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社会和谐
A. 道德和法律哪一个对社会和谐更有用
一、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中挑选一个最重要(更重要)的,这是一种常见的思维方式;有时很有必要;有时没有必要;有时非常荒谬。
二、道德和法律对社会和谐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法律是调整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暴力性的行为规范,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依靠强制力保证施行。
道德是调整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劝导性的行为规范,通过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维系。
1、区别
①法律是强制性的社会规范;道德是非强制性的社会规范。
②法律属于政治上层建筑;道德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2、联系
①道德是法律的基础,良法理应是符合道德的。
②法律是道德的保障,有道德者受到法律保护。
B. 和谐社会的"道德"内涵是什么和谐社会的内涵中道德息息相关的内涵是什么呢 要注意"道德二字"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这是对多年来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建立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诚信是人类社会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做人成事及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信用经济。如果破坏了信用关系,就会动摇市场经济的基础,带来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诚实守信。
C. 道德与法律如何促进社会和谐
个人浅见
刚好感兴趣,浅见
道德和法律要和谐需要二者要都要运用好,缺一不可啊
中国现在连基本的道德意识都没有,因为祖宗5千年的道德文化,在文化大革命基本已经被抛弃了
自己的新的道德标准又没有建立起来,同时gcd为了反对其他团体的存在造成政权的威胁,把束缚人性恶的宗教也基本打压的抬不起头
法律就更加不要说了,大家也知道现在是人权大于法制。法制有没有呢,有,但针对的主体是无权的民众。法律对于政权者来说就是夜壶,想用就拿来用下,不想用就一脚踢开。神圣的法律在他们眼里一文不值。这是体制的悲哀,也是整个民众权利的沦丧表现。
道德是很关键的,法律更关键。因为道德要靠每个人的自觉,修为,和主动学习才能获得。但是我们要想,万一要是有些人不自觉,他们破坏了整个社会秩序,获取了大于同等常人努力的利益。而且不受到社会的惩罚,那么这个群体就会不断的扩大,大到绝大部分人都会这样。因为不这样就会被道德败坏的人淘汰。这里就有人问了,既然这样,为什么还不惩罚这些人。
问题的关键是行使惩罚的人他们自己就是这样的,而且他从中得到了好处。为什么要自己跟自己的利益过不去呢。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对有行使惩罚权利的人首先实施严厉苛刻的法律,这些下面的社会秩序就会好,但要真正好除了法律,道德的修养是很关键的。因为如果只是觉得用法律就好了,那执法者忙都忙不过来,只有从根本解决问题,让社会善的一面占绝对主导地位,恶的一面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发现就用法律制止约束他。作恶的事情就会相对比较少,但恶本身现实是不可能消灭的,相对大同社会就好了。
现在社会道德的沦丧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了道德精神层面的重视,只是放到口号上,再就是本身道德修为就很低,因为50后.60后,早期的70后,由于历史争斗原因使他们没有条件读书,他们的素质自然就低了,再加上本身在文化大革命对传统的道德一扫而尽,使道德更加离人远去。 第三就是权力的泛滥,权力寻租,犯罪和失德的人得不到完全的惩罚,效仿的人越来越多,使人人都觉得恶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件,说谎,作假,忽悠,不厚道,潜规则,成了大家心中必须的社会隐形技能。
祝你好运,中国的目前希望在80后,90后,我十分看好他们,他们基本都接受了教育,虽然这个应试教育也是让人所痛恨,但总比没有好 ;再就是改革开放,让大家的眼界大开,了解了更多的西方文明和不同的政治体制,他们对民主,科学,自由,平等比以往体会的更加深刻。再就是互联网的普及,大家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和便捷。人也因此变得更加的有智慧,没有理由不相信他们不能创造美好的明天。但真正比较好的时候,怕是要等到80后他们成了权力的主流时会更好些,现在毕竟还是40后和50后掌握。
最后期待有良心和自觉的人越来越多。中国人民苦了太久。
祝你好运啊,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D. 为什么说高尚道德品质能推进社会和谐和进步
高尚道德品质是中华民族人民的美德、必须人人有起到终遵敬。
E.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是什么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三大道德都是对人们最基本的、最低的、最必要的要求,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然从这些道德基础谈起才有意义.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两大重要问题的重中之重。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融洽、有序、稳定、协调、和谐的文明状态。而这种文明状态绝不是杂乱无序的,需要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约束和调节才能实现。因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解决好这三个基本层面的道德问题。发挥三大道德在社会建设中的规范、引导、调适、融合、促进作用和精神支撑功能可以提高主体构建和谐关系的道德实践能力,使社会主义法律、政策、制度建设的贯彻和实施效果更佳。那么, 三大道德为什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呢?
