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世尊

道德世尊

发布时间: 2022-01-12 05:15:31

⑴ 玉帝也要喊一句师尊,是三界中哪个地位崇高的神仙

八卦炉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当年孙猴子不管不顾地蹦出了炉子,然后一脚将其踢翻,导致下界拥有了一座令人难耐的火焰山,算是在这里吃了不少苦头,最后即便是翻过去,这片大火都没有被熄灭,可见威力极大。

在身份、兵器以及能力的加持之下,玉帝即便是作为天庭的领导者,也不敢轻易地将老君看轻。

⑵ 同时学道德经和孙子兵法矛盾吗

这个一般也会懂得抄一些道理。简单说点儿高杆的吧。

1、人类大脑,基本上就是微不足道;学习什么,也就是一点点。

通过修炼,可以提高境界!就能够根据情况,再进一步学习提高

就是境界问题。比如现代科学:基础学科、理论应用、乃至交叉学科……

虽然是五花八门,掌握了,也就那么一点点而已。高度提炼精华!大师。

2、诸子百家,可能常人几辈子,也就只能够明白一点点、一些些;

我们早就修习,根本不是什么。五千言道德经,十三篇孙子兵法。

诸子百家……乃至历代以降,各种思想,都不是事!统称【国学】。

古今中外,还有无数思想!就说这个孙子兵法,一般人学习是兵家;

诸子百家,融会贯通,皆是一体。孙子兵法,也是哲学。与易经、老庄、法墨……

并无二致!从而融会贯通。当然,这是承蒙本人师尊,数十年之前指点

我辈众弟子,皆只仅仅,学习得师尊一丝;但是放眼天下,足以傲世。

——而在师尊面前,那也就是管窥蠡测!师尊,才是学冠古今中外

⑶ 佛教里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句话的完整含义

净空法师---佛的十个称号(名号)解释。

出自净空法师《地藏经讲义》

【号一切智成就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这十个称号,在佛家说是诸佛的通号,这十个称号显示佛果地上的智慧德能。成了佛这是证果,智慧德能无量无边,也是称赞宣说不尽。佛将果地上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归纳十大类,用这十个称号来表示。这十个称号,我们略略的说一说。“一切智成就”是佛的别号,一切智慧成就了。从“如来”往下这十个是通号,每一尊佛都有这十个名号,这是诸位同修要记住、要晓得,不要产生误会。因为有很多人说是佛,哪个佛最大?如来佛最大。这都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小说看多了,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每一尊佛都称如来,所以如来是通号。

‘如来’怎么讲法?最简单一个说法,今佛如古佛之再来,所以叫如来。佛佛道同,成了佛样样都平等,完全相同。菩萨跟菩萨不见得相同,不会完全相同,佛跟佛是完全相同,所以说是今佛就如古佛再来。那个意思要说深一点,《金刚经》上有一个解释,‘如来者,诸法如义’,这个解释好。诸法如义,这个如是什么?如就是真如本性。所有一切诸法跟真如本性统统相应,这叫如来,这个意思说得非常非常的圆满,从理上讲。说如古佛之再来是从事上讲;其余意思还很多,我们就省略了。

“应供”,供是供养。佛是一切人中,真实究竟圆满的善人,究竟圆满大智慧、大德能之人,是我们的好榜样、好老师,应当接受我们供养;我们供养他,这有福报。所以应供,应当接受人天的供养。

第三个通号,“正遍知”。知是无所不知,遍是普遍,没有一样他不知道。不但遍知,而且正确的遍知,他所知道的没有丝毫错误。佛所讲的一切经法,哪里会有错误?如果要有错误,大概都是被后人依自己的意思改动,那就产生错误了。所以经典流传到今天,几千年来通过翻译,古时候手抄本难免没有抄错的字,难免没有漏脱的句子,我们现在从事这个工作都知道,很困难的事情。纵然发现到经典里面这个字可能不太对,有错误,这个地方有问题,决定不能改动。如果你发现了,可以注在旁边,用小注注在旁边,原文不能更动。什么道理?我觉得这里不对我改一下,你觉得那里不对也改一下,那好了,再过个几十年,这个经典面目全非,简直就不能读了。所以纵然有错误,不可以改,注明。古来大德这个样子就做得很好,他们发现有错字,这个字可能是什么样的字,或者应当做什么样的字,他注在旁边,不改动本文,使原来的面目永远保持下去,利益后学。这是对历史、对众生负责任的作法,我们应当要学习。这是正遍知。

世间人一般宗教徒赞美上帝全知全能,正遍知就是全知全能。实在讲,上帝并不是全知全能,佛才是全知全能。佛是谁?佛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本性,我们自己的真心本性是真正的全知全能。因为尽虚空、遍法界都是心性变现出来的,它哪有不知、哪有不能?所以这是很合理的说法。如果我们自己心性完全透露出来了,完全显示出来了,对于整个的宇宙过去、未来,确确实实是正遍知,这不是假的。

