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常欲
1. 人的情欲时常逾越道德边界,但却是可以理解的么
《楞严经》中,
佛陀告诉阿难——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版
纵有多智,禅权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
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
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
失菩提路。
仁者所谓多情者,
或者即此淫心也。
对此莫生羡慕。
恐他难找归路。
2. 知识 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是什么意思
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
——黑田鹏信【日】
真:诚实,善:善良,美:具有艺术美 , 真善美,是人的理想追求。人类追求真善美,就是追求品味,追求觉悟,就是追求快乐的人生。有道是,结缘结上缘,向上求知最根本;人往高处走,无私奉爱人最美! 真、善、美之间的和谐统一是人们所向往的理想境界。
真像征知识与理性,而善代表道德,美是更高的层次,一个人只有拥有真与善,他才能被称作美。美,是内涵美。当你做到了真与善的时候,自然就是美的了。至真至善至美 ,就是完美的意思。
从哲学上讲,真像征知识与理性,而善代表道德,因此真与善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真未必善,而善也未必真。我个人认为,善更重要些,康德说过: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道德。
而美呢,我想那是一种纯粹主观的概念,美的标准因人而异。但我想,美应该是更高的层次,一个人只有拥有真与善,他才肯能被称作美。
佛教的教育是“真、善、美、慧”的,使我们现前的生活就是真、善、美、慧的人生。
至真至善才能完美。
所以真+善=美。
3.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什么意思
《酷说老子》第一章(21)宫本武藏:顶尖高手的心态,就是三个字!
《道德经》第一章【第四句】: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因此,要常从“无欲中去观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欲”中去体察“道”的端倪。)
1、
这一句的断句,同样存在争议。
一学界主流断句为: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二学界非主流断句为: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2、
我依旧支持非主流,为什么呢?因为有两个证据。
证据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本为:
“恒无欲也,恒有欲也。”
证据⑵,还是从文法来看第一种断句:
“欲”字同样没有存活的意义,可以直接推出午门斩首。
因为老子完全可以写成:
故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徼。
所以老子的本意是:
“常无欲,常有欲。”
那么, 这是在表达什么呢?
3、
十七世纪时,日本有一位少年为了替父亲报仇,苦练剑法十几年,终于学成。于是他正式老师宫本武藏辞行,下山之前,他本来想听一听老师最后的指点。结果——宫本武藏什么都没教!只嘱咐了一句话:”
明天决斗之前你要看一下地面,如果能看见蚂蚁,你就必胜!①
这个少年百思不得其解,但是第二天决斗之前,他还是照做了。最后,他果然成功地打败了前来决斗的剑客,报了杀父之仇。更诡异的是,这场胜利要比他想象中赢得更轻松。
那么请问,这个少年为什么能赢?
4、
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僧人名叫法达,七岁出家,喜欢读《法华经》(妙法莲花经),坚持了几十年,诵了三千多遍。
要知道,《法华经》全文二十八品,一共八万余字,这相当于现代人读三千部书的体量。但是尽管如此,法达内心里也知道自己并没有开悟。后来他听说禅宗的第六代宗师——慧能——在广东,于是从老家江西出发,风尘仆仆地前去参见。
到了之后,本来想请六祖慧能开示,没想到六祖不识字,也没读过《法华经》。法达只好当场背诵,结果刚背完第二品,六祖突然说:
“打住!不必念了,我已经懂了!”②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法达诵经几十年不开悟,六祖却一听就懂,两人的差别在哪里呢?
5、
某天,在一家大型商场里,突然出现了两类人:
一类胡子拉碴,穿着打补丁的蓝色工装;
一类则衣冠楚楚,穿着笔挺又精致的西装。
这两类人都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
当着另一些顾客的面,把一件商品悄悄藏进自己的口袋里。
因为弟子十年苦练,一心报仇,武艺肯定没有问题,但这种情绪化的心态——绝对不合格。
宫本武藏的弟子跟念《法华经》的法达一样,以为念经诵的只是文字,以为决斗比的只是武艺。其实错了!这只是初级阶段的功课,等一个人的文字或者武艺上升到真正纯熟境界的时候,心态——就成了最核心的影响因素。
一个报仇心切、欲念太强的人有两大缺点:
第一,对自己预期太高,哪怕发挥正常也会不满意,容易心浮气躁,发挥失常。
第二,对敌人的感情太强烈,会通过眼神或者脸上的表情传递给对方,这等于是出卖了自己的攻击意图。
所以,无论是比拼什么技艺,只要是同等水平的人,谁能保持平常心,谁就获胜!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寂寂无名的宫本武藏能打败名满天下的佐佐木小次郎的根本原因。日本历史学家都公认:
如果单论剑道和武艺,佐佐木小次郎绝不可能输!
