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大道废
Ⅰ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出自先秦那个
道德经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理解:
在一个有大道的社会中,人人平等、友爱、包容、理解,社会公平公正,没有贫富、没有贵贱、没有剥削、没有欺骗等等。后来大道被废弃了,社会上仍有很多仁爱之人,这些人树立仁义标准维持社会秩序,希望恢复大道社会。
当仁义标准被建立后,利用仁义标准的智巧就开始萌发。渐渐的,一套智谋精明的管理技巧出现了,很多人就开始学会见缝插针,弄虚作假。那时无论民众还是管理层都想方设法的以合法手段对付彼此,为自己谋取私利,这就是大伪。
当智巧治国都崩溃了,社会盛行欺骗之风,就连六亲之间都已越发不和,父母子女之间相互指责对方、要求对方慈爱、孝顺。此时,那些真正孝顺父母、慈爱孩子的人就会被社会所推举所夸赞。
整个社会无论官民纷纷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等等,国家昏乱将要灭亡,忠臣就会站出来挽救社会于倾颓之际。
注意:
本章是紧接着第十九章讲的。呼应第二章。
介绍:
《李鸿章年谱》载:“李投闲京师,门庭冷落,对时政颇多愤懑之词。尝自谓: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自问亦未有何等陨越。乃无端发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业,扫地无余。……功计于预定而上不行,过出于难言而人不谅,此中苦况,将向何处宣说?”
李鸿章一辈子的特点就是想要办实事!然而力不从心,处处受到牵肘,往往事与愿违,变成表面文章。他反躬自问:“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补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注释:
废,废弃。仁,温良者,仁之本也《礼记·儒行》。
智,计谋、智谋。慧,精明。伪,诈也《说文》。和,调和、协调、和解。
孝,善事父母者《说文》。慈,慈爱。昏乱,指昏庸无道;糊涂妄为。
译文:
大道被废弃,才有仁义;
智巧出现了,伪诈盛行;
六亲不和睦了,有了孝慈。
国家昏乱了,才有忠臣。
Ⅱ 道德经里的大道废有任意是什么意思吗
按原文释意说是天下失道了,才出现仁义,天下礼崩乐坏了,才有了孝子
Ⅲ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
意思是: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
出处:《道德经》——春秋·老子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表达了:道”和“仁义”都属于非常道的范畴,但“大道”在次序上高于或先于“仁义”。
(3)道德经大道废扩展阅读
“智慧出,有大伪”:“智慧”和“大伪”都属于“道”的范畴,其对立面为“愚”和“无(为)”的范畴,是与“道”相对立的范畴,也就是宇宙的对立面,或者说是宇宙产生之前的状态。
“六亲不和,有孝慈”:“六亲”指的是宇宙大方的六个面,其所以“不和”(也就是各自自行其事),是因为进入了常道范畴的缘故,所以要想找到“和”,可以进到非常道范畴去找到其源头“孝慈”(=道德)。
“国家昏乱,有忠臣”:“国家”指的是宇宙大方,其之所以“昏乱”是因素的增多。所以,要想避免“昏乱”就可以进到非常道范畴去找到其源头“忠臣”。“忠”是“中心”的意思,“臣”是围绕着中心的元素(数字)。
Ⅳ 道德经·大道废,有仁义的作品出处
《大道废,有仁义》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八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Ⅳ 道德经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补啥