“明行足”,足是圆满,明是代表智慧,行是代表修学;两样都圆满,这是用佛法名词来讲,性修圆满。明是自性的般若智慧,性德;行是修德。没有圆满的时候称菩萨,圆满就称佛。也可以看作解行的圆满,明是解,行是修行,解行的圆满。

“善逝”,这一句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无住涅盘’。无住涅盘确实是善逝,为什么?他这个善,不住生死,不住涅盘,这才叫善。凡夫住生死,不善;死了再投胎,不善。二乘住涅盘,也不善,堕无为坑,不起作用。佛与大菩萨,善,生死、涅盘两边不住,这才真正叫善逝。不住涅盘,所以他随类化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他现什么身。不住生死,虽度众生,虽然化现种种身度一切众生,一尘不染,心里面干干净净,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也就是讲不但是于事相上不执着,心理上都不落痕迹,这就是不住生死。诸位要知道,不住生死就是住涅盘,不住涅盘就是住生死。他两边都不住,两边圆融,真正叫大涅盘,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大涅盘;大涅盘是生死、涅盘两边都不住。

“世间解”,世间,规模小的是六道,再扩展一点的是十法界,再放大一点的,世出世间,就尽虚空、遍法界,佛都知道,没有一样他不了解,所以称之为世间解。“无上士”,士,现在人讲知识分子,古时候讲读书人,读书明理。读书人里面最高、最上,没有比他更高、更上,今天讲知识分子里,他是达到登峰造极,没有比他更高了。

“调御丈夫”,这名号是从他教化众生善巧方便上建立。佛有智慧、有能力、有善巧,能调伏众生的心,能帮助众生断恶修善,这就好像驾御。‘丈夫’,所谓是大丈夫,大丈夫的意思跟英雄两个字的意思,完全相同。别人做不到,他能做到,这称大丈夫。他是调御丈夫,能够调和九法界众生,帮助他们觉悟,帮助他们断烦恼,帮助他们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佛有这种能力。这属于德能上建立的。“天人师”,师是师范。一切诸天,说一个天、说一个人,把六道、十法界都包括了。他是六道一切众生,十法界一切有情的表率、模范。

“佛”这个字大家都清楚、都明了,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它的意思是觉悟,里面包含自觉,觉他;自己觉悟,帮助别人觉悟,觉行圆满。只求自觉,不帮助别人,这是小乘,阿罗汉。自己觉悟,也帮助别人觉悟,这是菩萨。如果自觉、觉他都圆满了,这就叫佛,就是佛的意思。圆满,怎么算圆满?菩萨说是自觉可以圆满了,这是觉他,还有许多众生都没有得度,他怎么圆满?这个圆满,诸位要懂得,菩萨觉他还是帮助自己觉悟。我们常讲老师教学生,教学相长。什么时候圆满?在教学当中,我们自己修学时间虽然不长,十几年,几十年当中,一定有体会。我们得到一些学生,得到一些来问难的人,对我们的帮助很多很多。有一些重大的问题,别人不问,根本没想到;他一问,我们才想到。看看自己有没有智慧?有智慧能解答,没有智慧还要赶紧去找资料,去向别人请教,帮助自己,所以教学确实相长。

菩萨他要断见思烦恼,要断尘沙烦恼,要破根本无明,不借重一切众生的帮助,他也没办法。所以他在教学当中,一切大众帮助他们开智慧,帮助他断烦恼,他才能证得无上菩提,这就叫圆满。他自己圆满了,才能够圆满度一切众生。众生得度要靠缘分,所以佛不度无缘之人。圆满在度众生来讲,他有能力度等觉众生,这叫圆满,他成佛了。菩萨不能叫圆满,为什么?等觉菩萨,你可以度十地以下,不能度等觉,度众生不圆满,化他不圆满。成佛了,是一切众生他都有能力教导,这叫圆满,觉行圆满是这个意思。有能力度等觉众生,那就无所不度,度众生圆满是这个讲法。

“世尊”,具足前面这十个号,十种德号,这就称之为世尊。世出世间人都尊重他、都尊敬他,他有这样的智慧德能,所以称之为世尊。就像我们现在客气尊称别人,尊敬的。尊就是尊敬,加个世尊,就是一切世间所尊敬,这个意思就很广很深了。

====================================================

净空法师---佛菩萨没有名号。阿罗汉可以有名号,佛菩萨没有名号。名号显他的德,佛的名号显果德,就是性德,自性本有的德能

【解】又佛者乃十号之一。
大乘经上告诉我们,佛菩萨没有名号,为什么?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动念,哪来的名号?!所以名号是假的。真的,佛菩萨没有名号。阿罗汉可以有名号,佛菩萨没有名号。名号显他的德,佛的名号显果德,就是性德,自性本有的德能;菩萨名号是修德,他正在修行。德号,都是显自性本有的智慧德相而已。

那我们就晓得,佛菩萨、阿罗汉这都是圣人,“圣”就是觉悟。真正觉悟,真正把身放下了,不再执着身是我,不再有对立了,真正肯定了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万法跟自己是一体,一体哪有分别?!

