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抄书
⑴ 用抄书方法练字 请说说什么书值得一抄
余秋雨的啊,我高中的时候就曾经抄过的。不过不是用来练字的,是课余爱好。
⑵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真的被蓄意篡改过吗
《道德经》真的是老子所写吗,到底有没有被蓄意篡改呢?
老子的《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传播度和影响力。曾经古老神秘的一本书,真正读进去,你会感觉奥妙无穷。
《道德经》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和法则,可贵的是,这样一本上古奇书,并没有多少生僻晦涩的古文字,整本书行文流畅,文字简练易懂,实属难得。
在《道德经》通行本风靡于世的同时,一种质疑的声音也出现了。那就是,有些人认为:现在通行本的《道德经》并非老子的原著,而是经过儒家蓄意篡改过的,甚至有人直接说现在通行的《道德经》就是一部伪经。
事实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如果说《道德经》通行本确实存在篡改,那么老子的原著又是什么样的呢?
要揭开事实真相,首先要从《道德经》的作者——老子说起。
老子,春秋时期楚国,也就是今河南鹿邑人。
很多人认为老子的身份是一个谜,因为曾经有三个被称为老子的人:老聃,老莱子,周朝的太史儋。
其实这三个是同一人。先说老聃,聃就是大耳朵的意思,老和李上古时期发音相同,所以,老聃有个别名就是李耳。
至于老莱子,笔者认为他就是老聃。《史记·老子列传》记载:老莱子者,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修道家之用,修道而养寿也。并且孔子也曾经专门请教过老莱子,从这些资料看,很可能老莱子就是老聃,而郭店简本的《道德经》,就是老子这一时期所写。因为是老子在楚国时期写的,当时民风淳朴,仁爱之风盛行,所以当时的老子是并不反对仁义的,这就是为什么郭店简本没有通行本对于仁义的激烈反对的言辞。
而周朝太史儋,就是出函谷关,写五千言的那个老子。
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断,因为所有的史料,对老子生平记载很少,而且大多是《神仙传》一类神乎其神的传说。唯一靠谱一点的《史记》,也是寥寥数语,语焉不详,并没有对老子的身份给个最终的说法。而且,当时老子出函谷关所写的五千言,是没有名字的,《道德经》这个名字是后人给起的。
所以,事实的真相很可能就是:郭店简本是老子也就是老莱子所写,五千言是老子也就是太史儋出函谷关所写。《道德经》并不是五千言,而是在五千言的基础上,后代道家学者整理而成,经马王堆的帛书本,发展到现在的通行本。
结论:《道德经》不存在蓄意篡改,它只是逐步完善。
《道德经》也不是伪经,无所谓篡改。《道德经》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包括很多的世界名人,政要,都对通行本《道德经》推崇备至,如果质疑通行本《道德经》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甚至是假经,真当那些风云人物是傻子?
有人会说,我要的就是老子原著,怎么可以修改呢?
老子原著是介于甲骨文和大篆的文字,像虫子一样形态各异,有的字体已经缺失,如果不修订,你确定看的懂?既然修订过,肯定就已经和原著有所不同,这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才会有版本的变化,可以说,现在的通行本就是最完美的,因为挑不出大毛病,而郭店简本,马王堆帛书,或多或少都有解释不通的地方。
既然《道德经》经过修改,那么是否是儒家所为,又是否蓄意呢?
肯定不是蓄意,因为动机不成立。说是儒家所为,郭店简本并没有针对儒家思想的言辞,而通行本是反对儒家仁义的,说儒家篡改,难道儒家神志不清,自己打自己?这显然说不通。
所以,有志于修道。或者对《道德经》以及道家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不要再纠结于版本的不同和差异,也不要再疑心重重,不管哪一个版本,都是在阐述道法自然这个核心,核心没有变,也就不要纠结于只言片语的差异。
很多事,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无从考证,变成谜一样的存在。如果我们在已经变成谜的事情上继续分辨执着,那就难免应了“夫人神好静而心扰之”,应该放下执念,内观其心,心无其心,这就是道,有道之人,看什么都是道,又岂是些许文字的改变所能左右的呢?
《道德经》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对那些义愤填膺,火冒三丈的指责《道德经》被蓄意篡改的朋友,我想送给你一句话:
其实《道德经》它就是一本书,不要把它看成神一样的存在,道可道非常道,即便是老子本人,一说出来就已经不是道,写出来更不是,被很多人传抄更改过就更加不是,《道德经》的意义就是给你一点启示,让你转变思想,转换思维,让你醒悟,学会变通,仅此而已。如果不能澄其心,遣其欲,学道又有什么意义呢?即便老子原话原文写给你,又有什么意义呢?
怎么学习《道德经》?怎样修道,悟道,证道?
很多人学习《道德经》,迷惑于众多的版本,不知道该从哪一个版本下手,我的建议是,以通行本为主,适当的可以参考下郭店简本和帛书本。
至于各家注解,可以参考,但不必盲从,包括那些大师级的人物,注解的也就那么回事,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都是一家之言。学《道德经》重要的还是要有自己的体会和领悟,并结合自身,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我在上面已经说过,《道德经》不是道,它只是给你指明方向,那么道究竟在哪里?
不用找了,道就在你自己身上,换言之,你自己就是道。
为什么这么说?很简单,道法自然。
道是恒常的主宰,周行不殆。道生万物,道法自然,就是说,道虽然化生万物,长养万物,但同时也藏于万物,一花一草,一尘一土皆有道。道的规律就是效法它自己,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是有道之人,但是并不能得道,为什么?被后天的欲望杂念淫灭了自性。
如果可以放空欲望,放空杂念,“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这样就可以明心,明心就可以体会到“观空亦空,空无所空”的真空境界,真空生妙有,妙有就是见性,也就是道的境界。
那么在日常生活里面怎么修道呢?