《道德经》第十八章 :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说道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之争。当然,这与老子没关系,但是他的信徒们却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与儒家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的唇枪舌剑。战斗意志最顽强的应该是庄子。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以此作为治世之策。庄子不仅不要这一套,还在《胠箧》借盗跖的口对此大加讽刺——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为老子也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什么意思呢?仁义是道德堕落的结果,大道废弛不用之后,才提出的;智谋权术出现之后,才会产生严重的虚伪狡诈行为;家人出现不和,亲情淡漠出现之后,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现;国家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才会有忠臣的产生。
我们怎么看待这一则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说的老子所宣扬的是“反仁义、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
我们先谈“仁义”。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张以“礼乐”治国,人们都自觉地遵守着无形的价值规范,尽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们还可以过着一定意义上的“我自然”的生活。但到了后期,礼崩乐坏,“陪臣执国命”,诸侯荒淫暴虐、尔虞我诈,“春秋无义战”,这是中国历史上病态最严重的一段时期。所以,孔夫子出来了,他倡“仁”,用“仁”来去其贪,来拯救人心,涤清世道,说“克己复礼为仁”。倡导人们回到那种循“礼”而治的状态中去,实现一种大同,使人民幸福。这一点,老子孔子是一致的。
再看“智慧”。《庄子》也曾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大意是子贡(庄子编了许多儒家人物的故事)看见一个老头,用水瓮装水去浇菜,一趟又一趟。子贡劝他,你老怎么不用水车啊?多方便!老者脸顿时严肃起来,冷冷一笑“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羞而不为也”。这就是“慧智出有大伪”。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的智巧、谋略、权术也就越厉害,这样的掩饰的更深,作奸犯科起来更厉害。所以说,小人并不可怕,最怕的是有智慧的小人。
其实,老子的主张与儒家是并不矛盾的。孔子也说:“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人去其仁。”“仁”也罢,“智”也罢,“勇”也罢,用的过了都会走向反面,不如“绝”之。“无”的反面还是“无”,既然都是“无”,没有“有”的羁绊和困扰,百姓便会安然自乐、逍遥自得了。
插到“孝”前面,谈谈“忠”。要是让老子戴着“愚民”的帽子来看,那可不得了。比干、岳飞、袁崇焕这些忠臣义士大约没有什么可讴歌的了。但大家走进历史看一看,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忠心耿耿,临危受任,甚至牺牲了个人宝贵的生命。然而,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迹无不发生在那个腐朽昏庸、生灵涂炭的黑暗时代。一个朝代,忠臣越多,哪里的历史越混乱,百姓苦难越严重,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宁愿“忠臣”们能少些。
再谈“孝慈”。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倡导以“孝”治国。《二十四孝经》记述了许多精彩的慈孝故事。可是,有时静心细一琢磨。却又发现这里面又有不少问题。先看排位居首的舜的孝。忽舜之所以成为第一孝子,关键还应该得益于那两位很不像话的亲父继母,他们为夺财产无所不用其极,土埋火烧都没能杀死舜,而舜又待之如一,这才成就了舜的美名;曾参也有一位不咋地的父亲,尽管也是孔子的弟子,为了几棵小瓜秧就把曾参往死里打。也正是曾参对这种不像话的责罚不逃不避,重重地给他在孝道里加了一笔……可细一想,又多少不是滋味:一个人的好,关键是有坏的存在。孝的倡导,主要是因为大量的“不孝”的存在,如果社会、家庭一团和气,大家和睦相处,个个看起来都是孝子贤孙,根本用不着标榜谁孝谁不孝。
俗话说,“缺嘛补嘛”,只有社会出现问题了,比如说天下大乱、背情绝义了,才会有忠臣良将、孝子贤孙的出现,人们也才需要他们来做榜样,矫砭时弊。今天,我们呼唤公平正义,提倡和谐,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不公平、不正义、不和谐”的事太多了些……