一体,相不一样,在我们一身就可以能看到的,眼睛的相跟耳朵的相不一样,作用也不一样,但是它是一体,一体就不能有分别;舌头跟牙齿是一体,相不一样,你有没有自己牙齿咬破舌头的这种事情?很多人都有;你问我,我也有,不止一次。牙齿不小心把舌头咬破了,舌头有没有抗议?有没有跟牙齿算账要报复?这没有。为什么?一体。

海贤老和尚冤枉受别人指责,收电费的人还打了他两个耳光,吐了他一脸唾沫,他有没有怨恨?没有,别人看到打抱不平,老和尚说忍忍,没事,忍者自安。老和尚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无论用什么恶劣的态度对他,不会发脾气,不会记在心上,没有怨恨。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无量寿经》上,佛都劝我们,人造了错事情,特别是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情,一定要知道他的“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没有人教他,他才会犯这种错误。要原谅他,不能记恨在心,这是对的。

【解】十号者: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七无上士、八调御丈夫、九天人师、十佛。
“如来”意思很深。《金刚经》上说的,“如来者,诸法如意”。诸佛是一切法,一切万法。“如”是什么?真如。一切法哪一法不是真如?!“诸法如意”,那要知道“诸法如意”,诸法就平等了,诸法没有高下。就事上来说佛法里有解释,“如来者,今佛如古佛之再来”,这从事上说的。我们对古佛尊重,对今佛就要跟对古佛一样的尊重,不能有分别。

第二“应供”。“应供”是应该接受供养,为什么?佛是无上福田。供养佛,福报大了,这是真正的福田、无上福田。你要想修福,你要供养佛。

所以诸菩萨他们最喜欢的两桩事情:一个是供佛,一个是闻法。供佛增福慧,闻法长智慧,你看福、慧双修,菩萨给我们表法,菩萨给我们做榜样。

我们要想自己多福多智慧,你就要懂得供养。财供养得财富,法供养得聪明智慧,无畏供养得健康长寿,这三样东西都想要,那你就拼命修,真干。

供佛是福田,还得要供养贫穷的人、供养残疾的人、供养愚痴的人,看到人家在苦难边上,只要看到的,尽心尽力的帮助他,这就对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为什么?这些人跟我同一体。这些人不是别人,本来是佛。这种供养当中会有恭敬心,不敢小看他、不敢轻慢他,这福报就更大了。我们完全是在平等的地位上。

第三“正遍知”。这是自性智慧现前,自性里头本具的智慧。“遍”,无所不知。这个“知”是正确的,不是错误的、不是偏见、不是邪见,正知正见,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什么时候现前?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时候就现前。

第四“明行足”。“明”是智慧。“行”是行为。行为包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足”是圆满。智慧圆满,德行圆满,这是赞叹佛的。智慧、德行都圆满,“足”就是圆满,满足了。

第五个德号叫“善逝”。“善逝”两个字的意思很深,也是妙极了。“善”是好到极处,无论他的思想、他的言语、他的行为,显示在教化众生。“善”,中国人讲“止于至善”。“逝”是什么意思?一尘不染。也就是说,他的善心善行,完全是从自性露出来的,这里头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妄想,生灭全部没有了,这叫“逝”。大乘教里常说的,“无作而作。作而无作”,“无作”是逝,“作”是善。他作不作?作,虽作,一尘不染。心里头没有起心动念,等于没作;没作,真作。作跟没作没有两样,这个境界高,叫不着相。

第六“世间解”。世间之事,六道、十法界他全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这些科学都不承认,科学说这些话都是赞美之词,不是真的,世间哪里会有这种人?不相信。这就是科学的精神一定拿证据来,没有证据不能接受。

佛教有没有证据。有证据。这个证据你拿不到,证据是什么?禅定。你没有入定,你怎么知道定中境界;而且禅定深广层次是无尽的,《华严经》上给我们排的等级就五十二个。五十二个菩萨的等级是定功浅深不相同,从初信、二信、三信到等觉、妙觉,妙觉圆满,五十二个阶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上面等觉、妙觉,明显说出来,定功浅深五十二个等级。

对佛的智慧、德能、神通相好,真正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是什么等级的人?大乘经上常讲,八地以上。那是什么样的定功?像读书五十二年级,他是最高的五个年级: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妙觉。最高的五个等级。全知道,没有不知道。你没有到那个等级,你怎么会知道!