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问题而展开的。根据道德所调整的关系不同, 我们可以把道德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道德建设恰好能够从精神道德领域解决人际关系和谐问题、社会关系和谐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因此,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我们可以从这三个层面上来分别加以考察。
一、和谐社会的社会公德基础——文明行为促进和谐
社会公德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在道德上的基本标准。构建和谐的社会,人们必须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总是要遵守一些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秩序,这就是作为和谐基础的社会公德。这种基础作用可以从三个层面表现出来:
首先,调节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上的和谐。举止文明、待人接物礼貌大方、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可以营造一种人际和谐的氛围;平等待人、尊重理解他人、帮助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直接体现,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都不能脱离他人的帮助而存在,也不能脱离他人的关心而生活,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人都去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人,可以促进造就社会和谐。
其次,调节在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和谐。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是构建和谐的主要内容。爱护公物要求公民关心、爱护和保护国家财产,同一切破坏和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爱护公物是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的公用设施得到妥善保护并保持良好的状态,是实现公共生活和谐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遵守公共秩序意味着个体对纪律、规章、法规等社会公约的敬畏和遵守,意味着个体自我约束、严以律己、一丝不苟的奉献精神,意味着个体与社会的合作态度;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公共秩序对我们每个人、对我们的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了大家共同的要求和愿望,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一个人有道德的表现。大家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我们才能有一个秩序井然、安定文明的和谐社会环境,我们的生活才能正常进行。
第三,调节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上的和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安全, 与自然共生共存、协同发展,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指讲究公共卫生、美化个人生活环境等,还包括降低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广泛内容。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不多,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对于可持续发展,维护子孙万代的根本利益,推动生态和谐,实现长治久安的社会和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和谐社会的职业道德基础——职业文明促进和谐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调节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具体说涵盖的是同一职业内部人与人之间、从业者与服务对象之间、从业者与职业之间、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能否调整好这些关系,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和谐”水平和高度。职业道德随着分工的出现而逐步形成,又随着分工的逐步细致而不断发展。在社会分工愈细和专业化程度愈强的现代化社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职业压力日渐增大,社会风气呈下滑苗头,不文明的职业活动不断增多。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势必对和谐社会建设造成重大影响。
首先,调节在同一职业内部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包括同事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一部门的职业道德规范将人们统一到为了正当利益而和谐劳动的统一目标下,其内部关系就会不断融洽和谐,就会形成这样一种人人努力向上、文明礼让的和谐局面:同事之间团结互助、平等相待、和睦相处、既相互竞争又相互鼓励;部门之间顾全大局、相互配合、减少矛盾、避免纠纷;上下级之间相互理解、尊重、沟通、减少内耗、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
其次,调节从业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和谐。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是为人民服务这一职业道德核心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从业者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满足社会其他行业和人员需要,同时也从其他行业的职业活动中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每个从业者既是服务者又是被服务者。整个社会各个行业互相联系、密切配合,都努力营造“主动、热情、耐心、周到、文明”的行业风气,就可以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统一和谐整体。
第三,调节从业者与职业、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和谐。所谓“干一行,爱一行”,从业者要忠实地履行职业责任,安心本职工作,恪尽职守,诚实劳动;努力培养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幸福感、荣誉感,培养正确对待各种职业劳动的科学态度。忠于职守、热爱本职既是从业者发挥才智、干出成绩的需要,更是整个社会生活有条不紊、和谐行进的需要。此外,对待其他职业、职业与职业,要坚持“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鄙视体力劳动和服务性职业的职业态度。因为,一个人社会地位、荣誉的高低,并不取决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关键是看他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所做的贡献。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家庭美德基础——文明家庭促进和谐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主要包括夫妻关系、长幼关系、邻里关系三个方面。