那宫本武藏是怎么赢的?没错,用心理战。
宫本武藏在决斗的当天故意迟到,本来两人约好的早上八点决战,结果宫本故意拖到快中午才姗姗而来,让小次郎的心情一直处在焦虑和急躁之中。④
决斗时,小次郎怒不可遏,一心求胜,想速战速决,结果漏出了破绽,最后被宫本武藏斩杀。
11、
说到底,佐佐木小次郎是输在心态,输给了自己。或许,这是注定的。因为他们两人对于剑道的理念有根本性的差别。
小次郎认为“剑即一切”,所以关注的是剑本身,专注于修炼千变万化的剑术;而宫本则认为“一切皆剑”,所以每次决斗之前都会提前了解场地,包括风向的大小、地面的湿干、光线的明暗等等,甚至包括心情的好与坏,骄傲与自卑,这一切在宫本武藏的眼里都是“剑道”,都是剑的一部分。
所谓“握剑而起,心必如常,勿有起伏。“我执”与“傲慢”乃是剑士之大忌。”⑤所以宫本武藏才会让弟子在决斗之前观察地上的蚂蚁,其目的可不是为了让弟子学习什么生物规律,而是有很深的用意:
一是想让弟子在决斗之前,暂时跳出报仇心切的急躁情绪,去寻找蚂蚁,欣赏大自然,祛除“我执”与“傲慢”,保持一颗平常心;二是想让弟子在寻找蚂蚁的过程中,顺便到决斗场地周围游走一圈,从而发现环境中可利用的地方,辅助作战。
事实证明,这个弟子有着不错的悟性,最后果然赢得了胜利,没错,这本质上是“无欲”的胜利。只有无欲,才能发现道之玄妙。有欲,只会干扰你的透视世界本质的能力。
所以老子才会说: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参考资料】:
1、木幕正夫《宫本武藏》
2、《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
3、列纳德•蒙洛迪诺《潜意识:控制你行为的秘密•9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4、吉川英治《宫本武藏:剑与禅•园明之卷•鱼歌水心》
5、宫本武藏《五轮书•水之卷》
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4. 性与道德的问题
不会原谅他
这是道德 人品的问题
只要是正常的男人或版女人都应该有正常的反应
正常的女人无法接受权
正常的男人更无法接受
从人的心理来说
不排除非常的关系 如果是这样一定会原谅他
因为还有比性更重要的东西 吸引双方
回答你的问题:
无法接受 一次都会让感情受到巨大的伤害
更不要说N次 早就分手
绝不会在要他
1.首先他不是真的爱我
2.他的人品 道德极其卑劣 不值得拥有一个垃圾
3.他太脏了
4.这样的人说出来的话还值得相信吗
5.把自己降低到畜生的行列 谁会和畜生在一起生活
经典一句话: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5. 欲望与道德的关系
我是也想问这个问题,偶然看到了你的困惑,给我的感觉,你像是在追逐欲望的路上迷失回了自我,欲望答得到了满足,但内心得到了纠结,你无法心安理得的做一个多情种,在你内心你并不是不觉得你违背了道德,甚至有一种自我真实和洋洋自得的自我感觉良好。你只是难以接受外人的眼光和对你的看法。你不想别人觉得你是渣男,你像段正淳一样觉得你对每一个女人都是真爱,每一个女人都好,你唯一缺的是忠诚度。我无法用对错来评论欲望和道德,但是我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活在道德的社会下,你违背了道德,那你就要去承认别人的白眼,有享受,就得要承受。人生就是二元对立,就像人的情绪,有快乐,就有伤心的时刻。
6. 道德的特点有哪些
1、与实践和活动密切相关
凡是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幸福,区别在于幸福的种类和完满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当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为了追求某种幸福。
人类的灵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个部分,即营养和繁殖的部分,感觉和欲望的部分,心灵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与实践和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人类灵魂中感觉和欲望部分的幸福。
2、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个性特征,包括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感情、性格、语言、风俗、习惯、趣味、理想、传统,以及生活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等诸多方面。不同民族间道德的原则标准亦有所不同。
3、后天性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6)道德经常欲扩展阅读
相较于西方文化自古希腊以来把道德视为一个独立分离的单元(哲学中的伦理学),中国古代并没有特别把道德领域(Moral)跟非道德领域(Amoral,异于指不道德的Immoral)切割开来(中文道与德两字经常并用,对真善美三者亦无明显区隔)。
两者之间界线模糊又经常融为一体(儒家理想的天下观即为一例,文史哲不分亦为一例,大体上是受到阴阳五行及天人合一思路的影响)。
希伯来、伊斯兰和印度文化中,道德附属于宗教,例如耶和华或安拉或法 (印度哲学),并不是独立的单元;原始部落中(非洲人、印地安人、澳洲土著、台湾原住民等),道德通常附属于传统习俗,亦非独立单元。
7. 道德起源于人的情感欲望或天然情感
理念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
教育论、环境论和社会关系论所指的外在条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属人的事物和条件,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义的萌芽和倾向。
先天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生而有之的东西。
本能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
所以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人的本性不仅决定了道德的产生,而且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
道德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觉而产生的一种工具性的方式。
需要论认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源于人的需要,人类社会产生了道德,就是因为道德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人类通过各种对世界的掌握方式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以实现对自己的肯定和发展。而道德作为人类理性的结晶,不是表达个人的偏爱和欲求,而是表现人们的共同愿望和需要。
从道德发生的历史看,道德产生于人们调节社会群体内部各种关系以维护一定社会秩序以及个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这用千百年来客观存在着的道德协调性因素和进取性因素就可证明。
8.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什么意思
这句话目前有两种读法和见解。
1、断句: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解释:常无,意欲观察其深渊高妙。常有,意欲观察其所归趋。徼,通“侥”,边际的意思。我们要想更好地理解一个事物,必须要从常无的境界中体悟它的本源和本体,如要想更透彻精辟,则需要在常有之中领悟它的无边无际。
2、断句: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解释:常没有欲(欲可理解为人的情欲和志欲),才能观察到其至妙处。常有欲,才能观察到其规律及目的。推而广之,人类用无意识来发现事物的奥妙,用有意识来归属他的边界。
3、这句话出自于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道德经》第一章。
4、第一章全段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全段翻译: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8)道德经常欲扩展阅读: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参考资料:网络词条-道德经
9. 人的情欲时常逾越道德边界,却是可以理解的么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开放,对于一些逾越道德边界的事情也越来越宽容。
有些事情虽然能够理解,但作为受害者来说,却还是很难原谅的。
即使是原谅了,却也会给自己的心灵带来伤害,给感情留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