佛教所说的真有凭据,但是这个凭据不是你能够理解的,你现在是迷惑颠倒的凡夫,跟你讲这些你不相信,你不承认。

“无上士”。“士”是读书人,现在讲知识分子。这古时候说读圣贤书的人,这叫“士”。在读圣贤书里面的这些学子,佛是至高无上。

第八是“调御丈夫”。“调”是调和、调顺,调众生,调节。“御”是统御。唯佛有能力、有智慧调御十法界的众生。

第九“天人师”。“天”是六道里面二十八层天;“人”是人道;下面还有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佛”。佛是六道众生的老师,能帮助六道众生脱离生死轮回,最后一个称佛。

【解】十号具足,为世所宗,故名世尊。世尊梵音薄伽梵。《佛地经》云:“是薄伽梵最清净觉,极于法界,尽于虚空,穷未来际。”(《成实论》等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则从如来至世尊为十号。十号之详释在下之第四品中。)

你看十号,就是十种德、十种大德,后面经文里头会有细说。此地只是略略的解释一下,为世间大众“所宗”,“宗”就是所尊重、所依赖学习的。我们学习依什么?得要依佛。佛是我们老师,所以称他为“世尊”。世间没有比他更尊贵的了,没有比他更为人尊重。在世间说尊重,第一个想起佛陀。十号之详细解释,在下面第四品中。

【解】上明佛字为极圣之通号。
圣人里头达到究竟圆满,登峰造极,称之为佛陀。所以印度的佛陀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翻译经典没有把他翻成圣人。中国圣人这个含义,没有佛讲的这么圆满,讲的这么透彻,所以圣跟佛接近,但没有包含佛陀这个圆满的意思,没有办法包括。所以用音译再加以解释。

“娑婆”是梵语,指的是我们这个世界,不是地球,是一个大世界,现在我们讲太阳系,跟地球关系最密切的。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星,那么太阳系又是银河系里面的一个星系。佛给我们说,一尊佛他教化的范围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大?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他说佛经上讲的单位世界,叫“一四天下”,不是指地球,是以须弥山为中心,日月都在须弥山的中间围绕。经上有这个说法。所以须弥山不是喜马拉雅山,须弥山不在地球上,在哪里?应该是银河系的中心。这个说法就对,太阳确实是绕着银河系当中运行。

换句话说,一个银河系才是佛经上说的单位世界,我们就晓得一千个银河系,这一个大的星系。一千个银河系组成这个星系叫“小千世界”;再以“小千世界”为单位,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更大的星系,叫“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为单位组成一个大星系,这叫“大千世界”。所以一个大千世界里头有一千个中千世界。这样算法,那么释迦牟尼佛的教区,就是一千个大千世界,因为他有三个千,大千、中千、小千,叫“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多少个银河系。十亿个银河系,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区。佛经上所说的,一个大千世界有一尊佛在那里教化。释迦牟尼佛灭了没有?没有,在我们这里灭了,那个世界出生了,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个世界里头都有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应化身。三千年前在我们地球上出现的,是释迦牟尼佛的应化身,是以佛身出现的。他能以各种不同身份出现,像《普门品》上“三十二应”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出现,他就现什么身,这个意思要懂。

那么佛在不在我们世间?在,我们不认识。历史上记载的永明延寿,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不同的身份。看众生的根性,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法教化众生,他就现什么法教化众生。他就现什么法,佛没有定法可说。佛能同时化无量无边身,这个到后面经文,都会给大家做详细报告。

一尊佛有自己的教区,除自己教区以外,他方世界,别的佛教区里头有跟他有特别缘分的人,他也以不同的身份去帮助他,佛与佛当中平等,没有障碍、没有嫉妒,这是我的教区,你不可以来,没有这种现象,一切诸佛来示现佛都欢迎,佛佛道同,这是我们要像佛陀学习的。佛佛都是一家人,不但是一家人,佛佛同一个自性,一体的,他怎么会分?!这个意思一定要懂。

⑷ 谁给我道德经,大悲咒的经文啊,

朕闻:

观自在菩萨誓愿,入微尘国土,拯拔一切有情,离诸苦趣,故说是无量功德总持经咒。

世间善男子、善女人、一切众生,秉心至诚持诵,佩服此经咒者,种种恶趣,种种苦害,咸相远离,咸得圆融,超登妙道。

若此海波沾濡,下风吹触,业释障消,获是胜果。非但耳之所闻,实目之所睹,明效大验者也。

若智慧福德之士,根器深厚,坚持佩诵,勤行不辍,又能广为演说,是经咒功德,不可思议。

若薄福不信者,亦心生信解,亦得同超佛境,真实不虚。

夫观世音誓愿弘深,发大悲心,以济度群生。

朕君临天下,闵众情之昏瞀,堕五浊而不知,以此经咒,用是方便,觉悟提撕,俾一切庶类,皆超佛域。

又况如来化导,首重忠孝。凡忠臣孝子,能尽心以事君,竭力以事亲,所作所为,无私智陂行,广积阴功,济人利物,又能持诵是经咒,则跬步之间,即见如来。

若彼不忠不孝,不知敬畏,则鬼神所录,阴加谴罚,转眄之间,即成地狱。

盖善恶两途,由人所趋,凡我众庶,宜慎取舍,书此以为劝!