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正确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首先,男女平等、夫妻和睦是构建文明和谐家庭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建设一个好的家庭,首先要处理好夫妻关系。 恩格斯说:“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即是说,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是家庭美德最基本的规范。夫妻双方在共同生活中,要遵循“互爱、互敬、互勉、互助、互信、互谅、互让、互慰”的原则,培养、巩固和发展夫妻间的爱情,并使这种爱情具有美好的、崇高的道德内涵。为什么夫妻平等相爱具有举足轻重的道德意义呢?因为,男女双方的平等是爱情关系得以保持的前提,同时也是维系家庭关系、社会和谐的基础。作为共同生活伴侣的夫妻,只有在和睦互爱的基础上,才能共同承担好对家庭、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其次,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精心抚养和爱护子女,子女瞻养和尊敬老人,是家庭和谐的重要表现。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子女也有对父母赡养孝敬的义务。尊敬父母,赡养老人,既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也是子女应尽的法律义务。古语云:“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人岂能无情无义?赡养不仅仅是在物质上供养老人,还要在他们年老体弱时在生活上给予照料,包含着精神生活的内容。当然,父母也要以宽容、豁达的态度对待子女,要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不要用旧的思想观念苛求子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敬老爱幼,全家和睦相处。此外,在家庭生活中,一个成年人不仅要面对父母,还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家庭是教育子女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在对子女的教育中,父母的道德、威信对整个家庭关系的和谐融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教育学的理论,身教重于言教,父母以身作则,做出榜样,在道德上做好子女的表率。
第三,邻里团结塑和谐。“远亲不如近邻”,邻居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仅有助于克服困难,还能为我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生活环境。一个家庭同左邻右舍的关系,是个人、家庭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缩影。邻里之间坦诚相待、友好往来、礼让为先、交流信息、沟通感情不仅能创造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而且邻里间还会互相影响、教育和感化,有利于营造温馨、稳定的和谐环境。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者密切联系,辩证统一, 共同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三大道德, 可以有效确立、强化、养成实践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 维护和建设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而引导人们更加自觉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F. 道德与法律哪个更能使社会和谐
要道德,更要法律,一句话不是这样说吗?法律不外乎人情!当然更需要法律能有效执行,如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无法可依!那一切的一切都是空话。
G. 关于道德和谐的文章
我们可以把玻璃擦得明亮,但是往往除不掉心头的灰尘。有钱可以买来名声或荣誉,却买不到人格和品行。
市场经济是个既广袤又窄小的空间,来此逐利的人群三教九流,众人相挤,必有相争,正如古人所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几乎人人都被名缰利索牵动。这样一来,就难免有人要不大光明磊落,难免有人损人利己,难免有人坑蒙拐骗。
法律、政策、制度,自然都是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但最根本、最能自觉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却是道德。所以学校把德育摆在智育、体育之首;选拔干部也是德在才之先。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水准往往是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基石。
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级组织,任何一个家庭,都各有侧重地负有道德教育的责任。现在的好多事情,都倡导从娃娃抓起。道德教育更是一篇大文章,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道德也是一篇长文章,童年要读,中青年要读,老年也要读,可以说应该活到老读到老。然而道德的启蒙教育又显得极为简单,例如长辈告诫子孙“不许说谎”,“待人要有礼貌”,“未经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要右侧通行”,“要讲究卫生”等等。这一类教育实际上是向孩子们灌输最起码的道德知识,也是传授了最基本的做人原则。
然而这是很不够的。其说服力也极其有限。青少年也和成年人一样,他们的行为绝对不会仅仅以几条原则和书面道理为准绳,相反他们更多的是从成年人的实践,也就从成人的行为、生存活动方式,来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认识道德的,总是先接受通行的事实,然后才承认道理和原则。这一点已经向成年人、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成年人不仅要向青少年传授做人的某些原则,更要以自身的行为实践证实这些原则的严肃和不可动摇。古时孟子听到邻居杀猪,问他母亲,杀猪干什么?母亲未加思索便说,杀猪给你吃肉。话一出口,母亲才意识到这话属于欺骗孩子的性质,便赶紧到街上买了几斤肉,让孩子感到人说话是必须算数的。我们有些家长平常教育孩子要诚实,当他遇到某件具体事情时,有时却不太诚实,甚至很不诚实。一件这样的事实,可能会取代多少次的“苦口婆心”。胡长清似的领导自己手脚不干净,却在会上大讲廉洁奉公,就像一个嘴上叼着香烟的“瘾君子”,却说尼古丁有毒,号召众人戒烟似的,这只能引起人们的耻笑。事情就是如此,人格的魅力往往大于真理的魅力。
H. 和谐社会是道德化的社会哪三个角度可以说明
1,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和谐社会提出定义和解释,但是,所有的专家都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
2,和谐社会的提出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央提出“和谐社会”这个理念,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
3,关于和谐社会的要素。尽管专家们分析和谐社会组成要素的角度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一致认为,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基本要素,实行机会均等,形成自动解决冲突的机制。
I. 良好道德对人生发展发展社会和谐的作用是什么 急急急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法律不能顾全所有事情
道德的约束能让我们知道底线,减少摩擦,对自己和周边的人有警醒作用
遵守道德能让社会人与人之间减少摩擦,共同协力去做事。对社会发展有作用。
例如,如果一个公司内部人员,不顾道德,抢夺同事的资源,亏空公司资源。这就是不道德。对个人,公司,社会都有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