李零先生说:“满嘴礼义廉耻、仁义道德的人,一般都很缺德。”的确,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自我把道德装得满满的,何必让我们再去特别提倡呢?“愿人常做好事,愿天下常生好人”。
Ⅵ 道德经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补啥 《道德经》第十八章 : 道废仁义;慧智伪;六亲孝慈;家昏乱忠臣 说道提春秋战期儒道争与没关系信徒却拾起留思想武器与儒家展场场轰轰烈唇枪舌剑战斗意志顽强应该庄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作治世策庄仅要套《胠箧》借盗跖口加讽刺--跖徒问于跖曰:盗亦道乎跖曰:何适道邪?夫妄意室藏圣;入先勇;义;知否知;均仁五者备能盗者未说:道废仁义;慧智伪;六亲孝慈;家昏乱忠臣意思呢仁义道德堕落结道废弛用才提;智谋权术现才产严重虚伪狡诈行;家现亲情淡漠现才孝慈父典型涌现;家荡安内忧外患才忠臣产我看待则呢真些所说所宣扬反仁义、反智慧、反忠臣、反孝愚民政策呢我先谈仁义周朝主张礼乐治都自觉遵守着形价值规范尽管所追求理想境界百姓着定意义我自期礼崩乐坏陪臣执命诸侯荒淫暴虐、尔虞我诈春秋义战历史病态严重段期所孔夫倡仁用仁其贪拯救涤清世道说克复礼仁倡导种循礼治状态实现种同使民幸福点孔致再看智慧《庄》曾记载故事意贡(庄编许儒家物故事)看见用水瓮装水浇菜趟趟贡劝用水车啊便者脸顿严肃起冷冷笑机械者必机事机事者必机羞慧智伪知识越智巧、谋略、权术越厉害掩饰更深作奸犯科起更厉害所说并怕怕智慧其实主张与儒家并矛盾孔说:用智其诈;用勇其怒;用其仁仁罢智罢勇罢用都走向反面绝反面既都没羁绊困扰百姓便安自乐、逍遥自插孝前面谈谈忠要让戴着愚民帽看比干、岳飞、袁崇焕些忠臣义士约没讴歌家走进历史看看家民族忠耿耿临危受任甚至牺牲宝贵命些歌泣忠臣事迹发腐朽昏庸、灵涂炭黑暗代朝代忠臣越哪历史越混乱百姓苦难越严重我宁愿忠臣能少些再谈孝慈我华民族历倡导孝治《二十四孝经》记述许精彩慈孝故事静细琢磨却发现面少问题先看排位居首舜孝忽舜所第孝关键应该益于两位像亲父继母夺财产所用其极土埋火烧都没能杀死舜舜待才舜美名;曾参位咋父亲尽管孔弟几棵瓜秧曾参往死打曾参种像责罚逃避重重给孝道加笔……细想少滋味:关键坏存孝倡导主要量孝存社、家庭团气家睦相处看起都孝贤孙根本用着标榜谁孝谁孝俗说缺嘛补嘛社现问题比说乱、背情绝义才忠臣良、孝贤孙现才需要做榜矫砭弊今我呼唤公平义提倡谐重要原恐怕公平、义、谐事太些…… 李零先说:满嘴礼义廉耻、仁义道德般都缺德确社都都自我道德装满满何必让我再特别提倡呢愿做事愿
Ⅶ 道德经·大道废,有仁义的原文
1、大道:指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
2、智慧:聪明、智巧。
3、六亲:父子、版兄弟、夫妇。
4、孝慈:权一本作孝子。 本章接着上一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认为社会上出现的仁义、大伪、孝慈、忠臣等,都是由于君上失德所致。至德之世,大道兴隆,仁义行于其中,人皆有仁义,所以仁义看不出来;也就有倡导仁义的必要。及至大道废弃,人们开始崇尚仁义,试图以仁义挽颓风,此时,社会已经是不纯厚了。在这里,老子把辩证法运用于社会治理,他指出:仁义与大道废、大伪与智慧出、孝慈与六亲不和、忠臣与国家昏乱,形似相反,实则相成,老子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了相当丰富的辩证思想。
Ⅷ 道德经·大道废,有仁义的作者简介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聃(dān)(约前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陈国,今河南鹿邑,安徽涡阳存有争议)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Ⅸ 老子所说的“大道废”,指的是什么“道”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意思是说:当大道没有了,才讲仁义; 若有大道时,仁义一点也显不出来,因为仁义都在道里边包括着.这里的大道,是道德,是个较广的范畴,包括了仁、义、礼、智、信~
道可以理解为两个层次,一是自然法则,二是人事法则。所谓德就是根据这些法则不断调整自我,使自己和这些法则融为一体。依道而为德!!!
老子有言曰“言有宗,事有君”。认为,任何言论都有其宗旨,任何事物都有其主宰的关键。言论的最终意义在于对世界和人生的追求。老子所说的,就是无为。用无为的方法论,去解决人生的有为。所谓无为,就是按照道的要求采取适当的措施,也就是按照规律办事情。
老子所谓无为,这也就只是一个理念,就是所谓思想的根。人要解决现实当中具体的事情,光靠根是没有用。所以,你还要结合你所处的环境,用这个里面去分析事物,了解事物的特殊性。知道了特殊的道,采取特殊的无为,才会有结果,才会通过无为,达到有为~