佛告总持王菩萨言:

“善男子!汝等当知,今此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曰“观世音自在”。从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为欲安乐诸众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

佛说是语已。尔时,观世音菩萨,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向佛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心陀罗尼咒,今当欲说。为诸众生得安乐故,除一切病故,得寿命故,得富饶故,灭除一切恶业、重罪故,离障难故,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成就一切诸善根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惟愿世尊,慈哀听许!”

佛言:“善男子!汝大慈悲,安乐众生。欲说神咒,今正是时,宜应速说。如来随喜,诸佛亦然。”

观世音菩萨重白佛言:

“世尊!我念过去无量亿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静住如来”。彼佛世尊怜念我故,及为一切诸众生故,说此“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以金色手摩我顶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当持此心咒,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

“我于是时,始住初地,一闻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时心欢喜故,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

“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欲诵持者,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得戒定道。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涅槃山。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消灭。
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枯竭。
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
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
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发是愿已,至心称念,我之名字,亦应专念,我本师阿弥陀如来,然后即当诵此陀罗尼神咒。一宿诵满五遍,除灭身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

观世音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诸人天,诵持大悲章句者,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随愿皆得往生。”

复白佛言:“世尊!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

“诵持大悲神咒者,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

“诵持大悲神咒者,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

“诵持大悲神咒者,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唯除不善,除不至诚。

“若诸女人,厌贱女身,欲成男子身,诵持大悲陀罗尼章句。若不转女身成男子身者,我誓不成正觉。生少疑心者,必不果遂也。

⑸ 佛教,世尊,三界中有多少众生

四弘誓愿中说: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尽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里的“众生无边誓愿度”,说明三界众生是无边无尽的,尽管众生六道众生无量无边,大乘修行人也要发誓愿去救度,令出苦海。

更多的佛法方面的知识,请搜索并关注威信公号:佛法正觉。我们一起学习佛法,共同进步。

⑹ 有和道德经一样简单易懂的佛经吗

道德经不浅显易懂啊!照样博大精深,只不过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而已。
佛经我觉得《吉祥经》最为直白,短小精悍,但要做到也不容易。此外,心经和金刚经、佛说阿弥陀经也是比较容易懂,但实际上都是博大精深的!

《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深夜,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来至佛所,恭敬礼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众天神与人, 渴望得利益,思虑求幸福,请示最吉祥。
世尊如是答言: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
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暇疵,是为最吉祥。
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
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
忍耐与顺从,得见众沙门,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
自制净生活,领悟八正道,实证涅盘法,是为最吉祥。
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依此行持者,无往而不胜,一切处得福,是为最吉祥。

⑺ 曾仕强道德经奥秘4,主要内容!!!

曾仕强,没接触过,不好意思。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讲老子亲证的境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有一东西混然而成,在宇宙形成以前就已存在,无声无息无形无相,任何东西都无法影响它,循环往复而永不衰竭,可把它当作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称为“道”,勉强把叫做“大”,大就是无边无际。

这是老子认识到宇宙的本体,老子又把它称为“无极”,无极就是没有上下、前后、左右之分,也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自己与整个法界融为一体,证得法身成就。无极就是《波罗蜜多心经》的“诸法空相……”,就是《金刚经》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因此,后人称老子得道了。得的什么道?道就是人的本体,万物的本体,也叫本性、自性、真如、实相、空相、如来、上帝、正遍知、佛、世尊……等等,这些词都可以描述道。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说“道”不是常人理解的道,说“名可名,非常名”,也不是普通一个名称而已,不可以执着名相。开篇就讲道无法描述。道只能自己去实证、亲证才能体会,语言文字不足以表达“道”内涵。
同样,佛经中描述,比如上面讲的《心经、金刚经》普通人很难懂,只有亲证道的人,一看就明白。

⑻ 大道无情,太上忘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和,了凡四训,这两本书,那个值的一看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为教育子孙后代所写的四篇家训。文理俱畅,豁人心目。清末民初,印光大师竭力提倡,因而流传甚广,成为后人积善累德,改造命运的经典。

明朝时期的了凡先生,家境并不富有,但却非常喜欢布施。平时常常诵经持咒、参禅打坐、修习止观、每日有一定的课程。不管公私事务多么匆忙、繁重,也不曾暂时废止。他曾写下四篇【戒子文】,在民间广为流传,就是如今广行于世的《了凡四训》一书。

文中自叙了早年命运被孔老先生算定,丝毫都无法跳脱“命数”的范畴,无论是考试名次,还是官位升迁,都一一应验了,因而相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对于世上的一切,心灰意冷,再也没有一丝一毫的进取之心了。直到云谷相会,由云谷禅师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精辟开示,彻底改变其宇宙观。此后,袁了凡(原名袁黄,字坤仪)认识到自己宿命论的错误,从追求不堕落是凡夫的理想出发,改号为“了凡”,在於由此“悟立命之说”。