很简单,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八章给出了方法: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什么意思呢?
为道日损,就是要你放下。放下什么?
放下欲望重重,放下自私犹豫,放下急功近利,从此不再瞻前顾后,行事不再颠三倒四,错误百出。
只要是妄念,你就放下。一样一样的放下,一天一天的放下。这就是损之又损。
损之又损的结果会怎么样呢——以至于无为。无为就是道。
有人会说,我无为了,是不是就一无所有了?当然不是,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
凭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做到了无为,你的状态就是最正确的,你的行为就符合天道,符合本质规律,符合根本法则。你就能成事,你事成之后,应该得到的自然也就一样都不会少。
⑶ 古代人尊重他人的例子
1、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
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
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
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
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2、纪晓岚的幽默
纪晓岚有一天去游五台山,走进庙里,方丈把他上下一打量,见他衣履还整洁,仪态也一般,便招呼一声:“坐。”又叫一声:“茶。”意思是端一杯一般的茶来。
寒暄几句,知他是京城来的客人,赶忙站起来,面带笑容,把他领进内厅,忙着招呼说:“请坐。”又吩咐道:“泡茶。”意思是单独沏一杯茶来。
经过细谈,当得知来者是有名的学者、诗文大家、礼部尚书纪晓岚时,立即恭恭敬敬地站起来,满脸赔笑,请进禅房,连声招呼:“请上坐。”又大声吆喝:“泡好茶。”
他又很快地拿出纸和笔,一定要请纪晓岚留下墨宝,以光禅院。纪晓岚提笔,一挥而就,是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泡茶,泡好茶。方丈看了非常尴尬。
3、张良拾履
传说张良闲暇时在桥上散步,有一位老年人,身穿粗布短衣,走到张良呆的地方,把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拾鞋。”张良猛然一惊,真想揍他。
一见如此大的年纪,就给他拾了鞋。老人要张良替他穿上,张良既已为他拾鞋了,也就跪下来为他穿鞋。穿好后,老人笑着走了。
走了1里远,又返回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很可以培养,过5天,天一亮你来等我。”过了5天,张良来时,老人已先到,批评他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能迟到?过5天,你再来等我。”
第二次,张良又迟到了。第三次,他半夜就去了。老人很高兴,送给张良一部书,并且告诉他说:“读了这部书,就可做帝王的老师了。后10年你会发迹。
13年后,你会在济北遇到我,谷城山下有块黄石就是我。”天亮后,张良一看,原来是一本兵书,叫《太公兵法》。张良得到这本书后。认真阅读,终于学到了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的本领,据传说,13年后,张良跟随高祖路过济北,果真在谷城山下看见一块黄石,张良取回它,并把它当做珍宝供奉、张良死后,就和这块黄石合葬在一起。
4、程门立雪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
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5、宋濂借书
宋濂是我国明代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从小喜爱读书,但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
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
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⑷ 名人的故事是什么
勤学好问的故事: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⑸ 剑网3【跪求】道德经卷四其一在哪出啊~具体什么怪出~
55-59级的人形生物会掉,你可以到龙门、南屏或者巴陵县刷。。。
不过最好是刷普专通天子峰老一,老一有一属定几率爆。。。
我为了刷这个刷了一星期的普通天子峰,快刷吐血了,就是没出。。。
结果小号带徒弟刷一次出一遍。。。可是书是拾取绑定的~~~~ ToT 保佑你人品比我好一点
⑹ 请问《道德经》、《三字经》、《易经》、《阴阳五行》、《论语》的目录是哪些内容
不知道你要这些的目录有什么用处,如果想读一读,推荐先读《易经》。
⑺ 是抄书好还是默读书好
个人认为抄书好。抄书就和背书一样。你以为时过境迁忘记了就什么都没有留下,但其实不是的。它会潜移默化中留在你的身上。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诸如四书五经啊道德经啊之类的经典,平时看的话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所以抄书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长时间让你的注意力停留在书上的方法。
也许你觉得抄这些看不懂的没有用,其实不然,就像小时候背古诗一样,积累下来的东西,都会在某一天因一个情景触发而忽然浮现。所以我推荐在抄的同时也要集中注意力,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念出来就更好了。
你不用执着于弄懂词句的意思,享受这个过程就好了~当然你如果好奇心重很想理解那就更好啦~但是只想静静抄写和默念的时候,那就just do it!毕竟再多的涵义也都是后人赋予的罢了,原典本身就是原典而已。
抄书还有另外两个好处。
一是静心。
二是练字。
⑻ 学生时代,你最勤奋的时候到过什么程度
我可以努力到什么程度?其实我也不知道!
我只知道当我进入状态时,我会忘记身边的一切事物,我只在做一件事,但是这个过程并不好受,但是还是不自觉的继续着。
早上五点四十很准时,每天都会这个点醒,晚上十一点过后,在脑海中的背诵中入睡,我很累,很想休息,但是好像有某种力量在后面推着我一样,让我停不下来,有时眼泪会悄悄地滑落,不过过一会又会没事。
一天又一天,直到这成为一种习惯,每天三点一线,根本不用去想该做什么,身体自己会动,时间久了就没注意到自己很努力,以为那就是平淡校园生活
⑼ 剑网3,抄书得监印文本的步骤是什么
你先看你要抄哪套书。一般是十三棍僧救唐王,和论语。
点开J 或者 点开懒人插件,看该套书的材料。
去书店找NPC购买材料。完事花费体力抄书就好了。
一套书 每本抄一本。 一起交给NPC 就有监本了。
⑽ 有什么你觉得值得抄一遍的书或文章
我觉安意如的《日月》值得抄一遍,不瞒你说,这本书我已经抄过了,很有深度,也很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