈也。窈,深远也。冥,暗晦不明。这段话依然是对生殖之谜的惊讶、猜测、推理和祟敬多正因为恍恍惚惚,所以更加玄妙莫测,神奇万分。虽然“道”是一种恍恍惚惚看不真切的东西,可是它其中已经有物、有象、有精一种精微的东西,决不是一种无物、无象的东西。这似乎是一种古典的“种子论”、“预成论”。

⑹ 老子的哲学大作《道德经》“道”到底说什么《道德

道的含义很广泛.
1)指道路,有土路,马路,羊肠小路等等
2)方法.办成某事的,或制作某物的手段和技术
3)规则.比如,道生一,二生三,不一定是数量变多,最主要是层次的增加,最顶级的规则,衍生出一级规则,一级规则衍生出二级规则,二级规则衍生出三级规则.“道”这一规则权限最高,然后依次降低.
4)规律或本质.事物运行的规律,大自然的规律,社会的规律,人存在的规律,这些就是天道,地道和人道,各有各的道,相互之间的影响也是道,都是规律性的东西.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运动是物质的本质这一特征,只有运动着的事物,才能具备规律性的东西.
5)道与道是不同的,主要是指方法、规则和规律这三个概念的不同.方法是人认识到的解决矛盾促进事物发展变化的途径.规则是人为促进同类事物变化发展或解决不同事物的同类矛盾而采取的总结出来的方法的集合.方法和规则都只有按照规律制定和采用,才会有效的起作用.
6)道固然很崇高,但道本身并不是物质.物质是客观实在的,道是客观实在的反映,道的存在,表明物质运动的方式和规律,而客观实在是什么呢,是宇宙、是地球、是太阳系以及人类社会,即自然(非生物、地理意义上的自然,而是指类似自动运行意义的自然).所以说道法自然.
7)道德经里面,道也有不同含义.但其文言属于先秦语言吧,咱们这些学问浅薄的读起来有些费解,理解也不同.

⑺ 道德经中老子对道的比喻都有哪些

道,有诸多错误理解.
——很多人把道理解成是规律,这是误解道.规律是可以言说的,可以表述的.所以,规律不是老子所说的道.一切规律都是道发挥作用的表象,如天道,地道,人道,阴阳之道等等.把规律理解成道,必须先推翻老子说的“道恒无名”才可.这是不可能的.
——有人把道理解成“无”,如空、一、朴,等等,这也是误解老子的道.
在老子体系中,一,无和有,都同出于道,由道而生.以为无就是道,以为空就是道,以为一就是道,这样的理解,把老子修行层次给抹杀了.
——很多人从哲学意义上,为道做定义,这是不明智的,是不懂老子的.能定义的话,老子自己早便会说得明明白白,不会留下诺大疑问让后人乱猜他一葆再葆的道.这样对道的哲学定义乃至解释,实际会妨碍人们对道的感悟,反使人们陷入思维议论道的泥潭.比如说,“道是体,德是用”,这样说并没错.可没悟道的读者,会从日常哲学或生活含义上,把道错误理解成“本质”,“本体”,“本源”,这就大错特错了.再如,“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样说也没有错,但没有悟道的读者,很容易把道的这些作用当成道去理解,这就是离道了.所以,老子对“道”不敢多说一字,因为他已经悟道,怕多说一字,人们从字意上误解道.
道,只有悟,才知道;梦,只有醒,才知梦.道中演说什么,都还在道中;梦中任何理论,都不能出梦.
所以说,道,需要“证悟”.

⑻ 道德经·象帝之先的译文

道本身是中虚真空的,而使用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深邃啊,它好像是万物的本源。挫掉它的锋芒,消解它的纠纷,含敛它的光耀,混同它于尘世。幽隐虚无而又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孕育生成的,在万物的法象缔结之前它就存在了。

⑼ 道德经·象帝之先的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孰子,象帝之先。

⑽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是什么意思

古代文言文表达的含义非常丰富,很简短的几个字就包含有大量的理解信息,一念之差也能造成理解上的差异。所以许多人对老子的道德经也有各种讨论说法,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此讲一下个人看法,仅供大家娱乐。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道,个人认为包括了天道、人道和修炼之道。

修炼之道

老子所说的修炼之道,其实就是道教弟子修炼的方法,这种方法在道教中就被称为“道”,也叫“修道”;这种修炼之道如果放到佛学里面来表达,就会被称为“法”,有时候也被称作“佛法”,即“修佛的方法”。自古以来便有“道法自然”一说,意思就是不管是道教所修的道,还是佛教所修的佛法,都必须遵循自然法则才会有所成就。

热点内容
生存者法规 发布:2025-02-14 06:38:09 浏览:64
成人自考经济法答案 发布:2025-02-14 06:24:14 浏览:386
司法局刑事案件法律援助全覆盖 发布:2025-02-14 05:52:54 浏览:93
北京西城法律援助中心 发布:2025-02-14 05:44:56 浏览:95
民法析理 发布:2025-02-14 05:33:07 浏览:652
刑事诉讼法133条 发布:2025-02-14 05:30:51 浏览:985
夫妻只有一个人工作劳动法 发布:2025-02-14 05:03:10 浏览:820
公司印章的法律风险 发布:2025-02-14 04:25:21 浏览:700
北京李华律师 发布:2025-02-14 04:20:19 浏览:423
中介官司法规 发布:2025-02-14 04:17:01 浏览: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