以下是由《了凡四训》里精选的改命警句,还望各位读者细细品读,立命改过,从而改变命运。

一,“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译:一切的福田,都离不开我们的心地,只要从心地上下功夫去寻求,绝对不会得不到感应的

省悟:福田就是净化我们的内心,断恶修善。只要将我们的心地净化了,那么才是真正的种福田,而从福田出发去寻求,不仅可以成就道德仁义,就连身外的功名富贵也一样可以获得。

二,“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译:人世间能够享有千金产业的,一定是个拥有千金福报的人;享有百金产业的,也必定是有百金福报的人。上天只不过是就每个人所造的善恶质性,厚实地来对待他,让他获得应有的果报而已,何曾加上一丝一毫的喜爱和厌恶的想法。

省悟:能够在世间享受千金,肯定不是普通人,他必须得有千金的度量,千金的福报。当一切都归于零时,其实就是拼福报而已,上天只不过秉着这种“自然的规律”,来执行“奖善恶惩”的职责罢了,并不会刻意去加重。而自己是多少金的人物,回首一生,自有答案。

三,“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做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译:不能够生儿子,这是上天注定的,但是可以避免或改造;现在只要扩充德行,尽心努力去行善,广积阴德,这是自己所造的福德,哪里不能享受应得的福报呢?

省悟:《易经》中有趋吉避凶,专解如何趋向吉祥、避开凶险的道理。如果命运已定,不可改变,那么如何能够趋吉避凶呢?

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译:天底下聪明才智优秀的人很多,他们之所以不能够修养德行,所要做的事无法拓展的原因,只是因为“因循”这两个字,让自己得过且过,以至于耽搁了他们的一生。

省悟:每个人才能智慧都不会十分低下,而为什么有些人就能坚持自身,创造价值,而有些人因循守旧而没有进步呢?不过就是有侥幸心理,每天满足于现状,不愿改变自己。

五,“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只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译:只要能够发出一个勇猛坚决的善念,就足以洗刷一生所积下的罪恶,譬如上千年幽暗的山谷中,只要有一盏灯光照射进去,那么这千年来的黑暗就可以完全出去。所以过失不论是久远前犯的,还是最近才犯的,只有能够改过,才是最可贵的。

省悟:了凡先生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把注定不能得子的命数到最后的两个儿子。改变自己的言语过错,以致自己能够得享天年。所以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六,“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译:一定要多做善事以累积功德,对人对事也一定要宽宏包容,待人更须和气慈悲,而且一定要爱惜自己的精神。以前的种种缺失,就像是昨天已经死了,都成为过去了;从今以后的你,就像是今天才刚刚出生,一切重新始;这就是义理再生、永恒不灭的智慧生命。

省悟:上天是仁慈的,广积德,修善心。《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我们改过自新,重新努力,不就弥补自己以前的过错了吗?改变命运权在自己手里,不属于造化。

一般人,对命运多是感到很迷茫,论语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所以要知命,也不简单。因为这个学问很深,如果对命运真正的了解,自然就理得心安,不可能怨天尤人了。我们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乱象,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而了凡四训这本书,对于人心来讲,有相当大的稳定作用和净化效果。因为无论儒释道,都讲究【德】字,孔子、孟子讲德,老子有《道德经》,我们从德入手,必能改变自己,进而改变命运!

⑼ 八仙中,有七位神仙称“天尊”,而佛祖只称“世尊”,佛教真的不如道教吗

道教中八仙都是天尊,道教的神仙也都叫天尊,意思就是跟佛教的某某佛是一个道理。佛教中的世尊是指释伽牟尼,释伽牟尼是道德天尊化现的,也就是老子的化身。宗教中没有谁不如谁,只是有本事的都很低调,不会张扬。而有的宗教却是信众很多,标榜自己世界第一第二的,其实这只是徒有其表。但是大家想要了解的话,必须知道最基本的,道教是性命双修,而佛教只是修来世。

⑽ 求全面些的经文!!道德经,金刚经,大成捷要等,,TXT或其他格式

金刚经仪轨(含拼音标注)般若无尽藏真言

【金刚经仪轨】

香赞

炉香乍爇(ruò) 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nā)无(mó)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nā)无(mó)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净口业真言

唵修唎修唎摩诃修唎修修唎萨婆诃

净三业真言

唵,嚩(wa)日()啰(la)怛(da)诃贺斛(hong)。

安土地真言

南无三满哆 母驮喃 唵 度噜度噜 地尾萨婆诃

普供养真言

唵,誐(ye)誐曩(na),三婆嚩,袜(fa)日啰(na)斛。

奉请八金刚

奉请青除灾金刚 奉请辟毒金刚

奉请黄随求金刚 奉请白净水金刚

奉请赤声火金刚 奉请定持灾金刚

奉请紫贤金刚 奉请大神金刚

奉请四菩萨

奉请金刚眷菩萨 奉请金刚索菩萨

奉请金刚爱菩萨 奉请金刚语菩萨

发愿文

稽首三界尊 归依十方佛 我今发宏愿

持此金刚经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云何梵

云何得长寿 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

得大坚固力 云何于此经 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 广为众生说

开经偈(jì)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祗园会上佛菩萨(三称)

金刚般(bo)若(re)波罗蜜经

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 译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qí)树给(jǐ)孤独园。与大比(bì)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jū)。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qì)。收衣钵。洗足已。敷(fū)座而坐。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ā)耨(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wěi)然。世尊。愿乐(yào)欲闻。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liáng)。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fǒu)。不(fú)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fǒu)。不(fú)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fǒu)。不(fú)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 (xiàn)如来。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fǒu)。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liàng)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zhuó)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yé)。如来有所说法耶(yé)。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nìng)为多不(fǒu)。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jì)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fǒu)。须菩提言。不(fú)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bú)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fǒu)。须菩提言。不(fú)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fǒu)。须菩提言。不(fú)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 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fǒu)。须菩提言。不(fú)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zhèng)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yào)阿兰那(nuó)行(héng)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fǒu)。不(fú)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fǒu)。不(fú)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p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fǒu)。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fǒu)。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fǒu)。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jì)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jì)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fǒu)。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fǒu)。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fǒu)。不(fú)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jì)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xiè)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xiè)受持。不足为难(nán)。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fèn)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shèng)者说。为发最上乘(shèng)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hè)担(dàn)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花香。而散其处。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nuó)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mò)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fèn)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p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mò)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xiàng)。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fǒu)。不(fú)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cháng)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cháng))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fǒu)。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fǒu)。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fǒu)。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fǒu)。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fǒu)。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fǒu)。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fǒu)。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4)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fǒu)。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xiàn)不(fǒu)。不(fú)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xiàn)不(fǒu)。不(fú)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fǒu)。佛言。须菩提。 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jì)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xiàng)观如来不(fǒu)。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jì)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fǒu)。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fǒu)。不(fú)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jì)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sè)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般若无尽藏真言

纳谟薄伽伐帝 钵唎若 波罗蜜多曳 怛侄他

唵 纥唎 地唎 室唎 戍噜知 三密栗知 佛社曳 莎诃

nā mó bó qié fá dì,bō lì rě,bō luó mì ō yì。dán zhí tuō,

ōng,hé lì, dì lì,shì lì,shù lǔ zhī,sān mì lì zhī,fó shè yì,suō hē。

金刚心真言

唵 乌伦尼娑婆诃

ōng wū lún ní suō pó hē

金刚经心咒

南无盆嘎瓦的,真嘎钵拉米大约,嗡,乃恩的达,爱力血,
Narmobenkiarvat-i Tsunkiarplamedarya Oun Nentitag Erish
爱力血,米力血,米力血,瓶那盈,瓶那盈,南无盆嘎瓦的,
Erish Merish Merish Binnaryin Binnaryin Narmobenkiarvat-i
者登呣勺的,爱力的,爱力的,米力的,米力的,虚力的,虚力的,
Tsaitenmtsiti Eriti Eriti Meriti Meriti Shriti Shriti
乌虚热,乌虚热,步又也,步又也,娑哈。
Wushjae Wushjae Boyuya Boyuya Soha

读金刚经一遍后,持此咒一遍。其功德等于读过九亿万遍,以证得性空,即同无量,惟必请师父亲授,方可持颂。

补阙真言

南谟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佉啰佉啰 俱住俱住 摩啰摩啰 虎啰吽贺贺苏怛拿(luo)

吽 泼抹拿(luo) 娑婆诃

nā mó hē là dá nà,ō là yè yē。

qié là qié là。jù zhù jù zhù。mó là mó là。hǔ là,hōng。hè hè,sū dá luo,

hōng。pō mò luo,suō pó hē。

补阙圆满真言

唵 呼嚧 呼嚧 社曳穆契娑诃

ōng,hū lú hū lú,shè yì mù qiè,suō hē。

普回向真言

唵 娑摩啰 娑摩啰 弭摩曩 萨缚诃 摩诃斫迦啰(la)嚩(wa)吽

ōng,suō mó là,suō mó là,mǐ mó nǎng,sà pó hē。mó hē zhuó jiā luó wá hōng。

金刚赞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顿忘人法解真空 般若味重重 四句融通 福德叹无穷

无南祗园会上佛菩萨(三称)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南无 阿弥多婆夜 哆他伽多夜 哆地夜他 阿弥利都婆毗 阿弥利哆 悉耽婆毗 阿弥利哆 毗迦兰帝 阿弥利哆 毗迦兰多 伽弥腻 伽伽那枳多迦利 娑婆诃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普愿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得生极乐国

(或者)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结束>

--------------------------------------------------------------------------------
般若无尽藏真言 MP3下载 般若无尽藏真言(金刚经(佛光山版 摘录)

以下为本站站长转载的一些资料供各位同修参考:

般若无尽藏真言注音

这是增长大智慧的咒语,一般在《金刚经》诵读本经后都附有此真言。

真言原文:

纳谟薄伽伐帝,钵唎若,波罗蜜多曳。

怛侄他,唵,纥唎,地唎,室唎,

戍噜知,三蜜栗知,佛社曳,莎诃。

般若无尽藏真言注音:

nā mó bó qié fá dì,bō lì rě,bō luó mì ō yì。

dá zhí tuō,ōng,hé lì,dì lì,shìlì,

shù lǔ zhī,sān mì lì zhī,fó shè yì,suō hē。

发音注解:

纳谟(nā mó):是“南无”的不同音译词。“南无”的不同音译词有很多,例如:南谟、南牟、那谟、那模、娜谟、纳慕、娜母、南忙、纳莫、曩莫、曩谟……,这些音译词,都是音同或音近的词,都可以读作“南无”。今人多读成南(ná拿)无(mó摩)。

薄:读作(bó博),不读(báo雹),也不读作(bò簸)。

伽:读音(qié茄)。

若:读古音(rě惹),不读今音(ruò弱),有的书中写做“惹”。

曳:古音读(yì义)。不读今音(yè夜)。

怛(dá答)侄(zhí直)他(tuō拖)。

唵:读(ōng嗡)或读(ǎn俺)。(ōng),汉字无此音,一般注近似音读作(wēng嗡)。

纥:应读为(hé合)。

戍:读音是(shù)。

噜:古读(lǔ鲁)。不读今音(lū)。

--------------------------------------------------------------------------------

般若无尽藏真言的无尽功德 (摘录自《陀罗尼集经》)

般若无尽藏印咒第十二(一名般若眼又名金刚般若心又名般若根本)

以二大指各捻二小指甲上。平屈二小指。下节中节相背博之。二中指二无名指各相背博。直竖向上。各屈二头指相背。令平中节。背相着。与二小指相称令手。如高座上安置经藏。当心着之。当诵咒时。专想系念。一切经藏皆从印出悉入心中

般若无尽藏陀罗尼咒曰

那谟婆伽筏帝 钵啰若 波啰弭多曳 唵 唎伊 地伊 室唎 输嚧陀 毗社曳 莎诃

佛言:此陀罗尼印,有四种名:一名般若无尽藏,二名般若眼,三名般若根本,四名金刚般若心。

此陀罗尼印,有大功德。若能至心如法受持,随诵一遍,出生一万八千修多罗藏。又彼一一修多罗藏中,各各出生二万五千修多罗藏。又彼一一修多罗中,出生百万修多罗藏。又彼一一修多罗中,出生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只修多罗藏,如是乃至展转出生无量无尽修多罗藏。所出经题、名句、义味,各各不同,而不重出。如是念念出生无尽,是故名为无尽藏陀罗尼印。

此陀罗尼印,即是十方三世诸佛宗祖,亦是十方三世诸佛无尽法藏,一切般若波罗蜜母。过、现、未来诸佛菩萨,常所供养,恭敬赞叹。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以至诚心,书写读诵,如说修行。是人所有百千万亿恒河沙劫生死重罪,于须臾顷,悉灭无余。此陀罗尼印所有功德,我若住于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叹犹不尽,何况余人叹之能尽。

若欲修行般若波罗蜜者,一食斋戒,香汤沐浴,着新净衣,入于道场,要当先诵此陀罗尼,并作此印,满百万遍,然后修行余般若法,决定成就,是故名为般若根本。

此陀罗尼印,悉能照了一切般若波罗蜜法,故名般若波罗蜜眼。

此陀罗尼印,悉能摧灭一切障碍,悉能住持一切诸佛菩萨功德,故名金刚般若心也。

热点内容
行政法有侵权必有救济 发布:2025-02-14 03:46:04 浏览:677
行政与行政诉讼法学 发布:2025-02-14 03:23:43 浏览:9
深圳华旭司法考试 发布:2025-02-14 02:45:41 浏览:739
北海司法学校 发布:2025-02-14 02:08:12 浏览:574
修改工作时间违反劳动法吗 发布:2025-02-14 02:01:28 浏览:288
立法动力 发布:2025-02-14 00:37:34 浏览:699
弃婴道德 发布:2025-02-14 00:29:07 浏览:668
劳动法一年工龄一个月工资 发布:2025-02-13 23:02:38 浏览:889
课余体育竞赛的法规性文件 发布:2025-02-13 22:00:24 浏览:66
法官黄松 发布:2025-02-13 21:23:32 浏览: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